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閲讀答案

文言文閲讀答案(15篇)

欄目: 閲讀答案 / 發佈於: / 人氣:2.46W

在學習和工作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閲讀答案,閲讀答案可以給我們提供解題指導和解題思路。還在為找閲讀答案而苦惱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文言文閲讀答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文言文閲讀答案(15篇)

文言文閲讀答案1

忌②數與齊諸公子③馳逐重射④。孫子見其馬足不其相遠,馬有上中下輩。於是孫子謂田忌曰:“君弟⑤重射,臣能令君勝。”田忌信然之,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

及臨質⑥,孫子曰:“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既馳三輩⑦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三千金。

【註釋】

①孫臏:春秋時大軍事家,在魏國受到龐涓的迫害,成了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協助下達到齊國,受到器重。②忌:田忌,齊國王侯,大將。③諸公子:指齊國王室子弟們。④馳逐重射:以重金賭注賽馬。逐,競賽。射:dubo,比賽。⑤弟:同“第”,但,只。⑥臨質:臨場賭賽。質:對抗。⑦輩:等級。

1、翻譯劃線句子。

答: 。

2、田忌取勝的前提是什麼?

答: 。

3、田忌取勝的關鍵是什麼?

答: 。

4、從賽馬這件事可以看出,田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答: 。

5、從賽馬這件事可以看出,孫臏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文言文閲讀答案2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1、下列加粗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①楚人有涉江者∕宋人有耕者

②遽契其舟∕因釋其耒而守株

③舟已行矣,而劍不行∕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④其劍自舟中墜於水∕於土牆凹凸處

2、解釋下列加粗詞的意思。

(1)遽契其舟( )

(2)不亦惑乎( )

(3)兔走觸株( )

(4)冀復得兔( )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是吾劍之所從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兩文後來分別演化成了什麼成語?這兩則寓言都諷刺了哪種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

2、(1)雕刻

(2)糊塗

(3)跑

(4)希望

3、(1)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2)兔子是不會再得到了,自己卻被宋國人所恥笑。

4、刻舟求劍和守株待兔。諷刺的都是那種因循守舊、固執己見、不知變通,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採取靈活對策的人。(意對即可)

文言文閲讀答案3

閲讀下文,回答問題。

冷泉亭記

白居易

東南山水,餘杭郡為最;就郡言,靈隱寺為尤;由寺觀亭,冷泉亭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尋,廣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勝概,物無遁形。春之日,我愛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導和納粹,暢人血氣。夏之夜,我愛其泉渟渟①,風泠泠②,可以蠲煩折酲③,起人心情。山樹為蓋,巖石為屏,雲從棟生,水與階平,坐而玩之者可濯④足於牀下,卧而狎⑤之者可垂釣於枕上,矧又潺湲潔徹⑥,粹冷柔滑,若俗士⑦,若道人,眼耳之塵,心塵之垢,不待盥滌,見輒除去,潛利陰益,可勝言哉!斯所以最餘杭而甲靈隱也。

杭自郡域抵四封,叢山復湖;易為形勝,先是領郡者,有相里君造虛白亭,有韓僕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觀風亭,有盧給事元鋪作見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璵最後作此亭。於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謂佳境殫矣,能事畢矣。後來者雖有敏心巧目,無所加焉,故吾繼之,“述而不作”⑧。

長慶三年八月十三日記

注:①渟渟(tínɡ):水停止不動的樣子。②泠泠(línɡ):形容清涼。③蠲(juān)煩析酲(chénɡ):除去煩勞,解除酒醉,蠲:消除,除去。酲:酒醉不清醒。④濯(zhuó):洗。⑤狎(xiá):親近而態度不莊重。⑥矧(shěn):況且。潺湲(chányuán):水流的樣子。徹:同“澈”。⑦俗士:與出家人相對而言,指未出家的人。⑧述而不作:只闡述前人的觀點。此語出自《論語o述而》。這裏是指自己不再建造新亭。

1.下面對詞語分析不妥的一項是( )

A.文章第一句中的“最”“尤”“甲”是同義詞

B.“導和納粹”,是指引導人心平氣和地接納最精美的東西。

C.“牀下”“枕上”在這兒是比喻義,指隨處、自由的意思。

D.“可勝言哉”中“勝”是壯大的意思,這兒有名傳千里之意。

2.對下面語句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

A.“撮奇得要”——集中了最奇特的要點。

C.“潛利陰益”——在不知不覺之中得到好處。

D.“佳境殫矣”——所有的美好境界,全都達到極點。

B.“物無遁形”——物體的形態全都顯露了出來。

3.對文章內容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冷泉亭是餘杭眾多美景中最好的一處。

B.與冷泉亭互相遙望的還有虛白亭、候仙亭、觀風亭和見山亭。

C.僕射、給事、右司郎中是官職,相里君、韓皋、裴棠棣、盧元鋪、元璵是人名。

D.“長慶三年八月十三日記”中“長慶”是白居易的號。

4.認真閲讀文章,在空白處填入恰當的文字。請寫出三組描寫冷泉亭景色的整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抓住冷泉亭春天的_______和_______;夏天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景物,簡練而生動地寫出了此泉四時的美景和人物的心情。

6.作者不再建造亭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D

2.A

3.D

4.A.高不倍尋,廣不累丈。

B.山樹為蓋,巖石為屏。

C.佳境殫矣,能事畢矣。

或:A.草熏熏,木欣欣。B.泉渟渟,風泠泠。C.若俗士,若道人。

5.草 木 泉 風

6.“於是,……無所加焉”

