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節日作文 > 冬至作文

冬至的作文範文600字(通用10篇)

欄目: 冬至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3.26W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説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敍文、説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冬至的作文範文600字(通用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冬至的作文1

杜甫《小至》有言,“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説的便是冬至了。次日之後,白晝漸長、積雪覆蓋的疆域漸遠。山腳下結冰的湖面、板結的泥土、城市玻璃幕牆裏騰起的霧氣無一不在提醒人們:靜謐的初冬時光已如約而至。

冬至節氣源於周秦,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周秦時代,以冬至為歲首,算作新年。《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漸強,意味着下一個循環即將開始,是大吉之日。從這個意義上講,最初人們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年的到來。漢朝時期又稱“冬節”,這天人們祭祀天神人鬼,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唐宋時,冬至和歲首並重,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冬至前後的落雪是古城不可多得的美景。擇放晴的冬日,隨車行進在路間,遠處巍峨的秦嶺被陽光照亮,山脈下被積雪覆蓋的麥田閃着晶瑩的光。融化的雪水流進瓦礫間,墜落在古剎的鐘鼎上,滴滴答答地敲打着前朝的軼事,順着屋檐、窗櫺看去,到處瀰漫着長安的模樣。又或是從信遠樓開始漫步,深吸一口濕冷的空氣,將秋日的憤懣與煩躁印在雪地間。那些長在竹園餐廳外的竹子同深秋的飛黃、初夏的嫩綠一道,靜靜掩蓋於這大地間,保守着一個關於春日的祕密。走不多時,回頭望去,大地間乾乾淨淨、白茫茫一片。當然,倒也不是全部的素白蕭瑟,那些偶爾掠過的灰雀兒,低矮的冬青,衣着鮮豔的少男少女都平添了些許的活潑。

“冬至到,吃水餃。”小時候,冬至吃餃子是族裏户面的大事,加上餃子本身複雜的製作工藝更道出了年幼時代對冬季最大的滿足。和麪,隱含着中國傳統文化陰陽兩級的意藴。麪粉和麪盆相互碰撞,並隨着水、蛋清的流入慢慢變得粘稠,趨於膠着,顯得彈性十足且兼具美感。選鮮嫩的韭菜和豬前腿肉作為餡料,加些許薑末和葱末,在案板上剁好、竄成團。誘人的餡兒配上薄皮,用力篡緊後丟入鍋中。管不得熱燙,蘸着酸辣的醬料,一口咬下去,流進嘴裏的餡兒裹着一年頭的酸甜苦辣。

“少小離家老大回”已經成為現代人無法迴避的事情。奔波於異鄉異地,咬一口餃子,家鄉那蜿蜒的小徑、雞鳴犬吠的屋舍、甚至於攀爬在桑樹上的天牛,此時都隨着濃郁的湯汁清晰地浮現在眼前。冬日的肅穆由此變得温情,而對來年春日的期盼也越來越濃了。

冬至的作文2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天子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怙恃尊長祭拜,如今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祝。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説法。相傳漢朝時,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領袖,十分橫暴。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停頓戰亂,能過上太通常子。因最後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户户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北風砭骨。他瞥見南陽白河兩岸的同鄉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十分難過,就叫其門生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安排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救濟給百姓吃。服食後,同鄉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厥後,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構成“捏凍耳朵”此種風俗。以先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麪餃”,人們還紛繁傳説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每年夏曆冬至這天,豈論貧富,餃子是必不行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這種風俗,是因懷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著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

冬至的作文3

冬至到了,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有句民謠是“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所以,今天中午一放學,媽媽就説包餃子,並且牟星宇媽媽也一起過來包餃子。我高興的説:“我們也學包餃子,媽媽同意了。

我們先學第一步,媽媽教我們把面放在盆裏,然後一邊往麪粉裏澆水,攪動麪粉和麪,我照媽媽説的做,可是一會兒兩隻手就被粘住了,媽媽往我手上撒了一些乾麪粉才把面弄乾淨。原來看媽媽和麪時覺得很簡單,現在覺得真難啊!在媽媽的指導下,我們笨拙的把面終於揉到一起。

第二步是切餡,今天的餡是藕和胡蘿蔔的,我們先把藕和胡蘿蔔插成細條,又剁成沫,然後阿姨放上較好的.肉和佐料,餡就弄好了。

第三步是揉麪和擀皮,首先媽媽在面板上把面揉勻,切成四小塊,又把一小塊面拉成長條,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再把小段壓扁,擀成一個一個小面片。我們也學着媽媽的樣子做起來,可一到我手上,它們就變得不聽話了,尤其是擀麪片,我右手拿着擀麪杖,左手拿着麪餅,可是怎麼擀也擀不圓,不是粘在麪杖上,就是不聽使喚地擀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我説:“唉,真難”。媽媽和阿姨包着水餃説:“挺好,挺好”。聽着她們的鼓勵,真希望擀得一個比一個好。

