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事務文書 > 工作總結

高中地理總結範文(通用5篇)

欄目: 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3.38W

總結是把一定階段內的有關情況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導性的經驗方法以及結論的書面材料,它可以使我們更有效率,讓我們來為自己寫一份總結吧。如何把總結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總結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地理總結範文(通用5篇)

高中地理總結1

地理作為一門學科,學法上有着與其他學科許多共同點。如:科學的學習態度;勤動腦、勤動手、勤動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時還有它獨特的學法。其實我們版塊一直強調的就是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思維方法。

一、地理學習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利用課本,學會舉一反三

做到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在複習中要跳出教材的侷限,適當拓寬知識面,在思考問題時,有一定的鋪墊,能觸類旁通,思路靈活。

2、依綱據本,掌握地理原理、規律

①先將書讀厚:在書上作讀書筆記,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點

②再將書讀薄: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幹,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指用圖示的方法來表達人們頭腦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論等,是把隱性的知識顯性化、可視化,便於思考、交流與表達。它是由節點、連線組成的知識網絡圖,其中節點表示概念,連線表示概念之間的聯繫,用節點和連線組成的網絡知識結構表示某一個主題及其層次。

3、利用課本總結和歸納,掌握地理學習的規律。如:

區域地理(大洲或國家):位置、範圍、人口、地形、氣候、河湖、資源、工農業、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分佈(區位選擇)、成因、特點、問題、解決措施

4、巧妙記憶地理知識

①諧音記憶法。例:地殼中含量最豐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鋁、鐵、鈣、鈉、鉀、鎂

②口訣記憶法。例:我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雲貴福吉安;川西二寧青甘陝,內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別行政區,一國兩制已實現。

地理是人類最古老的學科之一。開天闢地之初,大自然就在不知疲倦地塑造着地球的滄海桑田,也帶給了古老的人類無窮的好奇與想象。忽忽數十個世紀,人類一直在感受着自然造物的神奇,並通過人與自然的往來交流中,地理學不斷被拓展出新的意義與內涵。時至今日,地理事物與現象變成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的話題,不僅僅侷限於經典意義上的山川面貌、星辰運行等自然地理的內容,而且更多地融入了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旅遊等人文層面的印記。由此延伸,進而折射出社會風貌真實的投影。上至宇宙空間,下到地球內部,還有我們生活的人類社會,這些都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都屬於地理學的研究範疇。地理學還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地理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可以在生活中觀察到許多有趣的地理現象,在生活中學到許多有用的地理知識。不僅如此,地理學在現代科學中還需要佔有重要地位,對於解決當今世界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問題起着重要作用。

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們怎樣才能學好地理呢?首先,我們得明確,為什麼學地理?學地理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幫助。其次,要清楚地理學習有三個層次:是什麼、在哪裏、為什麼。很多進入高一的學生,會覺得地理很難學,原因是高中地理與初中的內容相差很大,初中多為“是什麼,在哪裏”,而高中是“為什麼”,尤其高一上冊的自然地理,學習時要求學生有較強的理科思維,理解難度大;剛進入高中的學生生活閲歷有限,如學生對四季更替,邊遠地區鄉村學生對工業佈局都缺乏感性認識。其實地理很簡單,學習地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二、收集信息理論聯繫實際

現代社會是個信息社會,生活中處處藴含着信息,如電視新聞、報刊雜誌、媒體網絡、旅遊科技、綜藝體育等,經常為人們提供大量的知識信息,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們普遍關心的鮮活生動的地理知識和敏感具體的地理問題,我們要善於收集和處理,不斷補充豐富地理知識。課外同學們也要注意博覽羣書,養成良好的信息素養,如走進圖書館,訪問互聯網站,

參加社會實踐調查等,及時查閲收集、檢索處理地理信息。這不僅是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延伸,也是同學們收集資料、獲取信息、充實知識、豐富閲歷的有效途徑。信息就是資源,信息就是知識,要使自己成為生活和學習的主人,不斷提高自己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勇於實踐、創新學習的意識。

地理知識內容十分豐富,實踐性強,應用性廣,學習時要緊密結合、密切聯繫周圍的事物和現象、當地和國家的經濟發展、國內外的時事熱點等,讓學習更貼近生活實際,更為鮮活有趣。還要儘可能地走進大自然、走入社會,親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和現象,將書本、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能力在野外觀察和社會活動中得到應用,培養觀察分析、活學活用、理論聯繫實際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實踐創新的能力。

相信經過努力,同學們一定會喜愛地理並學好高中地理的祝你們成功!

