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孩子到了初三,作為家長我們該做點什麼?

欄目: 教學資料 / 發佈於: / 人氣:2.02W

學習用功的孩子不一定成績好,但成績好的學生無一不是學習用功的學生

孩子到了初三,作為家長我們該做點什麼?

一、初三學生的一些特點

1、身體發育的特點

家長們都知道,13-16歲的初中學生正處於青春發育期,這一時期也是人生長髮育的第二高峯期。在生理髮育上,這一時期不但是人的身高、體重等身體外形的第二次突增階段,而且,生理機能逐步健全,第二性徵開始出現。身體的急劇變化,使得青春期的初中生既不同於兒童,又有別於成人。常發生一些青春期常見的疾病,而且在心理上也會產生激勵動盪和錯綜複雜的矛盾。因此,家長只有瞭解初中生生理髮育的特點和規律,認識初中生身體成熟、性成熟過程的一系列身心變化,才能掌握初中生的心理特徵,幫助孩子順利地渡過青春期這一“危險階段”,實施正確的衞生保健,保障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

2、心理髮展的特點

初中生正處於人生中的黃金時期開端,他們朝氣蓬勃,風華正茂,在各方面都表現出積極向上的趨勢。許多父母在分析孩子的青春活力的同時,也面臨新的困惑:“以前我女兒什麼事都對我説,喜歡和我在一起,上了中學以後,我們母女反而疏遠了許多,她很少向我述説什麼了,在家裏沉悶寡言,似乎不願和我呆在一起。”“我兒子現在不願讓我去收拾他的房間,有時我也想知道他在幹什麼,翻了他的東西,他知道後就大發脾氣,現在他把自己的抽屜都上了鎖。”“我孩子不聽話,我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他總是嫌我煩,我叫他不要這樣,他偏要這樣,真拿他沒辦法。他在小學時不是這樣的,現在怎麼會變得那麼愛頂嘴,那麼衝動。”……對這些困惑加以分析,原因主要在於父母仍用不變的方式來教育變化了的孩子。父母往往只看到生理上的變化,卻忽視孩子心理上的變化,依然把子女看成“兒童”,按照以往的老方法來教育他們。

其實,孩子到初中,心理髮展也出現了顯著的變化,他們已開始認識到自己長大了,產生一種“成人感”,試圖擺脱對父母的依賴,顯示認知上、情感上的獨立,具有了不同於小學兒童的心理髮展特點。

3、學習特點

有的家長在輔導孩子學習時,雖花費了不少心血和許多口舌,但效果甚微,有的甚至事與願違。究其原因,主要是這些家長雖有教子之志,但無教子之方,他們既不瞭解初中學生學習的特點,也不太懂得對孩子進行家庭輔導的方法。初三學習的特點:學習內容增多加深很快,常識性的東西越來越少,而知識的嚴密性、邏輯性越來越強,對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學習的能力也進一步提高,記憶的方法更偏更於理解記憶,聯想記憶,抽象思維能力逐漸占主導地位,思維的批判性也日益增強,常提出一些疑問和不同的看法,並就某些問題進行爭論。此外,他們的意志力也在增強,能較自覺地調節自己的行為,具有一定的堅持性和自制力。學習的獨立性逐漸增強,可以獨立地進行課外學習,開始摸索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法,方式上也明顯多樣化,如調查、訪問、簡單的實驗、討論等。總而言之,學習的內容深化了,學習方法多樣化了,學習能力提高了。

二、主要外在的一些表現

1、早戀

少男少女在一起,難免產生青春的躁動和心靈的波顫,乃至萌發出一種朦朧的愛戀和憧憬,青春期異性之間的這種愛慕和憧憬,正如早晨太陽初升時的一層薄霧,它是美麗的,是一種純真的感情,是性生理開始成熟,性意識逐漸覺醒和發展的一種表現,許多專家學者研究表明,青春期性的需求主要表現在異性之間釋放性心理能量,具體地説,青春期男女之間的正當交往,無論是集體活動,小組活動或其他交往,都可以使青少年滿足對異性的好奇心,在與異性同齡人的交往中,他們的性心理能量得到自然的釋放。

2、上網

據北京、上海、廣州等9個城市的最新調查顯示:六成孩子會用電腦,兩成的孩子會上網,電腦、上網無論從便捷的通訊還是從信息教育的角度來看,都是一件好事情。問題在於青少年的意志力還不夠強,容易一頭扎進網中,脱身不得。帶來了許多影響青少年健康發育的網絡問題:首先是身體健康問題。沉溺於遊戲,長時間近距離接觸閃爍不定的電腦顯示屏,會嚴重損害視力,其次是心理健康問題。性格內向的孩子,因玩電腦成癖,常上網傾吐心聲,減少了與人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因而在現實生活中變得更加孤僻閉塞,難於與人溝通,甚至導致“心理閉鎖”。早戀現象也不容忽視,有些孩子毫不客氣地進入成人信息世界,在不恰當的時候窺視並模仿成人的隱祕。另外,網絡也有可能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

