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人物作文 > 我的作文

我的一節語文課精品作文

欄目: 我的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87W

有一節語文課,我捧着一堆講義,走進教室。這節課的內容是高考詩歌鑑賞複習,我預備講三張講義,大概有十多個詩歌鑑賞的題目。可是,在講到第二個題自時,我遭遇上了唐代詩人杜荀鶴的《山中寡婦》 一詩。儘管在備課時已經接觸了這首詩,並已經把題目、答案和解題的要點都思考了一下,但在課堂上再一次向學生講述這首詩時,我還是感到靈魂被深深地撞擊而不能自已。這首詩是這樣的:

我的一節語文課精品作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蘭衣衫翼發焦。桑拓廢來擾納税,田園荒後尚徵苗。時挑野菜和根煮,旋研生柴帶葉燒。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徵徭。

詩寫一個寡婦的艱難生活:戰爭的破壞造成“夫因兵死”和“桑拓廢”“田園荒”,再加上敲骨吸髓的盤剝使得這個寡婦陷人極端貧困之中,無路可走,即使逃進“深山更深處”,也是“無計避徵搖”。統治者的橫徵暴斂無孔不人,手段則是無所不用其極。唐代另一個詩人陸龜蒙在一首詩中也深刻諷刺了官家的貪婪和無所不在的搜刮:“渤懈聲中漲小堤,官家知後海鷗知。蓬萊有路教人到,應亦年年税紫芝。”意思是説:渤海邊沖積出一塊沙地,連海鷗還沒來得及發現,官家已趕去徵税了;至於蓬萊仙境中的靈芝暫時還能逃脱賦税的苛擾,那只是因為那些税吏們實在沒路去那兒。

權勢者的瘋狂掠奪是造成民不聊生的唯一原因。我國古代詩文中這類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很多。早在“詩經”時代就有《伐檀》 和《 碩鼠》 等篇章,這些作品深刻揭露了社會不公的現實。我又想到了李紳的憫農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想到了梅堯臣的“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想到了聶夷中的《傷田家》:“二月賣新絲,五月巢新谷。醫得眼前瘡,刻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表現對勞動人民悲慘處境的深切同情的篇章在歷代文學作品中佔有重要地位,這些作者固然是立足於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為統治者的'長治久安着想,但他們表現出的正直和良知確實是現在很多知識分子所欠缺的。

我想到了西漢政治家晃錯在《 論貴粟疏》 中的話:“一日不再食則飢,終歲不製衣則寒。夫腹飢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父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耕社會,民以食為天,人民温飽了,社會就穩定,而現在的有些政治家們好像並不懂得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

杜荀鶴在另一首詩裏説:“寧為宇宙閒吟客,怕作乾坤竊祿人。詩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另一箇中唐詩人韋應物説:“身多疾病歸田裏,邑有流亡愧棒錢。”白居易也説:“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他們為什麼又是怕,又是愧?因為他們有良知。柳宗元説:“有達於理者,得不恐而畏乎?”那麼,這個“理”是什麼呢?讓我們再來重温一下柳宗元的話吧―

“凡吏於土者,若知其職乎?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於土者,出其十一傭乎吏,使司平於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豈惟怠之,又從而盜之。向使傭一夫於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盜若貨器,則必甚怒而黝罰之矣。以今天下多類此,而民莫敢肆其怒與默罰者,何哉?勢不同也。勢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

這段文字讓我深感震驚!聯想到他的《 捕蛇者説》 和《 種樹郭駝紊傳》等作品,説柳宗元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至少是一個清醒的政治家恐不為過。然而,我還是疑慮重重:官吏們又未嘗不會説“理同而勢不同,如吾官何”? 我想到了鄭板橋的話:“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夫!”我想到了晚唐詩人皮日休的話:“古之取天下者以民心,今之取天下者以民命。”我想到了被譽為詩聖的杜甫的警世之句,這句出自《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這個不朽名篇中的句子,足以概括一部封建社會史,這十個字抵得上全部二十四史,這十個今天仍然震撼人心的字就是―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讓我們再來讀一首杜甫的詩:

堂前撲木任西鬱,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為什麼要讀這樣的詩歌?這些詩歌還能喚醒我們麻木的心靈嗎?中學課本中特別是高考試卷中為什麼儘量避開它們?今天的我們還要不要羞愧和畏懼?我講到這兒時,下課鈴已經響過兩分鐘了。我這節課上的是什麼呀!對於高三學生來説,每一分鐘都是那麼寶貴,而我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