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節日作文 > 春節作文

走進年味作文500字

欄目: 春節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89W

篇一:走進年味

一如既往的,今年春節同樣是回了姥姥家。一路並不奔波,一趟飛機就到了瀋陽,兩個小時的車程就到了我的出生地,也是我度過我絕大部分春節的地方—鞍山。

走進年味作文500字

坐在車內看着車外的景色,恰好剛下完雪,雪中的鞍山顯得比去年來時嫵媚了許多,也熟悉了許多。

我生在鞍山,並在那裏度過了一段不短的童年。記得以前每個春節,我們一家人都會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看春晚,放爆竹。我們這些小輩還可以美美地領到幾個紅包。上上下下熱鬧的好像着了火一樣。大街上張燈結綵,超市裏成堆的人在採購年貨,路上相互拜年的人絡繹不絕。家家貼着對聯和倒寫的大紅福字。街道上鞭炮聲不斷,有時這鞭炮甚至能一直響到凌晨三、四點鐘。這幾天中,整個城市都在散發着一種味道,對!濃濃的年味。濃重的年味使得歸家過年的人們感到無比親切,也蓋過了人們一年來攢下的不愉快和怨氣。説實話,我每年回老家過年,為的就是感受這熟悉的年味。

一進家門,我們一家就受到了二老的熱烈歡迎。走進熟悉的大廳,屋裏的傢俱,都擦得乾乾淨淨,和去年來時並無差別。在屋裏愣神的功夫,二老就把年夜飯端上來了,他們估計又如往年一樣,早早的就起來準備這一桌飯菜了吧。

席間,我總是感覺少了點什麼。左想右想,鞭炮聲怎麼這麼稀疏了?偶爾響起幾聲,也稀稀拉拉的,好像偶爾打幾個悶雷,一點也沒有了以前的滋味。

好奇之下我開口問姥爺這的緣由。姥爺歎了口氣説道:“現在政府控制啦,鞭炮價格翻了好幾番了,這小城市也沒多少人家想在這上面花大價錢了。十年前不僅老百姓放炮,連政府也幫着放,每年在中心廣場都要放掉成噸的煙花,連現在這些都取消了。”我默然。今年從頭到尾,也沒有幾個的親戚來拜年了。他們大部分都搬走去別的大城市了;也有一些,忘了來。印象與期望中的團員之喜,也成了泡影。

正月初一,我和姐姐到街上玩。本以為一出家門的熱鬧景象並沒有出現。大街上甚是冷清;原來幾乎是滿街紅遍,到處都是紅燈籠紅毯子。可是現在街上除了白色的雪,灰色的樓外,也不剩什麼了。姐姐或許已經習慣了,仍舊玩得很開心。但是我一年一年地看着這座城市,我的故鄉的變化,心裏絞痛。悶悶不樂地,看了一場電影就要回家了。

年味呢?年味呢?莫非是城市過於現代化了,金屬的味道改過了年味?年味淡了,淡了。看着姥爺坐在躺椅上落寞的身影,我心中一痛。老人家一輩子走來,對於逐漸消失的年味的感受才是最深的吧。他眼瞅着每年春節過得越來越平淡,心中又該做何感想呢?看來來年春節,我不會再為記憶中的年味而回老家過年了。我回來的唯一理由,就是看看我年邁的姥姥姥爺,出國後就不知何時才能與他們相見了。

我思念原來的春節,原來的年味。

篇二:走進年味

記憶中的年味總是恰如其分如期而至的皚皚白雪;記憶中的年味總是對辭舊迎新的滿滿期待而如今,年夜飯熱鬧的不是家而是酒店,我們普遍感覺到年味兒淡了,興趣兒沒了。再不回憶就真的忘了,正在變的時代,正在變的慶賀方式,讓記憶中的年味更濃、更香、更讓人懷念讓我們重拾那些被遺忘的時光,打撈起那些記憶中的年味兒吧!

記得兒時,那個時代物資匱乏,過年成了最幸福的一件事。從臘八這天就預示着忙碌新年的開始。媽媽會把早就泡好的8種糧食倒在家裏的一隻大鍋中,和往常一樣我用力拉着風箱,伴隨着有節奏的聲響,灶膛中伸出了長長的火舌,驅散了嚴寒的冬意!那時一有空就喜歡搶着做灶膛邊,你不知道那時一到冬天河裏的冰就從河面一直結到河底,那個雪也是白茫茫的一片!這樣的時候能坐到灶膛邊是多麼幸福的事,再來幾隻烤紅署,在那個年代,那真叫一個美味啊!接着家家户户都會做炒米糖,那個小小的圓嘟嘟的肚子的機器,每隔五分鐘就一鍋香噴噴的爆米花出鍋,來個七八鍋回家拌着熔化的糖塊,隨意的挫成方塊,揉成圓個,一會兒功夫幾袋子的炒米糖就在眼前了!外加街上蘋果桔子每樣來個8個,再買點糖和瓜子,這樣孩子們的年貨就算備齊了! 接下來就是我扳着手指熱切的期待新年的到來。只有過年,才有嶄新的棉襖,頭上扎着一朵大紅花,心理美滋滋的!除夕了,歲末了。大人們早早的起了牀,抓出關在雞窩裏的公雞,把菜刀磨得更加的鋒利,除夕殺雞也是要講究吉利的!不能補刀,一刀見血是最吉利的。媽媽一整天都是忙碌的,灶旁的風箱“呼呼”的送着氣,菜餚在鐵鍋裏打着滾,院子裏

