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家,温馨的港灣説課稿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2.86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温馨的港灣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温馨的港灣説課稿

《家,温馨的港灣》是七年級第四單元第七課相親相愛一家人的第一節。本課的主要內容以“愛家庭”為中心,由“我有一個温馨的家”和“不忘父母養育恩”兩個層次構成,知識點比較簡單:為什麼要孝敬父母、怎樣孝敬父母?

課前,我調查了幾個同學:

你知道要孝敬父母嗎?知道。

你知道怎樣孝敬父母嗎?知道。

你真正做到孝敬父母了嗎?沒有。

為什麼有了認知,卻沒有出現相應的行為?認知與行為脱節了。

人的道德行為的發生受情感的引發和調節,因此要轉變一個人的行為,就必須先轉變他的情感,正是道德情感的缺失,使得學生的認知與行為相脱節。

道德情感是什麼?

道德情感是指人們依據一定的道德標準,對現實的道德關係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為等所產生的愛憎好惡等心理體驗。直白一點,道德情感即心理體驗。要想讓學生養成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一定要讓學生去感受、關注、去參與、去體驗。

所以,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把激發學生熱愛家庭、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作為首要的目標。

道德情感的形成機制是什麼?怎樣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這裏面恐怕有很大的學問。我僅從心理學角度,結合自己的這堂課,談談一些淺薄的看法。

一、道德情感的形成

道德情感的形成是一個漸進過程,從低到高一般有以下四種水平層次:

1.接受。接受是指學生對情境刺激予以配合及投入的反應,它是在感知的基礎上,引起對相關內容的注意。

2.移情。移情是位於他人的立場和關係上體驗他人的情感狀態而引發自己與之一致性的情感。設身處地從他人角度看待問題、將心比心。

3.確信。確信是指學生在接受與移情的基礎上,對某一感知事物的價值作出判斷後在感情上予以充分認可的一種情感體驗。

4.內化。內化是指學生在確信的基礎上,將事物的價值觀、信念予以理性處理,提升到一個系統的層次,以此來指導自身行為。

二、怎樣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一)、以境育情,接受情感

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情境能激發相應的情感。如,參加婚禮時,我們情不自禁的高興;遇到悲傷的事情,我們會不自覺的心情沉重。情境不同,情緒不同。

根據教學內容需要,可利用圖片、錄音、錄像、表演,創設相應的環境氣氛和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以撥動學生心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進入角色,產生情感體驗。

本節課,我需要和學生在一種温馨的.氛圍裏共同分享、共同成長,歌曲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最好方法。所以我選擇了《我愛我家》這首歌導入新課,歌中稚嫩的童聲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悠揚的旋律給人一種輕鬆、温馨的感覺,創設出寬鬆、愉快的氛圍,符合本節課的感情基調。

温馨照片的直觀展示,能夠讓學生馬上聯想到自己的家人,聯想到家的温馨,讓學生自然的進入新課的學習。

在第一框“我有一個温馨的家”的學習中,第一個環節是學生展示家庭照,感受家的温馨。

另外,我也準備了自己小時候的照片,萬一學生沒有敢展示的,自己可以拋磚引玉;

如果學生踴躍展示了,自己還有沒有展示的必要呢?有。

為什麼一定要展示自己的照片呢?

(二)、以情育情,將心比心

教師的真情最能觸動學生的心靈。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緒氛圍的營造,主要依靠教師的情感投入和人格魅力、多媒體的視聽感官刺激以及羣體間的移情感染,其中教師的情感投入起着主導作用。教師情感投入的多,情緒氛圍營造的就好,就越能達到預設的教學效果。

老師自己曝光自己也算是一種情感投入吧。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學生對老師的事情非常感興趣,小到老師的穿衣打扮,興趣愛好;大到老師的言談舉止、性格脾氣,都會成為學生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老師小時候的照片可以讓最不愛學習的學生瞪大了眼睛:“啊,原來老師小時候是這個樣子的!真好玩!”,這有利於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

當我介紹完自己小時候的照片,用顫抖的語言表達對父親的感激之情時,學生們不約而同的為我鼓起了掌聲,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想在此時此刻,這種通過文字媒介傳遞的真情在教學中起了巨大的情感催化作用,使師生之情融合在一起,我感覺孩子們的心和我離得很近很近,我想,孩子們也會有這種感覺吧!

這就為為第二框吐露真情,暢談父母養育恩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情感氛圍。

(三)、尊重學生的心理特點,巧妙設計教學方法。

在學習第二框“不忘父母養育恩”時,我首先讓學生閉上眼睛,靜靜的聆聽一段音樂,隨着輕柔的音樂,敞開心扉,説一説父母是怎樣關愛自己的,最難忘的一件事是什麼?感受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從而理解為什麼要孝敬父母。

這個環節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在其他班講這節課的時候,我沒有讓學生閉上眼睛,也沒有播放背景音樂,而是讓他們想好了之後,自願回答。結果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願意起來回答。

後來,我就反思到底哪裏出了問題。最終找到了一個原因:沒有把握好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小學生的眼裏,老師就是權威,最喜歡的事情就是獲得老師的表揚與認可,可是在初二學生眼裏,老師已不再是權威,與老師相比,他們更願意獲得同輩羣體的承認和讚許。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初一有一個學生沒完成作業,老師問:“你的作業呢?”,他回答:“忘在家裏了”“老師,他撒謊,作業在他抽屜裏,還沒寫完呢”同桌馬上從他桌洞裏把作業翻了出來。但如果類似的情況發生在初三,估計同桌打死他也不會告訴老師。這就是學生心理微妙的變化。

各種各樣的顧慮使得沒有人願意在大庭廣眾之下,説出自己內心的小祕密。萬一自己的小祕密説出來被同學嘲笑怎麼辦?被人嗤之以鼻怎麼辦?被人看不起怎麼辦?雖然,每個人心中都銘記着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但又有一道無形的心理防線使自己在説與不説之間徘徊猶豫。

如何讓學生打消顧慮、敞開心扉,説出自己內心珍藏的祕密呢?我想到了心理諮詢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冥想法”。

所謂冥想就是放鬆及集中精神的過程。

冥想能夠讓人的身心放鬆,能夠清除腦子裏所有分散精神的東西,不讓大腦出現太多的雜念、顧慮;能夠讓人放下原有的心理戒備,只注意目前的任務指向。催眠就是利用了冥想的有關原理。

所以,在這一環節,我讓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的聆聽緩緩的音樂,拋卻原有的顧慮、雜念,專心回想父母對自己的關愛,效果還是不錯的,很多同學情不自禁留下了淚水。

這提醒我們,教學方法的設計一定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符合學生的學情。

(四)、小組討論,正反對比,確認情感

在第二個環節中同學們總結出了孝敬父母的很多方法,樹立了正面榜樣。

但中學生追求個性、自由,有時又很任性,傷害了父母自己卻毫無察覺,甚至覺得問心無愧。因此我設計了第三個板塊:反思自我,通過播放著名演講大師鄒越富有震撼力的演講,引導學生從反面反思自我,聯想到自己對待父母的不足之處。正反對比,相信學生對於孝敬父母這個問題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五)、心意卡片,內化情感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孝敬父母的強烈願望,讓學生把自己的所感、所悟、所思寫下來,能夠形成比較系統的認識,更好的指導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