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習慣高三作文

欄目: 習慣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23W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習慣高三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習慣高三作文

習慣高三作文篇1

睡覺倒也稱不上什麼好習慣。

畢飛宇在他的《睡覺》一文中,以其獨特的視角審視了睡覺這個早已成為我們習慣的延長性動作,在文中化成一個特殊的女主角。不少人視之為閒暇時的消遣讀物,然而我卻認為畢飛宇深刻的揭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習慣睡覺之後,我們怎麼睡的有質量?

自然有些必須的習慣是建立在充沛的物質資料基礎上的,當睡個安穩覺也成為了人生的舶來品,也許我們該試着去清掃一下我們的世界了。

我見過那些為一個月數百元工資而給街道“美容”的環衞工人,我也見過為了不被老師訓斥而匆匆打掃衞生的學生。他們在苦大仇深中默默習慣了最基本的清掃,那末已經沾滿塵垢污濁的內心呢?安妮在《清掃》中説到“不斷清掃,不斷在習慣中清掃,無時無刻的要清掃。”是不是應該在本身就皎皎的身上再讓內心來份乾淨,這是你習慣使用各種昂貴的奢侈品牌來粉飾自己清淨後的又一重生,對心靈的洗禮。

當然,我們也不願意再提起那些習慣説自己買不起掃把去清掃的人。

讓歷史的羅盤轉過所有,變化無窮的景物不斷向我們昭示,我們尚未認識的景物所包含的幸福,沉思和愁緒的所有形式,那是因為習慣於將事物在不成熟的狀態下以肯定和否定而告終。為何不能再習慣思考之後讓視覺更新呢?史鐵生在《誠實與善思》中提到“始於誠實的思問,是面對空冥的祈禱”,確實,舉個淺而顯之的例子,百步就沒有笑五十步的權利嗎?當然不是,在愧之無色的前提下,我們習慣於將恥認為是愧自身之不足,這不正是一種習慣之後的愚昧嗎?

習慣撒謊的人説自己是誠實的,習慣孤獨的人説自己是充實的,習慣較真的人説自己是坦然的。無法否認的.是,這些都是“人生樂趣一半得之於活動,還有一半得之於習慣”,卻也都活活脱脱生活的傀儡。

又想起《睡覺》中的那個結尾,那樣釋然的躺在草坪上,張開五指,擁抱天空。習慣這樣的睡眠,習慣這樣的清掃,習慣這樣的誠思。

——之後,讓生命在習慣中做個好夢。

習慣高三作文篇2

“凡事不能太強求,須知道控制我的是大自然的風,而不再是手中那斷了的線……”

青春歲月了,聽到母親的責罵時,會頂撞,有時也會惱火,總認為母親成了自由的羈絆,限制着遊戲時間,束縛着一顆渴望飛翔的心。

終於,有一天母親答應讓我試飛,她説,不要飛的太高,否則在風雨中會被吹的支離破碎。在母親的拌護下,終於慢慢習慣了風雨的日子,不在懼怕。而今呢,為人處世,原本方正的稜角已有些圓滑。

斷了線的風箏,越飛越遠,渴望落下時才明白,控制我的已經是大自然的風……

從北方到南方遠離了家,才體會到什麼叫家的温暖,什麼叫母愛。自從我們呱呱落地,到長大成人,這其中的坎坎坷坷,風風雨雨,有哪一點、哪一樣不牽動着父母的心!又有哪一點、哪一樣不連着父母的犧牲與奉獻呢?一碗飯菜或許是那樣的簡單,可母親竟做了一輩子,母親的雙手由白皙變的粗糙,我們認為那僅僅是歲月的痕跡。冬天,冰冷的水中依舊是母親的雙手,已經皸裂的雙手,可是有幾個兒女為母親買過一雙防水手套?

今天,許多農村裏依舊忽略着母親節,平平淡淡,一如既往;城市中或許兒女都記得母親節,會讓花店的人為老人家送上一束康乃馨,可那裏面有多少愛,更多的是一種社會的潮流吧?!難道我們就那麼忙,陪老人家吃頓飯、説説話,或許半個小時而已啊,不是我們沒有時間,而是藉口、理由、應付太多。

無論我們怎樣對母親,母親都依舊愛着我們,或許是血濃於水吧,可是我們不要以為那是理所當然,因為有一天我們也會為人父母的。

母親節快到了,希望大家提前安排一下,在母親節那天騰出一點時間,為母親祝福一下。雖然母愛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但是,我們做兒女的,不要讓母親在自己的節日裏失望也變成了一種習慣……

