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關於小班教案彙編五篇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78W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班教案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小班教案彙編五篇

小班教案 篇1

活動意圖:

繩子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物體,繩子的可塑性大,是幼兒非常喜愛的玩具,利用玩繩子來發展幼兒的基本動作,易激發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本次活動的重點旨在發展小班幼兒走、跑、跳、平衡和投擲等基本動作技能,難點則是引導幼兒探索出繩子的多種玩法,激發幼兒對玩繩的興趣,並培養幼兒探索精神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活動目標:

1.學會繩子的幾種玩法,練習走、跑、跳、爬和投擲等基本動作,提高身體靈活性、協調性。

2.能探索繩子的多種玩法,並與同伴交流。

3.在玩繩子的活動中,體驗遊戲帶來的樂趣。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有玩過繩子的經驗。

物質準備:與幼兒人數相等的布條繩(用廢舊布條編的長50~60cm繩子)。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進行熱身活動,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創設小老鼠出來玩跑跑跳跳的情境,幼兒通過活動身體的各部位,活動身體進行熱身,為遊戲的進行做好充分準備。

二、玩繩子,引導幼兒主動探索並大膽交流繩子的不同玩法。

1.通過“揪小老鼠尾巴”的情景,引出繩子。

2.老師:小老鼠太調皮了,小貓咪要抓住它長長的尾巴,小朋友,你們知道小老鼠的尾巴像什麼嗎?

小結:小老鼠的尾巴又細又長,像一根長長的繩子。

3.老師將繩子塞進褲腰,並學小老鼠跑跳,請5個幼兒當小貓咪,過走、跑、跳多種形式來揪繩子,誰的繩子最多,誰就獲勝。

4.幼兒自由玩繩子,老師觀察幼兒玩繩子時的情況,引導幼兒探索繩子的不同玩法。

師:如果你是小老鼠,你會用繩子一樣長長的尾巴玩什麼遊戲?怎麼玩?可以一個人玩,也可以和你的夥伴一起玩,看誰的玩法有趣。

小結:可以互揪尾巴,你揪我的尾巴,我揪你的尾巴,還要保護好自己的尾巴,誰揪的尾巴多就獲勝;小朋友可以拿起繩子甩一甩,上甩甩,下甩甩,左甩甩,右甩甩,但不要甩到你的“鄰居”;還可以玩鑽山洞,兩個小朋友牽起繩子的各一端,小朋友從底下鑽進去了,可以將繩子高度降低,使難度增大,其他小朋友匍匐爬進去;還可以將繩子打結纏繞成球形,進行投球比賽等等。

三、進行“小老鼠的長尾巴”的遊戲,引導幼兒在遊戲情境中練習走、跑、跳、爬和投擲等基本動作。

將幼兒分散開3至4組,每一組進行一種繩子的遊戲,在遊戲過程中,根據幼兒遊戲情況,教師及時指導,體驗利用繩子進行各種活動並完成任務的樂趣,勇於挑戰自我。

師:現在小老鼠要和自己長長的尾巴玩遊戲啦,每一個小朋友拿一個繩子動起來吧。

四、創設“開火車”的情境,引導幼兒放鬆身體,結束活動,感受遊戲樂趣。

播放開火車的音樂,引導幼兒用繩子做小火車,幼兒排成長隊開火車,隨音樂放鬆身體,進教室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玩繩子游戲,增進親子感情;再探索創新繩子的其他有趣玩法。

活動評析:

遊戲是孩子的最愛,也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很需要步驟,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是《大綱》所倡導的教育理念。通過本次活動的開展,讓幼兒能體驗“一物多玩”的無限樂趣。整個活動中幼兒還是比較靈活的,鼓勵幼兒一物多思,一物多變,不斷開拓幼兒思路,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一物多玩”讓運動無限精彩,讓遊戲無限快樂!

