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事務文書 > 工作總結

有關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欄目: 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2.16W

總結是事後對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進行回顧和分析,從而做出帶有規律性的結論,它可以幫助我們有尋找學習和工作中的規律,為此我們要做好回顧,寫好總結。總結怎麼寫才不會流於形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關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有關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

20xx年2月,我被評為奎文區品德與社會學科帶頭人,在這一年來的工作中,我始終按學科帶頭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紮實履行學科帶頭人的職責,切實發揮好學科帶頭人在全區的骨幹帶頭作用。現將一年來的工作簡要總結:

一、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覺悟和專業素養

學科帶頭人這一稱號,讓我深感自己肩負責任的重大。要勝任這一工作,必須具備更高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以較高的工作水平來應對,所以,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人文修養和專業指導能力就成為我學習的主要目標。積極參加各項政治學習,認真做好筆記。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堅決抵制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工作上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時刻以教師的職業道德規範嚴格要求自己。時時處處以身作則,為學生做出好的表率。積極參加市區組織的各類業務學習和教師培訓,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專業素養。

二、立足課堂,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

我始終從事一線的教學工作,一直擔任了品社教學、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我認為一線教學是我專業發展的基石和試驗田。我能夠及早的將所學的新知識應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我深入研究《課程標準》,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教材進行重組,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把培養學生的能力作為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把“教”與“學”的過程融為師生的一個互動過程,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把課堂教學提升為藝術化的過程。對每一節課我都認真備課、上課,力爭堂堂都是精品課。現在,“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已基本形成,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和家長們的好評。在做好日常教學工作的同時,我積極參加各級各類課堂教學展示,20xx年5月獲山東省品生、品社學科優質課二等獎;上學期在區內提供觀摩課一節,並與聽課老師進行了交流互動,帶動了我區品生、品社課堂教學的改革。

三、明確思路,積極作好教研工作

新的歷史時期,我及時把握教育的最新動態,在學校積極組織校本教研的各種學習活動,充分利用學校“教師成長工作室”這個平台,與青年老師一起學習杜郎口的先進的教育理念,學習上海“課程統整”先進經驗,積極探索和實踐富有生命活力的育人之路。上學期,參加了區品生、品社學科教學能手的評委工作,自己感到受益匪淺。積極參加網絡教研工作,認真履行區學科教研網絡管理員的職責,協助教研員做好網絡教研工作。20xx年9月被評為奎文區網上互動教研優秀管理員;帶頭積極建設個人博客,本學期在新浪網新建的個人博客上,堅持每天發表一篇原創博文,讓博客為教研服務。20xx年2月所撰寫的案例獲奎文區中小學優秀教學案例一等獎;20xx年7月,論文獲中國教育學會科研論文三等獎。20xx年12月編寫教材《中小學創新教育活動設計》已由濟南出版社出版。

四、課題引領,走科研興教之路

我和我們區內部分的品生、品社學科教師,積極參與“十一五”課題《品德課程教學方法》子課題的研究,我立足於課堂實踐,立足於解決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個實際問題,立足於問題即課題的指導思想,認真制定課題研究計劃、實施措施等。我們始終在探索着品生、品社教學的新思路。目前,我們已經探索出一些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開展專題性實踐活動,“種春天、找春天”探究活動、“瞭解在學校裏工作的人們”採訪活動、“賣報小行家”體驗活動,課堂測驗娛樂化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在山東省課題中期研討會上,代表奎文區做題為《迴歸生活提升美德》的報告,進行大會交流。本學期,針對六年級品社課知識點較多的實際情況,我嘗試將央視《開心辭典》等綜藝節目引入課堂,增強孩子們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對工作的反思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1、雖然我積極的參與了教研室組織的各種活動,雖然在活動中也發揮了自己的主動作用,但是,我覺得自己並沒有完全盡到一名帶頭人的職責。今後要主動協助區教研員做好學科教研教改工作。

