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日記 > 日記作文

過年日記五篇

欄目: 日記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32W

盼望着,盼望着。終於,春節來臨了。噼裏啪啦的鞭炮好似新年的鐘聲,四面八方都在響。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過年日記五篇,希望對你有幫助。

過年日記五篇

篇一:過年日記

整個城市沉浸在了乳汁一樣的煙霧中,迷迷濛濛的。春節對我們小朋友來説是個非常高興的日子,因為在春節裏可以穿上自己喜歡的新衣服。

春節有一道傳統美食——餃子,春節吃餃子是個習俗,因為餃子的形狀有點像元寶。標示着招財進寶,財源滾滾,所以春節就要吃上幾個香噴噴的餃子。當然,春節最高興的還是可以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了。

歡聲笑語送走了春節的白天,又迎來了春節的夜晚。春節的夜晚也不比白天遜色,家家户户掛着的紅燈籠一個個亮起來,將那黑黑的天空藏在了身後。突然,砰地一聲,一束火花直衝雲霄,又一聲巨響,火花在一瞬間在天空中炸開了,天上禮花朵朵。暗色的天空彷彿是漆黑的帷幕,一聲巨響過後,表演拉開了序幕,這一朵朵禮花就是舞台的演員,它們美麗的外表讓我不禁賀彩。也有幾個演員共舞的,幾朵禮花同時綻放,有紅的花,宛如星星之火;有金的花,猶如漫天繁星;有銀的花,如同飄落的雪花。一朵比一朵大,一朵比一個朵目。

看見這美麗的煙火,我也手癢癢起來,我將手持型的小禮花搬到屋前空地上,開始了工作。“呲”“呲”,一陣短暫的聲音過後,煙花點着了,“砰”,一個美麗耀眼的球形花苞伴隨着響亮地奏樂衝了出來,在不遠處綻放,沒等人好好欣賞一番,它便如曇花一現般凋零了,只留下些許隨風飄蕩,馬上,碎絲也消逝無跡。讓人不禁感歎:美好的事物總是短暫的。

我偶一抬頭,看見空中有星星,漂浮,移動的星星。定睛一看,哦,那不是星星,是孔明燈,是寄託着人們對新年憧憬,對新年祝福的孔明燈。這一盞盞孔明燈象徵了人們渴望平安生活,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人們高高興興的歡送了春節,又迎來了新的一年。我們懷着對新一年的希望,告別了已過去的xx年。

篇二:過年日記

每當北風漸勁,天氣漸冷,麥苗剛披上一層初冬的淡霜時,兒時的我們便越發高興起來,因為隨着冬天的來臨,春節就不會太遙遠了,快過年了!春節是一年當中最為重要的節日!

在送灶的前幾天,村民組長便挨家挨户的散發二斤白糖和二斤煤油的計劃供給票,儘管80年代中期農村已安裝好了照明電,但隨時會出現毫無預兆的停電,所以這個計劃供給是珍貴的也是必須的,家中大人將這兩張票小心翼翼的收好,待購置年貨時將這兩樣物品一同捎回來。農村的莊户人家有個習慣,要趁交冬數九的年前給莊稼施一遍臘肥,所以進了臘月門之後,家中大人們便忙碌起來,購置年貨的任務就落在當時不滿十歲的我的身上。説是年貨可能十分的誇張,除了村民組長髮來的國家計劃的煤油、白糖外,無非是一打火柴、一袋味精、醬油香醋、幾條大糕、幾張紅紙或者更奢侈的幾掛鞭炮而已。寒假中的某日,吃過早飯後我和鄰居家的哥哥便一同趕往離家三里路程的供銷社門市部,那時每個鄉鎮有中心供銷社,在人口較為集中的村隊設有門市部,離家較近的是閆尖門市部(即大慈寺所在地),這裏早早的便聚集了很多鄉鄰,人們歡聲笑語,因為這個計劃供給的煤油和白糖一定會給今年的春節增色不少。