小班教案 篇2

一、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交流、摸索用不同形狀的樹葉拼貼出小金魚的外形。

2、初步學習樹葉粘貼的方法。

3、激發幼兒積極動手的興趣。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探索用不同形狀的樹葉拼貼小金魚。

難點:學習樹葉粘貼的方法。

三、材料與環境的創設:

3、經驗準備:帶領幼兒到大自然中認識各種狀的落葉;認識觀察過小金魚。

2、環境創設:繪製樹葉娃娃飛向大地的畫面,用樹葉粘貼的“小馬”“小船”“小花”等,讓幼兒感受樹葉粘貼的奇妙,引起動手的慾望。

3、材料準備:撿回來的各種形狀樹葉、漿糊、白紙每人—份、小毛巾每組一條。

四、設計思路:

中班幼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隨年齡和知識水平的增長,他們對大自然產生了好奇心。我班幼兒在動手能力、想象力等方面也有了較快發展,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他們對動手操作也有較高興趣。因此,在“秋天來了”主題活動中,設計了“樹葉粘貼”這一環節的活動,使幼兒在感受大自然奧祕的基礎上,利用大自然的材料表現美。(綱要)也指出“親近大自然……有認識和探索興趣……積極嘗試運用語言和其他非語言方式表達表現生活,具有一定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引導幼兒對樹葉的擺弄,讓幼兒動手動腦,發展幼兒主動探索的能力。在交流討論中介紹自己的發現,這不僅提高幼兒積極探索的慾望,而且對思維、語言發展也很有益。

五、活動流程:

引導觀察 自由交流 交流方法 動手拼帖 展示作品

小班教師觀摩教案class=MsoPlainText > 激發興趣——探索實驗——重點示範——分層指導——交流體驗

六、活動設計:

(一)觀察樹葉寶寶。

1、(每個小組都予以不同的樹葉若干)師:“秋天來了,樹葉寶寶摔落下來了,我們…起看看離開樹媽媽的小樹葉長得怎麼樣?”

2、引導幼兒從樹葉的形狀、大小、顏色等方面觀察交流。

3、重點觀察:樹葉寶寶的不同形狀(有的是圓圓的、有的是橢圓形的、有的是兩頭尖尖的各種各樣的)

(二)拼貼金魚,幼兒試驗,自由交流。

l、這麼漂亮的小樹葉,我們用它來拼成小金魚,行不行?”

2、給每位幼兒一張白紙,啟發幼兒想想、做做,我們看到的小金魚身體長得怎麼樣?眼睛 是什麼形狀的,尾巴象什麼?你可以用哪些形狀的樹葉拼成小金魚的不同部位。

3、讓幼兒自由地拼、試、交流、討論決定如何用樹葉拼出小金魚,可以用幾種方法。

(三)初步交流試拼方法,重點示範。

1、請幼兒説一説用什麼形狀的樹n1。寶寶拼成的小金魚。師示範粘貼方法。

(1)在樹葉寶寶的反面抹槳糊時要稍厚“—點,每個地方槳糊都要塗上,不然小樹葉會不開心的。

(2)粘貼時放平。貼好後用手揉平。

2、簡單小結——下,小金魚的身體司以用稍圓的樹葉寶寶做,尾巴可以用象小手一樣的樹葉做,還可以用幾片葉子拼成,眼睛用小一點的葉子拼成。肯定幼兒的方法。

3、用其他形狀拼成的金魚有沒有?鼓勵幼兒大膽嘗試。

(四)幼兒動手拼貼,分層指導c

1、指導能力強的幼兒運用不同形狀的樹葉拼貼出不同形狀的小金魚,引導他們添畫水草、泡泡等。

2、指導能力一般的幼兒拼貼以後,再拼不同方向遊的小金魚。注意粘貼眼睛的方向與小金魚遊的方向一致。

3、指導能力差的幼兒能夠可拼貼金魚。

4、重點指導樹葉粘貼時啟發幼兒可以運用不同的樹葉拼。

(五)互相觀賞、交流、介紹、體驗成功。

l、展出幼兒作品,一起去觀賞金魚。

2、向同伴輕輕介紹一下,你用什麼形狀的樹葉粘貼小金魚的.小金魚在於什麼?

