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事務文書 > 工作總結

小學課外閲讀活動總結

欄目: 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2.6W

開展課外閲讀活動,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讀書閲讀習慣、提升了修養,促進了和諧校園文化建設,校風、學風進一步轉變,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便是小學課外閲讀活動總結,歡迎閲讀!

小學課外閲讀活動總結

小學課外閲讀活動總結篇一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能積累語言,豐富知識,而且能陶冶情操,受益終生。為進一步推動我校教育工作,激發學生讀書熱情,活躍校園文化,樹立正氣,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我校至XX年以來一直堅持開展校園讀書活動。我們精心設計積極可行的讀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讀書的樂趣;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覺悟和文化底藴,營造清風縷縷滿校園的書香氛圍。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針,以創建“書香校園”為導向,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綜合實踐能力,激發學生課外讀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在校園內形成熱愛讀書的良好風氣,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貫徹落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新課程理念。

二、深入宣傳,營造良好氛圍

根據學校工作計劃,教務處讀書節活動的具體方案。按照活動方案,我們迅速在全校開展了讀書活動的動員工作。校園內張貼標語,隨後各班召開主題班會、出主題黑板報、製作格言精心佈置教室的讀書角,多渠道、深層次宣傳讀書、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強勢宣傳營造校園文化氛圍,提高廣大師生的思想認識,為深入落實讀書節方案的各項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教師以身作則,帶頭讀書

要想要學生愛讀書,我們的老師就必須先愛讀書。因此,我校老師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加強學習,至少每人讀完一本教育專著,並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為我們的學生樹立了榜樣。

四、建立保障機制

1、固定閲讀時段,校專門為學生準備了至少一節閲讀課,旨在引導學生能有選擇地閲讀自己喜愛的書籍,並且在讀書中學會思考,在思考中成長,這節課在語文教師指導下進行,主要形式有自由閲讀、閲讀指導、閲讀交流、閲讀彙報等。

2、各年級認真研究課外閲讀指導的規律和方法。把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和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作為研究的重點,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年齡階段的有益讀物,從讀書中獲得身心的愉悦感,從不斷提高的閲讀能力中獲得持久穩定的閲讀興趣。

3、努力創造適應學生閲讀要求的物質條件。學校積極充實學生讀物,規範學校圖書室、閲覽室的管理,充分利用、積極開發學校現有閲讀資源,為學生創造良好閲讀環境,學校圖書、閲覽室全天向學生、教師開放;班級建立圖書角,學生互相交流個人圖書,實現班級圖書資源共享;向學生推薦優秀書、報、刊,鼓勵學生積極購書讀書,指導學生進行網上閲讀。

4、學校利用閲報欄、黑板報、紅領巾廣播站等,營造良好的課外閲讀氛圍。積極開展評選 “讀書之星”、舉辦“閲讀知識競賽”等活動;舉辦班級讀書會,充分利用好語文課堂主陣地,由語文教師主導,讀書節期間每班上1節閲讀彙報課或交流課。內容有演講交流、古詩誦讀、課文故事演説、名言名句賞析等。交流會上,同學們暢所欲言,氣氛活躍。他們談到了開展活動以來閲讀的收穫,並向大家推薦怎樣選擇好書,選擇適合自己閲讀的好書;怎樣合理利用課餘時間,有序讀書;並介紹了自己在家庭中是怎樣帶動父母閲讀的實際行動。通過此些交流會,同學們互取所長,學到了更多讀書知識和方法,加深了愛書、用書的思想認識,同時又促進了同學間讀書競賽活動的自覺形成;開展徵文比賽,在指導學生大量閲讀的基礎上,認真組織了徵文比賽:如《慶祝建國60週年》,《讀書伴我成長》,《我與家長共讀一本書》等。全校同學熱情高漲,參與面廣,文章質量高,有很多同學獲得不同級別的獎項,同時也湧現出一大批喜愛寫作的小明星,極大地豐富了校園生活,也促進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舉辦語文古詩詞、名著知識競賽活動。由各班安排舉辦高年級名著知識競賽,中低年級舉辦古詩詞背誦競賽。其中各年級設一等獎3名,二等獎6,三等獎9名,並設班級優勝獎。

