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梯形的認識》教學反思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28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梯形的認識》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梯形的認識》教學反思

《梯形的認識》教學反思1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一課,我主要讓學生通過畫四邊形、貼四邊形使學生認識所學的四邊形。接着通過同桌合作畫四邊形、給四邊形分類、交流分類的理由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所見過的四邊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理解並抽象概括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徵。而後通過擺一擺、畫一畫加深理解這兩種圖形,並會用集合圖表示。最後通過玩平行四邊形木架,讓學生認識到平

行四邊形易變的特性,來了解生活中平行四邊形的應用。

學生雖然對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有了一些認識,其餘的瞭解甚少,如有些學生能夠畫出梯形,但對它的瞭解還是不夠的。如果課前能夠事先準備好幾個大一點的、並塗上顏色的四邊形的話,這樣學生的視覺感覺就會更清楚、明白些,認識效果可能會更好。在學生探究完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後,學生自己能概括出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就行了,老師可再通過習題來驗證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掌握情況。而我在教學中,讓學生抓重點詞、反覆讀,其目的是想讓學生記住定義,其實效果並不理想,其實學生只有對知識理解了才能牢記概念。

《梯形的認識》教學反思2

梯形,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從未接觸過,但大多數孩子都對它有着感性的認識。因此,在《梯形的認識》這節課中,我結合學生的這種感性認識, 設計了“聯繫生活,初步感知梯形——分類比較,初步認識梯形——動手操作,深入瞭解梯形”等幾個環節,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強化這種感性認識,同時,通過比較,通過老師的點撥,把這種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如何讓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如何導才到位,是這節課重點需要注意的。在教學中,我主要結合以下幾點來做:

一、創設良好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整節課由“找生活中的平面圖形”導入,學生在找的過程中,能體驗到一種親身參與,獲得成功的體驗。當最後梯形出現時,很多學生沒能認出,這樣就不自覺地引起了他們的疑問:這是什麼圖形?這樣就很大程度激發了他們要了解梯形,瞭解梯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繫的慾望。

在做圖形之前,我沒有讓學生直接拿材料做,而是設計了一個在學具袋裏找梯形的環節,這實際上是讓學生對梯形進行一次再認,同時也很自然地引到下一個做圖形的環節。

二、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足夠的素材。

如何讓他們真正動腦、動手呢?於是除了課本上提供的材料外,我又準備了正方形紙、長方形紙、三角形等,這樣,看到與課本上不同的東西,更能激起孩子的探索、創造欲。在課堂上,學生用這些材料確實做出了不同的梯形。更有孩子用三角形做出了梯形,雖然“你是怎樣折的”,學生講得不是很到位,浪費了些時間,但我認為這很真實,這是他們很寶貴的一個自主探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自己就獲得了對梯形特徵的直接經驗。

在這一環節學生説想出了很多做梯形的方法,有的想用拼,有的想用畫,有的想用折……,對於學生的這些“意外”的想法我在課上沒有很好加以引導利用。課後,我想,如果讓學生脱離開老師事先準備好的這些材料,讓他們自己動腦想一想,他們是不是會想出更好的辦法來呢?

三、精心設計課堂中的每個問題。

在“試一試”中,在學生自己獨立學習上底、下底和高之後,我沒有簡單地讓學生説答案,而是請一位學生上來邊指邊説:上底是……下底是……,這樣,既有了認識的結果,同時也是對梯形各部分名稱的鞏固。在彙報第二個直角梯形時,我問:“為什麼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條腰?”使學生在以往三角形學習的.舊知上,更明確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條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麼這條腰就是梯形的高。同時學生也瞭解到並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

當然,在設計問題這塊上,我做的還很不夠,很多問題問的比較隨意,並且沒有什麼明確的目的性與引導性,這點還需在今後的教學中,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

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環節,我感觸頗深:

新課改、新教材給我們太多的驚奇和驚喜,開放的多邊互動的課堂生活也給我們帶來的許多意外事件,也因此常讓我們與遺憾相遇,因精彩欣喜。面對意外我們常因沒把握或沒有機會利用而遺憾,也常因創造的火花在意外中匯成精彩而欣喜。在課堂上,我總想要“放縱”我的學生,讓他們的思維鮮活靈動,讓他們自我表達,暢所欲言。因為課堂是屬於孩子們的。但天性無邪的孩子,他們想説就説,也曾給我出了許多難題。編造了許多意外。

面對這些意外,一方面要求我們教師必須擁有教學智慧,能充分的利用好課堂中生成的資源為教學所用。這樣才能是我們的教學更有針對性,更貼近學生。善於針對課堂上出現的新情況適時調整教學的內容或方式方法,讓學生學得有趣,學有所獲。另一方面要求我們要大膽地利用好教材外的資源,因為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經歷,所掌握的知識更是千差萬別。所以課堂就成了一個很大的資源庫。如果善於加以利用,這些活生生的資源就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致。

意外,是難題,更是驚喜,給我們帶來了遺憾,也成就了精彩。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我相信每堂課也都是一輪新的太陽,都有可能出現意外,它們是障礙,也是挑戰,更是教學中獨特的資源。它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去把握。這樣,意外,將使孩子放飛心靈,成就課堂獨特魅力。

