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抓住中學作文教學的牛鼻子-積累

欄目: 教學資料 / 發佈於: / 人氣:1.09W

 抓住中學作文教學的“牛鼻子”-“積累”

抓住中學作文教學的牛鼻子-積累

靈璧三中  高明賢

關鍵詞    積累  作文  教學  中學

摘要

要想使中學作文教學有明顯效果,必須抓住中學作文教學的“牛鼻子”--“積累”。 作文所需的一切都要積累,不能憑空而造。

一 、 積累什麼

第一,按照語言的要素進行積累。首要是識字,寫字,用字。其次是積累詞語。詞語豐富了語言表達水平也不會低,。再次是積累句子。句子的積累相比較字詞來説有更豐富的內容,不僅僅是在積累“語言”還能夠豐富思想。第二,積累生活。要做個有心人,多聽多看多記多悟多寫。第三,積累思想與情感。因為思想是需要時間的,是需要感悟與靈感的;情感是需要平時生活中真切體驗的。

二、怎樣積累

其一,閲讀。精讀與泛讀相結合,在泛讀的基礎上來發現奇文美章再加以精讀,多讀幾遍甚至熟背再配以思考,徹底領悟,融會貫通。不僅僅是語言的積累需要閲讀,思想的積累、情感的積累同樣需要閲讀。一定角度來説,讀書也是參與社會生活,也是在體驗人生樂趣,而且讀書使人超越時空限制地與他人交談,參與社會生活,體驗人生樂趣;其樂無窮,“大撈好處”矣。

其二,練筆。從方法上講,最有效的是寫日記,堅持寫下去,日久出成效。“寫”使“積累”落到了實處,有了歸宿,會加速實現閲讀能力到寫作能力的本質轉化。

其三,體悟。思想是需要積累的。只要你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多培養一些思想,多積累一些思想,那麼想寫出一篇思想深刻的文章就是不太難的事情了。同樣,情感是需要“積累”的,換個詞來説就是體驗,體諒,理解。

總之,抓住了“牛鼻子”,還怕牛不跟着你走嗎?

正文

長期以來,作文教學一直都是中學語文教學的“老大難”問題,各級教研部門、相關機構、一線語文教師雖然高度重視作文教學,理論上作了精深地探討,實踐方法上努力創新,時間上投入極大,精力上成倍付出,但收效一直不是很可觀。本人作為一線教師,在近三十年語文教學經歷中,也曾苦惱過,彷徨過,更曾積極思考探索過,借鑑名家模式努力實踐過,有敗有成。我個人認為,要想使中學作文教學有明顯效果,必須抓住中學作文教學的“牛鼻子”--“積累”。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揭示了詩歌創作規律與方法的真諦。試想,詩沒有讀幾首怎麼能作出一首成功的詩呢。“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説的不僅僅是詩歌創作,包括一切文章的創作,不“破萬卷詩書”是不能“文思泉湧”的。今天的家長、教師、學生在多數情況下忽略了“積累”對於作文訓練的意義,淡漠了積累的途徑,擱置了積累實踐,想寫好作文也就不得其道了。家長不懂得積累意義而一味責怪孩子語文成績差,作文寫不好;教師只顧眉飛色舞地講,照本宣科地析,面對學生亂七八糟的作文只是一味地連聲歎息“孺子不可教也”;而學生自己作文寫不好也不知就裏,只是怪自己腦子笨。一個學生從幼兒園開始學語文學到初中、高中,甚至大學,基本應用文寫不好,句子説不通,甚至錯別字滿篇,不打標點,邏輯混亂,這不能不説是語文教育的極大悲哀。面對這樣的現實,痛心之餘,我們稍微用心思考一下,其實就一個問題沒處理好,沒落實到位,那就是作文教與學中的“積累”。

作文是什麼?作文就是運用語言文字記錄生活,表達思想,抒發情感,干預社會。一篇文章的要素無非就兩個,一是形式,二是內容。形式包括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內容包括人、事、物,情、理、法等等。要素就是樓房的鋼筋與水泥,砂子與磚塊,圖紙與技術,積累夠了就可以造房子。作文所需的一切都要積累,不能憑空而造。那麼指導學生寫作需要積累什麼,怎樣積累呢?

一  積累什麼

“積累什麼”是個值得深入仔細思考的問題。提起作文教學的積累問題眾説紛紜,大部分人覺得要多讀多背幾篇文章,甚至是背字詞典,甚至是背不完的唐詩宋詞,這樣做因為繁難也就無法堅持而不了了之,最後還是“空悲切”,視寫作為畏途。當然這種積累有其一定意義,只是既不全面,也難以落實。具體説來,作文訓練應該注重積累三個方面的素材:

第一,積累語言

作文作文,不積累語言何以寫作文。語言怎麼積累呢?按照語言的要素進行積累,首要是識字,寫字,用字。這個做法説起來是輕巧而又樸素簡單,連小孩子都認為是正確的,但實際上又有幾個學生、幾個教師重視這個問題了。古代啟蒙教育為什麼要從“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抓起呢?強調記憶“字”呢?其實解決的就是語言積累這一首要的問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看似是個小問題但我們確實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小學低年級主要解決識字問題,但僅靠小學低年級是不夠的,小學中高年級、初中、高中的語文教學依然要高度重視“字”的教學,包括識字、寫字、用字。我想,近年高考作文評卷計算錯別字並給予扣分處理將有利於作文教學的改進。其次是積累詞語。詞語是語言最低級的使用單位,表情達意、講理説事靠的是用詞語,詞語豐富了語言表達水平也不會低,表現力也不會弱。加強詞語的積累也應該同“字”的教學一樣重要,在整個中學語文教學中都要高度重視,紮實訓練。再次是積累句子,也就是“話”。不僅僅要積累名句格言,就是普通人也偶有妙語麗句,就是一般的書籍普通的文章也有精彩的巧句。所謂要向生活學習語言、向羣眾學習語言、向書本學習語言、向古代學習語言,説的主要指句子。句子的積累相比較字詞來説有更豐富的內容,不僅僅是在積累“語言”還能夠豐富思想,整體地提高一個人的素質。最後是積累語段篇章,理同積累詞語句子,在此不再贅述,只是要複雜些,比如章法的積累,比如修辭的積累,比如邏輯的積累,都在語言的積累之中,意義都非同一般。

