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端午思鄉作文(3篇)

欄目: 端午節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5.33K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思鄉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思鄉作文(3篇)

端午思鄉作文1

插在門楣上的艾香告訴我,端午節到了。

記得小時候,奶奶總是在日出之前去採艾蒿,趕在太陽沒出來前就把艾蒿插在門楣上,説這樣避邪、“生好(升蒿諧音)!”

那時候,我特別喜愛過端午節,老家叫“五月當午”。因為可以佩戴奶奶縫製的“香囊”,俗語“香布袋”。那香是複合味的,有艾葉、甘草、冰片、沉香、桂官、益智仁、小茴香、薄荷好多種,深吸一口,回味甘長。“香布袋”的形制,奶奶則縫製了雞心、長菱、牌鎖、葫蘆、小老虎、盤腳娃娃等。顏色光華陸離,有紅色,寶藍色,墨綠色,金黃色,諸種顏色不同、形狀各異的布片拼接點綴的五光十色。還綴着明珠、流蘇,用五彩線穿起來掛在脖子上,神氣很哩!發小們一上學首先比對“香布袋”,看看誰的形狀好看,誰的顏色鮮豔,誰的聞着香。當然,他們都被我一一“打”下“擂台!”

孩子家貪美食,家裏端午節炸油條是比不可少的,時逢麥子剛剛收穫,新磨麥面、新榨菜籽油、和着豐收的喜悦,那種滋味是童年裏最難忘懷的。尤其是奶奶用艾葉摻些韭菜包的“油饃角”,絕配了蔬菜的嫩香、艾葉的清香、油麪的甜香,我總是超負荷“加載”!

端午節後,蚊蟲便多起來。奶奶用她擰成的艾繩一盤盤掛在院牆上晾乾。晚上睡覺時懸一支在棚樑上點着慢燃,使我,她心中的“國寶”免遭蚊蟲的叮咬。

奶奶手巧、節儉持家,人緣特好。誰家小孩感冒啦,風濕啦,長疔癤啦,不是問奶奶“尋”艾葉,就是抱過來讓她灸療。更有些婦道人家來“尋”艾治婦科病,説奶奶在日出前採的艾最好,如過了那個時辰,藥效就不中了。

記得有一年冬天,我久咳不止。奶奶便用她典藏的陳蜜,和蒸煮搗碎的艾葉製成蜜丸子讓我吃。果然神奇,十幾丸後,病竟然全愈。

後來,我離鄉上了大學,又到城裏工作安家。奶奶還給我縫製艾葉枕,説這東西明目養神,對你整天用腦子有好處!

往事如煙。奶奶終離我走了。城裏生活遠離艾香。這幾年母親年紀也大了,我把她接身邊來。今日下班抬眼見艾,便知是母親的傑作,一下子讓我閃回童年。

我知道,這插上的艾,是紀念,是回憶,是憧憬,是美好,更是一種文化。

端午思鄉作文2

每逢端午節,都會泛起思鄉的情懷。也許是家鄉的山、家鄉的水,更有端午節的氣氛。

不知道從何時起,就學會了包粽子,大概還在讀小學吧。每一年的端午節前一天,鄰里幾家都要包粽子,而且互相幫忙,尤為熱鬧。大人們要煮粽子,我們小孩子則要先睡覺,為的是端午節早早起來上山去踏青。這個“早”,一定是天不亮就起來,去山上採“百步草”,據説能包治百病。還要採艾蒿和黃花、芍藥、野百合等野花,回到家裏把家門口和窗户旁都插上艾蒿和彩色的紙葫蘆,我們的還要帶上五彩線,脖子上帶着香包和小小的笤秫,據説能掃除病魔。回到家後,還要去牡丹江江邊去洗臉,並用軍用水壺帶回一壺水回家。女孩子們最喜歡去山上採花,拿回來插到盛水的罐頭瓶裏,讓鮮花多開一段時間,給平淡的日子增添幾許炫麗。

兩個哥哥基本不帶我去踏青,主要是哥哥嫌我礙事。等長大一些了,就是跟自己的小夥伴去踏青,當然都是年齡相仿的女孩子。那個時候氣温沒現在高,一般早起要穿線衣線褲,山上有點冷。幾個小夥伴兒互相叫起,興高采烈地騎着自行車互相帶着一起去上山。路上人很多,不用害怕夜路,都是踏青的人羣。