3、厭學

隨着課程難度的不斷加深,教學進度的不斷加快,又是新課,又是複習,對部分學生來説,由於種種原因,會產生“厭學”的情緒,不想聽老師上課,不想做作業,或是一抄了事,成績差了也無所謂,進而會產生一些其他問題,在這一點上,進初三以後更應引起重視。

4、愛打扮

隨着生理心理的發育,注意打扮,喜歡在別人面前顯露自己,這是必然的,也是孩子逐漸成熟的象徵。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學生從用的文具盒、包書的紙,穿的衣褲鞋襪、髮型、髮夾等都十分講究,有的甚至用首飾、耳環、化粧品悄悄打扮自己,有的孩子之間相互攀比,消費大手大腳,標新立異以此來吸引別人的目光。

三、做父母的一些做法

1、打罵孩子

家長信奉“棍棒出孝子”,據最新調查發現,家庭教育暴露出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在被調查的139份男生問卷中,捱過打的男生127名,只有9人從未捱過打,女生稍少一些,對於家長選擇“打”這一舉措,很多學生認為家長的打罵教育是正確(其實是違心的),只不過因為太普遍了,他們的育人觀讓孩子潛移默化地或情不自禁地接收下來,孩子成績差了要打,上網要打,早戀要打,自己心情不好也要打。

2、陪孩子讀書

家長關心孩子的生活,無可厚非,但僅僅停留在“讓他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等本能義務上,還很不夠。家長關心孩子的學習,絕大多數關心的還是孩子在學校的考分,回家以後陪讀、陪背:“我一回家,媽媽就陪着我背書,看我做作業”,“當我考試成績不好的時候,媽媽就批評我,教育我”,“當我考試得到了好成績,爸爸、媽媽就給我發獎金。”如此種種,我認為僅僅還只是低層次的關心而已。

3、總喜歡提自己當年如何

很多家長動不動就對孩子這樣説,我當年如何如何,哪像你現在……這樣説的動機當然不壞,無非是想激勵孩子向自己看齊,把學習搞上去。但這種説法本身就有問題,問題就在於:你當年的“如何”究竟如何呢?還有一種説法是這樣的:“當年我的父母不管我,我不也是學得挺好的嗎?孩子不用管,由他自己去吧,將來自然會好的。”時代不同了,過去哪些是好的,仍應借鑑,哪些事過境遷了,就應該放棄,今天的哪些做法有問題,更應該想辦法改進。

4、成績不行請“家教”

有些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績不盡如意,也不分青紅皂白,寧願自己省吃儉用,給子女請“家庭教師”,進行補課輔導,有些是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或者説是某段時間,某門課程上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整體進步不大,而且有些學生還會產生依賴思想,放棄最主要的課堂45分鐘,得不償失。

5、“四個過多,一個過高”

(1)滿足過多;(2)照顧過多;(3)包辦過多;(4)禁止過多;(5)期望過高。

四、如何當好學生的家長

1、八字方針

看見孩子一天天長大,家長們是否能面對孩子的生活、學習總是處理自如?怎樣做一位合格的中學生家長?問題的答案,就在以下的八個字之中。

(1)瞭解。你瞭解自己的孩子嗎?一般家長都會説,我每天與他(她)朝夕相處,肯定了解。但你知道孩子現在要些什麼?心思放在什麼地方?看見孩子學習不努力,知道是什麼原因嗎?他(她)在生活、學習中有什麼困難?孩子怎樣評價你?……只有充分了解孩子,才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理解。面對孩子的問題,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十分必要,如孩子學習不努力,上課不聽講,不交作業,在指責孩子前,先想想是不是因為孩子的基礎差,聽不懂,沒興趣,知道原因後才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我們常看到這種現象:父母向孩子講述自己或他人當年如何通過刻苦學習、拼命工作,換來成功的結果。孩子聽後卻不以為然,我心依舊。為什麼有如此反差?其實很簡單,這個問題仍然是沒有從孩子的心理、年齡、經歷去理解,而按成年人(甚至偉人)的要求去要求中學生,這當然有問題。

