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閲讀答案

《清史稿·列傳文苑》閲讀答案

欄目: 閲讀答案 / 發佈於: / 人氣:6.98K

魏禧,字冰叔,寧都人。父兆鳳,諸生。明亡,號哭不食,翦發為頭陀①,隱居翠微峯。是冬,筮離之乾,遂名其堂為易堂,旋卒。

《清史稿·列傳文苑》閲讀答案

禧兒時嗜古,論史斬斬見識議。年十一,補縣學生。與.兄際瑞、弟禮,及南昌彭士望、林時益,同邑李騰蛟、邱維屏、彭任、曾燦等九人為易堂學。皆躬耕自食,切劘②讀書。禧束身砥行,才學尤高。門前有池,顏其居曰勺庭,學者稱勺庭先生。性仁厚,寬以接物,不記人過。與人以誠,雖見欺,怡如也。然多奇氣,論事每縱橫排奡③,倒注不窮。事會盤錯,指畫灼有經緯。

思患豫防,見幾於蚤,懸策而後驗者十嘗八九。流賊起,承平久,人不知兵,且謂寇遠猝難及。禧獨憂之,移家山中。山距城四十里,四面削起百餘丈。中徑坼,自山根至頂若斧劈然。緣坼鑿磴道梯而登,因置閘為守望。士友稍稍依之。後數年,寧都被寇,翠微峯獨完。喜讀史,尤好左氏傳及蘇洵文。其為文凌厲雄傑。遇忠孝節烈事,則益感激,摹畫淋漓。年四十,乃出遊。於蘇州交徐枋、金俊明,杭州交汪渢,常熟交顧祖禹,常州交惲日初、楊瑀,皆遺民也。當是時南豐謝文洊講學程山星子宋之盛講學髻山弟子著錄者皆數十百人與易堂相應和易堂獨以古人實學為歸而風氣之振由禧為之領袖。僧無可嘗至山中,歎曰:“易堂真氣,天下無兩矣!”友人亡,其孤不能自存,禧撫.教安業之。凡戚友有難進之言,或處人骨肉間,禧批郤導窾,一言輒解其紛。或訝之,禧曰:“吾每遇難言事,必積誠累時,待其精神與相貫注,夫然後言。”

康熙十八年,詔舉博學鴻儒,禧以疾辭。有司催就道不得已,舁疾至南昌就醫。巡撫舁驗之,禧蒙被卧稱疾篤,乃放歸。後二年卒,年五十七。

(節選自《清史稿·列傳文苑》,有刪改)

【注】①頭陀:意為“抖擻”,即去掉塵垢煩惱。因用以稱僧人。②切劘(mó):切磋相正。③排奡(ào):剛勁有力。

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論史斬斬見識議斬斬:斬釘截鐵的樣子

B.則益感激 感激:激動

C.禧撫.教安業之撫:撫育

D.有司催就道 就道:動身上路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與兄際瑞、弟禮等九人為易堂學 B.寬以.接物

客亦知夫水與.月者乎 間以.詩記所遭

C.且謂寇遠猝難及 D.或處人骨肉間

猶且從師而問焉 或師焉,或不焉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禧嚴於修身,注重品德修養。他為人樸素好學,待人寬厚真誠,對亡友遺孤承擔起教養之責,使其能安於立業,他還善用言辭替人排憂解難,有仁者之風。

B.魏禧喜讀史,善評史,從小對歷史就有獨到的見解,即使事情錯綜複雜,他也能分析得鮮明而有條理。因此,他的文章多頌揚忠孝節烈之士,文風也凌厲雄健。

C.本文的第三段文字,作者運用了敍述、描寫、議論等多種手法,從正面和側面等角度,將魏禧頗有軍事謀略的形象刻畫得生動細緻,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D.魏禧四十歲之後才出寧都交遊各地,他所結交的都是明遺民。康熙年間,舉薦他為博學鴻儒,他以病拒辭,不肯仕清,可見他的`身上有一定的遺老思想。

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當是時南豐謝文洊講學程山星子宋之盛講學髻山弟子著錄者皆數十百人與易堂相應和易堂獨以古人實學為歸而風氣之振由禧為之領袖。

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

(1)與人以誠,雖見欺,怡如也。(3分)

(2)吾每遇難言事,必積誠累時,待其精神與相貫注,夫然後言。(4分)

參考答案

16.A(斬斬:鋒芒畢露的樣子)

