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有關吃粽子作文3篇

欄目: 端午節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53W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敍方式。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吃粽子作文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有關吃粽子作文3篇

吃粽子作文 篇1

一年裏吃到粽子的機會有三次。春天第一次栽秧,端午,中秋。端午和中秋的粽子媽媽一定會包,春天的粽子則多是給人家栽秧時帶家來的。下雨,春天青青柔柔的,白鷺鳥遙遙降到田角,支着瘦如秋筋的腳,勾頭默默思考,白色的羽毛上雨水一滴一滴滾下來。田裏給雨水泡得發軟,青青的毛茸茸的細草長起來,把舊年枯黃的稻茬子都掩住了。慢慢的就要做秧田,一塊二分或五分的小田,打水,犁田,耙田,耖田,朗田,一遍一遍耘作過後,泥土變得細碎,柔膩如同軟糕,這時再用木耙推成平整如鏡面的幾列。稻種在塘裏泡了一天一夜,拖上水面打開,蛇皮袋透出稻種發芽的熱烘氣。撒化肥。撒稻芽。一手捉畚箕,一手捉稻芽,灑得密密勻勻的。又一陣風,一陣雨,一陣晴,秧苗稀稀疏疏長出來,很快發綠,發密,長成齊刷刷的近尺長。時候已是春末夏初,又是做田,手續相同,只是不如做秧田那麼細密,田做好了,要栽早稻秧了。各家各户事情都還不很忙,有的人家第一天栽秧,就喊幾個姑姨叔伯親戚,或者鄰居,幫忙一起下田。等到自己家事情差不多時,再去幫忙的人家還工。

清早主人起來去秧田拔秧,束秧的稻草捋去枯葉,斬去端頭,只餘光淨的梗子,攤在秧苗上,壓得秧苗微微彎下去。拔秧。拔一點秧苗,在田水裏墮墮根上的土,往腿上摔一下,再墮,再拔一點,再墮。看看差不多,拈一根稻草,掐手一束,一把秧把子就甩在身後。早飯前已拔了兩大筐,壓得擔子墜墜的,秧根洗得乾淨,是配着青苗的釉黃。太陽有一丈高,紅紅的有濕氣,挑秧人站在田埂上,把秧苗一把一把布在栽秧田裏。吃過早飯,幫忙的人都到了田邊。拉秧繩子。栽秧。到半上午,或半下午,就有粽子和五香蛋送到田埂上,一人兩個粽子,兩個五香蛋。粽子是主婦前一天就包好的,這時和五香蛋一齊煮熟了,作為對來幫忙的人的犒勞。一隻布穀鳥越陌度阡,飛過水鏡一樣的田面,停到壩上竹林裏,站在一枝竹子高頭不歇地叫:“家公家婆,割麥插禾!”栽秧的人就直起腰,跑到田埂上吃五香蛋,剝粽子。很久以後,田埂上還可以看到乾枯發白的粽葉,剪斷的麻繩,碎屑的雞蛋殼。媽媽去人家幫忙,粽子總是留着不吃,帶回來給我和妹妹。離端午還有些時日,一年裏唯有這第一次栽秧會有粽子和五香蛋送,因此每若媽媽去哪家幫忙栽頭塊田的秧,我們就很高興,為得今天又有一個粽子吃了。

最歡喜的自然還是端午。還沒有到,隔着好些天,就開始盼,今年包不包粽子?包什麼樣的?只包白粽子還是也包飯豆粽子?終於到端午前兩天,媽媽上街,臨走時我們一再求告,媽媽,要買飯豆啊!等她中午回來,看她籃子裏裝了兩把青粽葉,還有一點紅飯豆,歡喜得簡直不知所以。第二天媽媽不出門,淘糯米,淘豆子,洗粽葉,我們聽從她的吩咐,走到壩上到外婆家要麻繩。外婆家灶屋外有一叢細高苧麻,葉背青白,她便拿一把很厚重的直刃刀,砍幾根苧麻回來,掀去葉子,剝下梗上的皮,再用刀颳去皮上青質,餘下的纖維漸漸就成為幾縷麻。兩股麻合起來搓一搓,就是一根細麻繩了。外婆很胖,我坐在小板凳上,看她做這些,心裏很想講點什麼話。她雖然脾氣温和,我卻和她也不親近,我就還是不説話。

