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事務文書 > 工作總結

老師教學方法總結(通用4篇)

欄目: 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2.14W

時光飛逝,伴隨着比較緊湊又略顯緊張的工作節奏,我們的工作又將告一段落了,回眸過去這段時間的成果,一定承載着我們許多的心血和汗水,不妨把這些記錄下來,寫一份教學總結吧。在寫之前,要先考慮好內容和形式喔,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老師教學方法總結(通用4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老師教學方法總結(通用4篇)

老師教學方法總結1

做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上語文課永遠都帶着無限飽滿蓬勃的激情和生命力,讓語文這種力量抵達人的心靈。這就是我做一個語文教師在現實教學中踐行的目標。語文教學,讓我迷茫又讓我愛不釋手。為了上好課,不知道,有多少次,深夜不寐。只為思考如何做,才能上的愉快,上出語文的魅力。因為我不想只依靠激情,我不想做個教書匠,更因為我愛語文。

都説教無定法,其實,教也有法。特別是語文,更是個性與共性的思想、情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碰觸。拿到一篇課文,一個老師有一個老師的個性,也有學科內涵與方法的共性。本人回味下自己的方法,是從這樣簡單幾點做起

第一步:介紹作者。

在第一節課裏,我們應該在課前佈置這樣一個作業:蒐集作者的有關資料,不能光是隻言片語的簡介,隨便什麼都可以,趣聞逸事都可以,越八卦越好。要了解作者從生到死,甚至有關他們的祖宗八代都要搞清楚。這樣,到了課堂上,我們就可以讓學生交流他們的所得了。他們中有人會説作者的生日,有人會説作者的籍貫,有人會説作者的愛好,作者的生涯,作者的三姑六婆,作者的八卦舊聞。這樣一來,學生對作者的瞭解就立體全面的多了。他們會認識到即將要學習到的課文是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寫出來的,他們喜歡上這樣一個作者,就會喜歡即將要學習的課文。而且想搞清楚為什麼作者會寫出這樣一篇文章。想想看,這樣的課堂無法不精彩,無法不讓學生喜歡。

第二步:介紹時代背景或者教材相關的常識

現行的語文教材裏,多數都是文豪大家的經典名作。而文豪大家的生活年代往往都是距離現今比較遠的,所以他們的文章也是在特定的時代中寫下來的。學習特定時代下寫下的文章,一定要先清楚的瞭解作者寫文章的時代背景。有的課文也不需要介紹時代背景,比如寫景狀物的文章或者是説明文一類,那麼在這節課上,我們就可以要學生交流關於這類文章的一些常識。

第三步:讀課文,看電影

在一二節課裏我們認識了作者和時代背景以後,這節課我們就開始讀課文和看電影。

首先老師要有朗誦的良好素養,再培養學生。每次我朗讀,學生都喜歡,抱以掌聲,下面,就可以讓學生來讀,人都是天生有表現欲的,讓學生反覆的感情朗讀,會讓他們不僅提高了朗讀水平,而且也使他們在多次朗讀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不是有句話叫做“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嗎?

課文讀完,可以開始放課件或是看電影片段了。

這個過程目的是讓學生對講授內容先有個直觀的瞭解。而且避免了師生的一問一答的枯燥過程,讓學生自由自在的看電影,不用再動腦筋去考慮問題,這個過程學生一定會很享受。這堂課也一定是很成功的。

第四步:分析課文

在這節課裏,我們的任務是:弄清文章的條理,列出文章的提綱。體會作者的語言風格,與另外作者的同類作品來比較。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品味文章的好字好詞好句。

首先我們要學生給課文列出一個大致的提綱,這個過程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對文章的結構有個全面的瞭解。知道作者是怎麼樣來寫這篇文章的。

接着我們就要開始體會作者的語言風格,各個作家的語言風格都是不同的,比如金庸的語言風格是雍容穩重,平鋪直敍中見出廣博的學識,而古龍的語言風格則是簡短幹練,峭拔跳躍中見出鬼才的思維。

需要提出的是,現行的教學模式提倡教學語言要過渡自然,我覺得在有些環節上不需要,甚至是需要抵制這種過渡自然,我們就是要一條條的來品味,來學習。列完提綱就來體會語言風格,這之後再來學習寫作技巧。一步步來,不要被課文所左右,被它牽着鼻子轉,這樣會始終陷於課文的泥潭中出不來,這樣一來,就會出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問題。

第五步:模仿寫作

在上節課裏,我們學習了怎麼樣列提綱,並且學習了語言風格和寫作技巧,那麼這節課裏,我們就要來模仿課文來寫一篇文章。首先我們也要列個提綱,然後根據提綱來一步步寫。在寫作的時候要有意識的模仿作者,要跟他學遣詞用句,構段成篇。