17.A(A 都是和,連詞。B 表修飾,連詞 / 用,介詞;C 並且,連詞/讓步關係,尚且,還,連詞;D 或者,連詞/有的人,代詞)

18.B(因果關係不成立)

19.(3 分)當是時 / 南豐謝文洊講學程山 / 星子宋之盛講學髻山 / 弟子著錄者皆數十百

人 / 與易堂相應和 / 易堂獨以古人實學為歸 / 而風氣之振/由禧為之領袖。

20.(7 分)(1)用誠心結交別人,即使被欺騙,(魏禧)也是和悦的樣子。(“與”、“怡如”、被動句各 1 分)

(2)我每次遇到難以言説的事情,一定積聚誠心持續一段時間,等到他的意志與我互相貫通時,這樣之後再進言。(“積誠累時”“精神”“貫注”各 1 分,句子通順 1 分)

參考譯文

魏禧,字冰叔,寧都人。他的父親魏兆鳳,是明代的生員。明朝滅亡後,痛哭不吃東西,減掉頭髮做了頭陀,隱居在翠微峯。這年冬天,用蓍草占卦,顯示為離之乾卦,於是命名這個堂為易堂,不久之後去世了。

魏禧從小就喜愛古文,談論歷史鋒芒畢露且有見解。十一歲時,補為縣學的生員。和兄長魏際瑞、弟弟魏禮,以及南昌彭士望、林時益,同鄉李騰蛟、邱維屏、彭任、曾燦等九人成為易堂學員。他們都親自耕種,自食其力,彼此在學業上切磋相正。魏禧約束自身,砥礪品行,才學特別高。門前有一個池子,命名他的居室為勺庭,求學的人稱他為勺庭先生。他性情仁厚,以寬厚的態度待人接物,不會記住別人的過錯。用誠心結交別人,即使被欺騙,(魏禧)也是和悦的樣子。然而他多有不平凡的志氣,談論事情每每雄健奔放,剛勁有力,表達時如水傾倒流瀉而出,沒有窮盡。事情錯綜複雜,他規劃鮮明,相當有條理。

魏禧想到憂患處就事先防備,在很早的時候就預見其先兆,預計而後應驗的十有八九。四處流竄的盜賊興起,但是太平很久了,人們都不清楚戰爭,並且説流寇在遠方,很難突然到達寧都。唯獨魏禧為之憂慮,把家遷移到了山中。山距離寧都城四十里,四面陡峭,離地面一百多丈。中間的路裂開了,從山腳到山頂就像用斧子劈開的樣子。沿着裂開的壁縫開鑿石級階梯登山,順着險要設置閘門作為守望之地。

那些一起讀書的朋友逐漸來依附他。幾年之後,寧都遭遇流寇,唯獨翠微峯保全了。

魏禧喜歡讀史書,尤其喜愛左氏傳以及蘇洵的文章。他寫文章雄健出眾,遇到忠孝節烈的事情,就更加激動,(將其事)刻畫得淋漓盡致。到了四十歲,才外出遊學。在蘇州結交了徐枋、金俊明,在杭州結交了汪渢,在常熟結交了顧祖禹,在常州結交了惲日初、楊瑀,這些人都是前朝遺民。在當時,南豐的謝文洊在程山講學,星子的宋之盛在髻山講學,載錄的弟子都有幾十百人,與易堂相呼應。唯獨易堂把古人切實有用的學問作為趨向,而這股風氣的興起,是由魏禧作為領袖的。僧人無可曾經到過山中,感歎説:“易堂有一股真氣,天下再沒有第二處了!”

朋友去世了,他的遺孤不能自謀生計,魏禧撫育教養他們並且讓他們安於本業。大凡親戚朋友有難以進説的話,或者處理別人骨肉離間的事情,魏禧如在在骨節空隙處運 ,一句話就解決了他們的紛爭。有的人感到驚訝,魏禧説:“我每次遇到難以言説的事情,一定積聚誠心持續一段時間,等到他的意志與我互相貫通時,這樣之後再進言。”

康熙十八年,皇帝下詔舉薦他做博學鴻儒,魏禧用患病推辭。有司催着他動身,不得已,帶着病到南昌就醫。巡撫(派人)把他抬來察看,魏禧蒙着被子躺在轎子上稱自己病重,巡撫於是放他回去了。兩年之後魏禧去世,享年五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