三、地理學習的靈魂——地圖的利用

1、學會分類地圖包括日照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地理景觀圖、地理原理示意圖、地理漫畫圖、地理數據圖、地理結構圖、地理等值線圖等。

2、學會讀圖①先讀圖的主題②看清圖例③注意細節④聯繫實際

3、學會變圖①圖圖轉換(剖面圖轉換為平面圖)②圖文轉換

4、學會用圖①用圖歸納總結地理規律或特點②用圖記憶

複習中國地理:可看10方面地圖,即: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圖(氣温、降水量)、中國水系圖、中國資源圖(森林、礦產、水能、旅遊資源等)、中國農作物分佈圖、中國工業分佈圖、中國人口、民族、城市、商業中心圖、中國交通圖、中國自然保護區圖等。逐一看圖、記圖,甚至畫圖,中國地理的基本知識就掌握了。

學習世界地理:

1、在經緯度跨度不超過十度範圍內描一幅輪廓圖,説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並問一個為什麼?這樣你會發現你開始“腦”中有“圖”,“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單調的文字)

2、找出十條線穿過地區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

3、要在十條線上下功夫(五條經線、五條緯線)。

四、注重學習的幾個環節

學習地理與學習其它科目一樣,要注重學習的幾個環節:預習、上課、練習、複習,特別是容易忽略的預習、複習兩個環節。根據記憶規律,課前預習和課後複習也是很有必要的,通過預習可以提前知道教材內容概貌和自己不懂之處,便於上課分配注意力,因為上課時間每一分鐘注意力都很集中是做不到的,上課有明顯的節奏感,必須將勁用在刀刃上,把精力最旺盛的時間放在重難點上。學習地理決不能等全部學完後再回頭複習,這樣你是決不會理解課本知識的,你會發現學地理很難。可是如果你把地理當天的內容當天就理解消化,那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你每理解一點知識就在你腦子裏更明確一些,日積月累就會培養成為你的地理思維,那麼學習地理就會易如反掌了。高考雖然是能力立意,但注重基礎,地理基礎知識包括基本概念、基本事實、基本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等,因此,複習中應多看書。實踐證明,自覺做到課前預習和課後複習,可以大幅度提高學習效率。

高中地理總結2

一、地理的特徵

1、地理學習有三個層次:是什麼、在哪裏(初中學)、為什麼(高中學)。

2、(1)自然地理,理科學習方法,強調理解,以用為目的,重理解,重運用,聯實際,解問題。多練習,重思路,多畫圖,熟知識。(2)人文地理,文科學習方法,理解後記憶。多看書,熟要點;會看書,握主幹,善總結,形己見。重於方法,結實際。

3、學習四部曲

預習 知內容,曉不懂,重難點上注意集 上課 老師的引導,少走彎路,提高效率 練習 即使鞏固,知識過關 複習 點點過關,基礎牢固

二、學習技巧

1、依綱據本,掌握地理原理、規律

①讀厚書:書中做筆記,加理解、找疑點

②讀薄書:將知識整理歸納形成主幹,構建自己的“思維導圖”。

2、巧妙記憶地理知識

①諧音記憶法。

例:地殼中含量最豐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鋁鐵鈣鈉鉀鎂(養閨女,貼給哪家美?) ②口訣記憶法。

例:我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雲貴福吉安;川西二寧青甘陝,內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別行政區,一國兩制已實現。

3、學習世界地理:

(1)要在十條線上下功夫(五條經線、五條緯線)。

(2)找出十條線穿過地區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

(3)在經緯度跨度不超過十度範圍內描一幅輪廓圖,説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並問一個為什麼?這樣你會發現你開始“腦”中有“圖”,“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單調的文字)

三、要掌握的技能

一、利用地圖

1、分類地圖(日照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景觀圖、原理示意圖、 地理漫畫圖、地理數據圖、地理結構圖、地理等值線圖等)。

