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人物作文 > 心理作文

【實用】心理的作文10篇

欄目: 心理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04W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心理的作文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心理的作文10篇

心理的作文 篇1

有這樣一則故事:在一個灰濛濛的早晨,有一個年輕人去公園散步。他非常苦悶,因為今天早晨他丟掉了工作。他想不明白,自己也算稱得上是業務骨幹,怎麼會被老闆辭退了呢?他望了望那陰沉的天空,正當他認為是這糟糕的天氣給他帶來了黴運時,剛巧一位過路的老人聽到了他的話,於是停下來輕輕的對年輕人説:“天氣好壞無所謂,只要心中有陽光就行了。”年輕人不解:“天氣不好,心中怎麼會有陽光呢?”老人慈祥的笑了笑,低頭不語。年輕人這才發現他是位盲人。

他説:“如果你能夠看見,就不會再這樣認為了。”老人聽後很不舒服,他只是淡淡的説:“我的眼睛雖然看不見,但是我的心中一直充滿了陽光。我的每一天都在太陽的照耀下度過,不管是颳風下雨,也不管是白天黑夜,我心中的陽光從未中斷過。”説罷,老人便用一根木棒在地上摸索着走開了。年輕人愣在了那裏。從這以後,年輕人的心中也有了一縷陽光,最終事業有成。

毫無疑問,是老人的一番話提醒了年輕人,使他豁然開朗。的確,就像老人説的那樣: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應該有一縷永不中斷的陽光。

如果你的心中沒有陽光,就算周圍一片光明,你往往也會感到灰暗;如果你的心中盛滿陽光,就是在黑暗中也能看到希望。在我們做事失敗的時候,心中若是有一縷陽光,那麼,寒冷就不會將我們帶到絕望的邊緣,悲傷也不會把我們帶進孤獨的深淵。因為我們明白了:失敗乃成功之母,這次的失敗是為了迎接下次的勝利

沒有人會拒絕心靈的陽光,因為它給了我們希望,給了我們進取的動力,給了我們温暖和力量。在綿長的人生之路中,即使荊棘叢生,挫折滯前,我們也應無畏地挑戰它,不輕易言敗。只要心中有陽光,勝利終會屬於我們。“撥開雲霧見月明,”世界上最壯麗的風景不也潛藏在絕境之後嗎?

留一縷陽光在心中,世界會亮在眼前。那時,你就會發現,生活其實也是很美的。

心理的作文 篇2

陽光總是讓人感覺温暖,我的心中也充滿着陽光,縷縷陽光進入我的心房,温暖我的心!

暖暖的父愛

那天晚上,當我快進入夢鄉時,感覺有些熱,就把被子一踢。突然,我聽見一聲開門聲,“是誰啊?”我心裏默默地想着。那個人朝我走來,他伸手摸了摸我的臉,我只記得那隻手很温暖,他幫我把棉被蓋好,一邊蓋,一邊説:“這孩子,也不知道蓋好棉被,又要着涼了!”哦!原來是爸爸呀。頓時,我心裏暖烘烘的。

暖暖的母愛

有一次,我考試只考了86分,我懷着忐忑的心情回到家,生怕媽媽會訓斥我。當媽媽問我成績時,我吞吞吐吐地説着:“8……86。”沒想到,媽媽不但沒批評我,還安慰我,説:“寶貝,這次考得差了點,沒關係,下次努力就行了。”然後媽媽還給我分析錯因,教我不會的題目。她細心的勸導我:“粗心的錯誤真的不該犯,題目一定要看仔細。計算題很簡單,一定要做對。”看着媽媽,我的心裏激起一陣暖流。

暖暖的姐妹情

我家只有一個熱水袋,因為冬天很冷,我和姐姐約定,一天給我,一天給她。一天晚上,當我們要睡覺的時候,我冷得瑟瑟發抖,於是,我不好意思地説:“姐姐,我求求你了。今天把熱水袋借給我,行嗎?”,“後面兩天給你,可以嗎?”姐姐説:“啊?”我低聲地説:“求求你,求求你,因為真的很冷呀!”但是姐姐卻説:“不行。”我只好灰溜溜地鑽進被窩,繼續寒冷的折磨。這一晚,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何時入睡的,只記得我做了個甜甜的夢。在夢裏,我懷裏緊緊抱着那個熱水袋……第二天早上,當我睜開眼時,驚奇地發現熱水袋居然真的在我的身邊,原來,那不是夢!望着姐姐疊得整整齊齊的被鋪,我的心一下子暖暖的!

