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元宵節滿分作文

欄目: 元宵節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74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元宵節滿分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元宵節滿分作文

元宵節滿分作文1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這個節的名字不但是一個稱呼,還是一種美味的食物哦!我有幸體驗了參加搖元宵的過程,下面我來説一下吧。

這個元宵也有南北之分,俗話説得好“南方十五吃湯圓,北方佳節吞元宵。”吞元宵這話是這麼説,可是這元宵還是自己品嚐一下的好。我參與做的元宵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桂楂元宵”就是桂花和山楂包的元宵的意思,做法是典型的北方搖元宵。

南方的湯圓是水糯米粉跟包餃子似的包起來的,而這個搖元宵卻不是,搖元宵用的是糯米乾粉。我先和我的小姑把山楂的核用長柄的勺子去了,十分簡單,只需要把勺子的柄對準中間狠狠的一捅,再一旋轉就可以輕鬆的把核取出來。然後用糖水煮,煮的很軟了之後撈出來讓糖水流乾淨,放入一個大瓷盆中和桂花一起砸成漿糊狀,放到外邊裏冷凍一晚上。

時間如水,日月如梭。我們又來到了馬年……扯遠了,拉回來。到了第二天了,從外邊拿回來,打開塑料袋,裏面的餡料已經彷彿果凍一般了。我和我的小姑用勺子弄出一塊塊的餡料,放到塑料袋的薄膜上滾成圓球。一直弄了大概有三四十個吧。這道工序做完之後就是最重要的一步了,那就是——搖元宵!我表舅抬出一個直徑一米半的大笊籬,我和小姑把搓成圓球的餡料沾一下水就丟進滿是糯米乾粉的笊籬中,我表舅就拼命的搖晃笊籬。等到元宵不粘粉時,我和小姑在撈出來沾一下粉丟進去。一直沾了大概有四五次水後,本次製作元宵就宣告成功了。

元宵即將下鍋時,我想起了一件事説:“先等一下!”我跑回屋子拿了一支沒用過的毛筆,沾滿了稀釋的山楂醬汁在所有元宵上寫了“團圓”兩個字,等到醬汁被吸乾才下鍋煮的。出鍋後,一個個潔白的元宵上面都用代表紅紅火火的山楂汁寫着“團圓”二字。我跳起來喊道:“團圓元宵出鍋嘍!”

元宵節滿分作文2

元宵節,仍處於一年中的寒冷時分。也不知何時有了這樣的節日,也不知何時有了吃元宵的習俗。那一個個的白團晶瑩而微透,沉於碗底,卻不失活力。並非味美絕倫,卻令人喜愛。

元宵,有各式別名,湯圓、湯糰之類的我們聽着也耳熟。但不如元宵,以節為名,具有獨特的象徵意義,聽着也頗為高雅。元宵有甜鹹兩種口味,但我卻喜歡吃甜的。微微發甜,味道柔和,但又不讓人覺得膩,如果散上少許桂花,便更有意境了,吃起來更是回味無窮。元宵節,古時應是熱鬧的歡慶的時節,它能使冬日的蕭條驟然有了生氣,有了靈氣。而現在怕是沒有了這層含義,只徒留個名號,想來又會有幾個年輕人知道元宵是哪天?有什麼習俗?和大多傳統佳節一般,元宵之名被人們漸漸忘卻,淡到就只剩下吃一碗元宵。美食無非是食物,若只有味好不過轉瞬而逝,美食的存在是不能忘卻背後的文化底藴的。天大寒,風刺骨的`颳着,涼意滲進骨裏,在外闖蕩、勞累一天的人們盼着早些回家,吃點東西暖暖身。恰逢元宵節,多少人渴望在桌前等待那碗元宵滾入肚裏,全身頓時一股暖意,心滿意足了,一天的疲憊頃刻間無蹤。然後繼續搓手苦幹,為生活打拼。想到此,不禁咽咽口水,饞蟲四起。

其實,在我看來,元宵節無非是個理由、是個藉口,目的也真不過一碗元宵而矣,所有外在的儀式,只為增加這個節日的莊嚴、熱鬧的氣氛。人時常是貪婪的,受慾望驅使,索要的總是很多,更多。而僅僅是冬日裏的一碗元宵,便可以讓我們如此知足,恐怕非一語所能窮盡。那幽幽的桂花香,淡淡的甜,略暖的湯,將我們從冰冷的寒冬裏喚醒。身體醒了,靈魂也便醒了。

元宵是哪一天,不重要了;為何要吃元宵,也隨它去吧!所謂美食,享受的無非是人盡皆知的一份温暖、快樂,一份知足。元宵的味道就是這樣玄妙。

元宵節滿分作文3

今天是元宵節,但是元宵節的祝福在昨天就絡繹不絕得到來了——那是因為在我的家鄉(臨海),我們的傳統是正月十四過元宵節。

這説起來還有個傳説——和民族英雄戚繼光有關。據説當年戚繼光在我們家鄉(台州)抗倭時,曾打算過完元宵節攻打倭寇,戰機密被泄露後倭寇決定元宵節當晚趁百姓過節、戒備放鬆時大舉進攻台州府城——臨海。戚繼光又截獲了倭寇的信息,決定將計就計。於是通知全城百姓提前一天(正月十四)過元宵節。正月十五,過罷節的百姓躲了起來、眾將士在臨海縣城設下埋伏,倭寇進犯時整個城市紅燈籠高掛一派過節氣象,但是已人去城空,戚家軍來了個甕中捉鼈,大敗倭寇。倭寇向白水洋流竄,恰被潛伏在白水洋上峯嶺的戚家軍再次予以重擊。這就是著名的上峯嶺戰役。後來百姓為了紀念戚繼光,就將元宵節改為正月十四過了。

