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人物作文 > 父母作文

父母教會我的作文

欄目: 父母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47W

 篇一:父母教會我堅強

父母教會我的作文

一個明媚的早上,我騎上車子懷揣着期待向學校奔去。春天的天空飄着充滿幻想的雲彩,燦爛陽光意味着嶄新的生活,我有點沉醉於這其中了。我到了一個路口,正亮着紅燈,我慢慢停下來。我看到一個在人羣中極醒目的小女孩,揹着小書包,帶着紅領巾,對着一箇中年男子央求:“爸爸,你再送我一次吧,就一次,今天都快遲到了,學校這麼遠……”可那男子只是搖頭,皺眉,還催促着。我猛然間回憶起來,是啊,我也曾有過這個小女孩的經歷。

那一年,我才七歲。我上學的第一天,天氣也象今天這麼好。我坐在爸爸的車子上,被爸爸搖搖晃晃的帶到學校。下午,還沒等我走到校門口,就看見爸爸在向我招手:“今天好好學了嗎?沒跟同學吵架吧……”我坐在車上,總是埋不住心裏的興奮,講起了我在學校的快樂生活。這樣的好日子持續了大約一學期。一天晚上,我翻來覆去睡不着,隱約聽見爸爸媽媽在談論我,最後爸爸用一句“就應該這樣,這對她來説是一種考驗”結束了談話。

結果第二天,爸爸的預言實現了。早上吃過早飯,我像往常一樣,等着爸爸。這時候爸爸走出家門,説:“從今天開始,你要自己去上學了。”我立刻跺起腳來,手舉在胸前,像小彈簧似的蹦跳,還發出一種欲哭無淚的聲音。爸爸向來受不了我這樣,就説:“好吧,你在前面走,我在後面跟着。”我只能邋遢的走着,度過了爸媽改造我的第一天。第二天,爸爸堅決不再送我,讓我跟着隔壁的小姐姐一起。我抽泣了一會兒,還是跟着小姐姐一起去了學校。後來,小姐姐上了初中,而我沒了陪伴。但是爸爸依然讓我一人走。於是,我在那條放學的必經之路上徘徊,終於鼓起勇氣,第一次一個人去學校。從那以後,我便像大孩子一樣,迎着朝陽走進學校。

這樣的日子算一算也要有一千多了。如今,我還是像以往一樣風雨無阻的一人上學,只不過由步行換為自行車了。

爸爸,若不是那次您的考驗與決定,哪會有我今天一顆堅強的心?更不會有我今天這一片明媚的春光。

 篇二:父母教會我

我們家有兩大派,媽媽是嚴肅派,爸爸是輕鬆派。對於怎麼教育我,他們總是各有一套,互不相讓。

媽媽似乎把我的學習和品格看得很重,在學習上,她總是對我千叮嚀萬囑咐:“要認認真真做作業,還要仔仔細細地檢查,可千萬不要馬虎啊!”如果她有時間,就會幫我檢查作業,並且指出錯誤的地方進行修改。她還時不時地幫我買各種各樣的練習本,讓我有機會學到更多的知識。她經常説:“刀不磨不快,腦子不用會生鏽。”唉,為了我的腦子不生鏽,越用越靈活。我只得做完了老師佈置的作業,再去攻克媽媽買的各種輔導書上的難題。如果和學習比起來,媽媽對我品德上的關心肯定不亞於學習。她教我做個一個勤勞勇敢,有教養的孩子。她總是以為孩子也有一雙手,自己的事就該自己做,所以很小的時候,我就學會了自己梳頭髮,扎辮子,學會了收拾房間。媽媽説:“一個有出息的人,得有毅力,有能力,有知識。”媽媽的教育是嚴肅的,所以絕對是個嚴肅派。

我的爸爸就不一樣了。和爸爸在一起,我可以拋開作業,整個人舒舒服服的。下盤棋,直殺得天昏地暗,打一會兒羽毛球,笑聲灑滿了家門口那一片水泥地。爸爸經常説:“一個人要會生活,只會做作業,那就是一個書呆子。”因為爸爸媽媽教育我的觀點不同,所以他們總會有一些爭論。

不過,雖然他們的觀點不同,但父母對我的愛卻一樣深。媽媽總説:“孩子是一張白紙,父母是一支筆。你給她塗什麼,她就上什麼色。”所以我這張白紙在爸爸媽媽的精心塗抹下,越來越多姿多彩了。

篇三:父母教會我的一件事

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從我們蹣跚學步到長大成人,無不傾注了父母一生的`心血。我長這麼大父母教會了我許多許多事情,而在這些事中最讓我感觸深的是學做蛋炒飯。