第四步就是學包水餃了,我把面片放在手上,又用勺子弄了一點餃子餡,可是這邊捏好,那邊漏餡了。我想:我再包一個,要少放一點餡,我捏好一看,沒漏餡,可放在那,就像一個半圓的麪餅,真難看。媽媽看我泄氣的樣子,就手把手教起來,他讓我拿起一個面片,放上餡,然後把皮合起來,先再中間一捏,在向兩邊一捏,直到沒有縫兒,我包了一個又一個,媽媽説我有進步,我心裏美滋滋的。

在我們共同努力下,餃子終於包好了。這時,鍋裏的水也燒開了,我還學着大人的樣子煮水餃,一會功夫,一盤盤熱氣騰騰的餃子就端了上來,我吃了一個水餃,覺得今天的餃子格外香。我第一次包餃子,真開心啊!

冬至的作文4

母親抱着我,在冬至的陽光下走。我的頭靠在她的額頭上,在衣物的重重包圍之下,只露出一張小臉,呆呆地看着路邊慢慢向後退去的枯木。

陽光發出慘白的色彩,我能聽到母親的呼吸,能感受到她額頭的冰涼,但是我的小身軀在她有力的擁抱中,懸在半空中,徐徐的走。

我聽得到吹過的風,也聽得到不遠處傳來的隱約的啼鳴。路上的塵土飛揚,落葉款款飄落,那灼目的燦爛陽光,匯聚成一片金黃及蒼白。我看到路邊樹上爬行的螞蟻,也看得到遠方天空的一朵潔白的雲。那雲,在跟隨着我們。

我被衣物厚厚的包裹起來,我感覺不到冷,只感到近乎悶熱的温暖。母親的手不時拍過來,似乎想哄我睡去。但是,我分明的精神起來,想扭轉頭來,看看前面的風景,但我的頭剛想動,隨即被母親的右手扭轉過來,説:別動,有風,冷。媽媽給你買肉肉,包餃子吃啊!然後她伸出一隻手來,把籠罩我的那一個圍巾重新摁了一下,確保沒有風跑進我的脖子中。

陽光蒼白呵,我們就在那陽光下走,像走進陽光中,走進温暖的年關裏。那條路上沒有一個人,只有風和路旁隱隱的麥田。我只在那一個包裹着的襁褓中,被母親抱着,行走在那樣一個平靜的午後。

2020年冬至,在他鄉,同樣的陽光慘白的午後,我一個人走在車水馬龍的路上,與一位孩子的目光偶遇,他在母親的懷裏,被包裹的只露出一張臉,那個孩子面無表情,呆呆的看着我——好像我只是他眼中看到的一棵樹而已,之後,他們與我擦肩而過……

我站在陽光裏,看着那位母親的背影消失在枯樹林立的街道上,覺得這風景是那麼的似曾相識。忽然覺得自己像一位走失了的孩子,城市之大,敞開多少門窗,卻找不到一個可以吃餃子的家,我轉過頭來,邊走邊安慰自己説:沒餃子的冬至,也挺好的吧?

冬至的作文5

早晨,我剛起牀,看見姥姥買回了許多的菜:香菇、白菜、葱、羊肉……我好奇地問:“姥姥,買這麼多的菜乾什麼呢?”“後天就是冬至了,我們先包餃子啦。”姥姥説。我一聽高興得一蹦三尺高。以前,雖然常常吃餃子,可從來沒有親手包過餃子,今天正好讓我小試牛刀一把!

吃過早飯,全家人就開始忙了起來,姥姥調好餃子餡就開始和麪、擀皮。等一切準備就緒,爸爸媽媽開始包起餃子,只見他們先拿起皮,放在手掌上攤平,然後夾了一些餡放在上面,把兩邊對齊輕輕一捏,一個餃子就做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學着媽媽的樣包了起來,結果剛上“戰場”就敗下陣來。我把我包好的和媽媽包的一比,真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媽媽包的餃子飽滿、結實、整齊,像一隻只栩栩如生的大雁,而我包的餃子卻像一個個“傷兵”,有的“歪脖子”、有的“肚皮受傷”、有的……實在是有天壤之別。我只好向媽媽虛心求教,媽媽看了看我包的餃子,告訴我:“你之所以包得不好,是因為餡放得過多或過少,包的時候又用力不均。不用急,熟能生巧。”

聽了媽媽的話,我又重新開工了,根據媽媽指出的原因,終於親手包成了一個“神氣十足”的大餃子。

在包餃子的過程中,爸爸給我講了冬至吃餃子的來歷。相傳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當他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時,正值冬季。他看到鄉親們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餃子”。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聽了爸爸的講述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人們説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了。

第一次包餃子,不僅使我學會了包餃子,而且讓我明白了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真是一舉兩得呀!