這個傳説是我小時候學校組織去上峯春遊參觀戚繼光紀念祠堂時,當地的百姓講給我聽的。傳説歸傳説,究竟是否如此我就不知道了。沒有人去追根究底、溯流探源,但是習俗卻一代代傳下來,認定就是“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調”。説起糟羹,可能有人又不知道了。元宵節,一般的地方習俗都是吃元宵。可是在我家鄉,我們元宵節吃的是糟羹。那也是我們獨特的習俗。糟羹分鹹羹和甜羹兩種,鹹羹我們方言又名“菜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豆乾、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來米粉、豆麪,煮成帶鹹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甜羹,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做成。呵呵,好多年沒有吃了,這麼一説,口水就出來。哎呀呀!當然,元宵節觀燈、舞獅子、踩高蹺也是習俗,還是很熱鬧的。我小時候有一個爸爸自制的高蹺,每年元宵節都會拿出來玩的,可惜呀,後來被我們弄壞了!

這就是我們這邊元宵節的習俗了。元宵節真熱鬧,真開心。

元宵節滿分作文4

其實在我的家鄉,講究的是“三十的火十五的燈”,所以在這兩天的夜晚,家裏的燈是要長明的,為了確保十五的燈能長明,正月十三這天還要“試燈”,就是把各屋的燈點亮至少一柱香的功夫,試燈這天,出了嫁的女兒不能在孃家過夜。

等到了十五這天,主婦們要早早起來做飯,敬過菩薩祖先之後,一家人迅速吃完飯,換上新衣去上墳。家鄉人講,上祖墳要圖早,誰家能搶到第一去拜祖墳,這家一年就會走好運。上墳的時候,大家族的成員會結伴前往,浩浩蕩蕩的十分壯觀。到了墳前,燒上紙錢點上香後,每個人就輪番磕頭,求祖先保佑。由於村裏每個時期選擇的墳地不一樣,每家的祖墳都分佈在各個地方,拜完一個再去拜另一個。我太爺、太奶和爺爺的墳在文革期間都被平了,所以只能在大致的地方劃個半圓圈燒些紙錢給他們,據説現在立碑了,爺爺奶奶就可以一起拜了。拜完自家的祖墳,再去拜外婆家的,我家離外婆家不遠,所以我們小孩子也跟着去,離得遠的,由父母去拜就行了。由於我有個伯父在外鄉生活,我姨家離外婆家較遠,所以他們上墳之後都要到我家吃午飯。媽媽一般在正月十四就做好春餅,家鄉過年前會準備很多半成口的菜式,如肉糕、魚丸、肉丸、魚面、酥魚、蛋卷等等,客人一來,很容易的做出一桌菜,主食就是春餅和湯圓。吃過午飯,這一天就沒什麼正事了,大人小孩都抓緊年的尾巴起勁的完。南方的農民辛苦,一年沒多少清閒的時間,小時候就盼着過年的時間長一些,最怕聽到媽媽説:“年過月半盡啦,該幹活了!”

我已經有十多年沒在家過元宵節了,這次回家看到過年的風俗依然沒變,想必十五的風俗也是一樣吧,畢竟在過節的時候祭拜祖先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只不過選擇的時間不一樣罷了。

元宵節滿分作文5

今年元宵節,我們全家準備到戴夢得去猜燈謎去,一切準備就緒後,我帶上了我的小狗花燈,與爸爸媽媽一同出發了。

裏面已是人山人海,我們好不容易擠了進去,抬頭一看,上面懸掛着許許多多的燈謎,於是我們也加入到了猜燈謎的行列中。大概是我們來的晚了一點吧,所以無論我們怎麼找,也就是找不到自己會回答的燈謎,氣得我呀是直跺腳。走着走着,我的眼前一亮,這道燈謎的謎面是:山西省一日遊,打一字。我想了想,啊,對了!山西省的別稱是晉,一日遊就是把“亞”上面的一橫和晉字下面的“日”去掉,最後只剩下一個“業”,所以我認為謎底應該“業”,於是我以最快的速度扯下了這張燈謎,又開始去尋找另外的燈謎。“啊,有了有了!!!”爸爸的叫聲驚動了我們,媽媽和我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速度衝向了爸爸那邊,“又找到什麼燈謎拉?”我和媽媽幾乎是異口同聲,爸爸指着一條燈謎對我們説:“你們看!”謎面是:酒井、鳩山、奧田。

我和媽媽看了又看,可就是理不出一點頭緒來,只好等爸爸説出他的看法。爸爸對我們説:“你們可要看仔細啊!!”我急了,對爸爸説:“哎呀,你別賣關子了,快説吧!!!”於是,爸爸振振有詞地對我們説:“因為這三個詞都是日本人的姓,簡稱三人日,三人日這三個

字合在一起就是“春”,所以謎底是“春”,我和媽媽這才恍然大悟。我們又看到了帶有一串英文的燈謎,燈謎是:Goodmorning。這可難倒了我和爸爸媽媽。經過我的一番精心思考,我終於想出來了,Goodmorning的意思是早上好,就是指西方人説早上好,最後的謎底就是“潭”。最後我們還猜了幾條字謎。時間過得可真快,一眨眼就已經到了八點多了,今天的收穫也真是不小,我們一共答對了3條燈謎,獲得了兩包旺仔牛奶糖,和一塊高樂高卷卷心,我別提有多高興了!!!

今年的元宵節猜燈謎真是有意思,明年元宵節我還要來。

Tags:滿分 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