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關於重陽節的作文900字集合9篇

欄目: 重陽節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5W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重陽節的作文900字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重陽節的作文900字集合9篇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1

重陽,得名因為重九。《易經》以九為陽。秦漢甚至更早,就有“踏秋”記錄。而重陽節的形成,大概在春秋戰國時期。踏秋日,就是九月初九。這是一個慶賀豐收的日子。到了唐代,以國家節日的方式固定。三月三的踏青,舉家出動多有麗人。九月九日踏秋,有更多的思念。我們不清楚唐人如何過節,可是他們踏青踏秋,卻都有記載。一幅“虢國夫人踏青圖”,將楊玉環姐姐春天的自在雍容,留存至今。讀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我們不但曉得他們踏秋要插茱萸於鬢間,還知道他們會登高。

登高為了避難。有研究者認為,重陽時節,大火星退位,其後是漫漫寒冬。重陽節慶,為的是恭送大火星宿。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依據的就是“大火”出沒。春秋兩季的“禊”,都是指在水邊舉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不過,流傳到今天的揚州,春天還有禊可以觀賞,秋天只有登高了。雖然我們有全國最大的人工茱萸林,我卻沒有見過插茱萸的君子。

揚州沒有山,到何處登高?沒關係。漢字由秦始皇統一,以前的六國各有各的文字。為了交流便利,“音同意近”是理解漢字的一條途徑。沒有高山,我們將高買回來可好?於是,每年重陽節,吃重陽糕,揚州古風延續的證據。買糕,要的是高的含義。

重陽糕,香甜米糕。中國人的傳統節日,物質的吃,滿足的是精神的需。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是吃物又不是吃物。重陽糕同理。相比前兩節,粽子可以自己包,中秋節揚州人自家不做月餅做燒餅。甜燒餅芝麻糖餡,鹹燒餅蘿蔔絲肉餡,不算太難。唯有重陽糕,我以為難度挺大。自己做不了就買。那家重陽糕好吃?我曉得的一家,在廣陵路郵局門前,小覺林斜對面的小巷處。那裏長年累月有一個賣米糕的老太太。她家的米糕又香又糯。早些年很便宜,兩塊錢一袋。每每到重陽節,看不到她了。出攤就收攤,一搶而光。

去年、前年,我都不止一次在重陽那天去找她,結果一樣,沒找到。後來有人告訴我,南門街還有一家味道也好,找過去,人家早賣完了。官商也有,大麒麟閣的重陽糕,到了這一天,排着長長的隊,耐心等待。假如運氣好,買到剛剛生產出的重陽糕,正是太好吃了。如果是冷的,要回去稍稍蒸一蒸。火候過了,癱成一團。火候不到,感覺出不來。所以,有了重陽糕,吃,也是藝術。現在各大超市都有得買,就是沒有那麼好吃。實在沒辦法,買回來應應景。

家有老人,重陽糕年年買年年吃。就像中秋節的月餅,節日必要的點綴。重陽節是老人節,兒孫輩恪盡孝道的日子。不過,重陽節的地位比不上清明,不放假。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後輩很為難。一盒重陽糕,表表心意罷了。

今年有別於往年。老母身體不好,重陽糕更要吃,大大的吃。蒸得軟軟的重陽糕吃下去,等於攀上一座高山。登高寄嘯,情懷舒暢。但願老人們持螯賞菊,品味重陽。高高爽爽的深秋,豐碩健康。

糕,就是高!實在是高!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2

九月九重陽節,在19XX年又被定為老人節,所以在這一天,成了尊老愛老助老的日子。

在此佳節到來之際,XX月XX日,我院團委文體部與學生會社團部共同組織了以九九重陽,尊老敬老,長征精神,深入我心為主題的敬老、愛老活動。學院的部分青年志願者參加了此次活動。

活動的開展形式為所有參加人員與鼓樓老年公寓的老年人們共同聯歡。在當天早上,團委的幾名工作人員把所有參加此次活動的青年志願者集合在學院,進行活動之前的動員。之後,所有人於學院門口乘坐公交車到達福州總醫院。待稍做整隊之後,所有人員步行來到老年公寓。在此之前,由於青年志願者旗幟準備不及時的緣故,耽誤將近15分鐘之久。以至於我們到達目的地的時候遲到了10分鐘。這是我們工作上的失誤,我們會從中吸取教訓,確保下次活動不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在老年公寓裏,青年志願者給老年人們帶去了他們精心準備的文娛節目。之間出現的問題是,我們因為遲到的緣故,與老年公寓器械室的工作人員沒有進行足夠的溝通,在節目進行期間出現若干次伴奏與節目不相符合的情況,但在我們的協調之下,並未影響節目的進行。在節目進行的同時,其他青年志願者把我們準備的慰問品分發到在場的老年人手中。在場的老年人對於我們的的慰問給予極大的好評。當地的工作人員也由原來的不滿,漸漸轉化為欣賞,讚許。