拿了麻繩回家,媽媽在堂屋桌邊開始包粽子。粽葉用抹布一張一張洗淨,浸在裝了一點清水的瓷臉盆裏。糯米和飯豆都洗淨瀝乾,裝在筲箕籃子裏。麻繩系在八仙桌的桌檔上。先包飯豆粽子,因為飯豆只買得一點,只能摻一半糯米,餘下的就只包白粽子。挑兩片大小合適的粽葉,半疊到一起,兩邊捲起成尖筒狀,媽媽把一根筷子放進去,抓兩把米,用筷子搗實,再添一點,又用手壓實,把上面長出的粽葉壓下來,在三角的地方一扭,彎下腰,手嘴並用,飛快地打一個結,粽子就緊緊繫在麻繩上,掛在桌沿下了。我覺得這一個結很神奇,總想看清她怎麼打的,她卻不肯慢慢做給我看,粽子一個一個紮上去,很快成十幾個,一串掛下來,便用剪刀剪下,堆在桌上。媽媽包的粽子很結實,很好看。

等到晚飯過後,媽媽便開始煮粽子。放大鍋裏,加滿滿的水,用大柴來燒。我心裏饞,一會繞到鍋邊看看,鍋沿邊水汽白白,箬竹葉和糯米的清氣招搖,聞得見了。想等到粽子熟了現吃一個的,卻總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困了,被哄到牀上去睡,媽媽説:“還早哩,明早起來粽子就好了!”於是我乃以為粽子是要煮一夜才能熟的了,第二天早上醒來,眼睛還睜不開,蹋着布鞋第一件事,跑到灶屋裏,媽媽在做早飯,一串熟粽子浸在吊罐裏。

先要吃飯豆粽子。剝開第一個粽子,心裏祈禱着,“裏面許多許多飯豆!”打開看到豆子旁一小圈糯米也染成淡的紫紅,心裏格外喜歡,這等於説明“這一塊飯豆有許多”。飯豆形狀微彎,比紅豆略大,暗紅而有斑,味道粉粉的。地方並不種這種豆子,只有上街去買,因此在小孩子的心裏,尤其顯得難得。把粽葉都剝去,用一根筷子戳着,蘸綿白糖吃。吃一口粽子蘸一口糖。靠着大門吃,仰頭見牆縫裏已插好艾和菖蒲,是爸爸早上去菜園割來的吧。天陰陰的,一點雨彷彿要落,終於又沒落下來。

吃綠豆糕。前一天下午已從小店買來,媽媽收着,放到她房間的紅案桌上,不許吃。等到端午終於可以吃了!一盒送到外婆家,一盒送到奶奶家,一盒自己家留着。長方形一小盒,切成小塊,有兩層,中間隔一張白紙。綠豆糕浸滿了油,好香的。一人拿一兩塊,白紙就露出來,斑圓的油漬浸得它透明如同油紙,我心裏好捨不得。

餘下的粽子都收起來,放在大籃子裏,掛在媽媽房間的屋樑上。粽子煮好後,一兩天不吃,有的要回生,每天早晨媽媽便從籃子裏取幾隻出來,放在吊罐裏,早飯煮好,粽子也焐熟了。然而我不愛吃滾熱的粽子,更喜歡冷粽子,喜歡它凝粘而有韌勁,蘸細細的綿白糖吃,真是很好。長成後我吃江浙拌了醬油的肉粽或蛋黃粽,那粽子包得鬆,大約是熱的好吃,我們的白粽子卻是冷的好。我一氣可以吃三個。我便常常站在大板凳上,用手去夠籃子裏的冷粽子吃。這屋樑我對它很有些敬畏之心,因為爸爸説上面有“家法”。“家法”是什麼?我看得見的只是上面掛的一個木的牛軛頭,然而做錯了事的時候,甚至表哥來玩,不聽話的時候,爸爸就指着屋樑上説,“再不聽話要把‘家法’請下來了!”我想象它是和老虎一樣的猛獸,有黑黑的影子,小孩子看不見,總之卻是很厲害了。我去掏粽子,心裏總有些抖抖的。沒兩天,飯豆粽子吃完了,就吃白粽子。初夏的風吹過窗格上養的一碗梔子花,吹過屋樑上的大籃子,吹得花黃黃的,籃子裏剩下的一點粽子,也變得乾乾的,就像端午的氣氛,那麼一點一點地,淡下去了。