冬至的作文6

我是一包糯米粉,冬至到了,家家户户都會把我做成好吃又玲瓏可愛的湯圓。

我來到了一個小朋友的家,她的爸爸媽媽在把我調成麪糊,把我和水混在一起攪拌均勻,左搓又搓。他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我揉好。這時,小朋友把我掰了一小塊下來,放了一粒甜滋滋的糖,我見着都想流口水,可她沒捏攏我,就把我亂搓一通,結果我就像花朵一樣“綻開”了,她就開始變得十分急切。

我為什麼總是露陷呢?因為小主人總是用力過度導致我衝破束縛散架了,我就像極了一個傷痕累累的士兵,小主人氣急敗壞,像一個打敗仗的士兵。這時,小主人也束手無策了,他想力氣小一點卻又把我弄得奇形怪狀。

我似乎看見小主人的腦海裏出現一個魔鬼,他對小主人説:“不包了,反正也包不好。”正説完,又出現了一個天使對她説:“別放棄,堅持就是勝利。”小主人聽了又重振精神,重新包湯圓。這次她用的力氣不大不小,我就變成了一個白白胖胖的湯圓。

接着,我就像一個跳水運動員,和兄弟姐妹們一齊跳入熱氣騰騰的温泉裏,原本我們是沉入“海底”裏探索,但過了一會兒,我們長大了又探起頭來呼吸。又過了半晌,我們就變成了十分美味的湯圓了。

我和兄弟姐妹們被煮得像一顆顆白如雪的珍珠。小主人把鍋蓋揭開,她聞了一下味道便對我們讚不絕口。小主人舀起一個細嚼慢嚥起來,我不一會兒就進了血盆大口,他們邊吃邊説邊笑,一家人吃得其樂融融。

湯圓能讓人温暖,吃一口,煩惱都拋到腦後。請大家記住冬至這個令人十分温暖的節日。

冬至的作文7

當雪花飄落在寂靜無聲的大地上,你是否已經感覺到,一個純淨的冬季已經來臨?或許大多數人只是嫌冬天把火熱的活力帶走,而搬來了寒風和飄雪。可是,誰又注意過冬日的一個重要的節氣冬至呢?

冬至,在我們眼中,或許只是一個在地理書上記過的日子,一個平淡的12月22日。可是在中國古代,我們的老祖先們對這一天卻極為重視。

古時,有冬至大如年的説法,足見人們對冬至的重視。人們認為:冬至過去,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吉日,應當慶祝。許多地方在冬至這一天,都有九層糕祭祖的傳統:即用糯米粉捏成許多動物的形象,放入蒸籠,蒸好後將其放在祖祠的牌位前,以示祭祀。祭祀之後,親戚們還要一同舉杯暢飲,聯絡感情,稱為食祖。

可是,冬至的一些風俗習慣並沒有被人們完整地保留下來,尤其在今日,冬至能夠説是無影無蹤了。而在上文中提到地九層糕也只能在史料中才能看見了。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擔心。

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一向被人們高度重視:從除夕春節,到元宵清明端午節,再到七夕重陽,冬至,每個節日都有着各異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內涵。

而在今日,全球化的浪潮正席捲着改革中的中國,中國傳承了數千年的民俗節日也受到了外國洋節的猛烈衝擊,正一步步走向社會的邊緣。更多的年輕人喜歡過聖誕節,情人節這樣的西方節日,而春節,冬至一類的節日正在淡出年輕人的視野。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尋找冬至,尋找的不僅僅是冬至這個節日,而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僅有每個人時刻銘記着句話,傳承了五千年的民族血脈才不會中斷。

冬至的作文8

傾聽着2021年的腳步聲,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冬至夜――這美好的一夜,北半球白晝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

傍晚,我和弟弟早早的來到了外婆家,想與他們共同度過這温馨的一夜。外公外婆也正樂呵呵的迎接我們呢!