文言文閲讀答案4

閲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9-22題。

(A)謝安,字安石,尚從弟也。父裒,太常卿。安年四歲時,譙郡桓彝見而歎曰:此兒風神秀徹,後當不減王東海。及總角,神識沈敏,風宇條暢,善行書。少有盛名,時多愛慕。

後安盤桓東山,時與孫興公諸人泛海戲。風起浪湧,孫、王諸人色並遽,便唱使還。安神情方王,吟嘯不言。舟人以公貌閒意説,猶去不止。既風轉急,浪猛,諸人皆喧動不坐。公徐雲:如此,將無歸?眾人即承響而回。於是審其量,足以鎮安朝野。

(B)及帝崩,桓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陳兵衞,將移晉室。桓公伏甲設饌,廣延朝士,因此欲誅謝安、王坦之。王甚遽,問謝曰:當作何計? 謝神意不變,謂文度曰:晉阼⑥存亡,在此一行。相與俱前。王之恐狀,轉見於色。謝之寬容,愈表於貌。望階趨席,方作洛生詠諷浩浩洪流。桓憚其曠遠,乃趣⑦解兵。王、謝舊齊名,於此始判優劣。

【註釋】①裒(póu):謝裒,謝安的父親。②桓彝:尚書吏部郎桓彝,桓温的父親。③王東海:即王承,晉名臣。④總角:指童年時。⑤將無:相當於還是吧。⑥阼(zuò):國家。⑦趣:通促,趕快。

1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孫、王諸人色並遽(驚慌) B. 便唱使還(通倡,提議)

C.轉見於色 (神情) D.望階趨席(奔向)

20.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兩項是( )( )(4分)

A.眾人即承響而回 挾天子而令諸侯

B.於是審其量 未嘗不痛恨於桓靈也

C.王之恐狀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D.乃趣解兵 凡三往,乃見

21.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舟人以公貌閒意説,猶去不止。(2分)

②桓公伏甲設饌,廣延朝士,因此欲誅謝安、王坦之。(2分)

22.兩篇短文都體現了謝安怎樣的品質?具體表現有何不同?請結合文意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9.D(3分) 20.A C (4分)

21.①船伕因為謝安神態安閒,心情舒暢,便仍然搖船向前。(2分)

②桓温埋伏好兵士,設宴大請朝中百官,想趁此機會殺害謝安和王坦之。(2分)

22.淡定從容,有曠達的胸襟和非凡的氣度(2分)。第一則表現在謝安面對大自然的大風大浪時,別人驚慌失措,他卻神態悠閒,精神振奮,吟誦長嘯。第二則表現在謝安面對政治和命運的大風大浪時(或國家個人命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雖有性命之憂,卻神色不變,瀟灑吟誦,以自己的氣度震懾桓温使其撤兵。(2分)(共4分,意思符合即可)

譯文:

(一)謝安,字安石,是謝尚的堂弟弟。他父親是謝裒,官至太常卿。4歲時,謝安被當時的尚書吏部郎桓彝(即桓温父)看到,引得桓大人大發讚歎:這孩子風俊神清,以後肯定不遜於王東海(王東海即王承,是晉一代名臣)!稍大一些,謝安更是表現出聰慧機敏,處事沉穩,氣宇非凡,擅長行書。謝安在東山居留期間,時常和孫興公等人坐船到海上游玩。有一次起了大風,浪濤洶湧,孫興公、王羲之等人都驚恐失色,便提議掉轉船頭回去。謝安這時精神振奮,興致正高,吟誦長嘯,不發一言。船伕因為謝安神態安閒,心情舒暢,便仍然搖船向前。一會兒,風勢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騷動起來,坐不住了。謝安慢條斯理地説:這樣看來,恐怕是該回去了吧?大家立即響應,就回去了。從這件事里人們看到了謝安的氣度,認為他完全能夠鎮撫朝廷內外,安定國家。

(二)鹹安二年(372),即位不到一年的簡文帝就在憂懼中死去,(太子司馬曜即位,是為孝武帝。原來滿心期待着簡文帝臨終前會把皇位禪讓給自己的桓温大失所望,便以進京祭奠簡文帝為由,於寧康元年(373)二月率軍來到建康城外,準備殺大臣以立成。)桓温埋伏好兵士,設宴大請朝中百官,想趁此機會殺害謝安和王坦之。 王坦之非常驚恐,問謝安:應該採取什麼辦法?謝安神色不變,對王坦之説:晉朝的存亡,決定於我們這一次去的結果。兩人一起前去赴宴, 王坦之驚恐的狀態,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在臉色上;謝安的寬宏大量,也在神態上表示得更加清楚。他到台階上就快步入座,模仿洛陽書生那樣朗誦起嵇康浩浩洪流的詩篇。桓温害怕他那種曠達的氣量,便趕快撤走了埋伏的甲士。原先王坦之和謝安名望相等,通過這件事才分出了高低。

文言文閲讀答案5

晉人有好利者,入市區焉。遇物即攫①之,曰:“此吾可羞②也,此物(吾)可服也,此吾可資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③隨而索其直④,晉人曰:“吾利火熾時,雙目暈熱,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為爾物也。爾幸予我,我若富貴當爾償。”市伯怒,鞭之,奪其物以去。旁有哂⑤之者,晉人戟手⑥罵曰:“世人好利甚於我,往往百計而陰奪之,吾猶取之白晝,豈不又賢於彼哉?何哂之有?”