買回的紅紙主要是用來寫春聯的,按照前門、中門、大門的要求,將紅紙裁好,並用鉛筆在背面做好標識,以便書寫時確認寫上什麼內容。我將這些基礎工作做好後,父親便抽空書寫春聯,每寫好一副,祖父便會和我們一一講解所要表達的意思。臘月二十三是家裏送灶的日子,也是新年的序幕,下午奶奶便開始張羅好三兩個小菜,最主要的是做好糯米飯,一家人晚飯後,將火叉等物品從灶膛拿走,便在鍋灶邊送灶神,期望他老人家能上天言好事。

過了臘月二十五,人們更加忙碌起來,主要是忙於蒸包子(農村習慣説饅頭),這是迎新年的重要環節,一般一個村民組只有少數的幾家有蒸籠,所以蒸籠都是相互穿插藉着使用的,上一家還在用的時候,下一家便在高高興興的等候了。送灶之後特別是蒸饅頭的時侯,大人小孩的説話用語便要拘束起來,儘量要説些吉利的話,只要我們一不留意説出了粗俗的話,祖父便虔誠的説:童言婦語,一概無忌。因為今年饅頭做的好不好,似乎預示着新的一年光景如何!所以這事絲毫馬虎不得,隨着第一籠可口可人的包子出爐,全家人的心情甭提多高興了。廚房裏熱氣騰騰,暖和和的,大人們趕快利用暖和的廚房為我們洗個熱水澡,如果錯過了蒸籠這一天,想要洗個熱水澡非得等到來年陽春三月不可。

除夕當天剛過了凌晨12點,就開始聽到稀稀拉拉的鞭炮聲了,那是每家每户祭拜土地公公的配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本方土地公公保佑本地方人,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一天祖父母早早的就起牀了,將先前醃製好的鹹雞、鹹鴨等拿出來準備年夜飯,在廚房很遠的地方就能聞到噴香的排骨味道了,這一天我是捨不得離開廚房的,趁奶奶做菜的時候好嚐個鮮,奶奶説是為我“解解砧板饞”。母親忙着裏裏外外的衞生,父親忙着貼春聯。簡單的午餐之後,最為莊重的事宜便是在家裏祭拜先人,擺好香案,呈上飯菜之後,按照先後順序,祖父第一個恭恭敬敬、目不斜視的在堂前行跪拜大禮,然後依次是父親、我和弟弟,最後才輪到祖母和母親,這裏可能帶有些重男輕女的封建遺毒吧!祭拜之後,全家人便開始吃年夜飯了。祖父邊吃邊講有關過年的傳説:有一種叫做“年”的怪獸會危害人類,但是他懼怕響聲也怕看到紅色……我想這就是過年燃放鞭炮和貼春聯的原因吧!我和弟弟聽的入神,以至於不願睡覺。

年夜飯吃過之後,家人便開始做湯圓,主要是用於除夕之夜守歲時的夜宵和年初一大早祭拜天地。收拾妥當之後,一定要趕在除夕晚上十二點前舉行接灶神儀式,具體要求和送灶神相當,家人虔誠的盼望灶神爺能夠下界保平安。父親趁大家還沒有完全睡熟的時候,在每個人的牀頭或者枕頭下面放上大糕和壓歲錢,這樣一覺醒來就能夠看到,預示着步步登高、出門見財。

年初一,天還沒有完全亮,父親便起牀祭拜天地了,在堂屋的八仙桌上呈上五碗元宵,先面向門外跪拜後,再面向自家的中堂,對着天地國親師跪拜。祭拜天地結束後,父親先到祖父母的房間給二老拜年,並請二老起牀一起吃早飯,聽着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我和弟弟早就按耐不住內心的激動,如不是昨晚祖父一一交代:一定要等祭拜天地後,小孩和婦女才能起牀見天地,不然的話兩個小孩豈肯窩在被窩裏!早飯之後,左右鄰居就開始互相走動,互祝新年快樂,然後結伴到村裏的一户林姓人家看電視,那時村子裏近40户人家,只有他家有1台12英寸的黑白電視機,男女主人將事先準備好的大糕給來看電視的鄉鄰一人發上幾片,圖個新年吉利吧!

