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勵志作文 > 創新作文

作文指導:創新思維與寫作教學

欄目: 創新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56W

中學生作文尚處於模仿習作階段,與作家創作有着根本的區別,因為唯有獨創性才是創作,唯有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才可稱為作家。但這並不意味着,中學生的作文不需要創新。我們並不企望通過作文教學就能培養出一批作家,但在大力倡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今天,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和創新精神,無疑具有特別的現實意義。既然是創新,那就沒有現成的模式,我們只能根據自己的教學實情,包括教師的知識水平、學校的物質條件、學生的寫作現狀等諸多方面,來探索這一作文教學的新課題。但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必須要有創新的教學思維和創新的教學手段,引導得法,自然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文指導:創新思維與寫作教學

一、積累遴選求創新

現在人們都提倡“大語文”教學的説法,就是要讓學生走出課堂學語文,生活處處用語文。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活動也決不僅僅侷限於每週的兩節作文課。真正的作文教學功夫應該在課外,要指導學生用創新的眼光積累寫作素材,精選寫作題材。中學生的生活範圍以學校、家庭為主,社會領域的接觸相對較少,但從新課程標準對初中作文的教學要求和考查要求看,他們的生活積累是能夠適應正常的寫作要求的,因為初中生的作文範圍也多以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為背景,抒發親情、友情、師生情,反映成長中的喜怒哀樂。但在作文教學實踐中,為什麼常會出現不少學生無“米”下鍋的現象呢這就是因為他們不善於積累寫作需要的素材,不善於發現生活中的問題。

學生積累素材要經歷一個由量的積累到質的提高的過程。一開始要允許學生廣種薄收,把生活中對自己有一點感觸的事記下來,把書本中可能用得着的東西摘下來,做學習、生活的有心人。這樣也不至於到寫作時臨事而迷,手足無措。例如初中生寫議論文時最頭痛的是找不到有力的論據,其實,我們初中語文教材和六本自讀課本中就有大量的典型的理論和事例可以運用。如:要證明嚴謹治學的有竺可楨、伊林、藤野先生為例,要證明勤思善問的有哥白尼、戴震為例,要證明謙虛是美德的有牛頓為例,等等。在做了大量的積累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現象多提為什麼,多想又如何。在不斷的發問、求解、聯想過程中,擦出創新的火花。例如見到大堤坍塌,探究其原因是蟻穴作祟,不禁會使人聯想到“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的成語,聯想到一個人良好品格的形成可能會因一時的意志不堅而前功盡棄,聯想到****現象給社會主義事業帶來的害……

二、命題立意求創新

我們曾做了一次半命題作文“××,我想對你説”,收到了很大的成功,原因就是這樣的作文題給學生較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有話可説,絕大多數同學在橫線上填“老師”、“爸爸”、“媽媽”、“同桌”等談自己成長的喜悦,生活的煩惱。但也有少部分同學大膽地填上了“日本首相”,和他談侵華歷史,談日本右翼勢力的無恥:填上了“克林頓”,和這位“****衞士”談****,談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填上了“******”,和這位魔頭談科學,談真理。如此等等。而其中不乏驚人之語,成功之作。

這件事啟發了我們,只有我們以適當的形式,給學生一個恰當的話題,學生才會説真話,吐真情,才會説好話,作好文。題目會對學生具有很強的暗示性和誘導性,我們在作文教學時命題的形式要靈活多樣,可全命題,可半命題,可自擬題。命題的範圍既要不脱離學生生活,又要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讓每一類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都能寫出作文來,不妨每次給學生2-3道深淺相當,體裁有變的題目,讓學生自選。在思維訓練的形式上,要努力打破傳統的'定向思維的模式,發散思維,收斂思維,逆向思維多種形式並舉。要鼓勵學生對傳統的理論或説法大膽地提出質疑。例如從藝術美和生活美的區別的角度為“葉公好龍”中的葉公翻案;從遇險不慌、沉着機智、善於利用對方弱點保全自己的角度為“狐假虎威”中的狐狸翻案;從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角度為“飛蛾撲火,自取滅亡”中的飛蛾翻案……當然,這一類的“反彈琵琶”式的作文,一定要引導學生用科學辨證的思想分析問題,要言之成理,切不可為了創新而鑽“牛角尖”,那就成了詭辯了。

三、佈局謀篇求創新

“文似看山喜不平”,作文貴在能尺水興波,這就是佈局謀篇上的功夫了。明代畫家唐伯虎曾作詩戲弄一位向他索畫為母祝壽的富翁,他畫成了《蟠桃獻壽》之後,在畫上題詩,第一句:“這個婦人不是人”,舉座皆驚,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塵”,人們轉驚為喜;第三句“兒孫個個都是賊”,富翁怒目圓睜,第四句“偷得蟠桃獻大人”人們才長舒一口氣,連連讚許。這就是打破一般的佈局思維習慣,富有創意,別具一格。

再看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當寫到“前人之述備矣”時,文章似乎到了“山重水複疑無路”的絕境,高明的作家卻從“覽物”之“異”情,而獨闢蹊徑,使文章“柳暗花明又一村”。但當抒寫“感極而悲者”和“喜洋洋者”兩種不同的覽物之情後,作者卻以“或異二者之為”,引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這一高尚的生活情操,使文章別有洞天,再登勝境。對教材中這樣巧妙佈局以收尺水興波之效的典範之作,教師要引導學生多揣摩,以便有寫作時借鑑。對學生作文的結構佈局,我們要堅持“抓兩端,補中間”。即要認真推敲開頭,以收先聲奪人之效,對不同的文體,要研究不同的開頭形式,如《誰是最可愛的人》、《石壕吏》等;結尾要乾脆有力,以收餘音不絕之效,充分地在讀者面前展示一個廣闊的藝術思維的空間;如《荔枝蜜》、《棗核》等;中間部分連貫自然,巧設懸念,引人入勝。如《驛路梨花》、《最後一課》等文無不如此。

四、語言表達求創新

語言表達的創新,實際早就為古代名家所重視,在文學史上,因煉一字而全篇生輝的例子屢見不鮮。“推敲”的典故就是一例;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兩山排闥送青來”堪稱語言創新的上乘之作;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中的“逼”也頗有化靜為動,變平淡為神奇之效。當然,初中學生作文語言表達的要求首先是連貫、流暢、簡潔、得體。我們並不是要求學生象王安石那樣去煉定,但作為我們語文教師來説,不僅要允許學生遣詞造句有創新表現,而且要善於發現學生語言表述中的創新點,以鼓勵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新大綱就提出“鼓勵有創意的表達”。當然,這種語言表述的創新是以符合基本的語言規範為前提的。創新,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一個迫切而又艱鉅的工程。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主頁,是學生語文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創新能力的最集中體現,我們只有從課內到課外的各個環節中有意識的注重創新教育,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才能完成新課程標準中“注重培養創新精神”這一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