第二,積累生活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裏既指語言的積累但更重要的是指生活積累,閲歷積累。讀古今中外萬卷詩書,觀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風土人情、自然風物。通過“行萬里路”來親身體驗,親眼目睹,親耳聆聽,彌補“讀書”之不足。積累生活不僅指“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樣的大舉動,更指一天到晚,一年到頭平常的人與事、平常的哭與笑、平常的苦與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積累生活方有生活可寫,沒有生活即沒有文章,沒有生活即使有了文章也是無意義的文章。“處處留心皆學問”,為了寫好作文,多積累一些素材,做個有心人,多聽多看多記多悟多寫。當然,這樣地用心生活的學生,生活給予他(她)的回報就遠不止能寫好作文了。

第三,積累思想與情感

這是更高層次的積累。每當文章寫不深刻寫不生動的時候,我們就要捫心自問:我為什麼寫不深刻寫不生動?僅靠考場幾十分鐘能寫出思想深刻情感真摯的文章嗎?如果偶有深刻的思想寫出來,多半也不是自己當時的思想,那思想多半是此前已經存進腦子裏的。思想與情感也是需要積累的。因為思想是需要時間的,是需要感悟與靈感的;情感是需要平時生活中真切體驗的。“吟安一個字”還“拈斷數莖須”呢,“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等等寫作佳話,即指語言上的推敲與錘鍊,更主要是指思想與內容方面的推敲與錘鍊。因為想找一個極妥帖的的字眼或句子將積累的思想與情感表達出來,才如此地“難煞人”的。

語言(包括標點、邏輯、章法等)有了,生活有了,思想情感有了,一篇文章的要素都有了,這成文的事是簡單的事了,“一氣呵成”的境界可能就這樣產生了。

二、怎樣積累

我們已經認識到積累是如此地重要了,那麼怎樣進行積累呢?實際上這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大家都知道重要卻落實不好甚至不去落實。

其一,閲讀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不讀,好的語言也就無從相識;不讀,字詞的積累也不會靈動起來訴諸筆端。讀了,也許是大量地讀了,但死記成語詞典的後果就是使自己的語言錯亂不堪,而對語言修養真正有價值的字詞積累必須是在正確閲讀中進行,這樣積累的字詞才有生命。所以這裏要注意講究“讀法”,就是精讀與泛讀相結合,在泛讀的基礎上來發現奇文美章再加以精讀,多讀幾遍甚至熟背再配以思考,徹底領悟,融會貫通。清代有位大學者這樣談讀書:“大抵觀書,先須熟讀,繼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這説的就是“閲讀”中積累的重要意義。我曾經要求學生將台灣作家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全文熟背精思,一段時間後有些學生的作文語言竟然帶有此篇課文的風格,自此以後,我更加重視“閲讀教學”,當然收穫頗豐。

不僅僅是語言的積累需要閲讀,思想的積累、情感的積累同樣需要閲讀。一定角度來説,讀書也是在參與社會生活,也是在體驗人生樂趣,而且讀書使人超越時空限制地與他人交談,參與社會生活,體驗人生樂趣;真可謂“其樂無窮”,“打撈好處”矣。

其二,練筆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寫作文也是這樣,只是懶得動筆懶得修改。讀是基礎,寫是轉化。沒有寫怎麼能鞏固閲讀,沒有寫實現不了寫作水平飛躍。沒有“寫”僅是“讀”,從寫作角度來説是捨本逐末;從作文教學的角度來説,“寫”才是真正目的。“多寫”是十分重要的。怎麼寫呢?從方法上講,最有效的是寫日記,堅持寫下去,日久出成效。“寫”使“積累”落到了實處,有了歸宿,會加速實現閲讀能力到寫作能力的本質轉化。當然,寫的形式多種多樣,不一而足,我們語文教師會有很多辦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慾望與潛能的。

其三,體悟

思想是需要積累的。其實生活中那些有思想有頭腦的人無不是喜歡動腦筋的人。所謂“少腦子人”其實就是指不動腦子的、懶於思考的人。寫作上亦不過如此。只要你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多培養一些思想,多積累一些思想,不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只要是閃光的,就加以記憶及理解,積久了,你就是學問家,你就是思想家,那麼想寫出一篇思想深刻的文章就是不太難的事情了。

同樣,情感是需要“積累”的,換個詞來説就是要多體驗,多體諒,多理解。很難設想,一個毫無同情心的學生會寫出一篇充滿愛心的文章,一個自私偏狹的學生會在作文中表現出對他人的無微不至。真摯的母愛情感不是在考場上即興產生的,那是在平時與母親的相處中用心體驗到的;兄弟之誼、姐妹之情也是在許許多多點滴生活小事的體諒中理解到的;大至對國家、民族的情感也不能隨意造假,空洞地表達。種種情感都需要積累,積累多了,情感就濃了,強烈了,真摯了,感人了,昇華了;寫出的文章就可能成了至情美文。

總之,抓住了中學作文教學的“牛鼻子”,還怕牛不跟着你走嗎? 

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