一晃就到年初五了,這也是比較講究的小年----財神節,每家每户也會在家裏祭拜財神,然後將印有財神老爺畫像的紅底圖片貼在中堂附近或灶神邊上,鄉鄰見面互相恭喜發財,當然更期待自家發財。先前用於祭拜先人的豆腐煮魚,因為還沒有捨得吃,財神節當天祖母會重新回鍋煮一下,一是因為這道菜意味着富貴有餘,其次因為年十三舉行上燈(有的地方稱為時燈)儀式時還要用上。

喜慶祥和的日子總覺得非常短暫,一眨眼的功夫,就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了,也有的地方稱為燈節,當時村裏少有的兩户人家購置到了豪華的交通工具----自行車,節日當天他們騎自行車到離家30里路的縣城看燈,晚上回來時,家裏已聚集了很多鄰居,主要是想分享一下城裏更為濃厚的節日喜慶氛圍,從城裏回來的人繪聲繪色的描述着看到的一切,臉上露出的燦爛笑容足以證明當天的收穫非常喜人。什麼時候我家才能買得起自行車?什麼時候我才能騎上自行車風風光光的去城裏看燈呢?。

節日的餘慶還沒有完全散去,池塘邊的柳樹已吐露出一些新芽,迎面吹來的風似乎柔和了許多,新學期已經開始了,還是靜下心來好好學習,用好的成績迎接下一個春節的到來吧!

篇三:過年日記

我們家鄉有兩句俚語,“正月初一頭一天,過了初二是初三”。這話乍一聽有點無聊,細想起來挺有意思。這是人們對過年的一種心裏唸叨。過年就那麼短短的幾天,得好好過,過出個名堂來。

小時候好奇,總是傻不即的問老年人,誰興下這過年?老年人有笑我的有罵我的,説我問下這啥話?年麼,是老老老、老的很的先人興下的,誰説的清?我還問,老老老、老的很的先人沒興年咋過?老年人就説我淨問些淡球話。

過了73個年了,細想起來,年過得糊里糊塗,只是跟着感覺走。

後來知道過年是從漢武帝太初元年開始的,以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採用公曆(即陽曆)計年,1月,1日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至於怎樣過年,還是老人説的那話,“十里鄉俗不同”,各地有各地的講究。過年就是過講究。熱鬧只是過年的外在形式,而祥和的內涵就很豐富了,包括過去封建迷信的東西在內,無不是討個大吉大利。

小時候愛過年,因為“過年好,吃白饃砸核桃”,還可以“穿新衣戴新帽,哥哥弟弟放鞭炮”。一年到頭了,辛苦了365天,趁過年蒸白饃犒勞一下自己,讓身心舒服幾天也是情理之中的。可是吃年饃是有很多講究的,好像年饃完全是為了敬神。第一鍋饃蒸出來,先給先人獻上;初一早上的煮饃面(餃子和麪條)也要先分別給灶爺、土地爺和先人神軸獻上,人才能端起碗來吃。人吃畢了,神的飯涼了,要撤走,得給神磕頭。神是啥,誰也説不清,也似乎沒有必要説清,就猶如我們現在的祝福一樣,真的能夠“萬事如意”、“心想事成”嗎?敬神就是敬人的那顆虔誠的心。包括那淒厲啪啦的響炮,也賦予了一種神念。三十下午,先在門前響一串鞭炮,以示自己家開始請灶爺、敬先人了。也向神打招呼,開始過年了,求神保佑,大吉大利。敬先人的儀式特別隆重,因為那是祖宗三代之神位,神前擺了各種各樣的祭器,點燃了蠟燭,滿屋裏頓時香火繚繞,年氣升騰。誰家的日子過的像個樣子,全看先人神軸前的擺設和香氣升騰。正月初一早,自家門中的後人們一夥一夥的來拜祖先,香爐中的香火不斷。接着四鄰八舍的來,也是先給先人上香磕頭。我家是小户,每年去六爺家拜先人,父親領着我們。那年六爺家的拜客特別多,父親對我説,你看,神軸上的先人都高興地笑呢。我往上一瞅,啊的一聲,先人的畫像真好象在笑。我沒有料到,第二年春節,我家也開始服侍先人了。為此,父親艱苦了奮鬥一年。春天備木料,夏天打胡基(蓋房的土坯),秋季割簍葦,趕冬季在我家院子對沿蓋起了服侍先人的一間廈房。我家窮,請不起畫匠為先人裝裱神軸,父親就在街上請來一幅只有排位沒有畫像的現成的神軸。過年時,我家也香火繚繞起來了。我老記着他那句話,這才像個過年的樣子。