(選自明?宋濂《龍門子凝道記》)

【註釋】①攫(jué):奪取。②羞:通“饈”,美好的食品,這裏當動詞用,意為“吃”。③市伯:市場上的管理官吏。④直:通“值”。⑤哂(shěn):譏笑。⑥戟(jī)手:豎起中指與食指如戟形。這是罵人時侮辱人的動作。

【譯文】

有個貪財的晉國人,走進市場。碰到東西就取,説:“這個東西我可以吃,這個東西我可以穿,這個東西我可以收藏,這個東西我可以用。”拿了就走。管理市場的官吏追出來和他要錢,這個晉國人説:“我剛才利慾薰心,兩眼暈眩、發熱,天下的東西都好像是我本來就有的,不知道是你的東西了。幸好你給了我,我如果以後發了財就還你錢。”管市場的官吏生氣了,用鞭子抽打他,把他拿的東西奪回來就離開了。旁邊有人譏笑他,晉人伸手指着他罵道:“世上貪財的人比我還要嚴重,(他們)往往想方設法用陰謀搶奪財物,我還只不過是白天去搶,難道不是比他們好多了嗎?有什麼好笑的?”

【閲讀訓練】

1. 解釋:

(1)即去 (2)索 (3)予(4)甚於

2.翻譯:

(1)皆若己所固有。

(2)何哂之有?

3.就短文最後晉人的話,發表一下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1.(1)離開 (2)求取(3)給 (4)比……嚴重

3.雖然強搶不是什麼值得表揚的,但晉人的辯解卻也令人深思。好利是人類普遍的本性,最好的做法當然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表面君子風範,説起廉潔慷慨激昂,而暗地裏卻貪得無厭,為自己利益費盡心機者,實在比這晉人還要差!因為他們多了一條更卑劣的品行——虛偽!

文言文閲讀答案6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題。(22分)

韓稜字伯師,潁川舞陽人,弓高侯穨當之後也。世為鄉里著姓。父尋,建武中為隴西太守。

稜四歲而孤,養母弟以孝友稱。及壯,推先父餘財數百萬與從昆弟,鄉里益高之。初為郡功曹太守葛興中風病不能聽政稜陰代興視事出入二年令無違者興子嘗發教①欲署吏稜拒執不從因令怨者章之事下案驗吏以稜掩蔽興病專典郡職遂致禁錮。顯宗知其忠,後詔特原之。由是徵辟,五遷為尚書令,與僕射郅壽、尚書陳寵,同時俱以才能稱。肅宗嘗賜諸尚書劍,唯此三人特以寶劍,自手署其名曰:“韓稜楚龍淵,郅壽蜀漢文,陳寵濟南椎成。”時論者為之説:以稜淵深有謀,故得龍淵;壽明達有文章,故得漢文;寵敦樸,善不見外,故得椎成。

和帝即位,侍中竇憲使人刺殺齊殤王子都鄉侯暢於上東門,有司畏憲,鹹委疑於暢兄弟。詔遣侍御史之齊案其事。稜上疏以為賊在京師,不宜舍近問遠,恐為奸臣所笑。竇太后怒,以切責稜,稜固執其議。及事發,果如所言。憲惶恐,白太后求出擊北匈奴以贖罪。稜覆上疏諫,太后不從。及憲有功,還為大將軍,威震天下,復出屯武威。會帝西祠園陵,詔憲與車駕會長安。及憲至,尚書以下議欲拜之,伏稱萬歲。稜正色曰:“夫上交不謅,下交不黷,禮無人臣稱萬歲之制。”議者皆慚而止。尚書左丞王龍私奏記上牛酒於憲,稜舉奏龍,論為城旦②。稜在朝數薦舉良吏應順、呂章、周行等,皆有名當時。及竇氏敗,稜典案其事,深竟黨與,數月不休沐③。帝以為憂國忘家,賜布三百匹。

遷南陽太守,特聽稜得過家上冢,鄉里認為榮。稜發擿奸盜,郡中震慄,政號嚴平,數歲,徵入為太僕。九年冬,代張奮為司空。明年薨。

(選自《後漢書·韓稜傳》)

【注】①教:文告。②城旦:一種築城四年的勞役。③休沐:休息洗沐,即休假。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稜四歲而孤 失去父親 B.稜陰代興視事 處理政事

C.及竇氏敗,稜典案其事 案件 D.因令怨者章之 上奏章告發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

後詔特原之

鄉里益高之

B.

自手署其名曰

顯宗知其忠

C.

時論者為之説

世為鄉里著姓

D.

白太后求出擊北匈奴以贖罪

以稜淵深有謀,故得龍淵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A.太守葛興中風生病不能聽政,韓稜趁機把持政事兩年,周圍沒人敢於違揹他的指令。B.顯宗知道韓稜忠誠,下詔升任他為尚書令,並賜寶劍,且親手題其名為“韓稜楚龍淵”。

C.竇憲派人在上東門刺殺齊殤王子都鄉侯劉暢,事情敗露後,太后百般包庇,韓稜上疏要求讓竇憲出去攻打北匈奴來贖罪。

D.韓稜升任南陽太守路過家鄉,皇上特許他回家祭祖,鄉里鄉親都為此感到榮光。

9.根據具體要求,分別完成下列各題(10分)

(1)翻譯下列句子(7分)

①稜上疏以為賊在京師,不宜舍近問遠,恐為奸臣所笑。(4分)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竇太后怒,以切責稜,稜固執其議。(3分)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從文中找出能表現韓稜剛直不阿的兩個例子(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5.【答案】C 【解析】 C 查辦。