《梯形的認識》教學反思3

對於梯形,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從未接觸過,但大多數孩子都對它有着感性的認識。因此,這節課我結合學生的這種感性認識,設計了“猜圖形——找圖形——做圖形”等幾個環節,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強化這種感性認識,同時,通過比較,通過老師的點撥,把這種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如何讓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教師如何導才到位,是這節課重點需要注意的。

在教學中,我首先以“猜圖形”導入,學生在猜的過程中,能體驗到一種親身參與,獲得成功的體驗。當最後一個梯形出現時,很多學生沒能猜出,這樣就不自覺地引起了他們的疑問:為什麼會猜錯?這樣就很大程度激發了他們要了解梯形,瞭解梯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繫的慾望。

在做圖形之前,我沒有讓學生直接拿材料做,而是設計了一個在學具筐裏找梯形的環節,這實際上是讓學生對梯形進行一次再認,同時也很自然地引到下一個做圖形的環節。

在“試一試”中,在學生自己獨立量完了上底、下底和高之後,我沒有簡單地讓學生説答案,而是請一位學生上來邊指邊説:上底是……下底是……,這樣,既有了量的結果,同時也是對梯形各部分名稱的鞏固。在彙報第二個直角梯形時,我問:“什麼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條腰?”使學生在以往三角形學習的舊知上,更明確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條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麼這條腰就是梯形的高。不過遺憾的是,我應該再加一句:這是個什麼梯形?在彙報到第三個梯形時,我又問:“為什麼不再上下兩條邊之間畫高?”學生進一步強化了梯形高的概念,同時也瞭解到並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

當然,在設計問題這塊上,我做的還很不夠,很多問題問的比較隨意,並且沒有什麼明確的目的性與引導性,這點還需在今後的教學中,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

《梯形的認識》教學反思4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七冊的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垂直與平行的基礎上進行的。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通過動手操作,探討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學會給四邊形分類,知道他們之間的關係。學習重點是探討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教學難點是分清四邊形之間的關係。根據目標、重點、難點進行教學設計及教學,現做以下反思:

一、關注學生的經驗和基礎

由於本節課是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垂直與平行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教學設計上先從教材70頁主題情景圖中找一找見過的四邊形,在紙上畫出形狀不同的四邊形,並標出你知道的圖形的名稱。然後展示教材第71頁上圖。“這些圖形有什麼相同的地方?”複習四邊形的概念及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喚起學生的經驗,為新課的學習鋪路搭橋,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輕鬆,體驗的學習的愉悦。

二、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

數學結論和數學能力必須由學生在實踐中獲得,以聽、看、記憶接受而來的知識,理解較膚淺也易遺忘。而在體驗中自身感悟的知識理解透徹、記憶深刻。思維能力、實踐能力是不可能靠講授、聽而得來的,“能力”要在有效的活動中、探究中、應用中、實踐中鍛鍊而成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是抽象的概念。為使學生能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我設計了動手操作,讓學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説一説,從而得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這樣不但理解了知識,而且能力也得到訓練。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三、重視理清知識間的聯繫

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和嚴密的邏輯性,決定了知識之間的相互交叉。在教學四邊形之間的關係時,先讓學生給四邊形分類,再説出為什麼這樣分,給了學生自主的空間又便於理解知識間的關係。在講解關係時,把四邊形比做大家族,其他則是小家庭或家庭成員,並用課件演示出來,形象又具體。

四、體會數學與生活的關係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解決問題。鞏固應用中,我設計了一道習題:説説生活哪裏見過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在感悟中學數學。

本節課的不足是動手操作的時間把握及學生的興趣調動還有待於加強。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向同事們多學習,多吸取他們的教學藝術,積累自己的教學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讓自己的數學課堂越來越吸引學生。

《梯形的認識》教學反思5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於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操作、交流、驗證等,讓學生認識梯形,發現梯形的特徵,並認識了兩種特殊的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在練習中,學生通過拼一拼、畫一畫、剪一剪等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也鞏固了梯形的知識,感受了平面圖形學習的價值。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認識梯形及基本特徵,認識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因為有了做平行四邊形的活動體驗,現在做一個梯形,學生能自己尋找材料,自己設計,方法多樣,教學時我也放得比較開。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學生自主探索、發現梯形的特徵。在交流梯形的特點時,緊扣教材中問題進行,突出了梯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在最後的教學中,有意安排了一些通過折、拼、剪等圖形之間轉換的操作活動,我想這對學生繼續學習、探究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提供了方法上的幫助。

今天教學了梯形的認識,相對來説教學內容較多,實際教學時還是比較順手的,因為有平行四邊形的學習作鋪墊,學習過程也與平行四邊形的學習過程相類似,先做梯形,比較與平行四邊形的區別,認識梯形的各部分名稱,認識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最後做練習。整個過程也較流暢,學生學習起來也沒有多少困難,通過畫、折、剪、拼等形式邊做邊學,學生也比較感興趣。尤其是動手分、動手拼,答案不是唯一的,學生積極性很高。