印象很深的有兩次,一次是上初二那年,六個小女孩兒夜裏一點多就出發了,騎了三台自行車,不到三點鐘,連人帶車一起到達北山山頂。坐在山頂最高處,俯瞰牡丹江市的夜景,別有一番情趣。另一次是上初三那年,聯合幾個學校的同齡女孩兒,大概二十多人,在西三條路一個路口集合,浩浩蕩蕩地騎車去西山。那一次走得遠,採得花也多,非常興奮。

吃粽子一直是我的鐘愛,也許清香的荷葉味兒更具有端午節的`氣息。

來到大慶,沒有一次端午節讓我找回從前的影子,因為大慶沒有山,更沒有蜿蜒的江河。

從前與我一起踏青的小夥伴兒,能聯繫上的所剩無幾了,那份甜美的幸福一直藏在心底,無人與我分享。每逢端午,倍覺思鄉。

端午來臨,信筆在手機屏幕上寫下:

每逢端午尤思鄉

晨起踏青路人忙

艾蒿鮮花手中握

粽子雞蛋已飄香

端午節前夕,與閨蜜一起去大慶“綠色草原”採黃花,牧場的草原上黃花開得正旺,肆無忌憚地宣泄着花兒的美麗。我們採黃花的時候,意外地發現草原上竟然還有蘑菇,據説當地人叫它“雷窩子”,説是打雷後就長出來的。蘑菇正面是白色的,比較平,背面是黑色的,有着均勻的褶皺。我們似乎被“雷窩子”蘑菇誘惑着,都顧不得蚊子的叮咬,要不是飯店那邊催我們過去,估計還要採一些呢。

端午思鄉作文3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飢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端午節不久就到了,想必大家對去年過端午節的情形仍記憶猶新吧!現在我就介紹一下我家鄉的端午節吧!

我的家鄉―永昌,位於祖國的大西北,是座古城,歷史悠久,可如今也只是知道者微乎其微的小鎮而已。在彼,人們留心於早晚的雲蒸霞蔚,四時的風花雪月,並不太在意小小的端午節;在此,人們嚮往着都市的燈紅酒綠,生活的紙醉金迷,而忽略了小小的城鎮。他們都喜歡心目中美好的東西,卻不知在此邊陲小鎮中,端午節也是熱鬧非凡的。

家鄉的端午習俗可謂多種多樣。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幾天,人們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條)插於門楣之上,據説可以驅妖避邪。戴香包。大人們用布縫製成小布包,並將艾、蒼朮、板藍根等草藥包於其中,讓孩子或戴於項下,或繫於腰間,可增強免疫力。我的家鄉由於缺水,所以並不像江南等地划龍舟。在我家鄉,最典型的風俗便是吃粽子了(有些地方吃油糕)。將糯米洗淨,並配一把包,用棕葉寶成三角錐形,蒸熟,便成了香氣四溢、味甘可人的粽子了。在永昌吃粽子有一個講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後才能吃。

我最愛吃粽子。每逢端午節,我總要吃個夠,直到再也吃不下為止。媽媽做的粽子十分可口。輕輕將棕葉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覺簡直妙不可言。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吃慣媽媽包的粽子,吃起別人包的,總覺得有些乾澀,不如媽媽包的香嫩。

不知怎的,每次吃粽子都會有同一種感覺。滿口噴香的糯米,氤氲香氣中,彷彿升騰起成敗英雄不滅的屈原,自己也彷彿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國。不禁對靳尚、張儀與鄭袖的卑鄙無恥嗤之以鼻,為屈原的氣節所折服。何為英雄?生死契闊,氣吞山河?金戈鐵馬,仰天長嘯?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氣傲然,九萬里風鵬正舉!隱隱的,似乎可見你將那無盡的沉淪拋進滾滾汨羅江,只有那涓涓流水重複着永不改變的晨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漢!整個世界因你而美麗!折斷柳條留不住的,是歲月的裙袂,挽短羅衣留不住的,還有你追尋真理的腳步……

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幽雅的餐桌。原來,手中的粽子已盡,才明白富貴名祿過眼雲煙,君王霸業恆河沙數,最終空留歎嗟,沉淪不已……

粽子在手,母親在身邊,家鄉在心中,這時才發現只有親人才是你的一切。

Tags:思鄉 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