在文娛節目之後,在場的青年志願者主動找老人們聊天,以解他們的平時的孤獨之感。從聊天中我們瞭解到,在老年公寓裏的老人們,自己身體多少有點疾病,並且有的子女對自己態度冷漠,或者是子女遠在他鄉,照顧不及。平日裏,這些老人們只能是以散步,打牌的方式來度日。我們這次的慰問活動讓老人們大感欣慰。老人們再三囑咐我們還要再次來老年公寓看望他們。看着他們期待的神情,許多青年志願者感觸頗深。大家紛紛表示,如果還有類似的活動,他們還會再次參加,把老年公寓裏的老人們當成自己的親人去對待。

在青年志願者與老人們聊天的同時,我們團委幾個工作人員找到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員,與其商量在老年公寓進行長期活動並建立青年志願者基地的需求。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員對我們想要進行長期活動的要求表示贊同,但是對於建立青年志願者基地,他們的回覆是沒有必要。理由是,在他們這邊辦活動的單位不止是我們學院一家,如果每個單位都要求建立基地的'話,根本就不可能實現。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還會再次與老年公寓進行溝通,希望能夠從他們得到滿意的答覆。

總的來説,這次活動進行得還算是比較成功,雖然之間有出現幾個問題,但是都得到我們及時排解。這些問題的出現對於我們下次活動的進行,是有所幫助的。我們有信心能把下次的活動做得更好,更完美。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3

重陽節思考——個文明的推演,要依靠一次次的銘記與深化;而希望這一次,不會僅僅流於形式。這個重陽節,讓我思考頗多,希望下個重陽節,我們會過的更好!

漸漸發現,現在的節日更像是一種為了忘卻的紀念,忘卻古老,忘卻過去。在我們一次次用食物和整天的鑼鼓喧囂深化節日這個儀式時,節日真正的精神與內涵卻在漸行漸遠。若有一日一覺醒來,重陽節憑空消失,如同從未出現過一般,不知我們是否會感到訝異,寂寞,抑或是漠然。

重陽節也稱作老人節,理應把為老人祈福作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我們這裏卻很少有見到如此的,也許是緣自忌諱。人到暮年,腦子已大不如壯年時靈光,想得最多的就是大限之時。愈想愈怕,於是愈發受不得一點刺激。別説是祝福長壽了,光是翻翻日曆都會默然良久。比如我外婆壽已七十有六,眼睛也不大好。我們這一帶以九的倍數為人壽的災禍之年,視為不祥。比如二九十八歲,八九七十二歲等等。時不時就聽見外婆歎氣,八九七十二,要不要還吶。逢年過節給我們壓歲錢時總以“現在不給就來不及了……”開頭。我望向夕陽,西沉的日頭給眼睛帶來一絲刺痛。很多老人就是這樣的心態,固執得像一頭牛,什麼重陽不重陽對他們來説真的沒有什麼意義。

也許一個節日最好的結局是這樣的:最後一個記得這個日子的老人躺在一把搖椅上,目光隨着落日下降,漸漸閉上。這就如同一個文明的覆亡。別妄想與天地同壽,那隻不過是一個水中的夢。當社會已不再需要,當再也沒有更多的理由讓它存在時,有一個完滿的終點,比它如何開始更為重要。

當然也有可能是由這個節日衍生開去,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新的含義,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比之徹底消亡的説法,我也更為認同這種説法,畢竟走極端的只是少數,完全維持中平不被同化的概率幾近於零,還是融合來得更為妥當,弱化了具體的概念,而能將精神內核提煉出來。