2、在研究方面缺少必要的理論根據和理論梳理,難以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教育是思考的事業,因此要學會思考教育問題,及時總結,善於動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將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意歸納整理自己的研究成果,逐步的形成自己的思路與風格。

以上是我一年來的工作彙報。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加倍努力,用心學習,用心工作,用心做人,無愧於“學科帶頭人”這一稱號。

有關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2

《品德與社會》這一門課程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置的一門新課程。它的設置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新課標要求:《品德與社會》的內容標準由6個主題構成,即:我在成長、我與家庭、我與學校、我的家鄉(社區)、我是中國人、走近世界。本冊教材劃分為五個單元:《我學習,我快樂》、《家庭因我更美麗》、《共享友愛陽光》、《謝謝你,家鄉的勞動者》、《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體現了“同心圓擴大”的教材設計框架。為了更好的上好本冊教材,我積極學習研究教材特點,鑽研新課標的要求,儘量做到一課一得,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指導道德行為,讓學生學有所獲。現就本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如下:

一、明確課程性質,在教學中貫徹新課標精神,使孩子們的文明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得到較好培養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例如我在講授《我學習,我快樂》這一單元時,我積極開展“把各種有趣的一分鐘記錄下來,説説自己的感想”的活動。要求學生設計自己的學習時間表並總結自己好的學習方法,建立自己的學習檔案。班上60個學生都建立了自己的小檔案,這對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的養成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二、讓品德教育迴歸生活,從身邊的人或事影響孩子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係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例如在講授《謝謝你,家鄉的勞動者》這一單元時,我要求他們做一回小記者,採訪身邊或者親人中的打工者,寫下自己的採訪記錄。尋找身邊的做出了一定成績的人物,瞭解他們的事蹟,自己製作一張“狀元榜”。孩子們都做得很認真,不僅瞭解了身邊的勞動者,還樹立了勤勞致富的觀念,形成了熱愛勞動人民的優良品質。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雙贏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觀(我離不開你,你也離不開我)、分享觀(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難同當難減少)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

有關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3

本學期來,我承擔了四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與杜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教學措施:

本學期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等直觀教具和掛圖,使學生能夠直觀地、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課文內容。注重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從他們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入手由遠及近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堂上讓學生聯繫自己、班級、自然社會多講、多討論,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經常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促進活動的正常開展。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培養教育。經常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社會中實踐,在白然生活中觀察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能力。

二、目標達成: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行為與習慣目標:

(1)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並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承擔義務,瞭解家鄉環境問題,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環境保護活動,特別關注水資源的利用問題,確定本學期的環保主題:節水,愛水、節水,創建節水班級,節水校園;瞭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瞭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電視、網絡等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瞭解辦一張報紙的基本方法,學會合作辦小報,結合班級節水這一環保主題,辦一期節水小報,有效整合課程資源;瞭解通信的發展,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信方法。

三、採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研究為手段,以個性發展為目標的教育觀,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形成。

2、重視了常規媒體和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豐富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活躍了學生參與教學的形式;擴大了教學資源。

3、注意創設情景,把課上“活”;開發教學資源,把課上“實”;組織學生活動,把課上“樂”。

4、比較重視師生之間的雙向交往。

四、今後努力的方向:

經過一個學期學習,同學們的思想覺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幫助別人,拾到東西上交學校,好人好事不斷出現。今後應進一步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學科教學的整合,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上。

有關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4

光陰飛逝,一學期的工作又臨近尾聲,驀然回首,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本學期,我校一至三年級全體品社老師同心協力,同甘共苦,奮戰在教學第一線,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譜寫教育教學生動的樂章。

一、加強學習,提升理論水平。

本學期我們鼓勵老師們採取“多聽課、多反思”的方法,結合網絡師資培訓,組織教師觀摩優秀課例,及時評課,瞭解課改動態,擴大自身的視野,通過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以便更好服務於課改實踐。教研組採用了集體備課制,每次教研組活動,大家踴躍發言,各抒己見,大家認真學習教材,根據各課教材的教育要點,通過教材分析、結合教學建議,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定好教學目標要點、教學重點、難點,備好課,授好課。我們時時處處發揮着集體的力量,體現着團隊的精神。儘管執教品社的老師來自於不同的年級,但我們經常會聚一起探討研究,教研組洋溢着團結互助,羣策羣力的氣氛。