生活中,那縷縷陽光是我疲倦時停靠的港灣,灰心時温柔的鼓勵,驕傲時及時的勸告,它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縷縷陽光,讓我的心充滿光明,充滿温暖,充滿感動。

心理的作文 篇3

甲:鍊鐵需要礦石,釀酒需要糧食,一切物質生產都離不開原料。精神生產雖然有着自身的特殊規律,但同樣需要一個以“原料”到“產品”的“生產”過程。兒童作文,首先必須擁有與作文有關的材料。沒有材料,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層次,語言表達……一切都無從談起。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兒童獲取作文材料的心理問題吧。

乙:好啊!俗話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個人本事再大,沒有米也是無法做飯的。在實際生活中,有些兒童一提到作文就愁眉苦臉。他們害怕寫作文,原因是什麼?不少人説:“沒什麼可寫的。”到了作文課上,這些孩子就兩眼盯住天花板,皺着眉想啊,想啊,怎麼也想不出來。沒有作文材料,這個作文的確是沒法寫的。

研究作文材料的來源,探索兒童獲取作文材料的心理,提高他們獲取作文材料的能力,在作文教學中很有現實意義。我想,老師們對這一問題一定都很關心,很感興趣。

(一)兒童作文反映的是兒童對客觀現實的認識

甲:作文的材料從哪兒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早已做了明確的回答:人的意識,從本質上説,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作文是其主體——兒童的意識活動的產物,不管是客觀的記實敍事,還是主觀的議論抒情,從根本上説都只能來源於客觀現實。

乙:記得南宋朱熹有這樣兩句詩:“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意思是説,池塘明淨清澈,是因為有源頭的活水不斷地流進。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曾説過:生活如同源泉,文章是溪水。如果把作文比作蓄水的池塘、溪流,那麼在作文這個池塘、溪流裏要想貯滿清清的活水,則需要生活的源泉不停地湧來。生活是廣闊的海洋,在兒童生活的海洋裏可供他們作文的材料真是太多了!

甲:不錯。但是,問題在於,客觀現實為兒童作文提供原料,而原料不會自動地變為文章。客觀現實反映到文章中必須以人的心理為中介。一切生活現象都必須轉化為人的心理現象,才能體現到文章中來。

乙:這就是説,生活為兒童提供了寫作的原料,但要使原料變為作文,還必須經過主體的汲取和加工。

甲:是的,從實質上説,兒童作文首先是一種認知活動。兒童在作文中反映的已不是客觀現實本身,而是他們各自對客觀現實的認識。

心理學研究指出,知覺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門户。兒童作文是由蒐集材料,瞭解事實開始的,也就是從主體對客觀事實的知覺開始的。我們經常講的“觀察”則是知覺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認識某種對象的知覺過程。

乙:由此看來,我們要想努力提高兒童從生活中獲取作文材料的能力就必須注意研究兒童的知覺和觀察,認真探討一下,客觀事物是怎樣通過知覺,成為作文材料的。

(二)獲取作文材料的知覺過程

甲:客觀事物是怎樣通過知覺——信息進人大腦的門户,而成為兒童作文材料的呢?

讓我們先來看一節口頭作文課,然後再以這節課為例作一些分析吧。

學習課文《八隻小貓》以後,老師讓學生帶來各種小動物玩具和布娃娃,在校園的草坪上進行了一次觀察、想象、作文訓練——

課堂實況 片斷一

甲:在這次訓練中,陳老師要求學生觀察帶來的布娃娃和小動物玩具,抓住它們各自的特點,考慮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編童話故事。

形態各異的玩具小動物、布娃娃,這些客觀事物是怎樣通過知覺——信息進入大腦的門户,成為兒童作文材料,走進美麗的童話故事的呢?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一般説來,這一過程,大致需要經歷三步。

第一步:“攝取”。

客觀事物的外部屬性具有可見、可聞、可感的直觀特徵。人們通過各感官直接而迅速地攝取。眾多的信息刺激了人的感官,感官使之轉化為生物電脈衝,通過神經傳導輸人中樞,最後投射在大腦皮層上。

乙:這第一步,從幾位學生的發言中是可以揣摩到的。譬如,那位觀察玩具小熊的男同學,他首先獲得的正是“渾身棕色的毛、胖墩墩。大腦袋、招風耳、滴溜溜直轉的眼睛,粗壯的四肢”等等小熊的外部特徵。那位編童話故事的女同學,首先注意的也正是玩具小熊圓圓的神情,小狗黃黃的動態,捲毛狗漂亮的外貌。

甲:您説得對!

獲取作文材料心理過程的第二步是“疊印”。

客觀事物的種種信息通過人的各種感官進人大腦後,必然激起曾經感知過的類似的體驗。大腦對感官提供的種種信息整理、結合而產生的直接映象與以往經驗中的表象疊印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完整的表象。

譬如,您剛才提到的玩具小熊,渾身棕毛、大腦袋、招風耳、粗壯的四肢,正面的、背面的、側面的等種種信息,通過視覺感官進人那位男同學的大腦後,就被大腦整理。結合、疊印成一個玩具小動物的完整映象。

這是一個什麼小動物呢?它有什麼樣的個性和本領?於是,大腦就把這一知覺映象同曾經感知過的類似的體驗相對照,從而識別出來了:這是一隻小熊。緊接着,以往曾經在不同地方看到的各類小熊——動物園中的小熊,圖畫上的小熊,童話故事裏的小熊等等在大腦裏留下的種種表象,則同這隻玩具小熊的映象疊印在一起了。

