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故鄉的食物作文6篇

欄目: 故鄉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08W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故鄉的食物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故鄉的食物作文6篇

故鄉的食物作文1

在汪老先生的筆下,無論是端午的鴨蛋,或是北方的葵薤,總能觸動你內心深處那塊神祕的地兒。

我亦是在想,在我的筆下,在這兒,在這塊江南的紅壤之上,有沒有能撩動他人心絃的味道?想必臨海的港口之城,我的故鄉寧波,定能呈上滿意佳餚。

海里的事物,可謂萬千,只要是能被漁夫寧波人抓上來的,就能做出垂涎的菜品。拿蟹來講,好蟹能來個噴香四溢,小蟹也能醉醃得人垂涎欲滴,或又是死蟹、老蟹、青蟹等,弄出個紅膏炮蟹,也別有一番滋味。

再説那浮在水裏飄着桂花香的滿滿一碗寧波湯圓。它不是長在水裏的生物,而是要在水裏煮過之後,讓僵硬得身軀頓時鬆弛下來變得水靈水靈的小點心。湯圓味道眾多,我尤愛豬油芝麻的。芝麻的甜與鮮和寧波人豬油中獨有的,讓其他人受不了的怪與膩味融合交織在一起,真是叫人心馳神往。那也是寧波的故鄉味。

山珍海味,而怎又缺少了山上之物呢?先説雷山的毛筍,就拼得過其它事物好幾個兒檔次。雷山的毛筍——尤其是在清明時節——顯得格外的大。有些看似只有一角,深埋於地底下,地上只露出一個尖兒的,但要是你一鋤頭下去,瞪腳-使勁一蹺,那巨大的筍就會乖乖地從地裏爬出來。筍也有多種煮法,寧波人口中最經典的,是紅燒的筍配上豬肉切塊。筍不過嫩也不老,一口下去是連絲的切斷,齊齊地在你牙上掃過;吸吮了筍的汁水的肉,飽滿充分,是那些煎肉炸肉能相比的呢?

每每佳節,家人團聚一起時,一桌團圓飯少不了的,再諸如血蚶、對蝦以及水蜜桃等,可是數不勝數的了。

許多甬城學子,他們依舊生於寧波,長於寧波,他們的口腔中滿滿的寧波味兒,卻不自知。我問他們寧波有哪些特色的食物,都撓撓頭一概不知。他們忘記了特有的東海鮮,忘記了豬油味兒,忘記了山裏嫩。

你是殘疾嗎?我不是。

你是另類嗎?我不是。

你又只是一句:我太忙了。

忙得顧不上細細品味故鄉的食物,忙的不能對故鄉的佳餚發出一聲驚歎?

也許,你的雙目因為難以發現故鄉的一事一物而失去光澤,你的內心也因忘卻了故鄉而乾涸了吧。

故鄉的食物作文2

汪曾祺的《故鄉的食物》,樸實,卻觸動人的情思。

時光荏苒,有多少人漸行漸遠,有多少往事已被淡忘,唯有舌尖上的味道,久久難忘。這就是《故鄉的食物》,所寄託的,是美食,更是懷念。

汪曾祺以他樸實卻詼諧的文字,訴説着自己的懷念,從“端午的鴨蛋”對高郵的懷念和自豪,“故鄉的食物”那最富浪漫主義的夜晚,“昆明的雨”那對昆明的喜愛……很多很多,但這些更讓我們明白:美食,不僅僅是味蕾的滿足,還有情。

民以食為天,文字與食物,最美的結合。食物之美誘惑的是味覺,文字之美是一種升級,讓你有種酣暢淋漓的感覺,渾身舒服,美味由舌尖遍佈全身,心要嚮往的地方,必定會實現。

汪曾祺的感受,從古至今,何人不有?從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到余光中《鄉愁》中鄉愁如同“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鄉愁四韻,對故鄉的思念,人人皆有,異鄉的食物,再鮮腴的食物,在無可方比的味道,和家鄉思念的沉澱相比,着實微不足道。

故鄉,生命開始的.地方,人的一生走在回故鄉的路上,同一片土地,生火,做飯,用食物凝聚故鄉,慰籍家人。平淡無奇的鍋碗瓢盆裏,盛滿了中國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國式倫理,人們成長,相愛,別離,團聚,故鄉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故鄉,美食中的回憶,永感激。

故鄉,味蕾中的纏綿,永品鑑。

故鄉,舌尖上的味道,永難忘。

故鄉的食物作文3

楊梅上市時,我家的楊梅小酒也就跟着登場了。

我家的楊梅酒都是“自產自銷”:楊梅用的是我舅舅老家自己栽種的楊梅,紅得發紫,核小,味甜,吃一粒便會上癮。小酒採用我外婆家的自產酒,酒味濃香醇正,甘甜厚美,來勁卻不容易上頭。每年的三四月份,我媽就會接到來自外婆的電話,通知我們又可以做楊梅酒了。