二、緊抓教學,促進專業化發展。

課堂教學是主渠道、主陣地,是教學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紮實而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不僅為教師們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個自我挑戰的舞台,更是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學習實踐基地。為此我們教研組老師認真學習“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理念,利用課餘時間閲讀相關教育刊物上的教學實例,認真參加區教研活動,聽課評課,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在上海市“兩綱”教育頒發之後,我們組織教研組的老師們進行專題學習,把“兩綱”教育貫穿落實於品社課的教學中。本學期在區教研員王嬿老師的指導下,楊旋華老師執教了《身邊的公共設施》一課。

由於我們的學生在生活中都曾看到過、使用過公共設施,但對這些設施的作用以及和我們生活的密切關係的認識是膚淺的,殘缺的,因此在引入課題時,楊老師採用了謎語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明“公共設施”這一概念後,通過播放學校周邊的公共設施入手,以日常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場景和實際生活為基礎,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力求教學內容從生活中來,應用到生活中去,也使教材內容更具有説服力,生動的錄像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感受這些設施就在我們身邊,分佈廣泛,使學生感到親切、真實,使《品德與社會》學科迴歸生活。

對於專用的公共設施和不易看見的公共設施這一難點,楊老師通過大量富有真實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圖,加上旁白的介紹,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説教,有助於學生親近社會,發展和完善自我。同時也滿足教師自主開發教材的需要,又滿足學生實現多樣化學習的需要。整堂課的教學,楊老師都貫穿教學生活化的理念,在師生共同探究中完成教學任務,受到了聽課老師的好評。

三、加強常規,提高課堂效率。

1、本學期,我們每位教研組成員都能備好符合班級特色的教案,在教研組內上好實踐課。教師在校、區級教研活動中認真聽課,且能作好詳細的聽課記錄和評課反饋,學期結束交教導處檢查。

2、組內教師能根據教材特點自行製作教學課件,對現行教材進行補充何拓展,在教學使用中效果良好。這學期,我們製作的多媒體課件《身邊的公共設施》,在區課件評比中獲得優秀獎。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我們在教學工作中苦樂相伴。但我們也清楚地認識到教研是科研的基礎,科研又是教研的發展,下學期,我們的教師要以“帶着問題去思考,帶着思考去研究,帶着研究去工作”為指導思想,積極開展科研活動,鼓勵教師撰寫教學案例。我們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在學校領導多方面的關心支持下,不懈地努力,去構建一道品社學科教學的亮麗風景線。

有關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5

本學期來,我承擔了四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與杜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教學措施:

本學期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等直觀教具和掛圖,使學生能夠直觀地、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課文內容。注重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從他們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入手由遠及近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堂上讓學生聯繫自己、班級、自然社會多講、多討論,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經常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促進活動的正常開展。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培養教育。經常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社會中實踐,在白然生活中觀察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能力。

二、目標達成:

1、初步形成了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2、學習了利用規則調整關係。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

3、初步瞭解了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了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

4、瞭解了一些社會規則,初步懂得了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珍愛生命,有良好的生命意識,熱愛生活,樂觀向上、有貢仟心、自尊心、自信心的品質。

6、能夠初步認識自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7、瞭解了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知道吸毒是違法行為,知道邪教的危害。

8、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態度,熱愛大自然,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9、學會了看交通圖;學會了乘坐一般性的交通工具;能發現交通中的問題並有不同解決問題方法。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四、評價方法:

1、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

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並做記錄。

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2、學生自評

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通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教學效果良好,達到了預期效果。