於是就想到一個關於民族大同的問題。早些時候我對他的概念是比較模糊的,後來磚頭與我提起,一個民族的走向,無非是兩種,即同化他人和被同化。對當今這個越來越趨向於一體化的世界來説,出現統領全局的文化只是遲早的事,當然現如今這個問題便轉化為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爭鬥,簡言之就是中華文明與歐式文明的一場戰爭。中華的儒家文化存在了幾千年,自然有它的道理。平正,中庸,凡事不爭第一也不落最後,於是團隊作戰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歐式文明更講究競爭,也催生了許許多多的英雄。這場戰爭也許會曠日持久,也有可能因為一個微小的細節而閃電結束,總之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許要靠來自外太空的非自然可抗力了。磚頭更傾向於中華大同思想的最終獲勝,但究竟以何種方式來結束,就要留給歷史來印證了。

一個文明的推演,要依靠一次次的銘記與深化;而希望這一次,不會僅僅流於形式。

這個重陽節,讓我思考頗多,希望下個重陽節,我們會過的更好!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4

獨立金秋,羣山綿延,菊花怒放,紙鳶漫天,放飛金色夢想。

在那連綿不絕的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一個個流傳至今的傳統節日化作無數晶瑩的浪花,翻滾而來,其中李東陽的一句“萬古幹坤此江水,百年風日幾重陽”見證了重陽佳節在人們心中的地位。眾所周知,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從古至今,重陽節在人們心中早已生根。孟浩然的“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的豪爽,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念,李清照的“莫道不*,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哀傷,如此名篇數不勝數。今天,我們吃重陽糕,登峯,賞菊花,放紙鳶,敬老人,獻愛心,體現了一代又一代人積極向上的精神接力。

在那金色的秋日裏,天高氣爽,萬里無雲,人們結伴而行,攀登生命高峯。一步步的艱難攀行,一次次的勇往直前,重陽節給了億萬炎黃子孫一次展現自我的機會。立於山頂,俯瞰腳下,祖國的大好河山盡收眼底。金色的果實是農人一年勞作的汗水結晶,金色的落葉裝點了羣山大地,詮釋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無上的人生價值。瞧,遠處的孩子們正在放飛他們“親手製作”的紙鳶。五彩繽紛的紙鳶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美麗,這是孩子們金色的笑臉,金色的理想,金色的心。

金色的秋風帶來絲絲涼意,凌霜不屈的菊花也在悄悄的綻放。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俗的組成部分。菊花是寒秋之魂,自古以來被看作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它與梅、蘭、竹並稱為“四君子”。唐代詩人元稹的《菊花》一詩“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就精闢地道出菊花神韻清奇的特點。菊花有的形神一體,風流瀟灑;有的羣芳簇擁,體態婆娑;有的玲瓏俊秀,生動傳奇。重陽節給我們的不僅是視覺上的欣賞,還是精神上的昇華。“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吟出了南宋詩人鄭思肖對菊花那種堅持正義、矢志不渝精神的讚美之情。菊花還是長壽的象徵,讓我們在這重陽佳節裏向長者們獻上金色的菊花,道出自己金色的祝願。

金色的秋天也給老人們帶來了長壽與活力。每逢重陽佳節,敬老院裏人流如潮,熱鬧非凡,我也有幸能身臨其境。那天清晨,往常靜謐的小巷一改常態,腳步聲、歡笑聲在院子裏盪漾起伏。原來是重陽佳節熱心的人們都來看望這些孤寡老人,獻上自己的一份愛心。我也趕去四宜糕團店買重陽糕以贈老人。門口大紅的燈籠,裏面硃紅的雕樑畫棟,張顯這節日的喜氣,這是老人們的金色假日。提着糕團,我快步走到敬老院,裏面早已是人山人海。人們提着大包小包的禮物,帶着自己最真摯的祝福,與老人們共度佳節。我急忙獻上熱乎乎的重陽糕,軟軟的甜糕是愛的傳遞。老人們那些飽經風霜的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正如窗台上那株迎風怒放的*。

金色的重陽,帶給我們金色的希望,奮鬥的汗水,澆灌祖國壯麗的河山。讓我們將愛傳遞下去,讓愛之芳香沁滿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5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習俗,重陽節作文1000字作文。下面我就來介紹一種“登高”習俗。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有人喪命,這些百姓受盡了折難。它也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恆景自己病倒了愈後,他辭別了妻兒,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他四處訪師尋道,最終在一座最古老的山,找到了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終於找到了那個神奇法力的仙長,從此恆景刻苦練出了非凡的武藝。一天仙長把恆景叫來説:“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恆景回到家,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着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突然聞到香和酒氣,便戛然止步,這時恆景手持寶劍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重陽節便被做為老人節。