開車運回楊梅,買來冰糖,便可以制楊梅酒。製作過程極其簡單,只需拿出一罐罐的玻璃皿,塞入一粒粒鮮紅透亮的楊梅,再將氣味濃厚的白酒一桶桶倒入其中,直至稍稍浸沒楊梅時即可停止,再塞入幾塊冰糖,封上蓋子,便製成一桶楊梅酒了。我喜歡那“咕嘟咕嘟”倒的聲音和漫長的浸泡時期,每每放學回家都會趴在器皿旁看着白酒的變化,看着白酒由底部向上,一排排地浸沒楊梅,於我是一種享受。每天白酒都會在楊梅的催化之下逐漸改變,顏色慢慢變紅慢慢變深,看着那逐漸鮮豔的色澤,就能感受到歡慶的日子已越來越近。

我們家經常在團聚和慶祝時喝楊梅酒,斟上一碗酒,撈出幾粒楊梅,有説有笑,温馨而又歡樂。談笑風生間,咬上一口楊梅,酒和楊梅的汁水一起從中爆出,滿滿地噴射在口腔的角角落落,刺激得整個味蕾不禁有點麻木,酒水味和楊梅味相互混搭,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滋味真是讓人慾罷不能,回味無窮啊!最後嚥下果肉,喝下酒,卻仍覺嘴中有清香盪漾,令人神清氣爽流連忘返。正如我爸所説:“喝着喝着,聊着聊着,就感覺到生活多了一份色彩,家人間多了一份温馨,日子也多了一份盼頭。”

由於各種原因,如今我們家已經很久沒有聚在一起談天説地了,櫃子裏的那桶楊梅酒也少有被拿出來品嚐的時刻了。在我印象中,我們家好像也少了些温馨的時刻。不同於往年,今年泡的那桶楊梅酒至今仍未喝完,到底是今年泡的多了呢?還是喝的人少了?我也不得而知。反正我只知道:今年的舌頭根肯定是比往年少了點楊梅味。

我蹲坐在那桶楊梅酒前,看着那紫紅色的酒和大而飽滿的楊梅,不禁陷入沉思:我們家何時才能像前幾年那樣熱鬧呢?一雙手突然從我眼前伸過,拿走了那桶酒,也打破了我的思考,轉頭一看……

噢,外公外婆和爺爺奶奶來了,家庭聚會又開始了。

故鄉的食物作文4

民以食為天這出自中國人之口,不可以偏概全説這是地球人的習慣。中國人會享受生活,享受美食,這可是出了名的。上到玉盤珍饈,下到市井小食,中國人無一不愛。約上三五好友,去雅座,還是去大排檔,隨心情。反正好好吃上一頓,煩惱不説全無,至少消了大半。在美食中尋找生活的滋味,也不失為一大妙計。

汪曾祺為江蘇高郵人,出了名的鹹鴨蛋便出自於此。江蘇地處南方,富饒的物產讓汪曾祺開啟了味覺之旅,野菜,炒米,海鮮,在帶他品嚐美食的同時更帶他經歷人生滋味。也正是如此,汪老練就了一顆包容萬物的心,願意去體會,去品味各地的佳餚。

昆明的雨帶來的有不同種類的菌子。各類的菌子都給汪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味道濃厚的牛肝菌,昂貴的雞樅,中吃不中看的乾巴菌,還有中看不中吃的雞油菌等等。不同的菌子折射出社會上不同的人,不難看出,汪老相對於雞油菌,更加偏愛於乾巴菌。沒人喜歡花瓶一類的人,光鮮亮麗的外表只是包裹着空空如也的靈魂。不知是該感謝上天賜予的一副好皮囊,還是嘲笑那下里巴人般的見識。當然,人各有志,只在於你以何種態度面對未來。

中國的茶文化可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書中對各地茶文化的介紹也不在少數。龍井,綠茶,青茶包括廣東等地喝早茶的習慣,都可以表明,茶早已浸潤人們的生活。茶更是佛門的標配,茶香總是伴着木魚敲擊的聲音飄出。中國人對生活的考究可謂舉世聞名,茶,便是很好的體現。一長串的工作只是為了品一杯上好的香茗,只可惜現在竟然漸漸被快餐文化所侵蝕。