中秋的主角是月餅,粽子只算得是陪襯。這卻彷彿是我們皖南地方較獨特的習俗,至今未見有別地中秋也吃粽子的。中秋的粽葉都是端午時曬乾收存,用時在鍋裏煮一番,便又恢復柔韌,只顏色不如端午的青碧。那時有格外節儉的.人家,端午吃粽子剪麻繩時便很仔細,不把粽葉剪破了,吃完後把粽葉重新洗淨曬乾,中秋時還可以再用一次,但箬竹的香氣已大大減損,遠不如端午的粽子好聞了。

20xx年端午,南京,媽媽包的粽子,用的是前一年剩下的幹粽葉

20xx年端午,南京,媽媽包的粽子,用的是前一年剩下的幹粽葉

20xx年端午,南京,媽媽包的粽子,用的是前一年剩下的幹粽葉。那一隻捆得很奇怪的是我包的。

20xx年端午,南京,剩下的粽葉,綁起來曬乾留待中秋用

- -完- -

吃粽子作文 篇2

雖然昨天是端午節,但是我們一家今天晚上才吃上了美味的粽子,因為昨天製作粽子的時候已經11:00了,所以我們決定今天繼續做,先準備好專門包粽子的葦葉,和米,開始製作了,我們非常開心的製作起了粽子,不一會,就做好了,香噴噴的粽子非常非常的好吃,真是美味的粽子!

吃粽子作文 篇3

我很喜歡端午節,那個端午節裏有着我的“惡作劇”。

一到端午節時候,每家都要廚房包粽子,門楣掛艾草。知道的那樣做,營造節日氛圍,乞求平安。不知道的也那樣做,營造節日氛圍,乞求平安。

那個端午節,我“粘”住媽媽,要求她教我包粽子。最終她還是答應了。她先是給我示範一遍,問我,“學會了嗎?”“會了。”我很高興地説。我就像媽媽那樣,先把三片粽葉疊在一起,接着捲成漏斗形,然後裝入糯米。可是困難來了,我把糯米放進去,那些淘氣的糯米娃娃,就從另一端跑出去了。我左看看右看看,也沒看出個所以然。連個蛛絲馬跡都沒有。“漏了,漏了就是孔隙大了嘛!”媽媽一邊説,一邊拿了粽葉卷給我看。“哦——就這一點小技術!”我心裏想,“早知道,那還不好辦?”

我終於包成了第一個粽子!

“對了,往裏面藏一個硬幣,過年媽媽包餃子不是常那樣?就那樣。誰吃到了,也會財源滾滾,好運連連。”我突發奇想。

一枚硬幣就被藏了進去。我還在粽葉上做了標記。

開始蒸粽子了,我還偷偷看了看那個外貌奇特的粽子。不一會兒,屋子裏就瀰漫了粽子的濃香。清香、濃香,還是醇香都不足以表達了。

吃飯了,我特意端出一盤粽子,放在飯桌中間。全家人圍着桌子,吃了飯。最後媽媽説:“今天端午呢,都吃個粽子,紀念一下那個詩人。”她還轉臉看着我,問:“知道咋回事嗎?”

“知道,就是紀念那個愛國詩人屈原的。好像老師説過,吃粽子是一種形式,紀念詩人愛國才是主要。”我做出個大人物的樣子,慢慢地説,慢慢地吃——其實,我是想看到誰吃着了那個特別的粽子。

“這是你倆誰的傑作?”爸爸突然問到。

“不是我。”我抬起頭説,“慢點,別磕着牙了。”

“我還想着這個形狀特別,不讓你倆受累。”爸爸笑了笑説,“你知道,你的做法可以用一個俗語説,那個俗語是啥嘛?”

看來,還是露餡了。很乾脆地説:“不知道。”

“不知道?‘此地無銀三百兩’嘛。”爸爸看着我説。

那個端午節過得真有意義呀!

Tags: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