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關於清明的作文通用15篇

欄目: 清明節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34W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清明的作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關於清明的作文通用15篇

關於清明的作文1

本應陽春三月,卻也是清明時節,給這個浪漫的花季徒增了一絲莫名的傷感。吾只願拋開這世俗紅塵,一心焚香叩首,悼念着逝去的親人。

人來時,人走時一縷青煙。匆匆一世,能帶走的也只有自己的記憶,帶不走的卻是後人的牽掛。兩三滴眼淚,卻滴落一地的傷感。我不是一個情感豐富的人,也不會輕易地在別人面前表露自己的情緒,冷漠也好,隱藏也罷,我只是覺得一個男孩子就不應該流淚,尤其是在人前。但此時此刻眼眶分明已經濕潤,是因為內心的牽掛,還是因為內心的不捨。

紅塵中奔波,苦海中沉淪。一心的追名逐利,卻丟掉了屬於自己最美好的年華。年過半百,回首前塵,才發現自己錯過了許多,親情,友情,愛情。一遍一遍的追憶卻換不來已逝的曾經。如是錯過了花滿枝頭的昨日,又何必要浪費這陽光明媚的今朝。所以珍惜吧,少年!就從今天起,不要等到一座新墳,才想起裏面的亡人。

最後一首席慕蓉的珍重送給大家:

不是所有的夢都來得及實現;

不是所有的話都來得及告訴你。

疚恨總是深植在離別後的心中,

儘管他們説世間的種種最後終必成空。

我不是立意要錯過,

可是,

我一直在這樣做。

錯過了那花滿枝頭的昨日,

又要錯過今朝。

今朝仍要那重複那相同的離別,

餘生將成陌路。

一去千里,在暮靄裏向你深深俯首。

為我珍重。

儘管他們説,

世間的種種最後終必

終必成空。

江南隨筆

關於清明的作文2

清明節的前一天,爸爸到學校接我回老家做清明,我們一家人高高興興的開車回老家。

清早我們到姑奶家,她家是小賣部,我們在她家買了清明用的紙錢人民幣彷彿像真的一樣。串錢是圓圓的如同一個個小卡片。我們還買了很多鞭炮,買好了東西我們就去吃午飯。

吃過午飯我們回到了村子爸爸把紙錢一張一張的訊開,奶奶和姑奶用籮筐把串錢全抖開,裝在了竹籃子裏,我跑過去看了一眼可真多啊!

我們穿上靴子小心翼翼地走在田埂上,鄉下那田埂可小了,走在上面一搖一晃的好像一隻鴨子在跳舞。我們終於走到了墳墓前。

爸爸拿了綵帶一樣的東西出來,掛在墳墓上,爸爸把各種各樣的紙錢堆在一起好像一座小山系的。弟弟把火點燃了,那煙冉冉上升。我們看着一張張紙錢快要燒完了。我們就嗑了三個響頭,姑奶説:“這時只要在心裏許願,就一定會實現。”我在心裏默默許願要好好讀書,越來越聰明。然後爸爸把鞭炮掛在樹枝上,點燃了、霹靂劈啪,煙花五彩繽紛的在空中散開彷彿仙女一樣在空中飛舞。我們又來到了另外一座山上,來的墳墓前,天空下起了濛濛細雨,爸爸叫我快拿綵帶一樣的東西,掛在上面。爸爸把那一堆堆紙錢點燃了,我們急忙做完了。還是照樣嗑了三個響頭,我還是在心裏默默許願,這次我想讓自己越來越漂亮。然後看着弟弟也在默默的唸叨,大概也是在想讓自己學習有進步吧!