到處洋溢着清香!這是盼望已久的味道,是媽媽的味道!更是那份吉祥的年味!除夕的祭品已經擺在桌上,把酒斟在杯裏,莊嚴的點燃香燭錢紙,祭奠已故的長輩,讓他們在另一個國度也過着温暖的年!並祈求他們保佑全家的平安健康!接着放二個爆竹,迎接吉祥的新年!全家老少坐滿一桌。一年到頭最豐富的餚

擺滿了桌子!團圓飯少不了魚,寄託着父輩們的希望,希望年年有餘,有頭有尾!不過,在那個年代一碗肉是要從大年三十端到正月半的,所以每天也只能聞聞肉香!吃團年飯不能説不吉利的話,吃飽了不能説不吃了,筷子也不要掉在地上,如果小孩不小心打碎了碗。大人們趕忙會説“歲歲平安”!  新年的鐘聲敲響了,爆竹聲開始響起,孩子們直奔村裏最有錢的`人家,一隻黑白電視早早地就搬到場地中間!不一會兒村裏的男女老少都聚集了過來,全村人一起過起了新年!一天天過去,接着就是正月半了,那也是我們小時候最快樂的時光,拿着燒着的麥穗杆子,從田頭跑到田尾,嘴裏不停地在説:“正月半捉毛蟲,你家的菜銅錢大,我家的菜盤籃大,吃的肥頭胖耳朵!”這毛蟲總也捉不玩,總想着把自家田裏的蟲子都趕到別人家去。其實孩子們就是玩火把的藉口! 新的一年即將到來,又讓我想到記憶中過年的味道了!恐怕也只有在那個年代才有那種心境了!心中不免生出一縷淡淡的惆悵!

篇三:走進年味

春節是人們最隆重的節日。臨近年關,遠在異鄉打工和上學的鄉里人經歷“春運“的重重考驗,回到家鄉,與家人團聚、共慶新年。

快要過年了,人們緊鑼密鼓地籌辦年貨。大年三十晚上,各家各户桌上都擺滿了香噴噴的年夜飯。飯桌上,家人有説有笑,嘮嘮家常,合計合計來年的打算,一起看看春晚,節日的氣氛變得更濃了。飯後,老人、大人和孩子一起守歲,祈求新年更加美好。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張貼春聯、放鞭炮,歡渡春節。人們見面個個面帶笑容、互説吉祥話。小孩到本家近房(同一家族的人)去拜年,想多攢些壓歲錢。整個鄉村處在熱烈的喜慶之中。

特別在大年前後,小鎮上的集會便成了名副其實的“相親會”。平時在外忙於打工的青年男女,恰好利用春節回家的這次機會解決了婚姻大事,也好滿足家裏老人的心願。媒人約好地點,邀來男女雙方見面。媒人幫着搭橋牽線,忙着撮合。雙方的家人也都幫着仔細地打量。街上熱鬧的相親場面,成了鄉村過年風味獨特的景象。

然而,在人們的印象中,“年味”似乎淡了許多。尤其是與近幾年相比,人們更加懷念過去的春節。雖然過去的物質生活比不上現在,但是“過大年”遠不是吃吃喝喝那麼簡單。吃喝只是物質匱乏年代給人們留過的心理暗示,本身並不是過年的重要內容。主要原因應該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缺失。大多數春聯由原先的家人手寫變為了街市上的印刷,人們已不能體會到裁紅紙、寫毛筆字、讀春聯的快樂了。人們過去之間的走親訪友也變為了呆在家中看電視或上網······於是人與人之間似乎多了層隔閡。

風俗正在簡化,人情也日漸淡薄。原因就在與人們在追求更高物質生活時,卻忘記了生育我們的“傳統的文化”,令人擔憂的是,無論鄉村還是城市,這種趨勢還在上升。難道以後人們只能在記憶中追尋那種“年味“了嗎?

篇四:走進年味

家鄉的年味是有味道的,是那種流傳千古的期望,是那種承載了千年底藴的年味。走進年味,就是走進中國歷史文化的一種方法。我喜歡年味,就像喜歡中國歷史一樣。年味,攜帶着無盡美好的祝願和暖意,讓人情不自禁的愛上這濃濃的年味。而只有走進年味,置身於年味之中,才能感受到傳統而細膩的愛。

站在年前的街上,熱鬧而又喧譁的街上人人都在爭買年貨,每個人的臉上都溢滿了舒心的笑容……

終於,我看到了我最愛的幾種有濃濃年味的食品:臘腸和年糕,哦,還有魚。

臘腸:臘腸的製作過程有點複雜,我也不會做。但,制好的臘腸非常的好看,也非常美味。上好的臘腸鮮豔無比,紅白相間,白的晶瑩幾近透明;紅的豔麗,是那種不能用畫筆填充的顏色,是屬於喜慶中國年的顏色。臘腸的味道很濃,有些甜,但更多的是鹹香,肉質肥而不膩,瘦不塞牙,很有嚼勁。這年味應是厚重的,像一段歷史,更像一本厚重的古典文學。

年糕:年糕是用好的江米制成。得經過千錘百煉,才可以成為美味的年糕。真正的年糕雖粘但不讓人難以下嚥,而且還有一絲淡淡的稻米香和點點甜甜的味道。它的顏色一般以白為主,也有淡青色的,淡青色的裏面加了艾草,有一種清新的田園草木香。着年味應該是清雅綿長的,像一首詩,也像一朵田間的花。  魚:魚是白搭的,可以做清蒸魚、糖醋魚、蒜爆魚、鮮魚湯……等等。無論哪種都好吃。清蒸魚,嫩!糖醋魚,香!蒜爆魚,酥!魚湯,鮮!……這年味是繽紛的,像現在的世界,也像我的生活。

走進年味,才能感受到它的內涵和意義;走進年味,才能感受到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走進年味,讓我們共同去了解中國的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