後來逐步有了“革命化”這種説法,我已經是個大小夥子,彷彿覺得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過年的舊習俗在這種革命化的過程中漸漸淡化以至消失。記得生活困難那幾年,春節蒸的是白苞谷面饃,鍋裏熬的是蘿蔔白菜,連人老幾輩敲的那老鼓也銷聲匿跡了。按説對聯是一種很好的宣傳形式,卻也不貼了。先人的神軸掛到了房樑上。可是奇怪得很,年氣卻未消。我記的很清楚,我們那個生產隊的隊長領着幹部排住門兒給社員拜年,這可感動得社員不知説啥好,只有滿村裏的笑聲。隊長是社員整天見面的官兒,雖説很小,卻貼着大家的心。他們大娘大嬸地叫着拜年,意味着社會的平等與和諧。那個時候社會竟那麼樣的穩定,人們安貧樂道,不嫌家窮,只求國安。隊幹部拜年之後,社員們緊隨其後,一羣一羣地串家走户拜年,全村人的心都牽在了一起,那年真夠革命化的了。記得我還寫過一首小詩,其中有這樣兩句:“初一雖無餃子面,照樣開門迎生產!”

我當兵以後,過了好幾年革命化的春節,卻隨着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覺得中國人的過年是永遠打不倒的,那名目繁多的各地鄉俗,只能隨着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而賦予新的內容和形式,讓年過得更熱鬧更有意義。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家搬進妻所在的“陝拖廠”的家屬區。頭一年春節,我就見家家户户辭舊迎新般的把屋裏收拾得漂漂亮亮。我當時就納悶,乾乾淨淨就行了嘛,何必如此講究呢?工人們説了,每年正月初一,廠領導都要來工人家拜年,誰家都想在領導面前掙個面子。再説了,領帶見每個工人家庭幸福的樣子,還不心説自己領導有方嗎。當時有這樣一幅對聯 :“廠興家興年年興,你笑我笑人人笑。”我是縣廣播站的記者,當時有種強烈的感覺,工廠給過年賦予了新形式。我懷着激動的心情寫了一篇春節專稿《工人們的正與初一》。接着我又去農村採訪。一位區委書記卻給我介紹他們破四舊的經驗。他説農村過年還有小孩挑燈籠。我説挑燈籠有什麼不好?那書記瞪着眼看我,好像在説我這個記者是咋當的,咋這水平?我見他身旁有收沒來的燈籠,就拿過來一隻指着説,何不在燈籠四周寫上革命的新內容呢,比如抓革命,促生產。這不就是一個很好的宣傳形式嗎?過年不在形式,全看我們怎樣引導羣眾,除舊佈新。圖個喜慶總是沒錯的.吧。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騰飛,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各地的年俗早已被淡化了。如今過年確實是過富裕呢過熱鬧呢,有着那種太平盛世的年味。吃的越來越講究排場,穿的越來越顯得張揚,玩的越來越實現時興。中央電視台一年一度的“年夜飯”牽動着全國人民的心。這年確實好過了,卻過得讓人無法捉摸,不知道咋過着好,總覺得自家缺點什麼。前些年,“春晚”還能留下幾首流行歌曲,一些“小品”讓人難忘,而這幾年也不知咋了,越來越不景氣。似乎整個熱鬧、奢華、宏大和鬧着玩沖淡了春晚的內涵和主題。猶如過年一樣,春晚不應當背離民族的傳統的有文化內涵的這樣的正而八經的主題。

篇四:過年日記

還有一個多月,就又要過年了,看着為生活穿梭不停的人們,感覺人生真是辛苦,而我的心裏對過年。也沒有了原來的期盼。

是啊,過一年,長一歲。看着一天天即將走向老去的我們,盼過年豈不是在盼自己變老。可是,不盼過年,年就不會來嗎?人啊,有時真是矛盾。

記得小時候,可喜歡過年了。過年有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還有好的衣服穿。那年境,家裏條件不是很好,靠父親一人工資,養活我們一家八口。母親沒有正式工作,我們姊妹六個要吃飯,要上學,父親只能是更辛苦地工作。