爸爸走過來説:“清明節是我們後輩紀念祖先,是中華民族的美德 ,傳統的節日。”

這一天下來我忙的既開心又累。在一串串的鞭炮聲中我們做完了清明。

關於清明的作文3

又是清明,和往年一樣全家去給世去的祖輩們掃墓。

每次掃墓都讓我心情激動。由其是站在外公的墓碑前,我總是淚流滿面。人在時不懂得珍惜,走了才發現原來他是那樣的愛我,而在我心中,他是那樣重要。

我的外公,個子高高的,人很瘦,但很有精神,由其是他那雙眼睛,炯炯有神,因為他是蒙古族,所以具有蒙古人的性格,豪爽但很固質。

我外公有四個孫女和我這一個外孫女,在姐妹五個中,他很偏袒我,而我生在福中不知福,其中有一件事到現在我都感到慚愧。記得是我上初中時,一天下雨,我沒帶傘,我外公拿着雨傘來到我學校,站在我教室門口等我,當時同學們都朝教室外看,議論紛紛,老師當時也感慨的説:看看,讓這麼一位70多歲的老人來送傘,你們過意得去嗎?嬌生慣養。當時我聽了這話心裏難受極了,頭都不敢抬。回到家,就和外公鬧,讓他以後不要去我學校送什麼傘,讓我在學校被同學取笑,我又不是小孩子。外公什麼話也沒説。只是看這我。可後來,只要下雨我沒帶傘,他還是和以前一樣到學校來,不過,他都是把傘放在傳達室,讓別人轉教給我。現在每每想起這件事,我的內心總是很痛,我要對你説:外公,謝謝你,我愛你。我要對別人説:我很驕傲,因為我有一位愛我,疼我的好外公。

可人已不在,站在他的墓碑前,我送上一束他喜愛的菊花,外公,你安心吧!我會好好的生活,會以感激之心對待我身邊每一個人。

珍惜現在,不要辜負所有愛你關心你的人,人生短暫,不要留下遺撼。

關於清明的作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似乎就註定要下雨,很少很少有着明媚的太陽。也許是老天爺故意的吧,畢竟清明是一個悲傷的日子。而“清明節快樂”這種句子,是萬萬不可出現的。

在意料之內,今年的清明仍舊是個雨天,那似淚的雨如一座小山,壓在肩頭,那是悲痛化成的。人們的心,都變重了,很重很重……而我,卻並沒有什麼悲傷。我所在乎的人,都還與我在同一片天地下。

我們踏起了掃墓的步伐,爬山。我們路過了那些陌生人的墓,到了我的太爺爺和太奶奶的墓。他們是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的,我不認識他們,但卻感覺到了親近:我們是一家人。可是,他們不在了,我有種説不出的感覺。明明不認識,明明很陌生,我卻有些笑不出來的壓抑,這就是血脈的神奇吧。我想。

在清明節,我們要掃墓,緬懷那些逝去的先靈,那是我們寄託哀思的方式。告訴自己,我還能為他們做些事情,我還能跟他説話,他能知道我過得怎麼樣。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為那些人多點幫助,少點擔憂。

我走在回家路上,雨仍舊在下。清明節,是紀念先祖的日子,無論認識與否,悲傷與否,都要尊敬那些不屬於這個世界的人們。但也不能悲傷過度,因為沒有人能永遠陪人走下去,旁人只能陪你走過一段路,而你的生活還是得繼續。有人説:每個人的離開,都是你的一次成長,只有經歷成長,你才能明白世界究竟是怎樣的。

悲傷的日子,煙雨清明。

關於清明的作文5

再過幾天就是清明節了,每家每户都緊張的準備着。我的爺爺奶奶也買了很多東西,準備在清明節用。

清明節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始於周代,到現在大約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清明節一到,氣温增高,降水增加,正是種植的好季節。可見清明節與農業生產有着重要的關係。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重要的祭祀節日。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但是清明節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日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侯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哀悼已逝的親人習俗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的其他習俗也是非常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等一系列體育活動。放風箏也是清明節的一個習俗。每逢清明節,天上就就出現大大小小的風箏,不僅白天放,晚上在風箏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清明,又一年的清明,無盡的悲傷感動着大地,思念的心情,落向人間。

關於清明的作文6

今天是清明節,我一天的故事開始了。

早上,起牀幹好一切後,我有一種特殊的感覺——四周一片寂靜。“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人到哪兒去了?去山上掃墓了。掃墓的人一定十分傷心,回憶起之前親人對自己的好,而他們卻已離開人世。那種悲傷,如果沒經歷是無法體會到的。