因為我平時最愛吃蛋炒飯,經常讓媽媽給我做。有一天媽媽説:“既然你這麼愛吃蛋炒飯就自己學會做,學會了不但自己想吃就可以吃到,還能給爸爸媽媽做。”説幹就幹,我趾高氣揚地對爸爸媽媽説:“今天中午我來做飯,做蛋炒飯。”“不錯嘛,不過你確定自己能夠做好?”媽媽説道。“這有何難,我看過您做得很簡單的啦!實在不行您再指導指導。”我驕傲地答道。

到了廚房,我忐忑不安地走近灶台,先把鍋洗淨抹乾水,再把煤氣打開火力調好,讓鍋預熱下,一切準備就緒。然後拿一個雞蛋打到碗裏,哎呀,有些蛋液掉到地上了,只有一半流到碗裏,不管它了就這樣。我快速用筷子把蛋打好,然後把油倒進鍋裏,接着倒入雞蛋,滋的一聲響,蛋煎成了金黃色,我用鍋鏟把蛋搗碎將飯倒入翻炒。聞着香味,我滿以為可以出鍋了,誰知媽媽在一旁説道:“放調料”。真是的連鹽和雞精都沒放,我急忙將調料放入其中。終於可以出鍋了,笨手笨腳的裝入碗中,大功告成,抹把頭上的汗水。

端上桌我迫不及待的先品嚐一口,嗯……不錯不錯,就是蛋少了點,鹽多了點。但還是挺香的,因為畢竟是在父母的教導下獨立完成的一件作品,雖然有些不近人意,但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以後經常練習相信我一定能做出美味無比的蛋炒飯,加油!

篇四:父母教會我做人

人們都説;“父母是孩子們的最好老師,父母的言行,每一舉動都無時無刻地影響着孩子。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教會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都説婆婆和媳婦的關係很難相處,而我的媽媽則不是,她大約每天都打電話到我在農村的奶奶,説飯要吃飽,衣服要穿好《在冬天》,如果在家裏閒,就去和村的人坐一坐,自己想吃什麼就買什麼。還有我爸爸更孝順,我奶奶生病的時候,無時無刻地照顧着。在我村裏,別人都説我爸爸是最孝順的了。而我在我父母的影響下,我對我奶奶、爺爺也很孝順。我奶奶經常在外面説我很孝順,我為之感到高興。

記得有一次,因為是週末,我回了農村,一回到農村,正在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愛提奶奶”正在拖着一棵小樹往家裏拖,因為她年老,拖了一段時間也沒拖多久。“愛提奶奶”住在離我家10米路的地方,她的兒女都很不孝,每個月只給200塊元,而她穿的、住的都是爛的。

我連忙幫“愛提奶奶”把樹拖了回家。我看見她家很亂,也收拾得乾乾淨淨,問她還沒吃飯,也幫她做好了,忙活了大概3個鐘頭。“愛提奶奶”則在一邊坐着流淚,我走過去説:“奶奶,快吃飯吧!”她説:“好,好!”接着説:“你的父母對你的公公婆婆很孝順,你也是一樣。”我想:當然了,有其父必有其子嘛!她説了一推表揚我的話。我看時間不早了,就跟她説回家了。

回到家,媽媽問我怎麼現在才回家,我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她,她看見了我的臉上很髒後才相信。

當然,這都是父母的功勞,是他們教會了我做人。

篇五:父母教會我

百善孝為先。我們應該長存一顆仁孝之心凡是有成就的人,他一定是一個孝順的人。

當今,有很多的人,父母健在的時候沒有好好去照顧,卻在父母去世後後,高調的舉行葬禮,以為做了這些別人就會以為你是個孝子。還有些人,對自己的父母漠不關心,很少回家看看,原因僅僅是因為自己的父母十分貧困,而自己則是城市裏的人,覺得在農村的父母有失自己的身份了,有失自己的顏面。

那麼我想想問問你們,你們如果沒有父母給你們生命,你們會有今天這樣的成就嗎?或者説,如果你們老了,你們的孩子也是這樣的對你們,你們會怎麼想呢?

有一句古話説:“百善孝為先”。古人為什麼認為在所有的善行中,孝道是第一位的呢?自古以來,人們把父母撫育子女,子女贍養父母,看成是人之本分。

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如果説父母疼愛子女是本於天性,那麼教孩子孝道則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後天教育,雖然在人的天性中,人人皆知父母的辛勞,要回報父母,但這種善良的天性如果不及時正確的教導,使之生根、發芽、成長,此種感恩的心情很快就會消失,不知不覺中,認為父母疼我愛我乃天經地義之事,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至於我也要疼父母愛父母,因無人提醒,沒有成為我的生活習慣,於是漸漸忘記於腦後,最後則一點也沒有了。兒童時期就沒有引導孩子形成孝道的觀念,沒有使孝順父母成為孩子的自覺行動,長大後卻埋怨孩子不孝順。打小就應該培養孩子的孝道精神,從小時候起,這是最關鍵的,也最容易見效。

Tags:父母 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