一到過年,很少有新衣服穿,開始,是姐姐穿過的衣服小了,母親洗一洗,父親熨一熨,穿上就算過年了。後來,父親就將給別人裁過衣服的碎布頭,拼成一件衣服給我穿。花花綠綠,有點像人們所説的百家衣。

真正穿第一件新衣服的時候,我已經開始上學了。那天,母親扯回一塊淡藍色帶碎黃花的布頭,由父親親自裁剪親自做。頭一次穿上帶花的全新衣服,那種喜悦感難以言表。

在鎮上住的時候,一過年,母親就忙着做些菜,炒點肉,蒸幾鍋饅頭。大年初一,早早的把我們叫起來吃餃子。過年包餃子。母親總愛在餃子裏包上水果糖,分分錢或者辣子面。要是吃上糖塊,就表示一年甜甜蜜蜜,要是吃上分分錢,就表示來年有錢花,最有運氣,要是吃上辣子面,那可就要注意了,不要生事,少説話,省得辣嘴。

那個時代,買肉要肉票,買面要糧票,買布要布票。還有油票鹽票糖票等等。父親工資不高,東西也還算便宜,過年買個二三斤肉吃還是可以。家裏我最小,經常跟着哥哥姐姐,為家裏跑去排隊賣肉,最早的肉價是八毛多錢一斤,肉店挨着照相館。排累了就告訴排在前後邊的人一聲,跑到照相館去看照片,看照相,感覺時間也蠻快的,一會功夫就輪到我家了。

大年三十的晚上,母親在堂屋擺上小桌子,端上菜和饅頭。先讓我們每個人許願,當然是保證學習好,身體好,然後開吃。過年前後,孩子再不對,做父母的一般是不會訓孩子的,為的是孩子有個好的開頭。父母也儘可能讓我們吃得愜意,玩得開心。到了臨睡覺前,再吃一頓餃子,給父母磕頭,拿上壓歲錢。趁着我們睡覺,父母把做好的新衣裳放在我們枕頭前。早晨一睜眼,就有新衣服穿了,那時感覺過年真好,也總瞅着盼着過年。

隨母親下放農村的時候,過年村裏是分肉吃,集體殺豬。最喜歡去看熱鬧,村裏場上圍着好些人。有幾人把豬摁住,屠夫一刀下去,豬嗷嗷只叫,叫的人背後直冒涼氣。等到豬不動了,就有人燒好一大鍋水,把豬放進去燙毛,再提出來扔到大案板上拔毛,進行割制,論斤論兩分到各家各户。

還有就是分粉條,快過節的時候,村裏派好些人,聚在在一個院裏做粉條。他們把紅薯或者洋芋也叫土豆,收拾乾淨磨成粉,由婦女們把他們放在大鐵鍋裏,兑上水打成糊糊,要不幹不稀的那種,儘量不出疙瘩。再由人在鍋底點火,拉風箱熬,男勞力在鍋邊,用棍子使勁攪啊攪的,攪到一定程度,便把糊糊裝進一個磨具裏使勁壓,壓出來一條一條的,掛在杆子上晾嗮,幹了後發紅的就成了紅薯粉,發白的就是洋芋粉。

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熱粉條剛出鍋,就由幾個能幹的婦女,調了一大盆調料,把粉條放進去一拌,一人小半碗,滋流滋流吃進嘴裏,嚥進肚裏,那個味道就別提有多好吃了。

隊裏分了肉,母親就把它切成小塊,做成臊子或紅燒,粉條呢,則和白菜豆腐一起,做成大燴菜。那時粗糧多,細糧少。母親在廚房忙碌,把麥面和玉米麪攪在一塊,做成饅頭。或者把高粱面和麥面捲成一層一層,做成金裹銀。姐姐們幫母親燒火,我則搬個小凳,坐在門前聽隊裏的廣播。母親的廚藝還是不錯的,臊子面,拌涼菜,燉菜,都讓我們饞延欲滴,愛不釋手。

