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八月十五的月餅作文

欄目: 中秋節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94W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月十五的月餅作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月十五的月餅作文

八月十五的月餅作文1

小時候,中秋節我品嚐的是外婆親手製作的月餅,如今我享受的是和老公一起親手烤制的月餅。我喜歡滲透着濃濃親情和温馨的個性化的月餅,享受個性化的月餅,享受幸福的個性化的生活……

家鄉的山説小不小,説大可也不大。可就是這麼一座小山溝卻是外婆一輩子的棲身之地。外婆一輩子沒讀過書,斗大的字也只認得一個“福”,不過,令我至今都羨慕不已的是,外婆居然能夠把複雜的節氣歌背得滾瓜爛熟,一字不差,至於每個節氣裏的節日自然就更不必説了。在我印象中,外婆她老人家最重視的則莫過於中秋節了。她常掛在嘴邊的話是:別管日子過得好賴,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的,真比什麼都強。

記得小時候家裏的日子很是清苦,過中秋節就連最普通的自來紅、自來白都覺得太過奢侈,但家裏的中秋節卻依然過得有滋有味。這全得歸功於我那“化腐朽為神奇”的外婆。外婆親手用少量的白麪再摻上點玉米麪作皮,以小白菜為飲,外皮再加上碎的花生芝麻作為點綴,做成餅的樣子。這就是我外婆“發明”個性化的月餅。望着外婆那精心烤制並帶有花紋的月餅,我們姐妹仨都垂涎欲滴,從內心感到了陶醉。是的,對於我們來説,月餅並非只是月餅,它更寄託着我們全家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憧憬,對親情的一種享受。

就是這樣的一些質樸無華的月餅,使我對每年的中秋節的到來都充滿着希冀和期待,盼望着外婆鄭重其事的拿出她的“作品”,再一個個分發到我們每個人的手中,然後再把那個最大的分成等量的幾份,讓我們對着月亮共同分享……

我家的月餅幾乎每年都是不一樣的.,月餅總是依外婆當時的心情、當時的創意、當時的材料而定。可以説,每一年中秋節的到來,我們都會有所期待,有所猜測,在心裏揣測月餅的模樣和味道,而這也是一種享受呀。

現在成家後的我依舊是不會買月餅的,一結婚我就向老公提議買了烤箱,每次中秋節我們小倆口都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和創造力,來烤製出只屬於我們自己的個性化的月餅,享受着只屬於我們自己的甜蜜生活。街上那過甜過膩、過於大眾化的月餅似乎從來未曾走入我家的生活。

小時候,中秋節我品嚐的是外婆親手製作的月餅,如今我享受的是和老公一起親手烤制的月餅。我喜歡滲透着濃濃親情和温馨的個性化的月餅,。享受個性化的月餅,享受幸福的個性化的生活……

八月十五的月餅作文2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 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羣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着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團圓的象徵。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團聚,品餅賞月,談天説地,盡享天倫之樂。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説,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八月十五的月餅作文3

立秋時節剛過,琳琅滿目的月餅便佔據了大小超市的顯耀位置。包裝精美、內容豐富的月餅吊足了人們的胃口。等它們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滿心期待地送入口中,心頭就生出幾許感慨:不過如此嘛!繼而開始懷念母親親手做的月餅,那勁道香軟、回味悠長的口感,絲絲縷縷纏繞在脣齒間,揮之不去

母親掐着日子,提前數天就開始淘洗麥子,晾曬磨粉,做月餅要選用頭道小麥粉。前一天晚上將儲存的老酵母温水泡軟至麪糊狀,倒入小麥粉中,一邊徐徐加水,一邊不斷攪拌,待麪粉均勻吸足水分呈穀穗狀,揉搓成團即可發酵。

經過一夜的醖釀,麪糰膨脹如一面潔白的大鼓,顯示出發酵的圓滿成功。施放合適的鹼面,反覆揉按,至麪糰潔白勁道無酸氣,便開始蒸制。

面劑擀成薄圓形,均勻塗抹上澄亮馥郁的胡麻油。刀尖分成數方形面片,每一片都撒上不同的物料,或薑黃,或自制的玫瑰糖漿,還有豆綠色的香料和芝麻,然後一層層疊碼整齊,最上層像蒙鼓面似得覆蓋嚴實,擀壓成圓月形狀,再點綴幾朵面制小花,即可上蒸鍋大火蒸制。

出鍋的月餅暄軟圓滿,如八月十五的皎皎明月,伏在餅上的花朵彷彿月宮裏影影綽綽的桂樹和玉兔。取刀四分成塊,側面呈現紅黃綠白等顏色,咬一口,柔韌香甜,層次分明的各種滋味爭相入喉。小麥的醇厚滋味,在千錘百煉中化成舌尖一縷欲罷不能的貪婪。美哉!快哉!

母親挑出蒸制最好的一個月餅,留在八月十五夜晚供奉。家鄉的婦女個個心靈手巧,家家都要在八月十五蒸制月餅,虔誠地供奉在院子中央。小孩子則在月圓之夜東家進,西家出,嚐遍百家月餅,聚在一起津津樂道誰家的味道更佳,或是神侃爛熟於心的嫦娥奔月的傳説。玉盤似的月亮升上中天,大人們則三三兩兩出門,街道巷口人影晃動,談笑聲此起彼伏。一年的光景好壞此時已大概見分曉,心情和皎潔的滿月一般敞亮光明。

如今生活好了,年輕的人們再不會像老輩人那樣辛苦,親自磨面,親自蒸月餅。中秋節過的隨意簡單,所有的貢品在超市都有出售,比起母親的月餅顯然華貴體面。但是那承載童年滋味和氣息的月餅,是家鄉的父老鄉親在勞動中獨創的吃食。它既可當甜品,又能做主食,也是孩子們誇耀母親能幹的資本。母親做的月餅,在時間的長河裏演變成中秋節的特殊符號,是在外打拼的遊子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沉甸甸的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