有關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6

本學科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置的一門新課程。它的設置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這門新課從內容到方法都不同於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或《社會》課。為了上好這門課,我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並遵照課標的要求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現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明確課程標準,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學科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與社會教育迴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係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在教學《社會生活中的民主》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規則,以及這些規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方便。在學生列舉社會生活事實的基礎上,我們又適當幫助學生歸類,以使學生對生活中的規則有一個總體認識,並自覺遵守這些規則。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嚐嚐苦滋味)、雙贏觀(我們的國粹)、依存觀(我們的地球村)、分享觀(擁有好心情)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在教學中有機地結合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快樂》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們》,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四、不足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經過一個學期學習,同學們的思想覺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師應進一步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老師應繼續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學科教學的整合,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上(蒐集材料的能力、閲讀能力、理解能力、運用能力)。應在今後對自己的全面素質再做更進一步的提高,在教學手段、資料上加大投入,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素質,這樣會更有利於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本學期,本人承擔了六年級品德課的教育教學工作,現對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在這一學期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照大綱要求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

1、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2、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3、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活動,是有效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和社會知識教育的客觀要求。本學期,我強調拓展課堂的內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活動,承擔一定的腳色,在做中不斷領悟、感知,在做中培養社會生活能力,發展個性品質,體驗道德準則並規範自身的行為。讓學生通過合作、動手、對比實驗體會集體的涵義、集體的作用。

教學中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

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本學期我力爭在教學中認真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通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有關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7

20xx學年度五年級第二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在這一學期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課標要求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期末有總結, 本人承擔了五年級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工作,現對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1、激活教學新觀念。教學中認真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2、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3、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通過一學年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4、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活動,是有效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和社會知識教育的客觀要求。本學期,我強調拓展課堂的內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活動,承擔一定的腳色,在做中不斷領悟、感知,在做中培養社會生活能力,發展個性品質,體驗道德準則並規範自身的行為。

5、教學中論題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6、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一、成績與經驗。

本學期,能認真學習《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深入鑽研教材,針對學生特點備好課,適時恰當運用電教媒體上好每一節課;精心設計靈活多樣、注重雙基的教學環節和課堂作業,培養學生能力,鞏固所學知識;認真耐心細緻地輔導學困生,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其積極性,讓他們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掌握學習技巧,提高學習成績。

二、改進與展望。

為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為了學生的未來,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沿着教育改革的軌跡不斷探索,勇於創新,努力工作。首先是認真搞好課堂上的組織教學活動,賦予《品德與社會》課堂新生命;其次是深入學生生活,走進小朋友,建立師生“零”距離之關係;最後是加強課堂教學評價,加強學生作業評價,用激勵的語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總之,為學生的一切而努力,為教育的發展而奮鬥。

總之,通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本學期我承擔了三年級三班的《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任務。

在教學過程中,我能夠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上課時我能夠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在教育教學中,我隨時隨地引導孩子們做一個保護環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們的環保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我通過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身邊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環保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做一個環保的好公民。

注重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的自我訓練、自我監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需要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實踐。因為通過活動,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社會交往能力,而且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關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認真鑽研教材、教法,正確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選擇恰當教學方法,才能 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明確正確的行為方式。有充分的理論指導,才能避免以往滿堂灌的錯誤。

注意理論與實際生活的聯繫,引導學生用理論指導自己的行動,並在生活中適時遵守,學生的各項行為習慣有很大的進步。

能夠聯繫學校開展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自覺糾正行為錯誤,提高水平。

當然,教學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學生和教師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

2、有些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個難題

3、上課形式單調、説教意味濃厚,枯燥乏味,實際效果存在欠缺。

在今後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我要針對上述問題,採取如下一些措施:

1、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運用好電教手段,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必要時使學生有效的接觸大自然,接觸生活,接觸社會,做到理論聯繫實際。

2、緊密結合班級管理和學生的實際,進一步加強養成教育,這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關鍵所在。

3、作好與家長的溝通

家庭與學校聯合起來,形成強大的教育勢力,共同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人。不斷了解學生在家中的表現,同時結合學校的活動如:家長會等有效的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在一起。

4、儉以養德,創設情境,提高孩子們的環保意識

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身邊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環保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做一個環保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