乙:難怪那位男同學説這隻小熊是森林中有名的“大力士”,經常幫助小動物們拔樹、搬東西……顯然,這時,他頭腦中的這隻玩具小熊的表象,已不完全如同客觀事物那樣,只是以一個永不變

化的姿勢、神態坐在那兒,而是變化不定的,是時而正面、時而背面,時而拔樹、時而推車的,一個新的、完整的、生動活潑的想象中的形象了。

甲:您分析得不錯。疊印,主要就是指某一具體事物(或某一類事物)多側面多角度地多次作用於人的各種感官而在大腦皮層上留下的印記,是具體對象多種形象信息的概括。

乙:從陳老師課上幾位學生的發言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客觀事物通過知覺成為作文材料的第三步是“篩選”。

譬如,那位編童話故事的女同學,面對色彩紛呈的玩具,眾多的信息通過知覺湧人大腦。讓哪些信息成為作文材料呢?她是有思考、有比較、有選擇的。環繞着“為圓圓過生日”的中心,她着重抓住了小熊圓圓歡樂的表情,小狗黃黃演奏的動態,小狗菲菲、捲毛狗金金、小黑熊貝貝恬靜、喜悦的神情,編了一個有趣的童話。她沒有像畫工筆人物肖像畫那樣,細緻得五官俱全,發須齊備。

甲:您分析得好。

作文的確不同於工筆畫,它無需面面俱到、處處交待清楚。這就需要作者善於篩選。您剛才講的是篩選中的一種情況,在知覺事物的過程中,作者主動篩選。

作為客觀事物通過知覺成為作文材料的第三步——篩選,還有自然存在的另一種情況。

心理研究告訴我們,人在感知過程中所形成的對客觀事物的映象,當事物不再作用於感官的時候,並不隨之消失,而是立即以

形象記憶的方式貯進人的大腦。心理實驗證明,就在感官脱離具體事物的一瞬間,這一事物在人腦中的印象便立即開始淡化,部分地失去了原有的豐富性和鮮明性。隨着時間的流逝,這一表象便無可避免地受到遺忘的淘汰和篩選,但同時又受到新的映象的輝映和烘染,從而發生一系列變化。一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可能被削弱、沖淡、消失了,而另一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則可能被加強、濃縮、凸出了,長期貯存在記憶系統之中,成為庫存的作文材料。

乙:在同學們講的童話故事中,提到了許多細節:小狗黃黃的精彩演奏,小黑熊貝貝的甜蜜回憶,小鸚鵡焦急的呼喚,熊大夫為“鬧鬧”打針治病……等等。看來,實際上都是他們以往知覺後留下的種種表象,經過時間的篩選後,貯存在記憶中的庫存作文材料。作文時,又根據各自作文的需要被重新組合,編進了童話。

袁老師,從您對“攝取——疊印——篩選”這一心理過程的分析中,我想,老師們一定都會深深感到:知覺、觀察不僅是獲取作文材料的第一步,而且直接影響着記憶的效果,真是太重要了。

(三)影響兒童知覺的心理要素

甲:前面説過,知覺、觀察對獲取、積累作文材料具有極重要的意義。知覺的材料越具體、越直接,知覺映象越鮮明、強烈,記憶表象就越清晰、深刻,就越有助於獲得與作文有關的材料。

正因為這樣,為了提高兒童獲取作文材料的能力,除了要探討客觀事物通過知覺成為作文材料的心理過程,我們還必須進一步考察在這過程中,人對客觀事物的知覺受到哪些心理因素的影響。

影響知覺的心理因素主要是知覺定勢。

所謂知覺定勢,簡單地説,就是在知覺客觀事物時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基本包括這幾種因素:l.主體先前的經驗;2.主體的需要、動機、情感等。

兒童感知覺的經驗性較強,且兼受成人教育的較大影響。同一兒童在感知不同事物的時候,其知覺水平,主要取決於他原有的經驗,經驗中有的,感知水平就高,反之則低。

乙:從這一點來看陳小平老師的教例,她選擇動物玩具讓學生編童話故事,是具有心理學意義的。玩具、小動物和童話都是學生們所熟悉的。他們的記憶中貯有許多這方面的知識經驗。因此,在這次作文訓練中,觀察、想象、描述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甲:兒童初入學時,知覺的選擇性主要取決於興趣,隨着年級的升高,由於教育的影響,兒童逐步學會從需要出發,有意識地支配自己的感知覺。需要產生動機、激起興趣,動機和興趣調動注意,注意的光斑投射在某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位,那一事物,事物的那一部位就會被顯著地凸出來,被優先地、充分地知覺。

心理學研究指出,兒童對他所知覺的許多事物是無所謂的。只有那些與兒童的需要有直接或間接聯繫的事物,才能使兒童產生情感。只有那些被情感體驗過的事物才能拿來作文。相反,沒有經過他們的情感體驗則不能作文,即使寫了,也不會有真情實感,不會動人。

乙:陳老師這次作文訓練饒有特色,其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感到其中重要的一點則正是,她注意調動了需要、動機、情感這些心理因素對知覺的積極的影響。

