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事務文書 > 工作總結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精選5篇)

欄目: 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1.18W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在過去這段時間的教學中,我們一定收穫不少,寫一份教學總結,好好地把它記錄下來吧。但是教學總結的思路你學會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精選5篇)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1

本學期我擔任三年(1)班《品德與社會》教學,時間匆匆而過,轉眼間一個學期已快結束了。現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迴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在上課時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在教學《成長中的我和你》這一課時,我們引導學生通過家人眼中的“我”,老師眼中的“我”、以及同學眼中的“我”,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並學會用不同的方法來了解別人眼中的“我”是怎樣的。初步明白為什麼自己眼中的“我”和別我眼中的“我”是不一樣的。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結合自己新學期的新計劃新目標,將自己想象中的新形象展示給同學們,形式可用圖畫,可以有文字或語言表達出來,引導學生懂得從別人處獲得建議和幫助,以促進自己不斷成長。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教材第13頁,“考考你”意在讓學生換位體驗生讓自己幫助別人或得到別人幫助時的心情。雙贏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觀(我離不開你,你也離不開我)、分享觀(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難同當難減少)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在教學《誇爸爸贊媽媽》、《老師,親愛的老師》《感激與欣賞》時,採用中隊主題會的形式開展,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2

三年級的小學生思想品德情感形成還不穩定,意志品質的自覺性、果斷性、堅持性和自制力相對較差,但也容易塑造。同時,三年級的小學生責任感和自尊心逐漸產生形成,要求自己的一切應比過去做得更好,更認真,就可利用思想品德課,抓住這個極好的時機,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和意志品質。學生心目中的榜樣不多,但模仿性較強,因此利用教材讓學生樹立榜樣意識。

教師轉變思想,一定要轉變角色,不只是教學生,更主要的是引導學生自己去學,自己去發現,組織學生自己去共同探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了多種教學方法。注重引導發現,鼓勵探究學習。課堂上關注了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使同學們養成愛思考愛生活的習慣

1、培養了學生心中有父母,體諒父母的辛苦,把關心、孝敬父母長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看成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2、從繪製上學路線圖入手,引導學生認識了學校的組織機構,瞭解了學校的'發展、變化,品味同學間醇美的情誼,感受老師們怎樣辛勤地工作,從而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學校這個社會羣體。

3、從學校的變化為切入點,繼續學習一些調查的方法。通過師生共同發現學校真實的變化、促進學校發展與變化、暢想學校未來等,增強學生對學校的親切感。

4、引導學生全面瞭解自己,分析自己的優勢,樹立自信心。

5、從學生身邊的公共設施、公共秩序和公共場合中的安全問題等方面入手,通過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探究、體驗、調查、設計和交流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到公共設施為人們提供的便利。

6、激發學生愛護公共設施,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的意識。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3

轉眼間,緊張的一學期已經結束,現針對本學期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明確課程性質,貫徹課標精神

為了培養學生擁有較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在做事中學會做人,在老師和家長的引領下學會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真鑽研課標,努力貫徹課標精神,通過各種教學活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加社會、學會做人。

二、結合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活動

品德教育歸根結底還是得迴歸生活,通過身邊具體的人或事來影響孩子的品行。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課程內容來展開教學活動。例如,在《社區應該更美好》一課中,為了讓孩子能懂得作為社區的一員,我們要樹立主人翁意識,為社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幫助社區中的孤寡老人、為社區打掃環境等,孩子通過親身實踐為社區的美好出一份力。

三、親近學生,樹立良好師生關係

這學期我繼續接手三年(1)班的品社教學工作,為了能夠順利開展教學活動,我採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是迅速認識學生姓名。其次,經常和班級裏的個別學生多溝通,瞭解他們的心理需求。除此之外,我還會經常在課前做些小遊戲,作熱身活動。

此外,在上課時,我也會用心去觀察這個班級的學生,特別是那些品行表現較為突出的孩子。這些學生通常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課堂教學活動,瞭解他們,有利於我更好地開展教學,讓孩子們喜歡我的課。