特別是對於一些特殊文體的課文,比如古詩,新詩,寓言,戲劇什麼的,我們一定要利用一節課來模仿寫作。

第六步:評講模仿寫作

老師收起學生的模仿寫作,批改後利用最後一節課來評講,先讓學生自己説説寫作意圖,如何構思的,然後點學生讀他的作品,接着全班討論,最後老師總結,評講完幾個典型的,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提起來,學習才會有效果。

第七步:課外閲讀牽引,價值觀積極導向

一篇課文的學習只是管中窺豹,只見一斑,更大的天地其實在書外的'更大天地,這天地是由書延伸向生活的各個角落。我喜歡在品味完課文後,為了真正的把握課文的精神和生活的內涵,我會除了挑選精神價值觀或者內容相聯繫的電影、課文美文、小説等等讓學生看。

親自複印美文,讓學生由課內到課下讀,早上讀,積累優美的字詞句,寫讀後感。寫思想評論,根據文章的特點和性質和學生的特點,安排不同的閲讀和寫作的任務。真正的由一個字到一句話,再到一篇課文到一種人生,真正的被文字及深藏背後的精神之美吸引,沉醉。

第八步:以題熟稔,舉一反三

不得不説,語文老師很苦,因為你自我感覺良好,但是成績有時真的讓你很難以言説。 那再當下的應試教育環境下,除了不扭曲語文的本質,但是不得不説,現行高中語文教育的目標就是把學生培養成做題的機器,你我,不得不充當幫兇,如此,我情願做個有深度的幫兇。

於是在學習後,我也要做題,訓練下。目的很功利,就是讓學生會做題。

讓學生真正的體悟到,語文的學習,不只是培養做題的機器,而更重要的是一份精神的滋養,一種學習的精神品質,一種為人的氣質風格。

其實這裏很多環節每個老師都習以為常,但是至於各個環節的處理情況,個人知識內涵深重情況,具體不同,效果截然不同。看似起來,花樣並不多,但是這裏老師首先要熱愛文字熱愛語文,那種熱愛可以讓自己陶醉,如果自己陶醉了,學生即使不陶醉,也會被感染,有一天,細細品味,,某一個場景,即使學習的知識會忘,那種感情和情景多年也不會忘。

老師教學方法總結2

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的識字任務有明確的要求:會認1800個,會寫800──1200個,這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説是一個艱鉅的學習任務。那麼教師如何把這一艱鉅的任務變成輕鬆而又愉快的學習活動,突破教學難點呢?

我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總結出一些識字教學方法,既能夠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根據兒童的思維特點,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讓漢字“生動形象”些。

識字本身是枯燥無味的,而對這樣的事物,很難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讓學生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展。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在起步階段通過多種途徑來營造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讓漢字更加“生動形象”些,充分調動起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去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於識字、主動識字。具體方法有:

動作識記法

這種方法特別適合表示動作的字。如:“蹲”字的字形比較複雜,若要學生做一個蹲下的動作,然後再出示這個字,通過認讀加上學生前面做的動作,他們一定記得很牢。同樣的方法還適用於趴、推、眨等許多表示動作的字詞。

圖畫記憶法

比如:教學“網”字,我是這樣做的:請學生回憶看到過的網,然後畫一畫。不一會兒,學生畫出了魚網、蜘蛛網,有的還畫出了一個小男孩正坐在電腦前上網。不知不覺中,學生已經將這個“網”字深深的印在了腦海裏。

字形聯想記憶法

我們的漢字雖説是表意文字,但是是經過象形文字演化而來的。所以在教學中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幫助識記字形。例如:“簾”字,讓學生想象:上面的穴寶蓋就像一扇窗子,下面的這個“巾”就像掛在窗户上的布簾,所以這個字是窗簾的簾。

二、利用遊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的興趣,讓漢字“有趣”些。

遊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模仿,喜歡錶現。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遊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符號的興趣,不斷採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的方法有:

加一加

就是兩個或幾個熟字相加變成一個新字。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這類字時,相鄰的同學就分別代表一個熟字,然後運用加法熟記。如教學“好”字,讓相鄰的學生分別代表“女”和“子”,口中還一邊念“我是女,”“我是子”“女加子就是好”,“你好,你好,大家好!”這種由舊知識引出的新知識學生不但掌握了生字,又掌握了學習方法,而且學習興趣也很濃。