在最後的補充習題的最後一題:把一個等腰梯形奉承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再量量三角形的邊你發現了什麼?好幾個學生的得出:這個三角形的兩條腰是相等的結論。我當時看到第一位學生的這個答案時還當回事,當看到幾個同學都是這樣回答時我仔細想了他們這樣做的“理由”,他們其實知道題目的結果是三角形的兩條邊是相等的,它是一個等腰三角形,但就是不會表述,混淆了概念的從屬關係,還混淆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與梯形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於是我把這題拿出來集體分析,從三角形各部分名稱到什麼是等腰三角形,什麼叫等腰三角形的腰,弄清一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它的兩條相等的邊才叫腰,而不管是什麼梯形中不平行的那兩條邊都叫梯形的腰。我記得在講等腰三角形時我也強調過這兩點的先後存在關係的,可能在表述時確實易混淆的。可能過多的説教不會有太大的作用,只有像這樣遇到具體問題時學生才會真正理解。

《梯形的認識》教學反思6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初步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認識了垂直與平行的基礎上教學的。學好這部分內容,有利於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增強創新意識,而且進一步發展了學生對空間圖形的興趣,對學生理解、掌握、描述現實空間,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有着重要價值。

成功之處:

1.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感悟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徵。對於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用相同的兩個三角尺去製作一個平行四邊形,在製作中初步感悟平行四邊形的特徵,然後交流討論探究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對於梯形的認識是結合生活畫面引入,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比較、交流和討論從中認識梯形,發現梯形的基本特徵。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放手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進一步感受到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

2.重點講解關鍵詞語,利於學生理解。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時,這裏指的不穩定性是指四邊長度確定,其形狀、大小不能完全確定,而三角形一旦三條邊長度確定,形狀是不可以變化的。所以我們説的穩定性和不穩定性是指它是否容易變形,並不是實際生活中的穩固的意思。實際生活中,材料相同,做法不同,它的穩固性也不同。所以,在實際生活中也有許多物體是製作成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而且是非常穩固的。

不足之處:

由於教學內容較多,做一做的處理沒有完成,練習不充分。

再教設計:

可以把這節課的內容分為兩個課時進行,先進行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再進行梯形的認識,效果會更好。

《梯形的認識》教學反思7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P66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聯繫生活實際和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認識梯形,認識梯形的高及各邊的名稱,認識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2、讓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感受圖形與生活的聯繫,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進一步發展對空間與圖形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梯形,掌握梯形的定義、各部分名稱。教學難點:

建立梯形的高的概念,學會畫梯形的高。

教學設計:

一、複習導入

師:同學們,在過去的時間裏你們都認識了哪些平面圖形啊?(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平行四邊形)。

師:同學們很棒,那麼老師給大家看一個平面圖形,這是一個?(平行四邊形)請回憶平行四邊形的定義以及特徵。(出示一個梯形)問:這也是平行四邊形嗎?那它與平行四邊形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都有四條邊,四個角;不同點:不同點:平行四邊形的兩組對邊都平行,第二個圖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

師:那像這樣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我們可以給它起個名字叫做梯形。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梯形。(導入課題:梯形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齊讀梯形的定義,練習:下面的圖形哪些是梯形?請你指出來。

2、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梯形?原來梯形在我們生活中這麼常見,那大家想不想認識梯形更多的知識呀。

3、在平行四邊形中我們有底和高,那在梯形中又有些什麼呢?(介紹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和高)

4、梯形中的高又怎樣畫呢?

5、認識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三、鞏固練習

1、在這些梯形中分別指出上底、下底和腰,並畫出高。

2、找出“小船”中的梯形。

用七巧板中的2塊、3塊、4塊......分別拼出不同的梯形,在小組裏交流是怎樣拼的。

3、在梯形裏畫一條高,可以把梯形分成兩個圖形,你能有不同的畫法嗎?(可分成兩個梯形或一個梯形和一個三角形。)

4、用粗細、顏色不同的筆在長方形紙上畫出不同的梯形,並記錄上底、下底和高分別是多少

5、用兩張長方形紙疊在一起,剪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用這兩個梯形能拼成哪些圖形?

四、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重點研究了哪種平面圖形?它有什麼特點?回想一下,我們通過哪些活動進行研究?[教學反思]

本節課內容主要是通過與平行四邊形的比較,發現並總結梯形的定義。讓學生認識梯形,包括認識梯形的基本特徵,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我首先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和已經認識的平行四邊形,再出示一個梯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梯形的興趣。接着出示四幅生活中的梯形,讓學生對梯形有個初步的感知;其次,讓學生通過觀察進一步感知梯形的特徵。在此基礎上,第二道例題,先通過“量出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組對邊間的距離”,引導學生聯繫平

行四邊形高的含義,初步認識梯形的高,並揭示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和高的含義;在讓學生量出書上等腰梯形兩腰的長度,通過比較,認識等腰梯形。最後通過試一試和想想做做,鞏固新知。改進的地方:1、教師語言太過平淡,沒有激情;

2、練習時間不夠,講前面的環節可以更加緊湊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