七、活動延伸:

在自由活動中可以讓幼兒嘗試用樹葉拼貼其他的動物,引起幼兒對大自然的興趣,並以此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c

教後感:

我覺得探索型教學模式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我們教師更瞭解幼兒,更明確目標,在樹葉粘貼活動中,我嘗試運用了這種方法獲得了可意想不到的效果,原來幼兒的潛能與天賦是無法估計的。探索型教學將幼兒的探索、發現與製作操作更有機聯繫起來,使幼兒更形象地感知具體的操作與發現。幼兒在感官感知過程中,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獲得成功體驗。

在活動前,我對孩子的動手能力、想象能力、發展潛能作了較仔細地分析,然後制定目標,並且明確不同的幼兒在活動中,探索什麼獲得什麼樣的能力發展。在探索活動中,我先讓幼兒感受樹葉不同形狀,再通過幼兒自己動手嘗試拼一拼、試一試,討論一下的探索方法,使幼兒感受拼貼樂趣,幼兒按自己意願想象拼貼出了各種童趣盎然的金魚形象,積極性十分高,而且活動材料取之於大自然,幼兒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引起了對大自然的興趣。在拼貼過程中、我採用了分層指導,在分層指導中還注意到逐層分解指導,要求由低到高,遁序漸進。使活動要求更加具體、細緻,從而使目標落到實處,如樹葉拼貼幼兒分三個層次指導,每個層次都逐步提出不同要求,並不斷鼓勵幼兒大膽想象、發現,使幼兒既有達到目標的可能,又有繼續發展的潛能,保持了每位幼兒興趣,幼兒沉浸在快樂的自我創造中。通過探索型教學模式的實踐,我深是什麼形狀的,尾巴象什麼?你可以用哪些形狀的樹葉拼成小金魚的不同部位。

3、讓幼兒自由地拼、試、交流、討論決定如何用樹葉拼出小金魚,可以用幾種方法。

(三)初步交流試拼方法,重點示範。

1、請幼兒説一説用什麼形狀的樹n1。寶寶拼成的小金魚。師示範粘貼方法。

(1)在樹葉寶寶的反面抹槳糊時要稍厚“—點,每個地方槳糊都要塗上,不然小樹葉會不開心的。

(2)粘貼時放平。貼好後用手揉平。

2、簡單小結——下,小金魚的身體司以用稍圓的樹葉寶寶做,尾巴可以用象小手一樣的樹葉做,還可以用幾片葉子拼成,眼睛用小一點的葉子拼成。肯定幼兒的方法。

3、用其他形狀拼成的金魚有沒有?鼓勵幼兒大膽嘗試。

(四)幼兒動手拼貼,分層指導c

1、指導能力強的幼兒運用不同形狀的樹葉拼貼出不同形狀的小金魚,引導他們添畫水草、 泡泡等。

2、指導能力一般的幼兒拼貼以後,再拼不同方向遊的小金魚。注意粘貼眼睛的方向與小 金魚遊的方向一致。

3、指導能力差的幼兒能夠可拼貼金魚。

4、重點指導樹葉粘貼時啟發幼兒可以運用不同的樹葉拼。

(五)互相觀賞、交流、介紹、體驗成功。

l、展出幼兒作品,一起去觀賞金魚。

2、向同伴輕輕介紹一下,你用什麼形狀的樹葉粘貼小金魚的.小金魚在於什麼?