陳老師選擇了學生喜愛的、饒有趣味的玩具動物,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裏觀察、描述的方法,鼓勵學生變一種擺法,編一個童話。這對滿足兒童選擇性模仿的需要,激發他們創造的慾望都起了很好的效果,有助於兒童獲取作文材料。

心理的作文 篇4

這篇文章的靈感來自於一位沒有多高文化的五十多歲的退休工人之口。她的收入只夠日常生活開支,而且緊巴巴的,她在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女兒的離開,憋屋裏數月後終於出來見陽光,終於面對事實,終於有了笑意後,心境平淡中吐出的一句話,把一切外在的物質貧乏忽略。簡單的五個字勾動了我的痛,我久久的惘然若思,這麼一句現世人性的深刻心裏的挖掘,完全是生活實踐的總結,我不能不對只看電視和聊聊天,從不看書的她肅然起敬。

現在人的缺失中,恐怕這是最大的缺失了。揮金如土的富豪也好,温飽線上粗茶淡飯的平民也好,他們的精神高度完全在同一線上,只不過富人的表現在於用錢來修飾,窮人的表現從勞碌奔波上顯現而已。對於幸福、健康這些指標是同樣的參數,完全沒有階級地位高低之分,心裏的缺憾才是生命中最大的悲哀。

拿這句話問母親,她説她的缺失是不知道過早去世的外公的模樣。那個死守古文,反對白話,為此寧願放棄教書的職業,從而在家收徒教古文,飢餓來襲,把生的飯食留給家人,活活餓死的保守派,也給母親留下沒有一絲父愛的遺憾。而我的小腳姥姥又是如何地艱難拉扯三個孩子過活。除此之外,貫穿一生的懼怕就是刻入骨髓的飢餓感。母親説現在還常在夢中糾纏她飢餓的神經——親情和食慾的雙重缺失。

而於1957年出生的父親,隨後中國颳起了的共產風。嬌慣大的爺爺自私自利的表現是弄到的食物獨吞,奶奶和11歲的姑姑想法得到的食物總先顧及剛踏步又站不穩的父親,那是如何無助的母女兩人,致使後來奶奶無論如何無法原諒爺爺,他們的恩情也搖搖欲墜。以現在人的觀點,爺爺完全是一個沒有責任心,不知親情為何物的男人,又是母女兩人支撐着父親的學業,致使父親的腸胃在那時的幹饃頭白開水中腐蝕,至今留下一生身體和心理的傷疤。

父母之間的情感他們從未提起,也許根本不是生活的主角,他們的主角是平實生活中的相互依存,相互習慣了的兒女牽繫的親情。我每次開玩笑地問及曾經的青春,他們都默默地迴避,只有姑姑曾和我談及父親相親時如何的不情願,甚至用男子漢的眼淚向家人抗議,但抵不過姑姑和奶奶,還是把母親迎進了家門,也守住了這份責任,彼此為一個完整的家緊緊地相扣着走到今。

沒有飢,沒嘗過餓的我們對於那種吃樹皮啃樹葉的飢餓感只能遙遙地想象着感受,那時人們身體的飢餓完全沖淡心中對愛的飢渴,恐怕他們那代人對“離婚”二字是完全不可思議,他們或許根本沒有想過,飢餓才是他們生活中最大的不幸,而現在的人們吃足穿暖之餘,心裏的飢餓發酵膨脹,愛情親情友情無不顯得萎縮中的不足,這些全染指上衣不遮體,酒足飯飽後的物慾的烙印,他們的深度全要靠金錢來釀造,生活的質量也要靠它來丈量,對此狂熱追求的同時指標也越來越高,但心裏的殘缺卻逆向而行,這些不但提高不了內心的幸福感指數,反而減弱下降,用無恥的墮落來削減內心的空洞。

“我這一生從來沒有沒有過一天快樂的日子。”拿破崙這一句話對我猶如驚天之語,自從看到一直駐存於心。一個叱吒戰場,名垂青史的推動世界政局的風流人物出如此之言,可見成功填補一時的滿足感和成功感,但提升不了快樂感。

其實,心裏的缺失完全可以彌補,只要我們轉換思路,給自己一定的自足感,除卻自滿滯步不前的那種。學會欣賞身邊的事物,一朵花,一次聚會……完全可以有適時的快樂和心裏的豐盛,這樣的生活境界早已超然物外,心裏的缺憾就是有,也該是曇花一現了。

愛情不是不付諸行動的坐在屋裏做着各種奇麗的夢,成為想望上的巨人,而又時時抱怨“痴情的女人死光了”,“痴情的有責任心的男人早已滅絕了”的感歎;友情不應該僅僅建立於互利互惠上,而應該多些心與心真誠的交流;親情也不應父母單方的對兒女情感上的豐足,兒女對父母滴水之恩的迴應……

只願人性的共同努力下,在消除外在飢餓,籌建物質王國的同時,不減負至少也減弱心裏的缺失感,還一個內外都健康的歡快人生,讓人間之情都在“我真換你真”中完善昇華,讓幸福指標向空氣指標一樣,日日測量,日日設法提升,如果外力確實讓我們失之一二,我們又無法改變事實,就讓我們從其它方面來彌補。遵循道德規範,遵循人性尺度,生活不完美也燦爛一片了。

兄弟?規矩!