整個上午,我覺得清明是靜寂中帶些傷感的。

下午,媽媽在進行一項艱難的“工程”——做清明餅。做清明餅?不就是把餡放在麪糰裏,再放進鍋裏煎就可以了。這看似簡單,對於沒有試過的媽媽來説可也是大難題。先把餡炒熟,接下來再和米粉,這可是很重要的步驟。如果太硬,不好吃;太軟,又不好煎,真是“一舉兩難”。好不容易包好,開煎了。媽媽以為水要燒乾清明餅才好吃,誰知蒸過了頭,燒焦了。看着那黑乎乎的一片,聞着燒焦的氣味,我頓時沒了胃口。後來,奶奶回家了。大家想:老將出馬,一個頂兩。還真別説,“一個頂兩”是做到了。奶奶包的一個清明餅足足有媽媽做的兩個大。結果,因奶奶做得太大,把鍋粘住了,八個清明餅“手拉手”集體亮相。唉!三次都沒成功。

人不可貌相,清明餅也不能貌相。雖然外表不怎麼樣,吃起來卻能比過山珍海味。一家五口其樂融融,樂呵呵地吃着清明餅過着清明,周圍也暖和起來。

整個下午,我覺得清明是愉快中帶些暖意的。

一個事物,一處風景,一道佳餚,世間萬物都有兩面性,也都可以給你啟示,包括清明。

關於清明的作文7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清明節開始於周代,每年冬至後108天是清明節。清明節每年公曆4月4日至4月6日之間,清明節又叫寒食節。

關於清明節還有一個感人由來。傳説晉文公重耳逃亡中,一天餓昏了,他隨從介子推毫不猶豫地把自己大腿上肉割下來烤着給晉文公重耳吃。晉文公重耳執政後,重賞那些有功之臣,卻忘了賞介子推。有人提醒説也應賞介子推。晉文公重耳帶着大臣去賞介子推,誰知介子推已經帶着老母親躲綿山上,有人提出燒山,因為介子推那麼孝順,一定會帶着母親出來。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晉文公重耳與隨從上山去看,只看老母親與介子推一棵大柳樹上燒死了。晉文公重耳非常傷心,下令從此以後不動煙火,只吃冷食。所以這一天叫寒食節,又叫清明節。

關於清明節有許許多多習俗,有祭祖,掃墓,踏青,植樹。清明節這天爸爸,媽媽還去紀念逝去先人,去給逝去先人掃墓。清明節這天我們還要植樹,俗語説號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前後,種瓜點都。清明節後天氣漸漸暖與,農民伯伯也開始抓地了。

作為一名少先隊員,我們應該清明節這天去緬懷那些革命先烈使他們地下安息。

關於清明的作文8

爺爺,你比永遠還要永遠,也比漫長還要漫長。

——題記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賦予殘垣斷壁……”電視上的'戲子還在咿咿呀呀的唱個不停,我還在畫那永遠也畫不完的畫,就像我爺爺一樣。

時光猶如白駒過隙,我已漸漸長大,變得能獨當一面,可是我親愛的爺爺,沒了你,我和談成功無缺?

“煢煢白兔,東奔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古舊的樓房帶着那個年代特有的固執,屹立在哪裏無論風雨,可早已物是人非。推開門,一切都如原來,一切都未曾改變。

你常坐的木椅,你慣用的筆……

可是我親愛的爺爺,為什麼再也覓不見你的蹤影?

“風在記錄,這段不知來處的路。”已過冬,春風吹散了寒冷,萬物復甦。可這樣美麗的動人的季節,我卻感不到絲毫温暖,因為這樣美好的天氣卻將你帶離我的身邊,帶離這美好的世界。