習慣高三作文篇3

在我的認知裏,所謂的成長就是開始一點點褪去幼稚,所謂的長大,那就該是習慣一個人,一個人去面對所有的事。

當我第一次一個人走在路上時,我感覺自己很狼狽,很不自在,總覺得缺了點什麼,時間長了,一個人走過的路多了,回首時,其實,偶爾間,我還是有點喜歡一個人的獨處。

從我記憶起,每當我在學校餐廳吃飯的時候,我的對面都會有人陪着我,如果沒有,我會把飯帶回宿舍去吃,時間久了,突然間,覺得一個人吃飯時,對面不坐一個人,會感覺很不開心。然而,當我到一個新的學校時,再無人陪我時,為了所謂的成長,我逼自己一個人坐在餐廳吃飯,不去為了害怕孤單,而去花很長時間等室友,偶爾間,看見人多的時候,還是會帶飯回宿舍,但我有在努力讓自己長大。

有些長大,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的。

可能是童年的回憶裏有過不開心吧,從此,我一個人的成長,失去了好多歡鬧,無論去到哪裏,我都顯得很不合羣,特別是在陌生人面前,我更不愛説話,我似乎帶不起歡樂的氣氛。又是為了我那所謂的成長,我又逼自己改變,開始不想成為人羣裏最沉默的人,開始用尷尬的口吻對只見過一面的人説“嗨”。我有時甚至不清楚我到底喜歡那樣的自己,我所知道的是我要變得更好,從各方面。

也許有人會説,做你自己就好了。這句話,在我的認識裏,它沒有那麼廣大的概括面,它只適合一部分的人,而我不同,我只有慢慢改變自己,才能變得更好,尤其是,長大。

因為長大,所以我開始習慣一個人,但也因為我慢慢的在習慣一個人,我開始長大了很多。

給自己的獨處時間多一點,相信自己,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一個人也會走的很遠。

一個人,習慣了就好。

習慣高三作文篇4

“一種文化的真正試驗並不是你能夠怎樣去征服和屠殺,而是你怎樣從人生獲得最大的樂趣。”

讚歎林語堂先生語言的尖鋭和思想的深邃。這本書中寫到很多個國家,目前我對外國的瞭解也僅限於課本知識、旅遊或攝影類圖書,我想,將來若有機會,一定會出國看看,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

初次接觸林語堂先生的文章,讀來有點艱難晦澀,思想層次太高了,理解起來有點費力。但很有興趣,有一種不斷汲取知識的渴望激勵我不斷閲讀。讓閲讀成為一種習慣,這是我一直想做到的,我知道,對於愛讀書之人,閲讀是一種快樂,但要使之變成習慣可不容易。因此,我也鼓勵着身邊的同學,越忙越要抽出時間閲讀,哪怕每天犧牲一點課間休息時間,魯迅先生不是説了嘛,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高中生學業壓力大,特別是高三學生,很少時間看課外書,雖然每週都有自由閲讀課,但課堂時間有限,所以課下就必須依靠我們自覺了!堅持每天閲讀一點點,日積月累,收穫會越來越大:一方面,通過閲讀收集大量素材,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另一方面,開闊視野,拓展思維,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學會一題多解;此外,閲讀也是減壓的一種方式,休息時間可以看看篇幅短小的文章。

每個人閲讀的方式可能不一樣,對此沒必要強求統一,現在有很多人關注“如何高效閲讀”,對“高效”的理解失之偏頗,以為讀得快就算高效,殊不知,囫圇吞棗不僅不消化,養成壞習慣後還難以改正。所以,要麼不讀,要讀就好好讀,切不可走馬觀花!

閲讀一篇文章,思考之後概括出主要觀點,這是很重要的。比如我在開頭提到的《英國人與中國人》: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實際上是民主政體;英國善於做事,不善於命名;英國人更富有丈夫氣息,而中國人較富女人氣息。林語堂先生幽默而睿智地總結了英國人與中國人的區別。

對於外國的宗教、神學、民族歷史,我不太理解,興趣也淡薄一些,但如有必要,我會嘗試閲讀。太過宏觀抽象的東西往往不太好理解,因為一方面我們本身缺乏這些專業知識,另一方面,思想層次沒達到相當的水平。但是,通過不斷閲讀、不斷學習,思想境界是可以提升的,我堅信這一點。

我現在的目標是,使閲讀成為一種習慣。我相信我能做到,你也可以!

Tags: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