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高一語文説課稿 消逝的鐘聲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7.91K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説課稿 消逝的鐘聲,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語文説課稿 消逝的鐘聲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的説課題目是《消逝的鐘聲》。教學對象高一下學期學生。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説明本節課的設計思路:教學指導思想、教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教學目標制定、教學過程。

一、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思想: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課堂教學過程變成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組織者、指導者。高中語文新課程的教學,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解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提倡學生之間的交流,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善於傾聽他人意見,善於接納不同主張,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

二、教材學情分析

1.説教材

本文是史鐵生40多歲後寫的一篇回憶散文,文章主旨、結構、表現手法、語言方面都有教學價值。特別是主旨方面,有多種不同理解,有探究的價值:有人説是表達了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有人説表達了作者對一種寧靜、歡欣、和諧生活的嚮往,有人説表達對童年、故鄉的懷念;結構方面,以“鐘聲”為線索,層層鋪墊,描述了童年第一次聽到歌聲琴聲、鐘聲的特別感受,在異國土地上聽到鐘聲時的深深陶醉情景,線索清晰;表現手法方面,本文的鋪墊照應、對話描寫,環境描寫,對聽琴聲、鐘聲感受描寫都十分出色;語言方面,採用自言自語的心靈獨白方式、獨特的談話方式來傾訴自己內心的情感。我認為本文最有教學價值的是文章主旨探究和表現主旨方法探究。

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探究文章主旨,把握作者情感,可見仁見智,在此基礎上,探究作者表現主旨方法,培養閲讀能力。

2.説學情

高一學生在必修(1)和必修(2)中,學習了兩個單元現代散文,瞭解了散文的基礎知識,有一定的閲讀散文能力,但我們普通學校的學生對比較複雜散文,理解不會很全面、很深刻,閲讀還會有些障礙。因此,學習這類散文,還需老師的啟發引導,通過探究、討論、交流,讓學生深入全面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寫法,體會作者的寫作風格,在這個過程中,學習鑑賞複雜散文的方法。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文特點,制定如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讀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情感,並學習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所以我把教學第一目標定為:通過探究,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學習作者表現主旨的方法;通過探究散文主旨和表現主旨的方法,提高散文閲讀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根據新課程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變教師教學課堂為學生學習的課堂,我把第二目標寫為:通過發現、質疑、探究、交流,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和表現手法,學習閲讀散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對童年時光向往的情感,珍惜美好時光。

教學重點難點:根據本文特點和閲讀要求,把“探究文章主旨,把握作者情感和理解學習作者表現情感的方法”為教學的重難點。

四、説教學方法

關注學生閲讀的最初感受,通過質疑、討論、交流提升學生的認識。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給學生修正探究方向,並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得學生的探究沿着正確的方向發展,提高課堂效率,完成學習任務。教學方法為“學生質疑、討論、交流;教師啟發、引導、規範。”解決重難點方法是討論、交流。

五、説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要求學生讀2-3遍課文,思考本文表現作者的情感是什麼,作者是如何表現的。

本節課整個教學過程共分七個環節,分別是“引入新課”、“介紹作者”、“學生質疑”、“主旨探究”、“寫法探究”、“課堂小結”、“課後作業”。

環節一:導入新課

讓一個學生説説自己的童年生活,引發學生興趣。我們今天學習史鐵生的《消逝鐘聲》,去了解一下史鐵生的童年?

環節二:介紹作者。高一學生沒有學過史鐵生的文章,可找課外讀過史鐵生文章的學生説説史鐵生。然後教師介紹。(重點提一下他的21歲癱瘓,為理解文章打基礎)

史鐵生:1951年生於北京。1967年初中畢業。1969年去陝北農村插隊,三年後雙腿癱瘓轉回北京。回京後在一家街道工廠做臨時工,七年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始有小説、散文、劇本等作品發表。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説《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絃》、《老屋小記》;散文《我與地壇》、《好運設計》、《病隙碎筆》;中篇小説《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長篇小説《務虛筆記》、《我的丁一之旅》等。

環節三:學生質疑:把閲讀中影響你懂文章的問題找出來。(從學生的最初閲讀感受出發,瞭解學生的閲讀障礙)

預設學生提出的問題:(經過課前調查)

1.結尾段中“對於故鄉,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鄉,並不止於一塊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種遼闊無比的心情,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心情一經喚起,就是你已經回到了故鄉。”這句話如何理解?