6.【答案】A【解析】 A,第三人稱代詞,他 B,第三人稱代詞,他們的第三人稱代詞,他的;C,介詞,替動詞,是 ;D,連詞,來連詞,因為

7.【答案】B

8.【答案】D 【解析】 A 韓稜是暗地裏代理事務,對太守是一種幫助;B 賜寶劍的是肅宗;C 是竇憲求太后要出擊匈奴立功贖罪。

9.(1)①韓稜上疏認為賊在京師,不應當舍近問遠,恐怕被奸臣嘲笑。( “以為”1分,“宜”1分,被動句式1分,大意1分)

②竇太后發怒,深深責備韓稜,韓稜堅持他自己的看法。(“切”1分,“固執”1分,大意1分)

(2)①興子嘗發教欲署吏,稜拒執不從②竇太后怒,以切責稜,稜固執其議③稜正色曰:“夫上交不謅,下交不黷,禮無人臣稱萬歲之制。”(答出一個例子1分,兩個例子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可引用原文,也可自己概括)

【參考譯文】

韓稜字伯師,潁川舞陽人,是弓高侯禿貴當之後代。世代為鄉里大姓。父親韓尋,建武年間為隴西太守。

韓稜4歲時失去父親,養母以孝友著稱。到了壯年,退讓父親的餘財幾百萬給堂弟,鄉里人更加稱譽他的風格高尚。起先任郡裏功曹,太守葛興中風,病得不能處理政務,韓稜暗地裏代替葛興處理政事,出入二年,命令沒有違抗的。葛興兒子曾經想發佈文告安排官吏,韓稜拒絕不聽,葛興兒子於是令抱怨者上奏章告發韓稜。公文下達查核,有關官吏認為韓稜隱瞞葛興生病的情況,擅自掌管郡守職權,就將他關了起來。顯宗知道韓稜忠心,後來下詔特意赦免了他。從此徵召入朝,五遷為尚書令,與僕射郅壽、尚書陳寵,同時都以才能著稱。肅宗曾賜給眾尚書劍,只有這3個人特別,是寶劍,並且親自寫上他們的名字叫:“韓稜楚龍淵,郅壽蜀漢文。寵濟南椎成”當時議論的人為之解説:因為韓稜淵深有謀略,所以得了龍淵;郅壽明達有文章,所以得到漢文;陳寵敦厚朴實,善於表現於外,所以得到椎成。

和帝即位,待中竇憲派人刺殺殤王之子都鄉侯劉暢於上東門,有關官吏害怕竇憲,都故意懷疑劉暢的兄弟。皇上詔遣御史到齊國查辦這件事,韓稜上疏認為賊在京師,不應當舍近問遠,恐怕被奸臣嘲笑。竇太后發怒,深深責備韓稜,韓稜堅持他自己的看法。等到事情揭發後,果然如韓稜所言。竇憲很惶恐,向太后請求出擊北匈奴以贖罪。韓稜又上書勸諫,竇太后不聽從。等到竇憲立了功,回來做了大將軍,威震天下,又出兵駐紮武威。這時皇帝西往祭祀園陵,詔竇憲與車駕相會於長安。竇憲到後,尚書以下的官吏商議拜見竇憲時,伏地口稱“萬歲”。韓稜正顏厲色地説:“對上不諂媚,對下不褻瀆,按禮無人臣稱萬歲的制度。”議論的人都慚愧地作罷論。尚書左丞王私自奏記上牛酒給竇憲,韓稜舉奏王龍,判處王龍城旦罪。韓稜在朝廷數次薦舉良吏應順、呂章、周紆等,都有名於當時。等到竇憲失敗,韓稜負責查究這個案子,深入徹底地追究其黨羽,幾個月都沒有休假。皇帝認為韓稜憂國忘家,賜給他布三百匹。

韓稜升為南陽太守,朝廷特讓他回家上祖墳祭祖,鄉里以為榮耀。韓稜揭發奸盜壞人,郡中壞人都很害怕,為政嚴肅公平。幾年後,徵入為太僕。九年冬,代替張奮為司空的官職。第二年逝世。

文言文閲讀答案7

甯越,中牟①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勞,謂其友曰:“何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學。學三十歲則可以達矣。”甯越曰:“請以十五歲。人將休,吾將不敢休;人將卧,吾將不敢卧。”十五歲而周威公師之。矢②之速也,而不過二里,止也;步之遲也,而百舍③,不止也。今以甯越之材而久不止,其為諸侯師,豈不宜哉? (10分)

(選自《呂氏春秋》)

【註釋】①中牟:地名。②矢:射出的箭。③舍:古代度量單位,三十里為一舍。

小題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2分)

(1)苦耕稼之勞苦:

(2)學三十歲則可以達矣達:_________

小題2:.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1)何為而可以免此苦也?

(2)十五歲而周威公師之。

小題3:.文中劃線句子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何作用?(2分)

小題4:.從選文看,甯越身上有哪些優點?(2分)

小題5:.小故事説明了什麼道理?對你有何啟發?(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2分)(1)以……為苦 (2)顯達

小題2:(2分) (1)怎樣做才能夠免除這種辛苦呢?

