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試題

六年級音樂測試題

欄目: 試題 / 發佈於: / 人氣:2.92W

一、填空

六年級音樂測試題

1、貝多芬(1770-1827)(德)國音樂家,萊茵河畔一座美麗的聲城市(波恩)。他的一生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其中以(九部交響曲)最為著名。貝多芬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他創作的《第六交響曲(田園)》就是他譜寫了一曲)(“大地之歌”)。

2、貝多芬26歲時患了耳疾,逐漸喪失了聽力,寫下了著名的(《第五交響曲》),他説:(“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歡樂頌》是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意的主題。

3、曲藝又稱(説唱),是(説)、(唱)、(表)三位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我國曲藝藝術形式大約有(三百)多個曲種。曲藝音樂包括(唱腔)和(器樂)兩部分。

4、樂曲《陽關三疊》是(壎)演奏的。壎是我國最古老的吹秦樂器之一,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多為(陶土)燒製而成。:“三疊”中的主要旋律是由(壎)來演奏的。

5、樂曲《陽關三疊》的詩作者是(王維)為送友人去關外服役而作的。全歌分(三)大段,用同一曲調稍作變化疊唱三次,幫稱(三疊)

6、【漁舟唱晚】是(箏)獨奏曲。

7、【梅花三弄】是(古琴)獨奏曲,這個主題音調前後重複了三次,所以叫做(三弄)。古琴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古老樂器,2003年11月7日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列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8、【舉杯祝福】是(烏茲別克)族民歌。其中“別比亞拉”是(一碗酒)的意思。烏烏茲別克族主要分佈在(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他們演唱時常用(它爾)(彈布爾)及(手鼓)等樂器伴奏。

9、【嘎達梅林】這首樂曲是根據(蒙古族)民歌改編的,是(馬頭琴)獨奏曲。馬頭琴是蒙古最具有代表性的樂器之一,因琴桿上雕有(馬頭)而得名,已有近(九百)年的歷史。

10、【上去高山望平川】是(回)族民歌。這首民歌在當地被成為(花兒)。

11、【天邊有顆閃亮的星】是歌劇(【黨的女兒】)選曲。它歌頌了女共產黨員(田玉梅)在艱苦的革命戰爭裏(堅持鬥爭,寧死不屈的大無畏)精神。

12、《什麼結子高又高》是歌舞劇(《劉三姐》)選曲,這首歌曲採用(對歌)的演唱形式,表現了人們(樂觀的生活情趣)。

13、《卡門序曲》是歌劇(《卡門》)選曲,表現了(英武瀟灑的鬥牛士,熱情歡歌的人羣,天真活潑的兒童,熱烈歡快的音樂把我們帶到了喧鬧狂熱的鬥牛場)。

14、《街頭少年》是歌劇(《卡門》)第一幕中的童合唱,表現了(一羣頑皮的'孩子跟在哨兵身後模仿換崗)的情景。其中作曲家比才,代表作品有歌劇(《卡門》),是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劇作品之一。

15、《回憶》是英國音樂劇(《貓》)的選曲。音樂劇《貓》已經以(14)種語言,超過(40)個版本,在(150)多個城市隆重上演,在世界範圍內已經有(6500)多萬觀眾。

16、《遠航――序曲》選自音樂劇(《赤道雨》)。音樂劇是一種集(歌舞)、(音樂)和(戲劇)於一體,吸收(歌劇)的表現手法,利用(舞台聲、光、景)等元素進行藝術表現的舞台表演形式和音樂創作體裁。

17、《老友進行曲》是一個25歲的年輕人,為了懷念兒時朋友間的友誼而創作的,樂曲表現了(他與朋友在一起的歡快的心情)。

二、連線:

1、將樂器名稱、民族名稱用線連起來

葫蘆絲 哈薩克族

月琴 傣族

冬不拉 彝族

2、將民族節日名稱與民族名稱用線連起來

傣族 火把節

彝族 潑水節

壯族 那達慕

蒙古族 歌圩節

3、將作品名稱和相對的曲藝名稱連起來

重整河山待後生 京韻大鼓

小放風箏 四川清音

蝶戀花答李淑一 蘇州彈詞

説大話 太平歌詞

三、(1)寫出四首在本學期中所欣賞過的歌曲:

【歡樂頌】【重整河山待後生】【漁舟唱晚】【梅花三弄】

(2)寫出四首在本學期中所唱過的歌曲:

【愛的奉獻】【説演彈唱】【陽關三疊】【舉杯祝福】

四、填空

1、貝多芬是(德國)音樂家,他創作的音樂作品中心【九部交響曲】最為著名。如今(【歡樂頌】)的音調已經傳遍了全世界。

2、京韻大鼓流行於(北方京津)地區,常用伴奏樂器有(三絃)、(四胡)、(琵琶)。

3、(壎)是我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古琴)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古樂器,其中(漁舟唱晚)就是(箏)獨奏。

4、歌劇是綜合(音樂)、(詩歌)(舞蹈)、(舞台)(舞台美術)等藝術要素而以歌唱為主的一種戲劇形式。歌劇聲樂部分包括(獨唱)(重唱)與(合唱),器樂部分除為歌曲和舞蹈伴奏外,還有(序曲)、(前奏曲)和(幕間的間奏曲)。5、歌曲有演奏形式可以分為(獨唱)(齊唱)和(領唱)等形式。

6、柴可夫斯基是(俄羅斯)中著名作曲家。

7、【梅花三弄】是(古琴)獨奏。

8、【嘎達林海】是(蒙古族)歌曲。

9.曲藝中的表是指(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