2、讀圖 ①先讀圖的主題②看清圖例③注意細節④聯繫實際

3、變圖 ①圖圖轉換(剖面圖轉換為平面圖)②圖文轉換

4、用圖 ①用圖歸納總結地理規律或特點②用圖記憶

5、做到腦中有圖,手會畫圖

二、利用課本

1、舉一反三:尋找同類地理事物的一般特點和規律。適當拓寬知識面,在思考問題時,有一定的鋪墊,能觸類旁通,思路靈活。

2、總結和歸納:利用課本總結和歸納,掌握地理學習的規律。

3、抓重點,中消化

四、高三複習小技巧

1、熟練自然地理

原因:(1)自然地理是人文地理的載體,是解答人文地理、時政推理的知識工具。

(2)高考試題多為從自然地理生髮出來的人文地理、時政地理

2、心中有圖

原因:(1)圖是地理複習的活靈魂。圖上所包含的地理知識信息甚多

(2)地理高考卷面上題題有圖。

3、文圖結合(文字、數據地理知識、地理原理、規律等轉嫁入各類地圖中記憶理解。) 原因:地理圖象是地理信息最密集的知識載體,

4、先圖後文(先熟記地圖,再記憶具體文字知識。)

收集典型圖文結合題目,編成一本地理圖文妙題集,對提高地理圖←→文雙向信息轉換能力、地理圖象思維能力大有裨益。

5、貴在堅持練習

量化知識積累是複習好地理的基礎特徵。每天記一幅地圖、做十道地理填空題、閲讀10頁教材、整理5個地理知識點、

6、講究技巧

(1)小技巧:濃縮法、比較法、框架法、圖表法、網絡法、整體法,

(2)課後趁熱動手整理出合理的小型知識網絡結構,

(3)題後,總結規律、題型特點、語言書寫、圖文分析技巧。

(4)有問題及時問。

高中地理總結3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温度適宜(平均氣温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誌: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迴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迴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迴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迴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着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高中地理總結4

1、巖石分三大類:①巖漿巖(巖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巖(巖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巖(變質作用)。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三大類巖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巖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歐亞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説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佈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温、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温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併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佈),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羣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祕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温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温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温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準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繫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佈:△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温、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

利亞沙漠、祕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祕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佈: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祕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淨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範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高中地理總結5

在這學期裏,我們地理備課組齊心協力,以新課程理念為核心,以現代教學觀念和活動單導學模式為實踐指導,以推進中學地理素質教學為工作中心,切實落實學校在各項工作的要求,加強現代化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研究探索。以創建優秀備課組為目標,和諧共處,總結經驗,發揮優勢,改進不足,集全組教師的工作力和創造力努力工作。本學期在學校和年級的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地理備課組全體老師根據學科實際和學校工作安排要求,不斷摸索,大膽嘗試,各項工作順利完成。具體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有計劃的安排各項教學工作

新學期開學前一天,備課組進行了第一次活動,活動主題就是制定一學期的教學工作計劃:切實落實新課程理念,從常規課堂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學生評價、科研等方面都進行了前期的規劃安排。並且將其間的各項校內、校外的重要教研活動提前做了部署,這些都是有條不紊開展工作的基礎。

(二)高效而特色的備課活動

備課組活動堅持每週一次,高效而有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二個方面:

1、 深入教材鑽研。在新課程背景下,為了落實知識點,我們不僅會把多個版本的教材進行對比研究,確定教學重難點,還做到了每個教學環節、每個教案都能在討論中確定;共同確定有關教學進度的安排、疑難問題的分析討論;探討地理教學的最新動態、地理教學的改革與創新等。備課時我們都會以課程標準為綱,參考其他版本教材內容,最大程度地把握課程改革的方向與精神,把握教學重點,突破難點。在辦公室我們常就某一教材書寫不夠清晰的概念或問題進行探討,教材鑽研十分紮實。

2、相互學習成習慣。一般每次備課組活動都有專人主要負責發言,時間為一節課。經過精心的`準備,每次的備課組活動都能解決一到幾個相關的問題,各備課組成員的教學研究水平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而且,我們年輕教師經常向老前輩請教,或聽課或課下討論。各個教師也安排出一週中至少1節課作為組上公開課,以此作為直接的教師相互學習的良好平台。