七、活動延伸:

在自由活動中可以讓幼兒嘗試用樹葉拼貼其他的動物,引起幼兒對大自然的興趣,並以此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

教後感:

我覺得探索型教學模式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我們教師更瞭解幼兒,更明確目標,在樹葉粘貼活動中,我嘗試運用了這種方法獲得了可意想不到的效果,原來幼兒的潛能與天賦是無法估計的'。探索型教學將幼兒的探索、發現與製作操作更有機聯繫起來,使幼兒更形象地感知具體的操作與發現。

幼兒在感官感知過程中,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獲得成功體驗。

在活動前,我對孩子的動手能力、想象能力、發展潛能作了較仔細地分析,然後制定目標,並且明確不同的幼兒在活動中,探索什麼獲得什麼樣的能力發展。在探索活動中,我先讓幼兒感受樹葉不同形狀,再通過幼兒自己動手嘗試拼一拼、試一試,討論一下的探索方法,使幼兒感受拼貼樂趣,幼兒按自己意願想象拼貼出了各種童趣盎然的金魚形象,積極性十分高,而且活動材料取之於大自然,幼兒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引起了對大自然的興趣c在拼貼過程中、我採用了分層指導,在分層指導中還注意到逐層分解指導,要求由低到高,遁序漸進。使活動要求更加具體、細緻,從而使目標落到實處,如樹葉拼貼幼兒分三個層次指導,每個層次都逐步提出不同要求,並不斷鼓勵幼兒大膽想象、發現,使幼兒既有達到目標的可能,又有繼續發展的潛能,保持了每位幼兒興趣,幼兒沉浸在快樂的自我創造中。通過探索型教學模式的實踐,我深深體會到了活動中幼兒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何等的重要,確實受益非淺,同時也感受到了幼兒探索活動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地發展。

小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嘗試用油畫棒練習色彩疊置,鞏固在輪廓線內塗滿色的技能。

2.感受色彩疊置的美感,體驗並感受創作的成就感。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已進行過油畫棒的單色平塗練習,握筆姿勢正確。

2.材料準備:實物蘋果(一個單色,一個有色彩變化)、範畫;油畫棒、蘋果輪廓圖。

活動過程:

1.引導觀察

出示蘋果實物:這是什麼?這兩個蘋果一樣嗎?什麼地方不一樣?(引導發現兩個蘋果的色彩差異。)

2.探索色彩疊置的畫法

(1)出示範畫:這個蘋果寶寶漂亮嗎?是誰讓它變得這麼漂亮的?神奇的畫筆是怎樣給蘋果穿上彩色的衣服的呢?

(2)幼兒討論,並請個別幼兒演示自己的猜想。

(3)教師示範,引導幼兒發現疊置的效果,知道疊置的方法。

3.幼兒創作

(1)你們想不想也給你的蘋果寶寶穿上這樣的花衣服呢?想一想,你給蘋果寶寶選什麼顏色才更漂亮、更好吃?

(2)不管給蘋果寶寶塗什麼顏色的衣服,都要塗滿,還不能塗到身體外面去,不然甜味就跑走了。

(3)幼兒創作,教師指導、幫助。

4.欣賞與評價

(1)請完成作品的幼兒把自己的圖畫放在圖書架上展示。

(2)出示小白兔玩具:小白兔吃多了青菜和蘿蔔,今天想吃蘋果了。假如你是小白兔,你想吃哪一種顏色的蘋果?為什麼?

(3)教師小結,重點是顏色的選擇和疊置的效果。活動中的情境創設:本次活動中,為了讓幼兒掌握色彩疊置的技巧,創設了“拉拉手”情境,還用“不讓蘋果甜味跑掉”的方法讓幼兒鞏固在輪廓線內塗滿色的技能。情境創設是否有效:雖然在繪畫中只用了簡單的語言情境,卻幫助幼兒掌握了本次繪畫的兩個重難點,孩子在繪畫時都喜歡玩“拉拉手”遊戲,很自然地學會了色彩疊置,效果非常好。

小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傾聽故事,仔細觀察畫面。

2、理解故事內容,以生動自然的表情和真摯誇張的動作、語言來表達抽象的情感。

3、感受故事中兔媽媽和兔寶寶之間的愛。

活動準備:

PPT、音樂、圖片、玩具小兔一隻。

活動過程:

一、猜猜我有多愛你

——出示玩具小兔。小兔很愛他的媽媽,他要媽媽猜一猜,他有多愛媽媽。你能幫助兔媽媽猜一猜,小兔有多愛她嗎?