減一減

就是用合體字減去一個獨體字變成一個新字。在教學這類字時,相鄰兩個同學分別代表一個熟字,然後運用減法熟記。如教學:“代”字,讓相鄰兩個同學分別代表“袋”和“衣”,邊念“我是袋,袋鼠的袋”“我是衣,衣服的衣”“袋鼠減衣等於代表的代”。這種方法學生不僅興趣濃厚,而且學得快,記得牢。

換一換

偏旁是構成漢字的重要部件,學生掌握了偏旁從一定意義上説就基本知道了這個字的意思。在教學中如何利用這個優勢幫助學生識字呢?可以讓學生這樣做:

讓兩個同學分別代表兩個形近字,採用邊説邊換位置的方法來幫助記憶。如教學“線”字,把“線”的絞絲旁換成金字旁,就變成了“錢”。

編順口溜記憶法

這種方法不僅學生喜歡,而且效果很好,經常引導學生編一編識字順口溜可以促進學生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特別是一些形近字的辨別,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間、間,小日回家大門關。問、問,小口敲門別開門。

牛羊吃草,草兒青;吃完喝水,河水清。

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小牛要去告媽媽。

三、 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識字,讓漢字與孩子的生活“更近”些。

利用與小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電視、廣告、招牌以及商標等為媒體,引導兒童識字。

如:學了“點”字後,引導學生思考:在什麼地方見到過?學生一下子想起來了:這是“好吃點”的“點”。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洋”是“洋洋百貨”的“洋”,“張開翅膀”的“張”是“開張大吉”的張。

這樣的例子還有許許多多,簡直是不勝枚舉。這樣的學習,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識字量,還能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讓他們明白“時時處處皆語文”,從而學會在生活中學語文。

四、自做“識字課本”,引導學生把教材向課外延伸,讓孩子們的學習更“自主”些。

識字教學需要課本,這是學習語文的憑藉。然而識字僅僅靠幾冊課本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課本能容納的東西實在是太有限了。至於生字的多義性,要在有限的課本中多次體現,更是比較困難的事情。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把教材的學習向課外延伸,把學生學習生字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把生活中接觸到的廣告牌、商品包裝物,還有各種報刊雜誌,讓他們收集起來,剪剪、畫畫、貼貼,就成了圖文並茂的“識字課本”。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動手、動腦,體會收集、整理、編排的創造樂趣。

識字教學充滿樂趣,只要我們多動腦筋,勤于思考,想出更多的好方法、好點子,學生的學習會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我們也會隨着學生的成長一起成長。

老師教學方法總結3

教學步驟是課堂教學結構的基本單元。從形式上看,課堂教學結構體現為一個個教學步驟的排列組合;從實質上看,這些先後排列的步驟又是有一定層次的——大步驟中有小步驟,小步驟中有微觀步驟。微觀教學步驟是課堂教學結構的最小單元,是課堂教學結構的細胞,也叫有效教學步驟。

例如,教學一個概念,一般應按照這樣的順序安排教學步驟:理解概念的定義,認識概念的特徵,掌握概念的具體應用,但是要完成這3個步驟,還必須分解出更小的步驟。比如,理解概念的定義就可再分為如下5步:老師板書概念的定義,學生閲讀理解概念的定義,教師反饋學生理解的情況,教師舉例證明概念的定義,學生自己舉例證明概念的定義。不過,這5個小的步驟並非都是最小的微觀步驟,其中第一步老師板書是個微觀步驟,而第二步就可以再分解為3個步驟:閲讀定義語句、分析定義語句內部的關係、複述定義的基本內容。可見,教學步驟的具體展開過程,實際上就是對整體教學目標進行逐級分解的過程。每分解出一個教學目標,就會產生一個新的教學步驟。教學步驟的分與合與教學目標的分與合是統一的。

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分解並不是絕對的——不是所有的目標在什麼時候都必須逐一分解。這裏有一個原則:要有利於學生充分學習,有利於提高課堂效率。依據這一原則,該分解的就分解,該合併的就合併。

分的好處是:第一,有利於研讀教材。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對目標不進行分解,就會導致面面俱到,重點得不到突出,難點得不到化解。第二,有利於學生集中精力解決問題。如果不分解目標,學生的注意力就不可能專注於某一問題,容易注意力分散,甚至手忙腳亂。第三,有利於理清課堂教學思路,使課堂教學章法明晰。如語文學科的文學作品,它既有表層信息,又有深層信息。當表層信息還沒有完全掌握時,要深刻理解它每一句的微言大意是不可能的。因為文章是一個字句章篇的完整系統,各個部分之間都有密切的聯繫,前後有照應,中間有過渡。所以,必須對教學目標進行分解:先處理表層信息,再處理深層信息。這樣,在理解深層信息的時候,就不會再因為沒有掌握全面信息而導致理解不深不透。