該吃晚飯了,外婆端來兩碗赤豆糯米飯,笑着説:“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我聽了,急忙拿起勺子,狼吞虎嚥的吃了起來,心想:我一定要快快長大!弟弟也想早點長大,一邊誇飯香,一邊埋頭“苦幹”哩。

吃完飯,我開始聽外公講有關冬至的傳説,“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户户吃餛飩。還有,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

“百鬼夜行,午夜12點鬼門開,晚上記得早點回家睡覺哦!”外婆也插了一句,弟弟嚇得毛骨悚然,搞得全家哈哈大笑。“騙你的啦!”外婆笑着説。“不過,也應該早點睡,添歲嘛!”在全家的笑聲之中,我想起了杜甫的《小至》: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第二天醒來,是冬至節,太陽開始回來了,春天也越來越近……

冬至的作文9

冬至是我們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過了冬至,就是年底了,所以冬至也被叫做小年。在中國北方,冬至有着吃餃子的習俗,而在我的家鄉莆田,則有着冬至前一夜晚搓湯圓,第二天上午上山掃墓的習俗。其中,我還收穫一句諺語呢!

冬至前一夜,我們一家人吃完晚飯後,按照習俗,就準備要開始搓湯圓啦!剛開始,我僅僅以為搓湯圓很簡單,所以漫不經心,不以為然。但等我真正開始搓時,我才後悔説這句話了。一開始,由於我動作要領掌握的不好,所以搓出來的湯圓五花八門,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長,有的扁.......搓不好湯圓的我把目光投向奶奶身上,“哇!”看到奶奶的湯圓,我十分吃驚,只見奶奶搓的湯圓根本不想我那樣有各種各樣奇葩的樣子,,而是十分整齊,就連大小也是大同小異,彷彿是從同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遠遠望去,彷彿是一羣“湯圓士兵”在排隊呢!。羨慕嫉妒恨的我立馬去想奶奶請教祕籍,奶奶説:"萬事都有技巧,搓湯圓也是。搓湯圓其實是件很簡單的事,搓湯圓時先從麪糰中取出一塊不大不小的面塊來,接着再用手捏出基本輪廓,最後再放到手心裏,用三分力地去搓,一個圓滾滾的湯圓就立馬出來了。“”原來是這樣啊“我深有感悟地説。最後,在奶奶的指導下,我終於搓出了許多圓滾滾的湯圓。

冬至上午,在我們掃完墓回來後,媽媽教了我一句關於冬至的諺語:冬至晴,年必雨;冬至雨,年必晴。意思就是説冬至晴天過年時就會下雨,冬至下雨過年就是晴天。聽完這些話後,我這才知道原來冬至也有這麼多知識啊。

冬至的作文10

隨着一聲聲炮竹響,冬至悄悄地來了。又到了一年中最冷的幾天,家家户户都要包圓潤、可口的餃子。冬至有一個故事是説,冬至這幾天是一年中最冷的,凍的耳朵紅彤彤的,於是人們發現餃子跟耳朵的形狀差不多,所以人們以為吃餃子可以讓耳朵暖和。

冬至到了,但這個冬至喜氣洋洋,因為老師説:“讓帶餃子和大家一起過冬至”,一聽到這個消息,我就和媽媽一起動手包餃子,先是選餡,餃子的餡五花八門,羊肉餡、豬肉餡、素餡等……選好餡就開始包餃子,媽媽擀皮,我揉麪,不一會兒,一大盤香噴噴的餃子就完成了,現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煮餃子是一門功夫,因為細節決定成敗,火候決定餃子的味道,隨着鍋蓋打開,一股水蒸氣撲面而來,帶來的是一縷餃子的清香,那滋味就像冬天裏的一把火,先嚐一下,咬着餃子皮清爽可口,餃子餡不鹹不淡,第二口又是一陣清香過後,帶來一絲甘甜的回味,好吃極了!因為這裏也有我的一份功勞,而且是媽媽的味道。我一定要讓同學嚐嚐我包的餃子。

帶着一絲激動我來到學校,剛到教室一陣陣清香撲鼻而來,有一絲濃濃的菜味,讓我胃口大開。首先是老師講安全:不要亂用筷子和同學嬉鬧等……雖然表面上聽老師説,但其實早已沒了聽意,只是想着香噴噴的餃子是不是涼了、還好吃嗎?老師一説完,同學們像閃光似的迅速拿出自己的餃子和鄰桌同學狼吞虎嚥起來。

冬至真熱鬧,還有哪個節日是這麼熱鬧?還有哪個節日這麼歡樂?還有哪個節日和同學們能聚在一起吃餃子?這是我一生中與眾不同的冬至,但也是最美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