我還記得你離開時,我是多麼的彷徨和無助,手指緊緊地扣住黝黑的泥土,哭聲彷彿要撕裂大地。

卻換不回你的離去。

燒紙時,火星漫天飛舞,像極了你擁抱我的背影,那麼温暖,卻觸不可及。

每到清明我總會倍加思念你,我親愛的爺爺。

彷彿也在思念那個隨着你一起離去的那個青澀的我。

清明的魚,遲遲未下,猶如我對你的思念,漂浮在空中久久不肯散去。

我親愛的爺爺。

關於清明的作文9

每逢清明時節,人們用祭品來祭奠自己過世的親人和朋友。我也和我的好朋友李坤鵬約好了,清明節一起去陵園為無名烈士掃墓。

清明節這天,我早早地就起牀了,和李坤鵬匯合後,拿出了各自的零花錢,來到山下的商店買了些祭品。我們放眼望去,山上的陵園裏有許許多多的人正在掃墓:有些人在擺放貢品;有些人在焚燒祭品;還有一些人在燃放鞭炮……我和李坤鵬正準備上山,可這時一陣微風吹來,我卻沒有聞到春天芬芳般的氣息,而是有點嗆人的味道。這時,我仰頭一看山上青煙縈繞,原來是它在作怪搞得鬼。我便對李坤鵬説:“我們去把祭品退掉,換幾棵松樹種在烈士墓旁吧?這樣即環保又方便。”李坤鵬説:“的確,我也有這種想法,如果焚燒祭品和燃放鞭炮,不但污染環境還容易引發火災。”我們換完松樹,走在山上,處處都是烏煙瘴氣,把我們嗆得直咳嗽。來到無名烈士的墓前,我和李坤鵬先把這位烈士的墓培了培土、把墓碑擦了擦塵、又在烈士的墓旁種上了松樹……

掃完墓,在回家的路上我想:現在的電腦不是萬能的嗎?説不定還有網上陵園呢!回到家後,我打開電腦,在電腦裏搜了一下“網上陵園”。果不其然,還真搜到了。只要花點小錢和時間註冊一下,就可以為自己過世的親人和朋友,辦一個網上墳墓。也可以像現實一樣祭奠自己過世的親人。這裏的祭品不但應有盡有,而且還不用花錢呢!在這裏祭奠不但環保,還節省時間。我想:日後大家能夠到“網上陵園”去祭奠,即環保,又安全,還方便。

隨着時代的變遷,我相信會有更多的人來“網上陵園”。

關於清明的作文10

每年的四月五號是傳統的清明節。

每年四月份的時候,媽媽就會買幾袋金黃色和銀白色的硬紙。回家疊好多好多金元寶。我會問媽媽:“為什麼要疊這麼多金元寶,媽媽告訴我:“這是給爺爺和外公的紙錢,讓他們好在陰曹地府有錢用,保佑我們家平平安安,身體健康、財源滾滾。”

每年四月五號爸爸就會帶着我和媽媽,提着疊好的金元寶,爸爸買的鞭炮,爸爸還會扛着一個大鐵鍬,拿着鐮刀,到河邊柳樹旁割幾根柳條帶着。我問爸爸:“為什麼要割柳條,帶鐵鍬呢?”爸爸説:“帶鐵鍬給爺爺挖一個新的墳頭帽。”我們走着走着,快要到爺爺的墳旁時,爸爸拿着鐵鍬用右腳使勁踩着,只見爸爸雙手捧着一個漂亮的墳頭帽向爺爺的墳墓走去,他把墳頭帽放在爺爺的墳頂上,説:“這代表爺爺的頭。”爸爸還插上柳條,拴上白紙條,一陣微風吹來,白紙條隨風飄動。爸爸説:“這是為了讓別人知道這家有人來上過墳啦。”媽媽把疊好的元寶放在爺爺的墳頭,爸爸用打火機點燃了元寶,我們都跪在爺爺的墳前,叫我喊爺爺來收錢,爸爸起來拿着鞭炮用打火機點燃,先點燃三根大鞭炮,接着點燃一掛小長炮。