合的好處是:第一,有利於學生整體把握教材,掌握知識體系。例如,章節複習就適合先系統梳理知識,然後再進行強化訓練。如果仍按照講授新課時的教法,一步一複習,一步一訓練,就不利於整體思維,不利於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因為單個的知識點無論怎樣挖掘,都不可能達到整體思維的高度。第二,有利於提高課堂效率,節省教學時間。因為過多的分解不但使目標變得煩瑣,而且還會因為學習、反饋環節的頻繁出現而浪費時間。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課堂情景:老師列出10個句子要學生翻譯,等到反饋的時候,每個句子讓一名學生回答,10個句子就要找10名學生,而每找一名學生教師都要選擇一番,學生站起來後又猶豫一番,這樣,就會耽誤很多時間。如果反饋時先讓同學互相交流審定答案,然後再讓學生回答,這樣一個學生就可以多翻譯幾個句子。

老師教學方法總結4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一個學期即將過去,現將這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做一個總結,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利用學生的眼睛,提供觀察的機會。

眼睛是思維的窗户,“看”是獲得知識的必要首環。義務教育小學語文一年級教材課文中有許多插圖,它和課題系統、作業系統相互配合,構成教材的整體。我在課堂教學中,就引導學生觀察題目,觀察課文的插圖的畫面,體會文章中心思想,揣摩圖中描述事件的主題,刻畫人物的性格或描繪景物的特點。這不僅能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理解、表達能力,而且能夠提高學生想象能力和藝術的審美、鑑賞能力。

二、利用學生的嘴巴,提供表達的機會。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是頭腦中思維的外化。堵住學生的嘴巴,無疑就是桎梏學生的思考。因此,教學中應讓每個同學都有口頭表達的機會。如:請同座的兩個同學相互説説看,請同學們先自己講一遍,再看誰説得好等等。這些是説的形式,説的內容就更豐富了,可以讓學生説説“為什麼”、“怎麼樣”……等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了,可以讓他們質疑、辯論,這不僅有利於知識的鞏固,更有利於思維的激活和發展。

三、利用學生的頭腦,提供思考的機會。

教學中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有思考的機會,不要搞“滿堂灌”和“題海戰術”,尤其要讓學生有“靜思”的機會,不要以“熱熱鬧鬧”作為衡量學生思維積極性的標誌,真正有效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無聲”的內化過程。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讓學生“伏下來想想”,“眼睛閉起來想想”,就是千方百計使學生養成“靜思”、“獨思”的良好習慣。例如:《蘭蘭過橋》這課中的“坐和座”先讓學生擴詞,再讓他們思考歸類,想一想為什麼?學生經過一番靜思默想,也就是經過一系列分析、比較、判斷的思維過程,最後悟出:“坐下、請坐、坐車、坐船”都跟“坐”這一動作有關等。

四、利用學生的雙手,提供操作的機會。

動手操作不僅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而且符合他們的思維發展特點。小學生天生好動,通過動手操作,可使學生的手、眼、腦等協同發展。同時,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也離不開動作思維的重要支柱與過渡。許多問題,通過學生動手操作,不僅容易理解、記憶牢固,而且運用自如,如低年級的課文《烏鴉喝水》,讓學生自己操作,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有水的小瓶子裏,瓶子裏的水漸漸升高,使烏鴉喝着了水。當然,讓學生動手要注意啟發性,不能一味追求動手操作而把學生的思維停留在最低層次。

五、利用學生的時間,提供交流的機會。

1、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左右前後四人組成一個討論組,一般應讓後進生先發表意見,討論時每個同學都積極發言,教師可隨時參加某一小組的討論。

2、鼓勵質疑問難。每節課都要讓學生提問,讓學生回答,老師再補充。愛因斯坦曾經説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質疑”能培養學生不信師、不信書、不信權威的創新意識,使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自主學習,交給他們一把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通過訓練,學生養成了質疑習慣,他們學習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了。

3、交換批改作業。家庭作業,平時練習等可組織同座學生對換批改,老師再作檢查。這樣不僅減輕了老師的負擔,而且使學生對不同解法作了交流。

六、利用學生的空間,提供表現的機會。

人都有自我表現的要求,小學生更有這願望,尤其是由於這種表現的成功而受到老師的誇獎。甭提有多快樂了。因此,課堂上要讓學生暴露自我,適時讓他們上黑板板演、上講台當老師。當他們板演和演講後,急需老師或同學們的評析,教師應恰如其分的肯定、表揚、矯正等。

因此,只有改革小學課堂教學,增強學生主體意識,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想學到學會,運用到發展,不斷走向“質”的飛躍,發展學生智力,提高學生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