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實用】臘八作文600字3篇

欄目: 臘八節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3.3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臘八作文600字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臘八作文600字3篇

臘八作文600字 篇1

從前,有對貧窮的夫婦,家裏窮得都沒有吃的了。

有一天,夫婦倆看見牆角下有一個小洞。於是丈夫拿來一個錘子,砸開牆一看,原來是一個老鼠的糧倉。他們數了數,有玉米、紅豆、小米。一共有八樣米。妻子説:“太好了!可以給孩子們做一鍋粥了。”丈夫説:“那我們趕快做吧!”説幹就幹,他們就用這八樣米做了一鍋粥。粥熬好了,丈夫嚐了一口,説:“真好吃!”於是,一家人三下五除二把這鍋粥喝完了。從此,人們就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這天都喝八樣米熬成的粥。

這就是臘八節和臘八粥的來歷。

臘八粥的由來300字

由於我國古代天子國君農曆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幹物進行臘祭,敬獻神靈。臘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禱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幹物敬獻,表示慶豐收之意。幹物稱臘,八是八谷星神,故稱臘八。在時間上,臘祭又是在農曆每年的臘月初八日進行的。臘月初八日亦稱臘八。禱祝是臘祭的`一個重要方面,內容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確保農業豐收。於每年的臘月初八日用幹物祭祀八谷星神,進行禱祝,稱為臘八祝或稱蠟八祝,祝與粥同音,於是就於每年的臘月初八日,將蔬果乾物攪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獻農神,以表示慶豐收之意,並進行禱祝。用臘八粥來諧音臘八祝的意思,這就是臘八粥的由來。含義是用幹物煮粥,敬獻農神,進行禱祝,祈求保佑,以慶豐收。

關於臘八粥的內容和做法,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説:“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物,合水煮熟,外用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白糖、紅糖,瑣瑣葡萄等,以作點染。”

臘八作文600字 篇2

同學們,昨天是臘八節,你們過了嗎?你們知道臘八節的由來嗎?這一天都做些什麼?下面就讓我給大家講講吧!

每年農曆的十二月,我們都叫臘月,十二月初八就是臘八節,稱作臘八,在這一天我們中國人要喝臘八粥,你喝了嗎?昨天早上,我沒有喝臘八粥,是因為時間不夠,媽媽説只吃餃子就可以了。可我知道我們河南人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麥仁、花生、紅棗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比喻新的一年裏五穀豐登。

為什麼要叫臘八節呢?為什麼要把農曆十二月稱作“臘月”?帶着許多疑問,我從網上查找到了資料。原來,臘祭所拜之神據文獻資料所載有:一為先嗇神,祭神農;二為司嗇神,祭后稷;三為農神,祭古時田官之神;四為郵表畦神,祭始創田間廬舍、開道路、劃疆界的人;五為貓虎神,祭其吃野鼠野獸,保護了禾苗;六為坊神,祭堤防;七為水庸神,祭水溝;八為昆蟲神,祭以免蟲害。共有八種,因此又稱為“臘八”;因為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閒的人們無事可幹,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所以把十二月稱作為臘月。

在臘八節裏,除了要喝臘八粥以外,還有哪些習俗呢?有祭祀的習俗,從先秦到唐宋,再到明清都要敬神供佛。直到現在,我們都在臘八節裏喝臘八粥,做臘八蒜、臘八豆、臘肉、臘腸等;還凍冰冰,這個最有意思了,有的地方家家都要在臘月初七夜,為孩子們“凍冰冰”。在一碗清水裏,大人用紅蘿蔔、白蘿蔔刻成的各種花朵,用芫荽作綠葉,擺在室外窗台上。第二天清早,如果碗裏的冰面凍起了疙瘩,便預兆着來年小麥豐收,表達了勞動人民期望豐收的美好願望。然後將冰塊從碗裏倒出,五顏六色,晶瑩透亮,非常好看。孩子們人手一塊,邊玩邊吸吮。

俗話説“過了臘八就是年”,人們就要採購年貨,年味是越來越足了,告訴我們快要過年了。原來,臘八節的習俗這麼多,真是令我大開眼界!

臘八作文600字 篇3

臘月初八是進入臘月的第一個農曆節日,在這一天,各地均有喝臘八粥的習俗。在我國,臘八節喝臘八粥和中秋節吃月餅、端午節吃粽子是同等重要的風俗習慣,是千百年來流傳的習俗,代表着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希冀與渴望。

臘月初八是進入臘月的第一個農曆節日,在這一天,各地均有喝臘八粥的習俗。在我國,臘八節喝臘八粥和中秋節吃月餅、端午節吃粽子是同等重要的風俗習慣,是千百年來流傳的習俗,代表着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希冀與渴望,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近年來,臘八正與其他許多民俗節日一樣,漸漸淡出現代人的生活,成為遠去的記憶。

這天,以及這天的前前後後,都應該是雪花的節日。它們像少女一樣乾淨質樸,在這個時候輕盈地飄落人間,來了就把一切抱在懷裏:村莊、田野、小院、柴草堆、麥秸垛。

這天的炊煙是年底盛事開始的標誌,裊裊地蜿蜒在房頂上的天空裏,延續着幾千年的鄉俗。在醇香的氣息裏,遊子想起了母親的呼喚,想起了老屋的温暖,泛起了歸家的情思。

鐵鍋下火苗跳躍,像一羣好動的精靈拉扯着柴草,紅色的錦綢消解了鄉親們四季辛勞的痠痛,化作母親們臉上止不住的笑意。水花沸騰中,清香飄逸。陽光的味道被各樣雜糧吸收,又在氤氲的水汽中化作一縷清香,散發出來。

這清香帶給我們臘月裏第一絲清清淡淡的幸福。鍋邊那口盛滿清清山泉水的石甕還笨重地立着嗎?大黑還在翹着尾巴繞着石甕打轉嗎?甕裏那把厚厚實實的水瓢還悠閒地漂着嗎?那隻陳舊的木盆還在工作嗎?木盆裏還有五彩的糧食嗎?金黃的小米,鮮紅的大棗,白的蓮子,各色各樣的豆子,核桃仁,花生米。那麼多的色彩,那麼濃的甜香,吸引着孩子們熱切的目光,傳達着鄉親們對土地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