(2)(學了)十五年,周威公拜他做了老師。

小題3:(2分)對比,通過對比突出堅持不懈的意義。

小題4:(2分)①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②勤奮刻苦(或認準目標,堅持不懈)

小題5:(2分)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我們要有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略

文言文閲讀答案8

閲讀下文,回答問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小題1】解釋下列詞句中加粗的字的意思。(2分)

也 温而知新 女知之乎 思而不學則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的語句。(4分)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②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小題3】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下列問題。(2分)

①闡述學習與思考的關係的句子是 , 。

②要求我們在學習中應有老老實實的態度的句子是 , , 。

【小題4】 近幾年美國頒佈各種法規促使國內安定和平,卻插手別國內政,製造矛盾。對此,我們可以用《論語》中的 , 來勸誡美國政府。(1分)

【小題5】請你任意寫出兩個文中所包含的成語。(1分)

答案

【小題1】(1)通智,聰明的,智慧的(註明為通假字,否則不得分)

(2) 舊的知識。 (3)教導 (4)有害。

【小題2】譯文略 (注意 三人 以為已不亦等詞的準確翻譯)

【小題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小題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小題5】温故知新 死而後已 任重道遠 擇善而從

文言文閲讀答案9

閲讀下文並完成問題。

鳥説

餘讀書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官官然者即而視之則二鳥巢於其枝幹之間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盞,精密完固,細草盤結而成。

鳥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潔,娟皎可愛,不知其何鳥也。雛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輒患於屋上不即下。主人戲以手撼其巢,則下瞰而鳴。小撼之小鳴,大撼之即大鳴,手下鳴乃已。他日,餘從外來,見巢墜於地,覓二鳥及彀,無有。問之,則某氏僮如取以去。

嗟乎!以此鳥之羽毛潔、而音鳴好也,奚不深山之適而茂林之棲?乃託身非所,見辱於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為甚寬也哉?

1.用“/”給文中畫線部分斷句。

2.説,是一種文體,可以_________,也可以_______或_______。本文是一篇以_______為主的“説”體文字。

3.解釋句中的加粗詞。

(1)巢大如盞( )

(2)小不能盈掬( )

(3)手下鳴乃已( )

(4)雛且出矣,雌者覆翼之( )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奚不深山之適而茂林之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對鳥兒的遭遇是什麼態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聯繫生活實際,説説作者寫本文的用意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者/……之/……間/……尺/……

2.説明 議論 記敍 記敍

3.(1)燈盞

(2)一滿捧

(3)止

(4)用翅膀

4.為什麼不到深山裏去找茂林棲息呢?(意對即可)

5.同情、悲哀鳥兒的遭遇,痛恨毀鳥人的行徑。

6.抨擊境治者的暴虐兇殘,對受迫害的人深切同情,也告誡人們要選擇好的生活環境。(言之有理即可)

文言文閲讀答案10

宗澤,字汝霖,婺州①義烏人。澤自幼豪爽有大志。

靖康②元年,命知磁州③。時太原失守,官兩河者率④託故不行。澤曰:“食祿而避難,不可也。”即日單騎就道,從羸卒⑤十餘人。澤至,始為固守不移之計。上嘉之,除河北義兵都總管。

二年正月,澤至開德⑥,十三戰皆捷。

澤兵進至衞南⑦,度將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驅雲前有敵營,澤揮眾直前與戰,敗之。轉戰而東,敵益生兵⑧至,王孝忠戰死,前後皆敵壘。澤下令曰:“今日進退等死,不可不從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無不一當百,斬首數千級。金人大敗,退卻數十餘里。

澤前後請上還京二十餘奏,每為潛善⑨等所抑,憂憤成疾,疽發於背。澤歎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翌日,風雨晝晦。澤無一語及家事,但連呼“過河”者三而薨⑩。

【註釋】

①婺(wù)州:今浙江金華。②靖康:宋欽宗年號。③磁州:今河北磁縣。④率:都。⑤羸(léi)卒:瘦弱的士兵。⑥開德:令河南濮陽,即演淵。⑦衞南:今河南濮陽西南。⑧生兵:指生力軍。⑨潛善:人名,即黃潛善。⑩薨(hōng):死亡。

1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2分)

(1)二年正月,澤至開德,十三戰皆捷( )

(2)澤兵進至衞南,度將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 )

1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澤自幼豪爽有大志。

譯文:

(2)今日進退等死,不可不從死中求生。

譯文:

13.通讀全文,根據你的理解,談談對宗澤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2分)

答案

ll.(1)全、都,全部;(2)推測、估計、考慮。

l2.(1)宗澤從小性格豪爽,有遠大的志向。 (2)今天,進和退同樣是死,不能不從死中求生。

13.豪爽有大志、英勇善戰、忠君愛國。

文言文閲讀答案11

原文

王安石在相位,子婦之親(1)蕭氏子(2)至京師(3),因謁(4)公,公約之飯.翌日(5),蕭氏子盛服而往,意為公必盛饌(6).日過午,覺飢甚而不敢去(7).又久之,方(8)命坐,果蔬(9)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10).酒三行(11),初供胡餅兩枚,次供豬臠(12)數四,頃即供飯,旁置(13)菜羹而已.蕭氏子頗驕縱,不復下箸(14),惟啖(15)胡餅中間少許,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16)而退.

註釋

(1)子婦之親:兒媳婦家的親戚.

(2)蕭氏子:蕭家的一個兒子.

(3)京師:京城.

(4)謁:拜見.

(5)翌日:第二天.

(6)饌(zhuàn):準備食物.

(7)去:離開.

(8)方:才.

(9)果蔬:泛指菜餚.

(10)心怪之:對此責怪(王安石).

(11)酒三行:指喝了幾杯酒.

(12)臠(luán):切成小塊的肉.

(13)置:放置.

(14)箸:筷子.

(15)啖:吃.

(16)甚:很.

(17)飯:飯食

(18)方:剛才

(19)盛(sheng):很,非常,及

(20)具:具備,完畢

文言知識

説“頗”.“頗”的義項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這往往要隨上下文決定它的含義.上文“蕭氏子頗驕縱”中的“頗”要作“很”解,意為蕭氏的獨生子很驕橫放縱.又,“其婦年五十,頗有姿色”,其中“頗”要作“略微”解,因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又,“公為人正直,鄉里頗有望”,意為他為人正直,在鄉里很有名望.