五、營造閲讀氛圍

學校氛圍也是一種語言,是一種傳遞信息的獨特的交往形式,藴含着巨大的潛在的教育意義。各班根據實情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計劃,落實三個“一”,即讀好一本書——師生攜手共讀一本書,讀完、讀懂;做好一件事——教師引領學生一同做,邊讀邊記;樹好一榜樣——樹立一個讀書好榜樣,實踐一種讀書精神。充分利用黑板報,適當佈置些有關讀書的名言、方法等,渲染讀書的氣氛。

1、開放學校閲覽室:學校圖書室向學生提供豐富優質的藏書。學生可以按照規定的時間到圖書室借閲,或以班級為單位集體借閲,圖書也可開架借閲,供學生自由選擇,進行自主性閲讀。

2、設立班級圖書角:以學生捐贈為主,加上由學校統一給各班借閲的圖書,每隔一週同年級各班互相調換,每 周語文老師可以從學校圖書室為學生借閲新書,提高圖書的流通率。每班一櫥,並在使用過程中不斷更新、交換、補充,每個班相當於都有一個“小小圖書室”。

3、佈置美化書香校園

學校加強校園閲讀氛圍的創設,精心佈置美化校園,使校園也具有“書香氣”。在校園內開闢閲讀長廊、張貼有關讀書的名人名言,把學生浸潤在書香中。學校定期開展各類讀書競賽活動,如閲讀考級、讀書郎競賽等;舉行各類閲讀之星評比。各班根據“小學生課外閲讀推薦書目”中的書籍作為晨讀教材,通過開展“讀一讀,賽一賽,講一講”等方式,加強晨讀晨背,熟讀背誦加以積累,為學生的成長打好底色。上好每週的閲讀課,以保證學生“會讀”。辦好校報《閭河圃》,每月一期,發表教師和學生的文章,鼓勵師生閲讀,體現閲讀成果。

六、抓好讀書活動

“讀書”兩字,關鍵在於“讀”,書的價值也在“讀”中體現,指導學生學會讀書,是我們的目標所在。我們主要做了一下幾方面的工作:

(1)上好閲讀課

充分用好早讀和閲讀課,在校本課程中教會學生閲讀的方法:像如何查工具書,如何學會提問,如何學會圈點評註等,幫助學生學會閲讀,提高閲讀效率。採用“教師、家長、學生”三方聯繫的形式,形成大閲讀氛圍。

(2)做好讀書筆記

中、高年級學生讀書筆記,語文老師予以檢查、指導、評估,學校不定期開展讀書筆記評比活動。在教給學生讀書筆記方法(摘錄式、提問式、心得體會式)的基礎上,培養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3)抓好經典誦讀。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給子孫後代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其中那些積澱着智慧的結晶、映射着理性光輝的經典著作,那些濃縮着豐富情感、藴涵着優美意象的詩詞曲賦,就像燦爛的星河,熠熠生輝。這些古詩文經典,對於治學修身、陶冶性靈、引導價值判斷、提升審美品位以及培養語文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是怎麼估價也不過分的。

(4)出好讀書小報

每個班級的學生在老師或家長的幫助下,收集有關報刊小資料、格言和讀書的心得體會等,各班將學生的這些資料集中整理,分類編輯,學校要求學生每學期出兩期讀手抄報,學校定期評比展示。

(5)開展讀書活動

我校於5月份組織開展了“校園讀書月”活動。在“讀書月”活動中,學校開展了一系列的讀書活動,如“詩文朗誦會”、“我和書的故事”徵文比賽、“讀書之星”評選、演講比賽等等。

(6)引入競爭機制

根據學校的讀書活動進展情況,學校開展了評“書香班級”、“書香學生”等活動。我校還將讀書活動列入班級考核方案,期終組織評比並頒獎,也激發了全體師生讀書的積極性。

七、讀書活動效果

通過開展開展讀書活動,初步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讀書閲讀習慣、提升了修養,促進了和諧校園文化建設,校風、學風進一步轉變,在學生中形成了愛讀書、讀好書的濃厚氛圍。學生的閲讀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得到極大改善,學生的思想得到了淨化,形成了積極向上的學風、班風、校風。