當然,這個學期的教學工作中,我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處,諸如課堂的實踐性還不夠等。在下學期的教學活動中,我會改正教學中的不足,讓孩子更加喜歡上品社課。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4

傳統的思品教學是“封閉”的,“靜態”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缺少兒童暢想、暢言,更談不上思潮湧動,缺少主體參與,即使有一時的熱情又能持續多久呢?本學期三年級的思品教學總結如下

一、做兒童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

在教學過程中,我作為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導者。為兒童的學習提供指導,為他們的活動創設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引導兒童投入活動,支持他們的各種活動,同時也在進行着與兒童的合作——與兒童一起共同建構課程。例如教學《天天在活動》這一主題活動時,我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場所讓他們辦一個“天天在進步”的展覽,請學生挑選一份自己滿意、能夠説明自己在進步的作業,製作一期壁報,展示大家的進步。(內容可以是:語文、數學或者其他學科的作業,手工作業,圖畫作品等)活動中學生充分地認識和感受自己在學習上的進步。增進對於學習的自信。

二、互動的動態式討論。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課標》)動態式討論正是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它真正讓學生成為主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學生主動活動和自主探索。學生們主體積極參與,萌發了高度的熱情。他們有的提議要成立“小小發明家”協會,有的提出“讓我們每天都有一個“新發現”的要求……雖然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們的“異想天開”,使整個課堂成為學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場所,使課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於道德認識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三、設計開放式實踐活動

《課標》中提出“教師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優化思品課堂教學,就是要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社會因素,由課堂延伸到課外,依託教材,緊密聯繫社會實際,將校園、家庭、社會等一切有利於學生明理、導行的場景都當作課堂,“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切實提高思品教育的實效。

1、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

我們的作業設計要衝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2、與少先隊活動緊密結合。

學生的天性是樂於自己探索,好遊戲、活動,課堂上的説教再生動也缺乏形象性、參與性,而少先隊活動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知識性、參與性於一爐。因此,作為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把思品教學與班隊活動結合起來,從班隊活動中深化思品教育。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總結5

在新學期伊始,我承擔了三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的教育教學工作,第一次擔任這個學科的教學,我做了許多嘗試,現對半年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充分挖掘教材,以教材為依託,培養學生的多項能力。

在第一單元的教學中,我以“參加集體活動有益還是無益”為題展開辯論會,學生積極性很高,多方蒐集資料,派選正、反方隊員,積極進行辯論,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使學生更深地認識到了參加集體活動的好處。在學習第二單元和第三單元時,我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讓學生讓王查一查、實地看一看培養學生動手蒐集能力。

二、進行熱愛家鄉教育,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感。

本教材的第二單元是《歡迎到我家鄉來》,教材充分關注本省的社會發展特點,突出地域特色,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將“一山一水一聖人”拓展出去,將我國的名山大川、傳統文化、古老文明、歷史人物等知識有機的串聯起來。我充分挖掘本地資源,讓學生通過問大人、上網調查、蒐集資料等方式蒐集本地的名勝古蹟、風景秀麗的地方、土特產、傳統風俗、家鄉工藝品、家鄉名人,舉行家鄉風情博覽會讓學生認識家鄉的美麗,感受家鄉的魅力,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三、宣傳環保,讓學生愛護我們的生活環境。

第三單元主要是讓學生在瞭解家鄉、熱愛家鄉的基礎上,進一步關注身邊的生活環境,形成初步的環保意識。本單元“源於生活、貼近生活、引導生活”,我將學生的學習方式變為探究性學習,在“垃圾帶來的煩惱”、“節約用水”、“環境好我快樂”這幾個主題活動中,我安排了討論、調查、表演、製作、合作學習等方式,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讓學生對環境污染有充分的認識。同時我也給學生補充大量的資料,讓學生對環境問題認識更充分,通過舉行保護環境報做什麼“演講會、“環境保護從我做起”黑板報等讓學生在自己環保的同時宣傳環保。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體現的道德對兒童的發脹具有直接的教育意義。在教育教學中,我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我擔負的不僅僅是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