譯文

王安石做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氏子(因為)到京城,所以去拜訪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請他吃飯.第二天,蕭氏子穿盛裝出席,以為王安石必定會以盛宴相邀.到了中午的時候,覺得很飢餓,但不敢離去.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餚都不具備.蕭氏子心裏暗暗的責備王安石.喝了幾杯酒,才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幾塊切成塊的肉.一會兒就上飯了,旁邊只安置了菜羹罷了.蕭氏子很驕橫放縱.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四邊取來自己吃,蕭氏子感到很慚愧,便回去了

王安石的品質

不屑那些酒囊飯袋的小人,蕭氏子雖人品不壞,但似乎是一個嫌貧愛富、阿諛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動絕妙的諷刺了那些貪名貪利的人,即使對方是自己的親戚他也不失原則,嗤之以鼻.也主要體現了王安石生活樸素,作風簡樸,節約,不鋪張浪費.

謁:拜見

去:離開

置:放置

食:吃

解釋錯誤的:D

翻譯:王安石擔任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氏的兒子到京城,於是拜見王安石。王安石請他一起吃飯。第二天,蕭氏的兒子穿着華麗的衣服前往,以為王安石一定會準備好豐盛的食物(來款待他)到了中午,蕭氏的兒子覺得十分飢餓,但又不敢離開。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讓他坐下。各種菜餚都沒有準備,那人心中已經對此感到很奇怪了。... v5book5 20xx-09-23

謁:拜見

去:離開

置:放置

食:吃

解釋錯誤的:D

翻譯:王安石擔任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氏的兒子到京城,於是拜見王安石。王安石請他一起吃飯。第二天,蕭氏的兒子穿着華麗的衣服前往,以為王安石一定會準備好豐盛的食物(來款待他)到了中午,蕭氏的兒子覺得十分飢餓,但又不敢離開。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讓他坐下。各種菜餚都沒有準備,那人心中已經對此感到很奇怪了。喝了幾杯酒,才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四份切成塊的肉。一會兒就上飯了,一旁安置着菜湯罷了。蕭氏的兒子很驕橫放縱。不再動筷子,只吃了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王安石拿過來自己吃了,蕭氏的兒子十分慚愧地離開了。

王安石具有什麼品質?

答案一:答:生活節儉,不鋪張浪費,即使對方是自己的親戚他也不失原則,以自己的行動絕妙地教育了那些貪名貪利的人。

答案二:答:吾觀文後方知;王公極俱察人之相之能,公於內必以測知蕭氏子僅能為一褲綽弟子耳,由是“又久之,方命坐”,並視其為無能之主(“日過午,覺飢甚而不敢去。”),竟然“初供胡餅兩枚,次供豬臠數四,頃即供飯,旁置菜羹而已。”拜讀及此不由喟然‘堂堂一品當朝宰相,約親往飯,竟若此!無糧乎?無孔方兄乎?非也。若來者乃曲陽春白雪者,吾思王公必果蔬具備,佳餚佔席,傾力而為。公實乃唯是料此子如鳥無鳳翅,鳩不鷹翔。

直拜讀至蕭氏子“惟啖胡餅中間少許,留其四旁。”吾愈念則悲愈從中來,觀此子實如今之衣口手食之輩,圖私慾不思稼穡。

再至“公取自食之”初,吾三思公何‘取’且‘自食’,甚惑!王公須節儉至此?良久,方悟。惟有一解釋之,公乃思無能者無食能者自食爾就此舉動矣。

於是令蕭氏子“愧甚而退”,使蕭氏子蒙羞。

由上析可知,王公有三能;1.察人之相測人能之能。2.觀人能許許多飯之能。3.不懼羞人,思之敢為之能。此三能亦招致安石變法歸敗王公晚年無福之顧也。

(由以上分析總結出,王安石以下能力;1.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行動推斷他有多少才能的本領。2.看那人有多少才能再給他吃多少飯的本領。3.不怕使別人蒙羞,自己咋樣想就麼樣做的本領。如説到品格就二點,觀察入微、敢想敢為。

謁:拜見

去:離開

置:放置

食:吃

解釋錯誤的:D

翻譯:王安石擔任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氏的兒子到京城,於是拜見王安石。王安石請他一起吃飯。第二天,蕭氏的兒子穿着華麗的衣服前往,以為王安石一定會準備好豐盛的食物(來款待他)到了中午,蕭氏的兒子覺得十分飢餓,但又不敢離開。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讓他坐下。各種菜餚都沒有準備,那人心中已經對此感到很奇怪了。... sunnysunny_6 20xx-09-23

謁:拜見

去:離開

置:放置

食:吃

解釋錯誤的:D

翻譯:王安石擔任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氏的兒子到京城,於是拜見王安石。王安石請他一起吃飯。第二天,蕭氏的兒子穿着華麗的衣服前往,以為王安石一定會準備好豐盛的食物(來款待他)到了中午,蕭氏的兒子覺得十分飢餓,但又不敢離開。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讓他坐下。各種菜餚都沒有準備,那人心中已經對此感到很奇怪了。喝了幾杯酒,才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四份切成塊的肉。一會兒就上飯了,一旁安置着菜湯罷了。蕭氏的兒子很驕橫放縱。不再動筷子,只吃了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王安石拿過來自己吃了,蕭氏的兒子十分慚愧地離開了。

王安石具有什麼品質?

答:生活節儉,不鋪張浪費,即使對方是自己的親戚他也不失原則,以自己的行動絕妙地教育了那些貪名貪利的人。

這點可以了麼?