鏢門裏的劉安順被他的師弟算計了,一如當初張小強被他的兄弟算計。

劉安順和李希平反目,是因為李希平裝不下去了,他不能再裝作對戴戎除同門之宜外,再無其他。這個時候,狠狠地將了劉安順一軍,並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步步緊逼,大有不共戴天之勢。回頭看他們從前,卻也曾同生死、共進退,情同手足,何曾會想過會有今日?

小強出事時,我的腰包很癟,幫不了什麼忙,彼時若無那個幹數控的兄弟,很難想象他將如何拖着坡腳走下去。保險公司賠付之後,小強決意買房,被那兄弟索要三萬,為補那三萬的缺,他選擇了高利貸。昔日肝膽相照的兄弟就這樣斷送,事先也沒有想到。

李希平可能不會為了錢財與兄弟反目,但現在的人們會,可相同的是,他們都對不起“兄弟”兩個字。

《鏢門》講到了規矩,鏢門的規矩。鏢門雖滅,規矩還在。窮兇極惡的`李希平最終醒悟,只求一死,以贖其罪。多麼可敬可畏又可愛的時代!而今,是不及那百千分之一的吧。

心理的作文 篇5

大家都隱藏着許多心裏話吧!不肯告訴別人,今天讓我們把心裏話給請出家門,與大家一起分享吧!

我的心裏話有許多,都藏在自己的心裏,都不肯把自己的心裏話與別人分享,今天我要把心裏話説出來,與爸爸媽媽和同學一起分享,一起享受,就像與爸爸媽媽談天説地,與同學嘻嘻哈哈的,

我的心裏話是:我要謝謝我最親愛的爸爸媽媽對我的養育之恩,如果不是爸爸媽媽我也不會有今天的快樂,這十年以來,爸爸媽媽哪裏休息過,不是上班就是做家務的,我卻一點都不會做,每當我想做家務來幫媽媽的時候,可媽媽總是説:“媽媽自己來,你去玩吧!”我聽了之後有些不情願,因為我知道,這是媽媽對我的愛,媽媽我想對您説:“您太辛苦了,我已經長大了,也讓我幫你做點事吧!以後再也不惹您生氣了。”

我的爸爸不是出差就是上班,有時候還教我學習,便使我深深體會到了爸爸太累了,而且爸爸每天睡覺幾乎是十二點鐘以後,早上和我們一塊起牀,我們去上學他去上班,爸爸我也想對您説:“您實在太辛苦了,要注意休息哦。我要再一次説;“爸爸媽媽謝謝您!我一定會好好學習,做個懂事乖巧的好女兒,來報答你們。您們辛苦了!”

這就是我的心裏話!

心理的作文 篇6

你好!你的苦惱是因為你在人際交往上走進了一個小小的誤區。你和好朋友的空間距離近了心理距離卻遠了的感覺,是因為你沒有注意在人際關係上保持心理距離,使“人際氣泡”受到“擁擠”的感覺。

什麼是人際氣泡的擁擠?

從心理學角度看,心理相容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條件,而促進心理相容的途徑之一就是彼此縮短心理距離。從這個角度説,兩人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小是件好事。可是,物極必反。人際交往中距離太小了,也會令人不舒服。這是因為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要求獨佔一定的空間,叫做人際空間。由於這個空間像一個大氣泡包圍着一個人,因此有的心理學家就形象地稱之為“人際氣泡”。距離太近了不能滿足彼此人際氣泡的要求,人雖然沒有擠在一起,人際氣泡先感到擁擠了。人際氣泡的擁擠就使人感到不舒服。人們一方面需要與他人建立密切的關係,另一方面又需要心理上的自由,需要一定的獨享的心理空間。所以人際交往的藝術其實就是一個怎樣調控彼此的心理距離的問題。

由於你沒有調整好你們的心理距離,不恰當地把你們的心理距離拉得太近了,沒有給對方適當的自由度,你才感到對方讓你有許多的不滿意。就是説,你看不慣對方的某些言行舉止,不一定就是人家有什麼不對,可能只是彼此的個性的不同,對方的言行與你的個性不大吻合。你以為你們是好朋友,就忽略了人和人之間的差異必不可免這樣一個事實,而想完全讓對方按你的個人好惡來説話做事。而對方怎麼可能完全和你一樣呢?多好的朋友相互間也需要自己獨享的心理自由呀!你忽略了這一點,於是,你感到了痛苦。

你該怎麼辦呢?