(三)統一教學目標和要求,統一進度。

高一學生水平差距較大,因此分層次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們拋棄了舊教材的思路,不能對新教材過分的補充和深化,一定要緊扣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對學生提出適當的目標。在尚未分科前,我們主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按照學業水平測試的考試要求制定教學目標,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能力。在教學中制定近期教學計劃、協調教學進度。

(四)加強課堂教學的模式化

教學內容地圖化。地圖(圖像)及各種圖幅是實現該教學模式的重要手段,要把地理信息通過圖片、圖像、音像等多媒體技術根據教學需要突現給學生,學生可以形象、直觀、地獲得一些難以直接觀察、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地理信息,從而能較快感知認識地理現象和地理規律。

教學形式疑問化和開放化。該教學模式通過創設教學情景,設計程序式的問題,讓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逐步進行探究發現,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設置一些新問題,向學生介紹問題的條件,指導學生觀察、分析,而不把結論直接告訴學生,讓其自己去思考探索,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得出結論,教師及時點評小結,指出最佳途徑,揭示正確的規律和一般方法。這有利於展開學生思維,形成勤于思考,勇於探索的習慣,通過案例學習促進學生形成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的培養及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過程訓練化。教學本身就是通過知識的傳授,使學生掌握技能,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而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個認識、理解、練習、再認識、再理解、再練習……最後達到熟練的過程。本模式以圖作為出發點,又以圖作為落腳點,整個教學過程就是幫助學生提高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技能過程。

(五)增加了教學評價的內容。

明確指出教學評價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對教師教學檢查、對學生學習檢查可採用多種方式,不單只是筆試。恰如其分地安排好地理作業(書面作業、製作模型、寫地理小論文、觀察月相等)對學生學習評價,不僅要關注課本學習的考查,還考查學生進行活動時的參與度。

(六)認真佈置作業、批改作業,並及時反饋。

針對學生的學習實際,教師精選課後習題,力求圍繞重點、難點、考點、易錯易混點選題,不佈置學生做不完的作業,不佈置老師無力批改的作業,不佈置未經老師做過的作業。教師對學生作業及時批閲,及時反饋,及時講評。

以上是我們地理備課組的工作總結。最後我們也意識到在取得一些成績的同時,也面臨着一些問題和挑戰:

1、新課程地理教材正文簡短,有的只有幾句,許多知識點到為止,留給教師發揮的餘地過大(變相地加重了教師負擔);同時,新課程標準要求不具體,講多深、講多少,很難把握。

2、新課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學習,以學生為主體,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學生很活躍,但由於活動過多,一節課很難講完,出現了地理教學任務重、課時不足的現象。

3、學生普遍感到地理難學,而且地理知識缺乏系統性,比較零散。許多老師説:地理新課程教起來困難,學生學起來更困難。

4、學生參與課堂活動面小,學生在應試的路上跑慣了,只知道解題解題。面對在觀察→發現→猜想→論證的新思路上學習,感到陌生不適應。因此,要在課堂上開展“活動”、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還十分困難。

在課堂上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展示自己對問題的解釋,運用證據和共同探究的策略,通過學生小組合作、不同組之間進行答辯等形式,讓學生自己尋求合理的答案(非惟一性),教師在其中主要起點撥引導的作用。對於實驗等花費時間長這一點,可以嘗試在課前就對學生説明該實驗的目的、操作過程,提前準備。

針對知識缺乏系統性、零散的情況,我們要學會總結,及時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梳理歸納。針對難學這一點,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我們要儘可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心理上預先讓學生喜歡它,儘量發現學生某方面的優勢,並不斷強化其學習地理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把課程標準分解,剛開始要求放低一點,讓學生嘗試到成功,興趣就會越來越濃;高一的學生年齡較小,多數學生才十五、六歲,所以要注重語言的表達方式不能成人化,以引起學生共鳴。通過上述做法,學生的興趣得到培養,教師教起來容易,學生學起來也就不難了。

作為教師,在新課改試驗的第一年,我們要不斷的摸索,要勇於創新,不斷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