望樓主採納,謝謝。

謁:拜見

去:離開

置:放置

食:吃

解釋錯誤的:D

翻譯:王安石擔任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氏的兒子到京城,於是拜見王安石。王安石請他一起吃飯。第二天,蕭氏的兒子穿着華麗的衣服前往,以為王安石一定會準備好豐盛的食物(來款待他)到了中午,蕭氏的兒子覺得十分飢餓,但又不敢離開。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讓他坐下。各種菜餚都沒有準備,那人心中已經對此感到很奇怪了。... 莫拉米拉 20xx-09-23

謁:拜見

去:離開

置:放置

食:吃

解釋錯誤的:D

翻譯:王安石擔任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氏的兒子到京城,於是拜見王安石。王安石請他一起吃飯。第二天,蕭氏的兒子穿着華麗的衣服前往,以為王安石一定會準備好豐盛的食物(來款待他)到了中午,蕭氏的兒子覺得十分飢餓,但又不敢離開。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讓他坐下。各種菜餚都沒有準備,那人心中已經對此感到很奇怪了。喝了幾杯酒,才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四份切成塊的肉。一會兒就上飯了,一旁安置着菜湯罷了。蕭氏的兒子很驕橫放縱。不再動筷子,只吃了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王安石拿過來自己吃了,蕭氏的兒子十分慚愧地離開了。

王安石具有什麼品質?

答:生活節儉,不鋪張浪費,即使對方是自己的親戚他也不失原則,以自己的行動絕妙地教育了那些貪名貪利的人。

文言文閲讀答案12

文言文閲讀。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時曰:“小惠未編,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夏後伯啟與有扈①戰於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之,夏後伯啟曰:“不可。吾地不淺②,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於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④,鐘鼓不修⑤,子女不飭⑥,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註釋】①夏後伯啟與有扈:古代的人名。②淺:狹、窄小。③教:教化。④張:樂器上弦。⑤修:設置。⑥飭:謹慎、恭敬。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詞語的意思。

(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鄙:________________

(2)期年而有扈氏服 期年:________________

2.翻譯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合甲、乙兩文內容,説説作戰要想取得勝利需要做到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目光短淺。

(2)滿一年。

2.(1)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減弱,第三次擊鼓士氣完全耗盡。

(2)所以想要戰勝別人,就一定要先戰勝自己。

3.①政治上取信於民;

②軍事上抓住戰機,知己知彼;

③想要戰勝別人,首先要戰勝自己。

文言文閲讀答案13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荀彧字文若,穎川穎陰人也。彧年少時,南陽何顒異之,曰:“王佐才也。”永漢元年,舉孝廉,拜守宮令。董卓之亂,求出補吏。除亢父令,遂棄官歸。謂父老曰:“穎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衝,宜亟去之,無久留。”鄉人多懷土猶豫,莫有隨者,彧獨將宗族至冀州。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紹內懷不服。紹既並河朔,天下畏其強。太祖方東憂呂布,南拒張繡,而繡敗太祖軍於宛。紹益驕,與太祖書,其辭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動靜變於常,眾皆謂以失利於張繡故也。鍾繇以問彧,彧曰:“公之聰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慮。”則見太祖問之,太祖乃以紹書示彧,曰:“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 彧曰:“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苟非其人,雖強亦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①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願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太祖悦。

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以彰殊勛,密以諮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會徵孫權,表請彧勞軍於譙,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

評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鑑先識,未能充其志也。”

(選自《三國志?魏書十?荀彧傳》,有刪節。)

①問:通“聞”,名聲,虛名。

4.對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彧年少時,南陽何顒異之 異:看重 B.除亢父令 除:廢除

C.殆有他慮。殆:恐怕,大概 D.會徵孫權 會:正趕上,恰逢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説明荀彧有“王佐之才”的一組是( 3分) ( )

①彧曰:“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苟非其人,雖強亦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②董卓之亂,求出補吏。除亢父令,遂棄官歸。③公之聰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慮。 ④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以彰殊勛,密以諮彧。⑤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⑥會徵孫權,表請彧勞軍於譙,彧疾留壽春。

A.①③④ B.②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6.下列對文中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 )

A.荀彧年少的時候,南陽何顒就認為他不同於一般,有王佐才,很看重他。

B.太祖迎天子後,四面受敵。袁紹給他寫了一封言辭傲慢無禮的書信,太祖看後很生氣,出入的舉動不同於平常,眾人都説是因為失利於張繡的緣故,只有荀彧認為有其他憂慮。

C.荀彧死後的第二年,太祖就升為魏公了。

D.十七年,董昭等認為太祖應該晉升爵位為國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勛,荀彧也認為應該這樣做,太祖因此對他更加重用。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①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5分)

答:

②然機鑑先識,未能充其志也。(5分)

答:

參考答案:

4.B(除:授予,任命)(3分)

5.C(②寫在董卓之亂時改任他做亢父縣令,他放棄不做之事,④是敍述董昭向他請教讓太祖進爵之事,⑥寫太祖對他的“打擊報復”,與他“有王佐之才”無關。排除此三句,只剩C項。)(3分)

6.D(“荀彧也認為應該這樣做,太祖因此對他更加重用”與原文相反。)(3分)

7.①而您明白豁達,不拘小節,用人唯才,這説明您在度量方面勝過袁紹。(“明達”,“唯…所…”,“宜”各1分,文句通暢2分。)(5分)

②然而預先看出了曹氏篡位的苗頭,因而沒有能夠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才智。(機鑑:機敏地察出,預先看出;先識:事先識破;充:動詞,充分地發揮;其:自己的。各1分,句子通暢1分)(5分)