很簡單。馬老師的建議是保持心理距離。就是説,在人際交往中,不論關係多好,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給對方一定的心理自由度,彼此留有一定的距離感。距離感是很微妙的,拉開一點距離,一來可以使彼此獲得心理自由,感到多一份舒服和自在;二來可以使彼此感到對方更美好,從而使彼此的關係更融洽和諧。

你聽説過“求大同存小異”這句話嗎?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説,在人際交往上不管多麼要好的朋友也不能過分地要求對方和自己一樣,應該給對方充分的獨立的心理空間,允許對方有自己的個性,讓對方擁有足夠的心理自由度。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常常不是簡單的可以論出是非對錯的,更多的是個性不同的表現。

即使是存在是非對錯的事,也應該寬容別人,不必要對別人的言行舉止過分地挑剔。因為我們誰都不是聖人,誰都需要一個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過程。不錯,假如的確是對方錯了,好友之間是可以相互批評幫助的。但是,這不等於強制別人一定聽你的。

總之,人際交往應該彼此保持心理距離,給別人足夠的心理自由度。如此,你和好友之間也就無所謂“鴻溝”,你也就不再感到苦惱了。

心理的作文 篇7

最近幾天我總是無精打采的,因為鋼琴要考級了,也許考級過的同學們知道,考級不是很容易的,只有對鋼琴有感情的同學們才能彈好,考級分三個等級,最低的是通過,通過就是你乾巴巴的坐在琴凳上一字不漏的彈出來就行了,中級的是良好,良好就是你彈的按譜子的要求彈的像一會兒輕,一會兒重,最高級是優秀,優秀就是你彈的一會兒輕,一會兒重,而且身體也很投入,就是優秀了,你可想知道,考級的曲子很難,何況我考三級,還想的優秀,怎麼辦呢!我彈的四首曲子都很難,第一首是法國鋼琴家寫的《練習曲》,第二首是《步列舞曲》,我們琴行考級的同學沒有一個彈這個曲子,因為我的劉老師説這首曲子苯人彈不好,但是我咬咬牙,堅持要彈這首,劉老師答應了,我現在也覺得很簡單,這首應該能讓考級老師滿意吧!

下面一首是著名作曲家貝多芬的《F大調小奏鳴曲第二樂章》,這個曲子可是有一定的難度,還要翻頁呢!不過,我早就會背了,這首也能過關,最難的就是下面一首,這是前蘇聯的肖斯塔科維奇寫的,劉老師還特地説肖斯塔科維奇寫的曲子都很好聽,我就彈了一首這個,可是現在好難啊!因為曲子裏面都是跳音,我的手指總是跳不準,跳到別的鍵上,這真是讓我很苦惱,不過,最近我有時聽聽音樂,跳跳舞蹈,寫寫作業,就麼沒有那麼苦惱了,我希望考級的那天快快過去,讓我過一個踏踏實實的暑假吧!

快要考級的同學們,我祝你們個個都拿優秀哦!

心理的作文 篇8

一、試納階段的把握及“硬任務”教學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赫威格斯特認為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的發育和體態產生一種自我認可。自我欣賞的心理,並稱這一過程為“悦納”期。其實,就是在學習方面,也同樣存在這種心理。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驗:每逢新學年開始,初二和高一兩個起始年級紀律好、學風好。這是因為新的目標,新的環境,使他們產生好奇心。同學的勉勵,父母的囑咐,老師的教誨以及成人感、使命感促使好奇心轉化為求知慾,教育心理學認為成人感是中學生自我意識的主體,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自尊心,希望自己成功,喜歡錶現自己的才能。原先基礎較差的學生不甘示弱,決心通過努力趕超先進,原先基礎好的學生更加滿懷信心保持優勢。

我們把這種躍躍欲試的心理稱為“試納”。這時期,學生的內動力特別強,積極向上的心理佔上風,思想活躍,容易興奮,注意力比較集中。這種心理狀態一般可維持一學期甚至更長一段時間。

與學生心理相應的作文教學要在大綱規定的任務下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加強口述作文訓練。教師臨堂命題,學生堂上即興演講,互評優劣,教師再從中選擇典型重點評述。電化教學條件好的學校可以錄音,錄相,並在輔導課上播放。

由於錄音、錄相中插有教師的評述,學生既學範文,又明白優劣之理,收效自然會好。之所以要在這一階段加強口述作文,是因為處在興奮期的學生語言更富於激情,也最能直抒胸臆,從而更具感染力、説服力,而這些恰恰是寫好文章所必不可少的條件;第二步是以片斷為主的小作文訓練。基本原則是多體、多點、多角度,快速寫小文章。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全面摸底,全面瞭解學生,又利於有的放矢,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指導。要做到一練一講,多練多講,這就是所謂“硬任務”教學。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當外物刺激興奮期人的大腦時記憶效果最佳。

這一階段的作文批改也要適應學生的心理。有些教師喜歡在接一新班課時把作文分壓得低低的,在作文批改中大刀闊斧地刪削,以求按自己的風格定式。其實大可不必。這些學生從各自母校來到新班級,帶有各自的長處,應讓他們自由發展。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曾這樣説過:“在初春的時候,植物還很幼小嬌嫩,那時太陽並不灼烤它們,它只給它們温暖,逐漸地使它們變茂盛,不到它們完全長大結果,不把它的全輻熱力放射出來。園丁也用同樣的原則,不把修枝的剪子用到沒有成熟的植物上去。”我們認為“修枝”是必要的,“愛”應是出發點,“給予温暖”是最基本原則。

