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閲讀答案

汴河亭的閲讀答案及賞析

欄目: 閲讀答案 / 發佈於: / 人氣:1.48W

廣陵花盛帝東遊,先劈崑崙一派流。

汴河亭的閲讀答案及賞析

百二禁兵辭象闕,三千宮女下龍舟。

凝雲鼓震星辰動,拂浪旗開日月浮。

四海義師歸有道,迷樓還似景陽樓②。

註釋:

①隋煬帝楊廣為了東遊廣陵(揚州),開鑿一條運河,即今通濟渠。其東段叫汴河,汴河之濱築有行宮,即“汴河亭”。

②指南朝陳後主經常宴樂的宮殿。

汴河:又名汴渠。即通濟渠,流經今河南、安徽境,在泗縣入淮河,隋煬帝所開,西通河洛。南達江淮,煬帝幸江都(今江蘇揚州),即由此道。汴河亭,在今開封市附近汴河之旁,傳為煬帝行宮故址。

廣陵:今江蘇揚州。帝:隋煬帝楊廣。

崑崙一派流:指黃河,舊説黃河發源於崑崙山,“先劈”即謂將黃河鑿渠分引。

百二:指煬帝的禁衞兵驍勇。象闕:亦稱象魏。古時宮廷門外有二台,上作樓觀,兩觀對峙,中間闕然為道,乃懸掛法令之處。

“三千宮女”句:《隋書·煬帝紀》:“庚申,遣黃門侍郎王弘、上儀同、於士澄往江南採木造龍舟、鳳帽、黃龍、赤艦、樓船等數萬艘。”

四海義師:指天下反隋的義軍。歸:歸附。有道:指唐朝。

迷樓:(煬)帝顧左右曰:“雖真仙遊其中,亦當自迷也,可目之曰迷樓。”還似:一作何異。景陽樓:即景陽殿,南朝陳後主所建,在今南京玄武湖胖。殿下有井,名胭脂井。隋兵攻破金陵,後主與寵妃張麗華投此井,未死,為隋兵所執。後世稱之為辱井

詩句“先劈崑崙一派流”中的“劈”字,表達了什麼效果?(4分)

⑵本詩頷聯和頸聯運用什麼藝術手法,怎樣描繪隋煬帝下揚州時的盛況。(6分)

①寫開山修河時的氣勢;②寫出隋煬帝驕奢淫逸。

①虛寫(想像)或動態描寫;(2分)

②通過“百二禁兵”“三千宮女”寫陪同人數之多;(1分)“星辰動”“日月浮”寫遊玩氣勢之盛。(1分)

⑴請結合詩文,從表達方式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

⑵“卒章顯其志”是本詩的重要特色,請結合全詩加以分析。

參考答案

【1】①這首詩綜合運用了記敍、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2分,兩點1分,三點2分)。②記敍主要體現在前四句,第一句交代了隋煬帝東遊的時間、地點,第二句承接上句,寫隋煬帝為了東遊廣陵先將那從崑崙山流下來的黃河水分引鑿渠,修了一條運河;三、四句寫運河一修成,“百二禁兵”即皇帝衞兵就跟着皇帝辭別了宮庭,“三千宮女”也伴隨着皇帝下到龍舟。描寫主要表現在五、六句,運用誇張的手法,描繪了東遊途中鼓聲震天,旌旗如林的景象。議論抒情主要體現在七、八句上,點明瞭詩文主旨。(各1分,結合內容分析即可)

【2】詩的前三聯基本上是冷靜客觀地寫景敍事,單看這三聯幾乎看不出作者的傾向所在(1分)。最後一聯,“四海義師歸有道,迷樓還似景陽樓”,才忽然筆鋒一轉,把對事件的評判,寫詩的旨意,一下子袒露了出來。(1分)對隋煬帝遊蕩荒淫導致亡國進行了嘲諷(2分),借古諷今(1分),批判了晚唐政治腐敗、統治者生活奢靡的現象(1分)

賞析:

《汴河亭》是唐代詩人許渾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的前三聯寫隋煬帝遊幸江都豪奢情狀。先寫興起遊興,再寫劈崑崙、修運河,前擁後簇的`奢侈豪華場面。這些描寫極為生動,不但寫出煬帝東遊時派頭之大,聲勢之壯,場面之豪華,而且極富動感。尾聯卒章顯其志,但並不直接評述,而是以四海義師蜂起,天下終至歸唐,隋煬帝的“迷樓”恰如陳後主的“景陽樓”,點出其國亡身滅的可悲下場。這首詩表面是寫對隋煬帝的批判,實際是借古喻今,諷刺晚唐的腐敗。

這首詩描繪了隋煬帝楊廣東遊廣陵的盛況,憑弔古蹟,婉轉勸諷,抒發感慨。

首聯寫隋煬帝東遊前的準備。聞説揚州花盛,便想前去觀賞,這是人之常情。起句氣勢和緩;語不驚人。但緊一句便頓起波瀾,楊廣為了去廣陵看花,竟鑿渠引流、大興水土。為逞一己的私慾,竟耗費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其奢侈程度可想而知。“先劈崑崙一派流”,一語中的,揭示本質。頷聯寫楊廣離宮時景象。詩人沒有正面寫這個場面如何壯觀,氣勢如何盛大,皇帝如何自得,而是從隨行的隊伍着筆,運用的是反襯手法。禁兵二百,前護後擁,宮女三千,尾隨其後。皇帝的赫赫聲威,於此表現無遺。頸聯寫沿途的喧鬧情景。鼓聲震天,凝固流雲,驚動星辰,旌旗招展,覆蓋着水面,彷彿波浪起伏,旗開之處,可見水底日月沉浮。這情景,把前面奢靡景象又推進一層。前三聯,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順序依次寫來,極言隋朝昏君的豪奢無度。

尾聯總束前文,避實就虛,刪繁就簡,寫出隋朝的結局,點明多行不義必自斃的道理。這個結局,是歷史的結局,又是隋煬帝荒淫無度的結局。陳後主驕奢荒淫而築景陽城,終為隋朝所滅;隋君沉醉酒色而建迷樓,終為李唐所代。歷史發展遵循着固有的軌跡。詩人以隋比陳,言唐軍為有道之師。可是,當初隋滅陳之際,隋軍也是有道之軍,這種借古諷勸晚唐之意寓於不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