2.文章題目為“消逝的鐘聲”,作者為什麼詳寫對童年生活?

3.作者為什麼要寫第二段“記事早的一個標記”?

學生可能會提出很多問題,有些小的問題可當場解決,有些大的問題教師給歸類。與主旨有關的歸一類,與表現手法有關的歸一類,和其它的歸一類。第一個問題是句子含義理解,涉及文章主旨理解,第二個同時涉及主旨和寫法問題,第三個是寫法問題。分別加以探究。當然還可能有其它問題。

環節四:主旨探究(寫了什麼)

1.學生討論。

結尾段“對於故鄉,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鄉,並不止於一塊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種遼闊無比的心情,不受空間 和時間的限制;這心情一經喚起,就是你已經回到了故鄉。”這句話如何理解?

2.學生交流,師生評點。學生可有不同理解,只要能自圓其説,教師可以予以肯定。

3.教師參與交流,説説自己的理解。

問題一:結尾段“對於故鄉,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鄉,並不止於一塊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種遼闊無比的心情,不受空間 和時間的限制;這心情一經喚起,就是你已經回到了故鄉。”這句話如何理解?

這句話表達了遠在異鄉的作者被鐘聲喚起的對美好童年回憶的特殊感受。作者在異國聽到鐘聲,想到自己的童年聽鐘聲的美好感受,好像回到了童年一樣,並沉醉其中。作者遠離祖國,很自然想到“故鄉”,就自然把“故鄉”和“童年”聯繫起來。

人的故鄉,原指一塊特定的土地,而這裏作者説它也是一種“心情”,就是沉醉在一種自由的,有着童真、好奇、親情的美好童年回憶中。有了這種沉醉,無論何時何地,人就在故鄉了。表達了遠在異鄉的作者被鐘聲喚起的美好童年回憶的特殊感受。

問題二:文章題目為“消逝的鐘聲”,作者為什麼詳寫童年的生活?

詳寫童年生活,交代出聽到鐘聲的過程,突出幼時聆聽“晚祈的鐘聲”受到震撼等特殊的感受,為下文寫在異地聽到鐘聲憶童年做鋪墊。也更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主題,表達了對美好童年生活的嚮往,也表達了對故鄉的新的理解。

文章主旨:

有不同理解:(要自圓其説)

説法一:寫在異國土地上聽到鐘聲時的深深陶醉,回憶童年聽鐘聲終身難忘的感受,表達了作者對一種寧靜又歡欣生活的嚮往。

説法二:作者童年時對世界充滿了好奇,而“晚祈的鐘聲”對他幼小的心靈產生了極大地震撼,這是他童年中重要的心靈印記。當在異地聽到久逝的鐘聲,童年的生活印記一下就湧現腦海,從而產生了對童年、故鄉的懷念。

説法三:回憶童年鐘聲,描寫異國聽鐘聲的特殊感受,賦予鐘聲象徵意義,表現作者對一種寧靜、自由、和諧生活嚮往。

教師本人理解:

本文通過童年生活,特別是第一次聽到琴聲和鐘聲受到震撼的特殊感受的回憶,表達作者對有着童真、好奇、親情美好童年的嚮往。

理由:

1.結尾句的探究

2.對童年生活的描寫探究

3.作者是的經歷。

作者20歲出頭癱瘓,在這人生最美好的年齡癱瘓,給作者造成非常沉重的打擊,他思想陷入極度苦悶,死神已拉住了他的一隻手,但他經過痛苦的掙扎,掙脱了死神的糾纏,雖然用筆在這個世界上闖了一條路,但身體還是過着殘疾人的不自由生活,因此他對自由、快樂、有童真好奇,甚至比一般人還要快樂的童年非常地嚮往。而鐘聲就是他回憶的一個引子;標題這“消逝的鐘聲”,“消逝”一詞表現了作者對鐘聲既童年的逝去的淡淡的傷感。

環節五:寫法探究(怎樣寫的)(分組討論)

1.學生分組討論,教師組織每組討論一個問題。

(1)作者為什麼要寫第二段“記事早的一個標記”?