二、“高原”階段的突破及“軟任務”強化

在通常情況下,初一和高一年級第二學期期中考試後,學生就會出現兩極分化,進入初二、高二後分化的速度加快。心理學研究發現,每一個人在追求成功的同時,都有一種害怕失敗的心理,兩種相反的心理構成矛盾,形成一種“趨避衝突”。學生在第一階段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追求成功。但當初那種美好的憧憬經過一段學習實踐,種種困難和挫折使他們理想的圓月出現了缺口,逐步認識到世上的事物並不都是人們可以心想事成的。加上青少年各人的品質結構不同,有的能斬關奪隘,有的則畏縮不前。在學習上的表現是,意志堅定者,短暫的停頓後便又舉步向前,意志薄弱者起初進步的速度越來越慢,心情開始焦慮,漸漸出現停滯狀態,這種情形有時相當持久,相當頑固,這就是所謂“高原”階段。在我們所教的學生中有些人在起始階段文章寫得還可以,寫了一段時間便出現了八股調,既很少離題,也不見有長進。還有些學生本來文學屬上乘,越學越覺平平。

這不是他們退步了,只是別人進步了,相形之下顯得“逆水行舟”罷了。

“高原”現象雖是學習過程中常有的現象,但課任教師決不能掉以輕心,不能指望它自然消失,正確的態度是立即採取措施加以克服。

這一階段的作文教學重在個別指導,而面批是最好的辦法。它不僅有利於多方面指導,更利於抓住癥結點批。老師在與學生的問答中把握學生的思維方法,可以結合進行心理指導。面批的一般要求是琢文析理,精細誘導,既一針見血指出問題,又讓學生心悦誠服。特別是對那些作文痼疾,更要深入分析,曉以利害。

有的學生會被批得面紅耳赤,頭上冒汗,這正是收效的時侯。這一階段的作文佈置,不宜全班一題,而應分類進行。如對議論文差的就多作議論文,記敍文弱的就多練記敍文,還可根據情況分得細一點。也就是説,作文的重點要放在矯正篇上。這種暫時的不統一是為了下一步的統一。作文指導要加大思想教育的分量,教育他們在困難面前端正寫作態度,鼓起勇氣。要重新培養他們對作文的興趣。

有了這個前提再進行技巧指導。我們常會把教學過程中的思想指導看成軟任務,其實,它是“硬任務”教學得以深化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在這個特定階段就更需要強化了。

當然,並不是所有學生都會在同一階段出現“高原”現象,也不是每個學生都要經歷“高原”階段,這裏只是就常有現象和多數學生説的。有的學生即使經歷了“高原”階段,由於時間短暫而不自覺。事實告訴我們:只要教師重視並及時突破僵持局面,學生的作文水平就會有明顯提高。這正是我們所期望的。

三、定勢的調節及作文整、散訓練

突破“高原”階段後,學生如同走過了艱難的羊腸小道步入坦途。很多學生,特別是畢業班學生會更多地考慮志願定向、職業選擇。他們的行為特點是情緒穩定、學習刻苦。對生活、人際、社會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由於知識的不斷豐富,經驗的不斷積累,在學習上逐步走出自己的路子,形成自己的特色,也形成心理和行為的定勢。

定勢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因此出現定勢後,必須及時分析和調節,以保證向着有利於教學方向發展。

定勢調節的原則是“定勢--不定勢--定勢”。在作文教學中,心理定勢往往促進學生文章和文風成形,是有益的。心理的不定勢往往促進創新,也是好的,關鍵在於把握時機加以調節。定勢調節的指導思想是“變”。從它形成起,教師就要保證它有利於教學的同時指導學生去改變它、發展它,去創造新的定勢。

調節定勢的手段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既要培養他們散發性思維,又要培養他們集中性思維。在作文教學的形式上要整、散結合。例如,在議論文教學中安排一定量的論辯課,在論辯的基礎上間以寫整塊文章。在記敍文教學中安排一定量的情境和情節構想課,在此基礎上寫複雜記敍文。教師經過精心選擇,集中一批比較容易造成學生產生觀點分歧的題目,進行課堂爭辯。教師要推波助瀾,創制激烈的氣氛,把爭辯推向白熱化。辯論可以迫使學生千方百計搜求論據,又千方百計運用它去自圓其説,多面論證就在其中。又因為是辯論,各自不僅要維護自己的論點,又要批駁對方的論點,求異性思維也就在其中。關於情節和情境構想,也稱為想象課。教師拿出雛形讓學生髮散聯想,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也非常有益。辯論和想象的最後落腳點在於寫完整文章。

在自然界,常見涓涓細流中漂着幾片樹葉,有時由於流量孝流速慢而樹葉呈相對靜止狀態。當加大流量或流速時情形就會變化。定勢中也存在障礙物,這種障礙物需要蕩起激情來排除,而辯論課、想象課正為了這一目的。