(3)鼓勵。中學生面對的問題是:學習任務重,學習時間長,家長要求高,競爭日趨激烈,心理承受能力差。就是成績好的學生,也常感到身心疲憊,何況基礎較差的孩子。在這種背景下,家長望子成龍心切,還不斷地嘮叨、施壓、説教,自然換來的是孩子的厭學、煩躁、消極抵抗,可以説某些家長將自己的孩子毀在自己的手中。怎樣解決這些問題,最好的良方是鼓勵,和孩子坐下來談談,聽聽他(她)的心聲,給孩子想想解決問題的辦法,哪怕就是一點安慰,看到孩子的一點進步就是鼓勵,讓他(她)在生活學習的道路上充滿成就感,充滿自信心,充滿勇氣,我想他(她)就會成功。

(4)督促。有人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常聽家長講:“孩子學的課程我都不懂。”其實,孩子的天性是貪玩的,對孩子缺乏督促,就是對孩子的放任,不自覺的孩子就會荒廢學業。督促的目標,是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規律,良好的心理素質,不斷地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及時指出孩子的問題,不斷地和懶惰作鬥爭。這一切比你能輔導孩子學課本知識更為重要。

以上“八字方針”,是我既作教師又作家長的一點體會,提供給中學生的家長朋友們,以作參考。總之,面對中學生,應少説多做。讓全社會都來關心我們的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2、正確看待考試和分數

考試,古今中外都有,儘管它有各種弊端,也有人想廢棄,但總還沒找到一種比它更科學、更合理的方式來代替它。因此,我們就要實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對待它,以指導孩子認真對待學校的各種考試,諸如平時考、期末考、畢業考等,可以起到總結學習經驗、鞏固加深知識,提高應用能力的作用。既不要過於看重,也不要滿不在乎。要想考出好成績,重在平時學好每一科,學好每一課。如果平時沒打好基礎,只到考試時才亂抓一氣是不會有好結果的。考試前的系統複習是必要的,通過複習,找到弱科和弱項及時彌補,明確各科重點難點,加深理解,進一步提高。

考試之前,家長要給孩子創造一個温馨良好的環境,鼓勵孩子努力考好,但也要有考不理想的思想準備,不要向孩子提考多少分的具體要求和考試成績好壞的獎懲條件,要使其保持一個平靜的、力爭上游的心理狀態。否則,不但會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壓力,不利於考試,而且也影響孩子正確學習目的的建立。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考後,分數多少要了解,因它從一定意義上説明成績的好壞。但也不盡然。目前,分數高能力低的現象很普遍。個別學生還有作弊現象。瞭解分數後,高就高興、就表揚,低就生氣、就批評,甚至打罵,這是不應當的,也是很不明智的。正確的做法是:具體分析各科分數高低的原因,從中總結學習經驗,找出失分的具體原因:是平時沒學會,沒複習到,還是考試時粗心馬虎……並把缺陷部分及時設法彌補上,以利今後的前進。通過考試,還要分析總結學習方法的得失,學習能力、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和改進狀況等,堅持這樣做,考試就起到了既能鞏固、加深知識,又能提高自身素質的作用。

 

初三學習階段是孩子從少年到青年的過渡期,是自我意識和智慧的增長期,同時也是心理狀態極不穩定的時期,因此極易出現種種心理上的困惑和矛盾。升入初三的孩子隨着學習壓力的增大,面對對社會的挑戰、家長的壓力、老師的要求,極易出現心理偏差,表現出自卑、憂鬱、焦慮等症狀,容易出現對自己學習上沒有信心、對前途擔心、對父母説教反感、心情煩躁壓抑等各種現象,其實這些現象在我們初三的孩子身上表現出來也是正常的現象,但是如果我們對這些出現的種種心理不適不能及時進行自我調節的話,就很有可能影響我們的學習和考試成績,嚴重的還可能發展成心理疾病,所以我們初三孩子很有必要對自己進行適當的心理調節。在幫助孩子進行心理調節的過程中,我們主要幫助孩子做以下的幾件事。

一、幫助孩子客觀地評價自己,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定位

 每個孩子的學習情況各不相同,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們在初中的最後一段時間裏就一定能在學習上突飛猛進,趕超學習成績最好的孩子,這是不現實的。我們提醒孩子們找準自己在班級中、年級中的位置,樹立一個通過自己努力可能實現的目標,從自己學習情況的實際出發,才能進步,才能找到學習的信心。否則,只能是在和他人的比較中徒增痛苦,對自己的學習是無益的。

有些孩子在進入初三後,對自己的學習非常焦急,老是覺得自己以前的知識沒有學好,擔心剩下的時間全用來複習都不夠用,少數孩子總是在自己嚇唬自己,把大量時間都浪費在對學習的擔心和焦慮中。這時候我們老師總是不斷的告訴我們孩子如果大家能合理高效地利用考試前剩下的時間,充分複習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教會孩子進行一些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和自我鼓勵,比如在學習的地方寫一些小紙條,如:“塌塌實實複習,不急躁”;“請把注意力從擔心轉到學習活動上”;“不和別人比,只做自己該做的”等,讓這樣的一些小紙條會幫助他們穩定情緒,找回信心。同時我們也提醒孩子們學習的態度要實事求是,會了就是會了,不會就是不會,不要不懂裝懂,對自己不負責任,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主動跟任課老師交流;同時希望他們學習上不要急功近利,奢望這個星期努力了,下個星期成績就要有明顯地提高。“成績的提高是要達到一定量的付出和努力才能顯現出來的,所以孩子們對學習要有耐心。”---這是我們初三任課老師和班主任對孩子説的最多的一句話。

