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課程改革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2.1W

          光明網     2002-12-17     新華社記者 周之江 

 

2001年秋季,新一輪國家級基礎教育改革實驗在全國範圍內展開,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以及20個學科的49種新課程實驗教材,首次在42個國家課程改革實驗區試用。 

貴陽是全國最大的幾個實驗區之一--學生量佔全國參加實驗學生總量的六分之一左右。一年的課改實踐,到底給學校、學生、老師和家長帶來了什麼? 

課程設置趨向“綜合化”

隨便拿一份課程表,比較一下,就能看出新舊課程設置的“不一樣”。過去的好多學科在這上面被“綜合”掉了。 

小學課程表上,音樂和美術合成了一門藝術課,一、二年級的思想品德課改成了“思想與生活”,三到六年級則叫做“思想與社會”,自然課變成了“科學課”。初中課程,歷史課和地理課合成一門“歷史與社會”課,物理、化學、生物統稱“科學課”,體育課則改成“體育與健康”。 

新課程有時讓學校覺得“頭疼”。貴陽市的好多小學發現,整個學校找不到一位能教藝術課的老師。“開始簡直不知道這門課該怎麼上,會畫畫的老師不懂彈琴,會唱歌的老師又不懂素描。”貴陽市實驗小學的教導主任周老師説:“其實這裏頭也有誤區,藝術課的目的不只是教唱歌畫畫,重要的還是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教他們學會欣賞。” 

課改後,傳統的語、數、英、物、化之外,出現了一門與之並列的新課程--“綜合實踐課”。 

這門課該怎麼上?

在貴陽十中,綜合實踐課被固定安排在每週一的下午。記者去採訪時,正好趕上一堂英語課本劇的表演課。孩子們戴上自制的面具,一本正經地上台演出,別有趣味。 

鮑康傑副校長告訴記者,每週的綜合實踐課都不一樣,前不久剛結束的一個課題是“校門設計”。同學們利用實踐課的時間採訪老師、翻閲資料,拿出了很多很有想象力的設計方案。 

“過去,學生填塞現成知識的時間多,思考實踐的時間少。綜合實踐課程沒有教材,沒有教案,我們提倡的`就是放手讓學生去想、去做。你不是要設計一個校門麼?總不能照搬一個現成的吧,學生必須得去了解學校的歷史、瞭解校園的文化,這就體現出學生做社會調查、與人交際的能力了。然後,你還要綜合利用自己所學的數學、物理、繪圖等方面的知識,才能最終畫出設計圖紙來。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課程設置趨於綜合,只有綜合才能避免單學科造成的知識缺欠。” 

何不帶學生到果園“畫蘋果”

走進課改課堂,記者隨處感覺到“不一樣”的氛圍。 

在貴陽市二十一中的電教室,數學老師羅芳正在向學生展示她製作的flash(電腦動畫),今天這節課要講的內容是“幾何圖形的平移與旋轉”。 

“傳統的數學教學是‘一張紙,一支筆’,從公式到公式,從演算到演算,很單調也很枯燥。實際上,老師完全可以換個思路,我做這些flash不是圖什麼花哨好看,只是想通過多媒體的演示,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 

兩天以後,羅芳老師收到學生自己製作的一大疊作品。“學生的設計非常漂亮,有一些圖形經過平移旋轉後,變化如此巧妙,連我這個當老師的都沒有想到。” 

貴州省教科所的張學傑老師打了一個比方:“同樣是美術課,學畫蘋果。中國老師畫好一個樣板給學生臨摹,‘照葫蘆畫瓢’;在美國,老師把學生帶到果園裏,讓學生自己看、自己琢磨。課程改革,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改變傳統的課堂模式,不單要讓學生學會,還得會學;不單要有理性的知識,還要給學生更多感性的認識。” 

語文書課文換了三分之二

最直觀的變化還是新課改教材的“不一樣”。 

一邊翻着語文課本,貴陽十中的陳笑巍老師一邊向記者解釋説:“舊教材沿用了幾十年,好多內容已經過時了。不要説學生不愛學,我們當老師的也不愛教。新教材有三分之二的篇目是新增的,川端康成、季羨林、史鐵生等近現代名家第一次出現在語文課本里。舊教材按體裁分單元,新教材按專題分。拿初二年級語文課本上冊來説,就分成長征組歌、愛國情懷、至愛親情、江山多嬌、人與環境、高新科技、漢字幾個專題。”除此之外,新課本還增加了“綜合實踐活動”、“師生自薦課文”、“自由讀寫單元”等內容。 

幾乎所有的教材都增加了“研究性學習”這個新的單元。陳笑巍老師告訴記者:“課改前,沒有這個單元的內容,更別説找現成的教案來用了。其實,‘研究性學習’最能教出味道來。”貴陽六中的一位歷史老師,在這個單元的課程裏,指導學生查閲文獻、考證實物,結果孩子們動手仿製了一艘比例縮小的元代商船,得到了博物館專家的好評。 

“不過,教材再新,老師一樣可以‘新瓶裝舊酒’。”陳老師説,“關鍵還是教育觀念要變,探索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創造性學習、個性化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必須取代被動式灌輸。” 

考試成績排名表不見了

在貴陽市實驗小學二年級十班的牆壁上,貼着一張全班同學的“行為評比表”。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十種幾何圖形,分別代表了不同的行為評比標準:學習星、文明星、紀律星、集體星、勞動星、生活星、孝敬星、人際星、藝體星、智慧星。班主任鄭秋娟老師説:“一年前,同樣的位置,貼的是學生考試成績排名表。” 

現在,按課改要求,考試一律不排名次,不在班上公佈同學的分數。 

從單一關注成績,到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教育“以人為本”的思想逐漸樹立。這是課程改革後更重要的“不一樣”。 

實驗四小的王泳老師引用蕭伯納的名言重新定義師生之間的關係:“我是你的旅伴,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的前方。”在王老師看來,“老師陪學生走過的只是人生的一段路程,影響卻是終生的。” 

Tags: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