等鞭炮放完了,元寶燒完了,看不到火舌時,我們一家人才離開爺爺的墳地。

然後我們三人又去外公的墳地上,像祭拜爺爺那樣,祭拜完外公,我們就回家啦。

關於清明的作文11

今天是4月5日清明節。

我沒有去老家燒紙,而是去踏青了。

於是,爸爸騎着那輛摩托車帶我去北泉寺了。

我們去大殿裏燒香許願,許完了,爸爸對我説説:“辰辰啊,你知道嗎?我為什麼過來許願,為什麼相信許願成真嗎?因為,十一年前,那時候還沒有你,我和你老媽來這裏許願,説‘希望明年有個女兒’。果然,第二年我們就有了你,——我們的願望。所以,我相信菩薩會保佑我們的。”是啊,今天,我也許下了美好的願望。希望我夢想能成真,爸爸夢想也成真。八卦池,對,八卦池是個小泉。那裏的水可真清啊,我用那水洗了手和臉,很舒爽。

我們又去了附近的黃西河捉螃蟹。

説是河,其實也不過是條小溪。人可真夠多的,大都是跟我同城的人。爸爸説:“人多的地方螃蟹少,我們去上游,那兒人少。”結果什麼也沒撈着。我不甘心,説:“今天不捉一隻螃蟹,就不走了!”爸爸沒辦法,只好帶我去更遠的地方。在那裏,我們遇見了爸爸的朋友,他説,這個地方螃蟹多。果然,大約十分鐘後,爸爸捉住了第一隻螃蟹。然後,第二隻,第三隻,第四隻。對,一共四隻,我們終於可以回家了。

光玩玩這些怎麼夠呢?

關於清明的作文12

聽媽媽説,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與冬至。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經到了轉暖的時候,萬物開始復甦,可以春耕播種了。中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着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清明節更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與掃墓的日子,是一年一度中國人對自己祖先表達敬意與感謝之意的節日。

早上,當我揉開惺忪的睡眼,爬起來後,站在院子裏。凝望着未來的日子,一點一滴成為現在。院子裏的杏樹,已經伸出了院牆,一朵又一朵,一片一片包裹着嫩粉的內心。空氣中,瀰漫着芬芳。天空萬里無雲,純淨的藍色洗刷了一切。中午時分,太陽早已氣喘吁吁地爬上天空。天空也好似被鍍了金。

我隨家人去拜奶奶與外祖母,小時候我最喜歡的就是她們,如今只有在清明時分才能相遇。走在路上,到處都是人,有人的地方到處是鮮花。很多人跪在公路邊,高樓前,公園裏,廣場上……默默地,或是大哭,撕心裂肺的那種。我感到一抹深沉的悲哀。我的心頭彷彿佈滿了鉛重的陰雲。風起了,吹走了那灰燼,紛紛揚揚;雨開始下了,淅淅瀝瀝,澆滅了那火焰,青煙消逝。

清明,清明,年年清明,今又清明。我走在路上,欲,斷,魂。

關於清明的作文13

常聽爺爺奶奶講,無錫有座很著名的古橋,叫“清明橋”.在國慶60週年放假期間,媽媽説要帶我去看看,還要幫我拍一組清明橋背景的照片,我可高興了。我換上大紅旗袍,帶着小紅紙傘來到古運河邊,清明橋旁。

媽媽説,無錫是京杭大運河唯一穿城而過的城市。從有運河開始,無錫先民就傍河而居,清清的水,兩岸小橋流水,孕育了獨具特色的運河水鄉文化。媽媽説從小在這一帶長大,常在清明橋玩耍,現在來到這裏好像又回到了小時候。如今的清明橋經過修復,向我們呈現着她它的清麗動人丰姿。她橫跨在運河上,是一座單孔石拱橋。全橋用花崗石構築,橋欄上沒有雕飾,每側立兩個望柱,顯得十分古樸。

整座橋造型勻稱,穩固雄偉,是無錫古運河上最著名的景點,也是最吸引中外遊客的地方。媽媽幫我橫拍,豎拍,指點着我擺各種姿勢,她新買了台新相機,總以為自己是個攝影家呢。開始我對着遊人,總感覺裝腔作勢不自在,後來就越拍越自然了。遠處開來一艘古船,穿過大拱橋,徐徐向清明橋開來。媽媽又幫我搶拍了幾張。我們來到橋下石板路上,我突然發現地上刻着字,媽媽説那是無錫話。例如“一踏刮子”意思是“全部”,“上腔”意思是“教訓人”--真有意思啊!