鱖魚是汪曾祺在諸多魚類中所偏愛的一種。或許是受張志和桃花流水鱖魚肥這種美的薰陶,我的潛意識總讓我覺得這會是一種美麗而浪漫的魚。只是可惜,不然。鱖魚的食物是小魚。只是其肉質鮮美,品質上乘罷了。

食物的產生往往是因為當地的文化和環境而產生,汪老的這本書的後半部分也有描述,這裏就不加贅述了。

食物中有五味,生活裏亦然,不同的地方的不同口味,與當地人的性格有很大關係。酸,甜,苦,辣,鹹,無一不充斥着生活的點點滴滴,只能用一顆恬淡寧靜的心來面對了。

生活百味,只願你淡然面對

故鄉的食物作文5

一輪明月掛在窗前,書桌前放着一個蛋黃月餅,輕輕用小刀切成兩半,鮮黃的餡流淌出來,輕咬一口,不膩不甜,純粹獨特,一股清新包圍着我,中秋的味兒沒變。

小時候喜歡去外婆家,月圓時整棟樓被月餅的清香包圍其中,尤為誘人。外婆在灶前用一根擀麪杖擀皮,再將餡兒包進皮中,放到模具裏用手一壓,一個月餅胚子就做好了。烤箱開始工作所發出的“吱吱呀呀”的聲響,是中秋歌謠中最貼切的唱腔。調皮的香味被風牽引着來到我的面前,勾引着我的嗅覺,挑逗着我的神經,引着我來到烤箱前,將小臉貼在烤箱温熱的壁上,清香氤氲,好舒服。

家鄉有個習俗,烤出了第一籠月餅,先供給祖先,然後才能分給大家吃。月餅太香了,常引得我直流口水,大人們為防我偷吃,將月餅放在很高很高的台子上。而我總是站在台子下,兩眼望得老高,一邊把小手伸得直直的踮腳努力夠,一邊嚥下快流下的口水。月餅常常佔據我的整個內心,看着可望而不可即的月餅,心裏總是在想快快長大吧。

外婆説月餅吃多會蛀牙,於是每次只能吃半個。用小刀輕輕劃開月餅的脆皮,再切開餡兒,小心翼翼不緊不慢。我急得直跺腳,怪外婆切得太慢。每當這時外婆總是“咯咯”直笑,然後在我的抱怨聲中將半塊月餅穩穩地放在我的手裏,另一半則擺回了很高很高的台子上去了。

半個月餅哪能滿足我呀,三下五除二之後我又開始惦記着另一半月餅了,於是想快快長大吧。

門前小樹隔年,外婆卻日漸白頭,外婆很少再做月餅,那股純粹原始的味兒似乎也漸行漸遠。窗前明月依然,在我的苦苦哀求下,今年中秋,外婆又做了次月餅,金黃的月餅放在桌前,那香味好像有種魔力牽引着我回到從前。我小心翼翼,不緊不慢,學着外婆的樣子輕輕切開月餅。取一半放入口中,那嫩黃軟糯的味道是那麼熟悉,原來是我一直徘徊在那個中秋的回憶裏不肯出來呀。

月餅只吃一半吧,吃多了會蛀牙,留下一半給美好的童年,送給希望的未來。

故鄉的食物作文6

“沒喝過豆汁兒,不算到過北京”。

汪曾祺這本《故鄉的食物》講述了很多地方的吃食,不同風味,及做法。所謂豆汁兒,就是製作綠豆粉絲的下腳料,有股酸味,。而在另一位老饕梁實秋的《雅舍談吃》中,同樣也描述了這種過去北平地道的平民食物。

汪曾祺是江蘇高郵人,他的語言雖然平淡,但風趣幽默,字裏行間透出輕鬆鬆。除了講吃食,他還會在其中插入笑話,對一些人和事自己的看法。

“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你還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王晨琪是一個很樂觀的人,他曾經被下放到一個馬鈴薯研究站,任務是畫一套馬鈴薯圖譜,他遠離了故鄉,獨自生活在荒涼的絕塞,寂寞荒涼。但他仍然想到好的方面,悠閒自在的過着日子。同時他也很認真的對待,不厭其煩地畫着馬鈴薯花,薯塊,積極地探索生活。

“肉剁極碎,成泥狀(最好用刀背剁),平攤在豆腐皮上,摺疊起來,如小錢包大,入油炸,亦佳”

描寫做法時十分細膩,從中可以看出他除了講究吃食外,還會研究吃食的做法。

汪曾祺對故鄉的懷念,對兒時記憶中的食味,印象是十分深刻的,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情感的點點滴滴,是十分温暖的,即使懷念也不會太悲傷。

王曾琪以獨特的視角去觀察生活,永遠對生活充滿興趣,文字樸實自然,恬淡寧靜,讓我們感受到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