(2)寫關於駱駝的一段對話有什麼任用?

(3)鐘聲和童年有什麼關係?作者為什麼對鐘聲有特別的感覺?它是否有象徵意義?

(4)作者為什麼描寫聽到歌聲、琴聲的感受?

(5)作者聽到琴聲為什麼“不哭也不鬧了”,“後來的事都記不清了”?

(6)對幼兒園的自然環境描寫有什麼任用?

2.第組推薦一名學生髮言交流,師生評點。

3.教師參與交流,説説自己的理解。

問題一:作者為什麼要寫第二段“記事早的一個標記”?

是寫小孩子的頑皮、天真、好奇,他故意把“斯”讀成“死”,還覺得大人奇怪,實際是他不理解大人的事,他還不懂事,但非常頑皮、天真、好奇。這為下文寫他“想去城外看看”打下思想基礎,而奶奶不讓他去,他一路哭,為寫他聽琴聲陶醉鋪墊,而寫他聽琴聲和鐘聲美妙感受應該是描寫的童年生活的中心,這感受令他終生難忘,來寫童年的美好,為下文寫回憶作鋪墊。

有人説,斯大林是一種象徵,象徵一種不自由對中國的影響,而反襯鐘聲,鐘聲象徵着和諧、自由、靜謐。我不這樣認為。1953年,剛建國不久,人們還沉浸中人民當家作主的興奮之中,人民不會感覺到強權、壓抑、不自由;交待1953年,一是説明他當時的年齡小,記事早;一是和後面的40年過後相呼應,突出歷經滄桑後作者對童年的回憶的那種特殊感受。

問題二:寫關於駱駝的一段對話有什麼任用?

突出作者小時候的好奇心,為後面“不哭也不鬧”鋪墊,再為下文寫聽歌聲琴聲、鐘聲美好感受作鋪墊。

問題三:鐘聲和童年有什麼關係,作者為什麼對鐘聲有特別的感覺?

鐘聲貫穿着作者的童年,作者一出世就聽到,而且在作者的童年生活中長久飄蕩;作者在童年一次美好的經歷中第一次看到鐘樓,鐘聲給他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聽到鐘聲作者就把那次經歷和美好童年聯繫起來。鐘聲的消逝象徵着美好童年的消逝。在異國再次聽到鐘聲時就自然回憶起童年美好時光。

鐘聲首先是作者一個回憶的媒介,聽鐘聲回想童年,那麼這鐘聲就有了童年 的象徵意義,它象徵着童年的美好生活。

問題四:作者為什麼重筆描寫聽到歌聲、琴聲的感受?

作者不惜濃墨重彩,鋪寫琴聲和歌聲對一個懵懂兒童的征服,琴聲和歌聲使他“靈魂出竅”地陶醉,這種感覺無限美好,進而襯托聽鐘聲的感受,為下文寫聽鐘聲憶童年做鋪墊。

問題五:作者聽到琴聲為什麼“不哭也不鬧了”,“後來的事都記不清了”?

這是側面描寫。這是寫歌聲停,琴聲止,而作者還是陶醉美妙的感受之中。這種效果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有相同效果。突出聽歌聲琴聲的感受美好。

問題六:對幼兒園的自然環境描寫有什麼任用?

寫林中小路、風中敗葉和覓食麻雀灰喜鵲,恬淡新奇美好的自然景物吸引了我,襯托人物心情,我止住哭聲,照應我一路哭;又為下文寫作者聽音樂的感受做鋪墊,襯托琴聲之美和作者聽琴聲的美好感受。

環節五: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探究文章的主旨,在探究中學習了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並探究了作者表現文章主旨的方法,解決了同學生們的閲讀障礙,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表達情感的方法。

環節六:課後作業:課外閲讀史鐵生的其它散文,加深對本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