通過遊玩,我感受到家鄉人文風景的魅力,使我感受到:我愛家鄉的清明橋和無錫話。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後把家鄉無錫建設得更美麗!

關於清明的作文14

清明節在上學,只能在星期六補上。掃墓是一種傳統,在中國的美德中掃墓也是美德之一,掃墓是紀念死亡的人的一種形式,但是有一首詩寫到“清明時節雨紛紛”,今年清明節並沒有什麼雨,而是晴空萬里,烈日當頭。

好啦!不説什麼了,我要開始轉入清明掃墓了。星期六早上我們一家早早的來到老家,奶奶為我們準備了艾餃,我便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剛吃了幾個,二伯來了,他開玩笑地説:“大清晨起來想得第一,本來以為第二也不錯,你們一家三口包攬了前三,連個獎牌也沒的拿了。”我便應和道:“只早了一步,明年清明努力一點。”正説着三媽拿着大包小包,大袋小袋地也過來了,過了會兒三三兩兩地都來到了。

我們便浩浩蕩蕩地出發了,走過一片田野地,來到了彎彎曲曲的山路,竹子橫七豎八,擋着了我們前進的步伐,這些竹子就像一個個士兵守口如瓶這一方土地,我走在中間前方有劈竹的人,後方有防止走錯的人,約摸走了10分鐘來到了目的地,此墳墓上有些野草,拿上柴刀,嗖嗖幾下,野草大多數被割下了,更顯得陰森可怕。打掃完後我們便在墳墓頂上加了些新土,(這就是所謂地上墳吧)。在祖先面前許下今年的願望吧!東東(我奶奶的曾孫子)大聲説道:“我想在今年多拿幾張獎狀。”大家“哧”的一下笑了,則大人要多賺點錢。現在是大人被鈔票騙,小孩被獎狀騙了。我只求考試好一點,身體健康一點。

掃墓為何?一是為了紀念死去的親人,懷念他們的音容笑貌;二是一種信仰,在列主列宗之前許下願,讓自己在今年多多努力。

關於清明的作文1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句膾炙人口的詩出自一代鬼才杜牧之手。古往今來,清明已被人熟知。大家匆匆來,匆匆去。這詩只用寥寥幾字便把這節日的行人、小雨勾勒,正如捲起愁對春傷。

將“清明”二字拆開看,總不免卷出一股淡淡幽幽的愁來。“清”,一堆事情了了,卻回着清清淡淡的韻味,讓人的內心無比沉重;“明”想必是與“冥”諧音,便表示“清”得“冥”了,讓人不禁肝腸寸斷,思緒萬千,哀傷在空氣中瀰漫着,如濃霧一般散不開。在微微寒的春風中潸然淚下,卻又陷入沉思……

路上的行人是那麼匆匆而過,以至於讓清明有了匆匆的哀傷。小草大樹都長出了嶄新嶄新的嫩芽,鳥兒回到南方歡呼的聲音……我們幾乎都與這些顯而易見的聲音擦肩而過。是否我們的匆匆帶走了他們?匆匆的哀傷,總覺得一年比一年淡了,也快將“欲斷魂”的意思消失殆盡了。瞧,那兒多了一幢大樓;看,我們這兒建了一個新的發電廠。生活也越發快了,像一隻壞了的鬧鐘,越走越快;恐怕有些人對清明早已看淡,置於腦後了。清明來了,更無兒時那種悲痛了,彷彿早已逝去。有的時候,還真不能將這些原本重要的日子看成死板的規矩。或許要懷着一種敬佩之心,虔誠地點香拜一拜,這不是習俗,這是本該做的事情——他們做到了面對死亡,有什麼不可敬佩的、虔誠的理由?而為了別人捐軀的人,更要向他們表達至高無上的敬意,不是嗎?

掃一掃積了一年的灰塵,拔了一些野草。點上香。虔誠地拜一拜。

走時,我想,要是大家都能放慢自己的步伐,採擷那一路芬芳,將那詩的原貌復原——那該多好?或許它遙不可及,但也許,伸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Tags:通用 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