文言文閲讀答案14

昔先聖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於公。

嘗試觀於上志①,有得天下者眾矣,其得之必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於公。故《鴻範》②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無或③作好,遵王之道;無或作惡,遵王之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

伯禽④將行,請所以治魯,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則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病矣,漬甚,國人弗諱,寡人將誰屬國?管仲對曰:昔者臣盡力竭智,猶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於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願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諾,曰:公誰欲相?公曰:鮑叔牙可乎?管仲對曰:不可。夷吾善鮑叔牙,鮑叔牙之為人也:清廉潔直,視不己若者,不比於人;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

勿已,則隰朋其可乎?隰朋之為人也:上志而下求,醜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其於國也,有不聞也;其於物也,有不知也;其於人也,有不見也。勿已乎,則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處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⑥,大勇不鬥,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惡,用管子而為五伯⑦長;行私阿所愛,用豎刀⑧而蟲出於户。人之少也愚,其長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飾服,私利而立公,貪戾而求王,舜弗能為。

【註釋】 ①上志:古記,指古代典籍。 ②《鴻範》:《尚書》中的一篇。 ③或:有。④伯禽:周公之子。⑤周公:姓姬,名旦,武王之弟,成王之叔,輔助成王。⑥豆:擺設祭祀用的食器,名詞作動詞。

9.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萬民之主,不阿一人 阿:偏私

B.利而勿利也 利: 利益

C.萬物皆被其澤 被:蒙受

D.視不己若者,不比於人 比:親近

10. 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其得之必以公 農人告餘以春及

B.伯禽將行,請所以治魯 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C.生而弗子,成而弗有, 棄甲曳兵而走

D.其於國也,有不聞也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11.下列句子全都能表明貴公的一項是:

①昔先聖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 ②萬民之主,不阿一人

③伯禽將行,請所以治魯 ④去其人而可矣

⑤桓公行公去私惡,用管子而為五伯長 ⑥日醉而飾服,私利而立公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⑥ D.④⑤⑥

1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作者以為,三皇五帝等古代聖王治理天下之所以能使天下太平,是因為他們首先做到了公正無私。

B.周公教育自己的兒子,為政要利而勿利,目的就是教兒子做事要出以公心;楚人丟了弓卻不肯去找,也是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做事出以公心。

C.文中將孔子和老子並舉,認為老子的心胸包容天地,對他的評價要高於孔子。

D.本篇文章語言平實,善用事例。其中管仲素善鮑叔牙,但他並不同意在自己病故以後由鮑叔牙繼任相齊,由此可以看出管仲的公正無私。

13.翻譯畫線的句子。(8分)

(1)甘露時雨,不私一物(2分)

譯文:

(2)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3分)

譯文:

(3)醜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3分)

譯文:

參考答案:語文網

9.B謀求利益

10.D (A 憑藉/把 B 用來..的方法/的原因 C.卻/修飾)

11.A(③詢問治理方法,沒談到公 ⑥有私利之心不能做到立公)

12.B楚人做事並非出以公心。

13.(1)雨及 時地下下來,不偏私某一個事物

(2)萬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澤,享受天地的利益,卻不知道這些恩澤和利益是從哪裏來的

(3)常常以自己不如黃帝為羞愧,對不如自己的人表示同情

文言文閲讀答案15

照鏡子

一百多年前,美國有個孩子叫湯姆,他從小就愛動腦子。

一天晚上,湯姆的媽媽肚子突然痛得厲害,豆大的汗珠一滴一滴往下( )。爸爸趕緊請來了醫生,經檢查,醫生診斷出媽媽患了急性闌尾炎,必須馬上動手術。

可是小湯姆家只有煤油燈,光線太暗,怎麼能動手術呢?爸爸愁得__________,醫生急得在屋裏踱來踱去。小湯姆心想:要想法讓屋裏亮一些,可從哪裏找那麼多燈呢?他忽然想起,白天和小夥伴一起玩時,用塊玻璃鏡片在陽光下晃來晃去,牆上不就出現很亮的光斑嗎?想到這兒,他叫醫生快準備動手術,自己就跑了出去。

小湯姆飛快地跑到鄰居家借來了四塊鏡子,放在病牀四周,然後在每塊鏡子前面放上一盞油燈。這一來,病牀上的光線亮多了,醫生順利地做完了手術。

你知道這個孩子是誰嗎?他就是後來的大發明家——愛迪生。

1.文中( )裏應填( )

A.湧 B.掉 C.流 D.淌

2.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應補上的一項是( )

A.大叫在嚷 B.直跺腳 C.雙手抱住頭 D.趕緊往外跑

3.與文中加“ ”的句子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然後把四盞油燈分別放在每塊鏡子前面。

B.然後再放四盞油燈在鏡子前面。

C.然後把油燈和鏡子放在一起。

D.然後在每塊鏡子上放一盞油燈。

4.下面每組句子意思相同的是( )

A.光線太暗,怎麼能動手術呢?

光線太暗,不能動手術。

B.可從哪裏找那麼多燈呢?

沒有地方能找那麼多燈。

C.牆上不就出現很亮的光斑嗎?

牆上就出現很亮的光斑。

D.你知道這個孩子是誰嗎?

你不知道這孩子是誰。

5.小湯姆在每塊鏡子前面放上一盞油燈是( )

A.可以使鏡面變亮,病牀上光線就亮多了。

B.可以使油燈變多,病牀上光線就亮多了。

C.可以反射油燈燈光,病牀上光線就亮多了。

D.可以使看到各個角度,病牀上光線就亮多了。

《照鏡子》答案:

1.D

2.C

3.A

4.A、C

5.C

Tags:閲讀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