與書相伴的人生,一定有質量,有生機;書香飄溢的校園,一定有內涵,有發展。讀書活動的開展,將對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深遠的意義。今後,我們要在全校進一步深入開展讀書學習活動,倡導讀書明理、讀書求知、讀書成才的新風尚。

小學課外閲讀活動總結篇二

營造書香班級,讓好書陪伴學生。”這些理念隨着學校組織的春風讀書活動工程的推進越來越深入每一位同學的心,也漸漸地成為我們七年一班的一種氛圍。七年一班有組織的讀書活動一直在悄然無聲中進行着,持續到今天,在我們不懈地努力下,在“大閲讀”這塊熱土上,我們獲得了一定的收穫。

在我的指導和建議下,我班有十幾個同學都向大家介紹了自己如何選購優秀書籍並談了自己的讀書打算。同學們讀書的熱情越來越高漲。好多學生在日記裏流露出喜歡看書,都説這一年的讀書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新鮮的空氣,也表達了對學校的舉措非常滿意。我班有的同學在讀書筆記裏寫道:每週一到閲覽室讀書真是一種享受。有的同學説:我們每月讀一本書,只要這樣一本一本堅持去看,相信我的知識一定會越聚越多。

讀書使孩子們成了主動學習的人,他們會自主探究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通過各種信息渠道來解決問題;讀書,使孩子們成了生活的主人,他們的`獨立精神、自我意識在多樣的讀書活動中日益彰顯;讀書,使孩子們成了善交流、會合作的人,他們的團隊精神、責任意識在逐步形成;讀書,使孩子們成了有思想,有個性的人;讀書,更使孩子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了人生的價值、生命的意義。

10月份在開展讀書徵文活動中,張萌獲一等獎,楊晶波 、畢遠鑫獲二等獎,張建 於合心、韓晶獲三等獎,還有三名鼓勵獎。

的確,讀書的孩子越來越聰明,一份耕耘一份收穫,讀書活動使我們這個原本充斥着各種叫喊的教室比以前明顯安靜了許多,書香和全班讀書的靜謐慢慢趕走了打鬧的喧囂。

小學課外閲讀活動總結篇三

現行的語文課教學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知識理解型”的教學模式,一種是“思維訓練型”的教學模式。前者教師致力於讓學生理解語文完整的知識系統,一般按照“解題——釋詞——分段——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練習”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強調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而忽視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只讓學生理解語文工具的知識,而忽視培養他們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後者教師致力於發展學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閲讀課文——教師提問——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則強調語文課程的發展性,而比較忽視語文的工具性。只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不重視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以上兩種模式儘管有不同的教學理念和不同的教學活動結構,但它們也有兩大共同點,一、是前者教師“一講到底”,後者教師“一問到底”。教學活動都以教師為主體,而不以學生為主體。二、是教學活動都以理解為重點,前者是理解課文的知識內容,後者是通過理解課文發展學生智力。兩者都是重理解,輕感悟;重分析,輕運用。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衡量語文閲讀教學模式是否科學,是否合理的標準:1、是否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2、在教學中是否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3、是否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4、是否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即正確處理基礎性與創造性的關係;5、是否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即要遵循發展性原理,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學漢語拼音、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閲讀、寫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我認為閲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能力,並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我覺得現行小學語文閲讀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閲讀課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閲讀課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接受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可以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通過反覆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説形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

閲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刷子李》這一課時,嘗試採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9個小組,每個小組6個成員組成: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兩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桌椅也跟着進行調整。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四個問題:(1、刷子李的絕活是什麼?2、課文是從幾方面來寫刷子李的絕活?3、找一找徒弟曹小三的態度變化?4、把你覺得寫得好的內容多讀一讀,並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踴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積極地進行討論,各抒已見,合作解決問題。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並適當的點拔,引導他們所討論的問題。當學生討論結束後,我讓各小組派代表來向老師彙報自學的情況,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已的意見和看法。並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適時進行指點、幫助。在討論彙報中,有的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有的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學會團體協作的能力。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沉悶,被動的了。而樂於去學,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閲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閲讀教學方式來達到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二、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閲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裏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

三、注意閲讀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薰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後,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説説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説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後,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內涵,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