這使我也有所感受,在這一星期天中,我們老師讓為自己的長輩洗一次腳或洗一次頭等。我突然心血來潮,準備,在星期天給來我家串門的姥姥洗一次腳。

“燦燦,燦燦……”哦,我姥姥來了,我趕忙把姥姥請進屋裏。趕緊把媽媽叫來。趁着媽媽與姥姥交談這來之不易的機會,趕忙拿來盆子,倒了一些熱水,一摸水,呀,燒死了!我又倒了一些涼水,哎,又涼了。此刻,想起了“永不氣妥”這個詞,頓時提起精神,又倒了一些熱水,這會算是差不多了。我又拿起肥皂和擦腳布。搖搖晃晃的端到姥姥面前説:“姥姥,馬上就要過重陽節了,我今天特意為您洗一次腳。”姥姥説:“呀,燦燦真的是長大了,懂事了,姥姥為你感到驕傲啊!”我把姥姥的腳放入水中,泡了一會兒。又用肥皂把腳周圍搓了一遍,在用清水沖洗。連續重複幾次,就差不多OK了!但是,當我摸到姥姥腳跟時,有什麼紮了我一下。我一看,原來是一層厚厚的繭子。我想起姥姥操勞日久,每天洗衣,做飯。便更加仔細的去洗腳了!洗完後,望着姥姥乾淨的腳,喜出望外。姥姥和媽媽都欣慰的笑了!

這一年的重陽節讓我過的很充實,很完美!即使在平時,我也會多多的為長輩做事。為什麼呢?因為我是一名少先隊員!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6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習俗。下面我就來介紹一種“登高”習俗。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有人喪命,這些百姓受盡了折難。它也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恆景自己病倒了愈後,他辭別了妻兒,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他四處訪師尋道,最終在一座最古老的山,找到了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終於找到了那個神奇法力的仙長,從此恆景刻苦練出了非凡的武藝。一天仙長把恆景叫來説:“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恆景回到家,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着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突然聞到香和酒氣,便戛然止步,這時恆景手持寶劍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重陽節便被做為老人節。

這使我也有所感受,在這一星期天中,我們老師讓為自己的長輩洗一次腳或洗一次頭等。我突然心血來潮,準備,在星期天給來我家串門的姥姥洗一次腳。

“凡凡,凡凡……”哦,我姥姥來了,我趕忙把姥姥請進屋裏。趕緊把媽媽叫來。趁着媽媽與姥姥交談這來之不易的機會,趕忙拿來盆子,倒了一些熱水,一摸水,呀,燒死了!我又倒了一些涼水,哎,又涼了。此刻,想起了“永不氣妥”這個詞,頓時提起精神,又倒了一些熱水,這會算是差不多了。我又拿起肥皂和擦腳布。搖搖晃晃的端到姥姥面前説:“姥姥,馬上就要過重陽節了,我今天特意為您洗一次腳。”姥姥説:“呀,燦燦真的是長大了,懂事了,姥姥為你感到驕傲啊!”我把姥姥的腳放入水中,泡了一會兒。又用肥皂把腳周圍搓了一遍,在用清水沖洗。連續重複幾次,就差不多OK了!但是,當我摸到姥姥腳跟時,有什麼紮了我一下。我一看,原來是一層厚厚的繭子。我想起姥姥操勞日久,每天洗衣,做飯。便更加仔細的去洗腳了!洗完後,望着姥姥乾淨的腳,喜出望外。姥姥和媽媽都欣慰的笑了!

這一年的重陽節讓我過的很充實,很完美!即使在平時,我也會多多的為長輩做事。為什麼呢?因為我是一名初中生!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7

當清晨第一縷陽光透過窗簾照射在我的窗前時,被這優美的晨曦之光深深地所吸引,懶散的爬起,稍作打扮,迫不及待的推開宿舍的門,飛奔出去,是自己置身於大自然靜美的時光裏,享受着大自然温馨的饋贈。

回想起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今天又是一個重陽節,自從工作以後,一直沒有回家陪父母過一次重陽節,此刻,對親人的無盡思念填滿了我的整個內心。不知故鄉的父母親是否安好,而今眼淚傾濕了衣襟,一種不孝感縈繞心頭,那就是拾進重陽之門的深深思念之感怎也揮之不去,於是我感歎生命,感歎重陽。