——引導幼兒用肢體動作和語言相結合的方式來表達。比如“摟住媽媽,悄聲細語的説‘媽媽,我非常愛你’;展開雙臂,説‘媽媽,我愛你有這麼多。’踮起腳,舉起手説‘媽媽,我愛你,就象我舉的那麼高……’”

二、聽聽愛的故事

——有一個故事的題目就叫〈猜猜我有多愛你〉,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小兔是怎樣對媽媽説的,媽媽又是怎樣對小兔説的。

——講述故事《猜猜我有多愛你》。教師應該以生動而又自然的神情,真摯而又誇張的語言及動作來講述。故事結尾處漸輕漸慢,將媽媽深受感動時的柔情充分表達出來。

三、我愛你更多

——小兔是怎樣告訴媽媽自己有多麼愛她的?兔媽媽又是怎樣告訴小兔的?

——引導幼兒複述印象深刻的故事片段。

——逐幅出示掛圖,逐段講述故事。將小兔總想告訴媽媽自己愛媽媽更多的急切心情表達出來。

——小兔愛媽媽,很多很多,兔媽媽愛小兔,也是很多很多。我們一起來表演。

——建議幼兒回家跟媽媽説一説愛有多麼愛她。

活動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讓幼兒完整地欣賞了故事,將心中的愛用語言與動作表達出來。感受到了大兔子對小兔子的愛,同時激發了幼兒對家人、長輩的愛和感恩之情。在複述故事的過程中應該留更加充足的時間,予以表達。

小班教案 篇5

目標:認識自己的小手、鍛鍊手指肌肉靈活性。

教學過程:

1、引入:一起邊説兒歌邊做手部運動:"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拍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舉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合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轉起來;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來。"

2、認識小手 教師:"剛剛我們是用身體的哪個部位幫助我們完成兒歌的啊?"(幼:"手。")

教師:"我們的小手還很能幹,能幫助我們做很多事情呢,小朋友你知道我們的小手能幫助我們幹什麼嗎?"(引導幼兒回答手的作用,如:吃飯、寫字、幹活等。)

教師:"我們的小手這麼能幹,你們瞭解我們的小手嗎?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我們的小手。"

介紹各個手指的名稱: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

3、講述遊戲 教師:"我們的手指每天都是一起幫助我們做事情的,它們像親如一家的兄弟。在手指家庭裏大拇指是它們的大哥哥我們叫他大哥哥,食指是老二我們叫他二哥,中指的個子最高的我們叫他高高的哥哥,無名指因為名字的關係兄弟們叫它無名哥哥,小指是這個家裏最小的,其它兄弟叫它小弟弟。"

教師:"手指兄弟非常有禮貌,它們天天互相打招呼。今天它們來和小朋友打招呼來了?"(幼:好)

教師:"大哥大哥你在哪?(伸出大拇指左右晃動)我在這,我在這(伸出另一隻手拇指晃動)

大哥大哥你好嗎?(一手拇指做點頭狀)我很好,謝謝!(另一隻手拇指做點頭狀)

再見!(拇指左右擺動,收回身後)再見!(另一隻手拇指擺動,收回身後)"

其它手指依次打招呼。

4、教師與幼兒共同進行遊戲。 教師:"我們也像手指兄弟那也一起來打個招呼吧。"

教師起身與幼兒共同做手指遊戲,強調"無名哥哥最懶了,它不願意出來,看看哪個小朋友的無名哥哥最乖,老師一叫就出來了。"

"小弟弟最聽話,一叫他就跑出來了。"

5、結束活動 教師:"我們的小手有些累了,讓我們一起放鬆一下吧。"

做捏攏放開遊戲:"捏攏放開,捏攏放開,放開捏攏,放開捏攏。爬呀爬呀爬呀,爬到臉上(腿上、肚子上)了。"

最後我們的小手爬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