高中的時候,母親不在了,過年就和父親一起過。當時父親的單位,就給父親分了一間房,我和姐姐把院裏的廚房,改成了一間小屋子,我和姐姐在裏面住。房子四面透風,到了冬天風嗖嗖的,凍得我們只打顫,只好相互抱着取暖。

沒有了廚房,就在門口支張大鍋做飯。等單位放假了,其他姊妹回家來,我們就一起,擠在父親工作的縫紉鋪裏住幾天,剛好也算是替父親值班了。吃飯就在縫紉鋪裏,臨時搭張台子,飯好了,一盤一盤的往鋪子裏端,旁邊放一台小收音機。那是的日子雖苦,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感覺挺温馨。

父親退下來後,跟了三姐一起生活,到過年就去三姐家團聚。父親是個閒不住的人,做凍肉有一絕。我們很愛吃父親做的凍肉,筋道,滑潤,爽口。拌上辣椒,油鹽醋,加上蒜苗香菜,吃一口終生難忘。

還有三姐夫,地道的漢中人,經常帶點漢中的特產回來,什麼燻肉,豆腐乾,還有乾菜,臘腸,都很美味。和父親姊妹,在三姐家圍坐在一起,看着黑白電視,吃着美味的飯菜,温暖祥和。年味濃,家味也濃,親情更濃。

結婚後,我有了自己的小家,過年呢,就上婆婆公公家過。婆婆公公是地道的四川人,很會做吃的,滷啊炒啊更是一套一套。麻的辣的吃得人滿口流香。

自己是北方人,到了婆婆家,做飯基本上幫不上忙,就是打打下手,幫忙摘摘菜啊,洗洗碗什麼的。再説了,婆婆家人多,三十晚上,一大家子人圍坐在一起,吃啊喝啊笑啊,很是熱鬧。酒足飯飽,再吃點水果瓜子,看着彩色電視,拉拉家常,到了十二點,一大家跑下樓去看煙火,放鞭炮。看着孩子們開心地笑臉,自己的心裏,也樂開了花。

後來,父親,婆婆公公相繼走了。每每過年,大伯哥兩口子,都邀我們上他家過三十,大伯哥兩口子也能幹,心地好。做一大桌子的菜,讓我們敞開了吃。

吃着菜,品着酒,談談工作的情況,孩子的學習,再圍在電腦前,拿起愛派,手機,向遠方的親戚拜個年,問個好,其樂融融。

但在沒有老人的情況下,過年就變得有些冷清了。再説,老人不在了,孩子也慢慢大了,當我們突然意識到,我們在孩子面前已成了老人時,我們只有感歎,歲月的無情。

現在,大伯哥的孩子已經娶親,也添了小孫女,想着就不去打擾他們了,今年我們也想自己,一家三口好好過一個年。可前兩天,大伯哥兩口子,又在邀請我們去過年了,看着他們滿臉的笑容和真情,有點盛情難卻,最後決定還是和大伯哥家一起過年,過一個開心的,熱熱鬧鬧的年。

也希望今年的過年,比往年更加錦上添花。我衷心地希望,所有的親人身體健健康康,孩子們的事業蒸蒸日上,大家無論做什麼都能順順利利,平平安安。更希望等到我們三代同堂的時候,大家的日子更上一層樓,快樂平安每一天。

篇五:過年日記

人生中最難忘、最珍貴的記憶是童年的時光。無論是幸福還是悲傷,都值得我們一生去回味。而那時能帶給我們更多歡樂的並是一年一度的過新年。

小時候生長在農村,那時的日子很貧窮,靠父母微薄的收入養育我們兄弟姐妹七人,可想而知是多麼的艱難。只有過年時父母才會很奢侈,買回雞鴨魚肉和各種好吃的零食。我也可以吵着要漂亮的頭飾和嶄新的衣服。