心理的作文 篇9

爸爸媽媽,你們知道嗎?我一直有很多的話憋在心裏,但又不知道怎麼表達,這樣越積越多,我的心都快撐爆了。今天,我就要一吐為快。

每次考試結束,總是我最害怕的時候,不僅是因為分數。而是因為我害怕你們説我。我每次拿卷子給你們看時,你們那臉憋得像關公,令我毛骨悚然。你們看了看卷子,一樣的話又交織在我的耳際:“這兒不該錯。這兒也不該錯,那兒更不該錯,這不都是你粗心犯的錯。” 這些話聽起來簡簡單單,卻讓我的眼睛濕潤了。我知道,每一個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很平常的事,愛也許就是這樣。但我的壓力有 多大,我肩上的擔子有多重,你們知道嗎?有時,我只想簡單地説一聲:“我好累。”

“學習,學習,學習。”這是你們口中永遠的詞。有時,我在房間裏學習,想放鬆一下,但不知為什麼,心中不禁有一種害怕感,也許是怕你們斥責我不好好學習。想到這,我便只好呆在房間裏努力學習。有時,我會趴在窗口大喊,有時,我會羨慕鳥兒在天空自由地飛翔,也會被自己弄得疑惑不解。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只是一個動作,一個想法嗎?今天,我終於明白了,原來是我的心快“悶”死了。

但如果説起來,你們也不算差。在我生病的時候,是您!媽媽,冒着雨去給我買藥,還細心地照顧我。在我遇到困難時,是您!爸爸,鼓勵我勇往直前。在我孤單時,你們會來陪伴我。所以,我也要對你們説:“爸爸媽媽,謝謝你們,你們那質樸無華的愛讓我正確地選擇了人生的道路。”

總之,兩句話:“爸爸媽媽,請你們多給我一點空間,不要讓我夾在狹窄的石縫中。”“你們辛苦了,我親愛的爸爸媽媽,我衷心地向你們説一聲謝謝。”

心理的作文 篇10

什麼是中國式的攀比心理?先看看如下:

我這代80後,小時候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別人家的孩子。你考試不及格,家長就會指着鼻子痛斥,“看看別人家孩子,哪科哪科考了100分,次次都能拿第一!”你放寒暑假跑出去撒歡玩,家長繼續批評你,“看看別人家孩子,天天在家看書寫作業練鋼筆字做家務……”這就是中國式的攀比心理。在童年時就種下了種子。

父母們的攀比心理投射在我們心中時,我相信你大抵和我一樣,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非常有一種出去跟那個別人家孩子拼命的衝動。

可是到哪裏找那個讓你特別是你父母自慚形穢的“敵人”?別人家的孩子完美的就跟《聊齋》裏的那些楚楚動人又心地善良的女主角一樣,從來都是聽説過沒看過的。與其跟虛擬世界中的NO.1死磕,倒不如安心享受實實在在的人生,哪怕它是那麼的灰暗,畢竟是屬於你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

然而,這點小小的領悟卻被太多的人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前短時間爆出斯塔諾被炒的消息,國安拿出的“罪狀”中就包括足協盃半決賽主客場被廣州恆大雙殺,而貴州人和則能在主場乾脆利落地幹掉中超霸主。“別人家的孩子都能贏恆大,你為啥不能?”這就是中國式的攀比心理在作祟。

必須要説的是,作為堂堂國企,國安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經驗還是相當豐富的,在對比了自己家和別人家孩子的天壤之別後,他們還非常誠懇地反思了自己的不足。不足在哪裏呢?國安覺得當初自己的眼光有問題,因為斯塔諾不僅跟恆大的裏皮不是一個重量級教練,而且他謙虛低調的性格跟皇城根牛氣哄哄的氣質也完全不搭調。“別人家的孩子都能是裏皮這樣老有性格的世界級名帥,我家孩子為啥不能是?”

我打心眼裏為斯塔諾難過,真的,別人家的孩子再好,我媽不會一腳給我踢出家門,因為我畢竟是她親生的。可斯塔諾這樣一個倒黴的“外來娃”,碰上這麼一個喜怒無常的媽,哪怕剛續約兩年,也能被“大義滅親”。更冤的是,斯塔諾這孩子還真不賴,不僅讓國安的打法越來越好看,還把勝率從上賽季的24%提升到47%,對這樣一個老的老小的小的球隊來説,你還能要求他更高嗎?

斯塔諾肯定不會明白中國俱樂部的攀比心理,“誰告訴你們戰勝裏皮就是檢驗教練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如果要拿恆大做參照物,為啥只比教練名氣不比比管理層職業化水平?”這樣的問題通常不會有答案,因為在中國,俱樂部處理任何問題時常常沒有邏輯可言,“別人家的孩子”只是一個看起來很美的藉口。

但以我的經驗看,就算把“別人家的孩子”吹噓的跟聶小倩一樣美麗又多情,你也不會成為風流倜儻的寧採臣,因為這根本就是一個鬼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