時光飛逝,歲月荏苒,回看自己走過的歲月,亦是滿腹滄桑,曾經的經歷,歷歷在目,已成為無法抹去的記憶,永遠珍藏在記憶的深處。

此刻,我不敢去説什麼是“孝”,因為我沒有做到,為了工作,少了對父母親的照顧,留下的卻是給父母親更多的孤獨與寂寞。我好想在此時出現在父母親的身旁,不要豐厚的物質,不要更多的金錢,只要給他們一個温馨的問候就足以,可是我做不到,真的做不到……我悔恨自己,為了金錢,一次次的節日裏,家,少了我的身影,陪伴父母親的總是那些陳舊在也熟悉不過的傢俱,父母親雖然常説我不在身邊的節日,一如既往的過着,可父母親的心裏卻是深深的期望和自己的兒子在一起過節。記得曾經聽到這樣一個故事:説有一個垂暮的老人,孩子都在很遠的地方上班,幾個孩子似乎也都很孝順,每年都會給父親寄很多的錢。父親除了退休金以外,加上孩子們給的錢,看起來衣食無憂。可父親卻從沒有感覺的充實和幸福。因為缺少親情的陪伴,身邊缺少一個真正懂他、體貼他、愛他的人。

“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曉”回想我這幾年又有多少時光與父母親在一起,我不敢去想……

上學了,回想起父母親無微不至的關心,少年蔫懂得我不懂父母親的良苦用心,此次對着幹,感覺他們就是天經地義必須做的……

工作了,開始忙於應酬,追求自己的工作之完美,卻陪父母親的日子少了又少……

結婚了,卻形影不離的出現在老婆的旁邊……

生子了,把孩子扔給父母親,卻忽略了他們的從在……

父母親對我的愛,看似微不足道,他們的內心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幸福美滿,他們就知足了。時間久了不給父母親打電話,不回家團聚一次,他們毫無怨言。人生能有幾回孝,此時不盡待何時。父母健在時應多盡些孝道,免得一旦父母離去就“想見音容空有淚,欲聞教誨永無聲。”

我愛父母,我願意把我全部的愛像涓涓的溪流默默地流淌在父母的每一個日子裏,給他們一份快樂,一份幸福,一份呵護。

祝天下父母重陽節幸福安康!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8

我敬佩的一個人——外公。

在萬家燈火都熄滅時,外婆家的枱燈仍然亮着。

燈光下坐着一個佈滿白髮而又慈祥的老人,他頭戴一副老花鏡,手握一支鋼筆,在書上不停地圈圈、點點、畫畫。

他時而全神貫注;時而愁眉緊鎖;時而如痴如醉;時而面露笑容。

他就是我的外公。

外公雖然年紀大了,卻非常愛看書。

由於外公會捏橡皮泥,因此,我常常纏着他給我捏一些小玩藝。

可是,只要外公一看起書,想讓外公捏橡皮泥那就是“白日做夢”了。

我真想把外公的書都鎖進箱裏。

可之後的一件事,卻改變了我的看法。

有一次媽媽問了我一道題:“熊貓一隻手有幾個手指啊?”我左思思,右想想,也想不出可靠的答案。

還是去問外公吧,我心裏想道。

我跑到外公跟前,把媽媽的話原封不動地説了一遍。

外公摸摸我的腦袋,説道:“你這小子,平日就知道玩,也不看看書。

熊貓只有四個指頭的啊!”“外公,您的知識可真淵博啊!這麼多知識,您都是從書上獲得的嗎?”我羨慕地問道。

“當然啦!‘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只要你肯讀書,博覽羣書,你也會跟外公一樣,知識淵博的啊!”於是,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讀書的種子,書也成為了我的良師益友。

外公不僅學識淵博,還常常無私地幫別人做事,解決問題。

一天中午,我家正在吃飯。

突然,馬伯伯和幾位叔叔進來了。

他們的臉上沒有了往日的笑容,卻堆滿了焦急與無奈。

他們和外公寒暄幾句後,便進了書房,我也好奇地跟了進去。

只聽馬伯伯沮喪地説:“我家的茶樹不知怎麼的,生了一種怪病。

先是根部生瘤,緊接着茶樹就大片枯萎。

我們農民一年就靠這幾畝茶園養家餬口,可如今卻顆粒無收,這……這可這麼是好哇!”説完,便一手撐着書桌,一邊低頭喪氣。

這時,一位叔叔拿出了一棵茶樹的根,遞給外公,外公忙戴上老花鏡,左手緊握樹根,右手執一個放大鏡。

只見外公時而撥開樹根,不停地端詳:他時而握起鋼筆,在紙上圈畫;時而放下筆來,愁眉緊鎖;時而回過頭去問一兩句。

馬伯伯他們的心情也隨着外公的表情而起伏不定。

過了好長時間,外公才把一張寫滿了字跡的紙遞給了馬伯伯,馬伯伯接過了紙,宛如握住了救命的仙丹,他用發顫的聲音説道: “太感謝您了,真不知道該怎麼報答您才好。”