那時過年的氣氛很濃,年前一個月時,街頭就人來人往,熱鬧起來。賣的東西花樣繁多,更多的是春聯、鞭炮、紅燭和年畫。那些年畫對我有極強的誘惑力。每天我都要跑到街頭,一個攤、一個攤逐個兒看,那麼痴迷、那麼執着!過了小年後,交易所門口賣雞鴨鵝和魚的多了起來。動物鳴叫聲此起彼伏。手持杆稱的工作人員也馬不停蹄地來回稱重。我家隔壁食品站的門口更是擠得水泄不通,天沒亮就站滿了排隊買豬肉的人。我喜歡這種熱鬧的氣氛,泥鰍似的在人堆裏鑽來鑽去,樂此不疲。

我讀小學時,大哥和二哥都參加了工作,家裏的生活條件有了改善,我盼過年的意義又多了一重。一放寒假,就經常扳着指頭算哥哥回家的日子。盼他們帶回我信中交代要買的小人書。當然也想着能有好吃的和好玩的。每到年三十的晚上,附近吃過年飯的小夥伴們,就聚集我家,等着看哥哥放煙花。我和弟弟也頤指氣使,一臉的自豪!年初一的早上,我們一行七人穿戴整齊出門拜年時,爸爸媽媽一再囑咐:“家家都要到,不能丟了一家,要稱呼別人......”哥哥姐姐一一答應着。我只擔心着四個口袋夠不夠裝,另外準備着一條大手帕備用。一條街道走下來,我的口袋就滿了。有糖、瓜子、花生、麻餅......回到家和弟弟比比誰的多,互換一下對方沒有的,然後找個地方藏好,留着慢慢享用。

後來家裏的人口在增多,有了嫂嫂,侄兒、侄女。我愛我的家,愛家裏的每一個成員。我盼着過年,盼着他們回來。因為只有過年的時候,全家人才能聚集到一起。吃年夜飯的時候,一張桌子不夠用了,就兩張桌子合併到一起。家裏充滿了歡聲笑語,那温馨快樂的場面時時刻刻激動着我的心。我們的大家庭也是一個讓別人羨慕的幸福家庭。那時的我巴不得天天過年,每年正月十五一過,意猶未盡的我又進入下一輪的企盼和等待中!

隨着年齡的增長,姐姐的遠嫁,父母的相繼離世。年在我的心裏漸漸地淡了、直至厭了。母親去世後,父親第二年跟着離世。那年春節,兄弟姐妹在一起過了一次沒有父母參與,因為年的最後一次團聚。曾經那個喜氣洋洋 ,充滿温馨的過年氣氛永遠的留存在記憶深處,因為父母的離去而曲終人散。

婚後每次過年都是回老公的老家過。每年都重複着同樣的一幕:觥籌交錯之後就是男人們圍坐在桌前,煙霧繚繞、唾沫橫飛,忙着為鈔票搬家。女人們捧着茶杯,嗑着瓜子,端坐在電視前閒談。煩躁的我那一刻思緒就飄得好遠,想爸爸、想媽媽、想我兒時的那個家,想我如今自己的家。好想蜷縮在自己那暖暖的被窩裏,安安靜靜的、完完全全的看一回春晚。或者品一杯香茗,放一段音樂,獨享一份屬於自己的空間。厭煩了為年的奔波、勞累和敷衍。

還有幾天又是新的一年到來了。很想留在自己的家裏過年,但終究沒有説出口。城裏缺少過年的氣氛,家家大門緊閉,人與人之間缺少溝通,甚至於門對門,彼此還不相熟。回老家對於整日忙碌的老公來説是一種放鬆。那裏有他的親人,有他熟知的朋友,有他童年的記憶。我沒有理由去剝奪他的這份快樂。每次回老家,對於女兒就如同放飛了一隻鳥兒。回老家過年更是她的一種期盼,一如從前的我。她在日記裏記載着她的樂趣,玩煙花把羽絨服燒了幾個洞。立在寒風中,用石塊砸池塘裏的冰塊。和夥伴們追逐嬉鬧,踩了一腳的爛泥......她也更喜歡去拜年,她不在乎拜到多少吃的、喝的,和壓歲錢。她在乎的是和夥伴們拎着購物袋爭先恐後、挨家挨户拜年的那份樂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快樂的童年更是記憶中的珍寶!為了滿足女兒的心願,為了讓她能擁有一個意義久遠、色彩斑斕的童年,明天就去超市購置禮品,回老家過年去!

Tags: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