二、幫助孩子制定學習計劃

1.我們要求孩子們在學習上要給自己制定一個總的學習計劃和階段性的學習計劃。制定階段性的學習計劃時要注意先複習好基本知識中自己的薄弱環節,一個一個知識點去攻破,自己看書做習題還不能掌握的情況下,要勤於張口向老師或孩子請教。總之,我們告訴他們一個原則:無論用什麼方式,考試範圍內的基本知識必須在自己規定的時間內真正掌握。我們一直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制定學習計劃對孩子們會起着穩定心理的作用。在跟孩子的交談中,我們都會了解到這樣一種現象:越是無序狀態,人就越容易四處出擊,什麼都想做,然後是哪一個也沒做好,這樣反過來就更使人心理慌亂、焦急,形成惡性循環。所以如果制定了合理的學習計劃,孩子們就會在學習上有條不紊,知道自己已經完成了什麼,還有哪些內容沒有完成,對於已經完成的學習任務還可以使孩子們形成學習成就感,會更加增強孩子們學習的信心。

2.除了要求孩子們在制定總的學習計劃和階段性學習計劃的同時,我們還告訴孩子們根據自己的實際,制定出奮鬥目標。在制定目標時,要正確地評估自己,要實事求是,目標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目標可分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遠期目標就是你長大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中考時想考什麼樣的學校。近期目標就是在每天你要達到怎樣一個狀態水平。目標一旦確定,我們需要孩子們敢於公開,因此我們利用班會課,孩子座談會,個別談心來了解孩子們的奮鬥目標,並且希望他們與家長交流自己的目標。這樣,孩子們自己可以給自己增加前進的動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老師、家長、孩子的督促。

三、通過強調勞逸結合 ,幫助他們保持高昂的學習狀態,提高學習效率

儘管我們一再地強調初三的學習過程中,要勞逸結合,但事實上仍有太多的孩子進行“學習疲勞戰”。所以我們組織大課間活動,充分利用每週的課外活動,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孩子們不僅孩子們的體質得到了增強,孩子的身心也得到了調節了,使孩子獲得了精神享受,心理上產生一種輕鬆愉快的感受,有利於文化知識的學習,有利於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和發展。我們老師會告訴孩子們“勞逸結合”不是我們學習不努力、要偷懶,是為了能夠保證我們持久的學習動力和能量,學習不是誰用的時間長誰就一定能夠成績好,學習重在方法和效果。只要我們合理地安排學習時間,注重學習的質量和效率,我們一樣可以取得好成績。

四、幫助他們處理好幾個關係

(1)與家長的關係。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關心程度各有不同:有的放在面上,有的放在心上,有的喜歡嘮叨,有的不大過問。有的孩子嫌家長羅嗦,有的孩子怨家長關心不夠。家庭經濟狀況、家庭突發事件等等,也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因此我們會利用家長會,電話交流等方式,不止一次的要求家長不要把對小孩的關心一直放在一些僵硬的分數上,而是更多的關注小孩的全方位的發展,我們初三孩子家長每週應該跟自己小孩做的一件事就是溝通與交流

(2)與老師的關係。在教育與被教育的過程中,師生之間難免會產生不協調的情況。首先我們要求老師要關心愛護每一個孩子,主動與孩子交流,主動幫助孩子,當然也要求孩子們也要尊重老師,虛心接受老師的教育,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

(3)與孩子的關係。孩子之間的性格、習慣、愛好、志趣各異,長時間相處在一起,難免會有隔閡、磨擦。我們要積極倡導集體主義思想。我們要讓孩子懂得孩子間要團結互助,不能只顧自己,不顧別人。遇到矛盾要講風格。有什麼委屈,可以向老師、家長提出,從大人們那裏得到幫助。

 

當然事物每天都在變化,孩子的心理也一直在變化中,作為我們初三畢業班的老師只有細心觀察孩子,善於發現問題,更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對孩子多關心,多體貼,多溝通、交流,相信我們的孩子一定會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來完成初中的學習生涯。

樸實大方而又不落俗套,追求時尚卻不盲從,思想前衞卻很低調。時尚屬於瞬間,品質屬於永遠

我的絢麗人生從這裏起步!

林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