“嗨老朋友了,還這麼見外。

幫這點小事,應該的。”

過了一會兒,馬伯伯該走了。

外公忙拉住他的手,説:“等會兒。”

説完,他快步走進書房,拿出了一疊東西,放在馬伯伯手中,馬伯伯一看,原來是一疊錢,馬伯伯執意不要,可外公卻説:“你家今年收成又不好這點錢算是我的一點心意,以後有困難,儘管來找我。”

馬伯伯握着錢的手微微地顫抖着,嘴裏想説什麼卻發不出聲音。

望着眼前這感人的一幕,我的心不禁被觸動了,外公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他不以專長而肥私,而以助人為樂事,想到這裏,外公的身軀不禁在我眼中越來越高大。

外公,他雖然沒有幹過什驚天動地的大事,沒有一身華麗的外表但在他平凡的身軀中,卻分明隱含着極不平凡的品質。

是啊!外公那助人為樂和嗜書如命的精神,將會築成心中的一座豐碑,將成為我心中的一座豐碑,將成為我習和敬佩的楷模。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9

重陽節也稱作老人節,理應把為老人祈福作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我們這裏卻很少有見到如此的,也許是緣自忌諱。人到暮年,腦子已大不如壯年時靈光,想得最多的就是大限之時。愈想愈怕,於是愈發受不得一點刺激。別説是祝福長壽了,光是翻翻日曆都會默然良久。比如我外婆壽已七十有六,眼睛也不大好。我們這一帶以九的倍數為人壽的災禍之年,視為不祥。比如二九十八歲歲,八九七十二歲等等。時不時就聽見外婆歎氣,八九七十二,要不要還吶。逢年過節給我們壓歲錢時總以“現在不給就來不及了……”開頭。我望向夕陽,西沉的日頭給眼睛帶來一絲刺痛。很多老人就是這樣的心態,固執得像一頭牛,什麼重陽不重陽對他們來説真的沒有什麼意義。

漸漸發現,現在的節日更像是一種為了忘卻的紀念,忘卻古老,忘卻過去。在我們一次次用食物和整天的鑼鼓喧囂深化節日這個儀式時,節日真正的精神與內涵卻在漸行漸遠。若有一日一覺醒來,重陽節憑空消失,如同從未出現過一般,不知我們是否會感到訝異,寂寞,抑或是漠然。

也許一個節日最好的結局是這樣的:最後一個記得這個日子的老人躺在一把搖椅上,目光隨着落日下降,漸漸閉上。這就如同一個文明的覆亡。別妄想與天地同壽,那隻不過是一個水中的夢。當社會已不再需要,當再也沒有的理由讓它存在時,有一個完滿的終點,比它如何開始更為重要。

當然也有可能是由這個節日衍生開去,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新的含義,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比之徹底消亡的説法,我也更為認同這種説法,畢竟走極端的只是少數,完全維持中平不被同化的概率幾近於零,還是融合來得更為妥當,弱化了具體的概念,而能將精神內核提煉出來。

於是就想到一個關於民族大同的問題。早些時候我對他的概念是比較模糊的,後來磚頭與我提起,一個民族的走向,無非是兩種,即同化他人和被同化。對當今這個越來越趨向於一體化的世界來説,出現統領全局的文化只是遲早的事,當然現如今這個問題便轉化為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爭鬥,簡言之就是中華文明與歐式文明的一場戰爭。中華的儒家文化存在了幾千年,自然有它的道理。平正,中庸,凡事不爭第一也不落最後,於是團隊作戰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歐式文明更講究競爭,也催生了許許多多的英雄。這場戰爭也許會曠日持久,也有可能因為一個微小的細節而閃電結束,總之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許要靠來自外太空的非自然可抗力了。磚頭更傾向於中華大同思想的最終獲勝,但究竟以何種方式來結束,就要留給歷史來印證了。

一個文明的推演,要依靠一次次的銘記與深化;而希望這一次,不會僅僅流於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