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行程問題》教學設計(通用10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4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行程問題》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行程問題》教學設計(通用10篇)

《行程問題》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理解和掌握關於行程的數量關係的對應性,能靈活應用數量關係解決實際問題。

2、經歷行程問題的解決過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在學習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重、難點:

行程問題數量關係的靈活應用。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請説出關於行程問題的數量關係式。

速度×時間=路程路程÷速度=時間路程÷時間=速度

2、一輛賽車15分鐘行駛45千米,按照這樣的速度,105分跑完整個賽程。整個賽程有多長?

“按照這樣的速度”什麼意思?整個賽程有多長就是求什麼?

指名回答:解答方法與解題思路。

3、小結引入

二、探究新知

1、典型錯題1

一輛賽車15分鐘行駛45千米,按照這樣的.速度,1小時45分跑完整個賽程。整個賽程有多長?

(1)對比

與複習題有什麼相同?求路程要找什麼?有什麼不同?解答時怎麼辦?

(2)同桌之間交流思路並解答

(3)展示、點評

要求學生結合數量關係説出算式的意思。

預設:

a:1小時45分=105分45÷15=3(千米/分)3×105=315(千米)

b:45÷15=3(千米/分)3×45=135(千米)

c:1小時45分=105分105÷15=77×45=315(千米)

(4)小結

應用關係式時,所有的量要一一對應,對應數量的單位要相同。

2、典型錯題2

王叔叔從縣城出發去王莊鄉送化肥。去的時候用了3小時,速度是40千米/時,返回時用了2小時。原路返回時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1)獨立審題

(2)同桌交流思路

求“原路返回時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就是求什麼?要在題目中找什麼信息?

(3)指名板演,全班點評

3、總結

兩道題所求問題不同,但是我們在解決問題時都是從問題出發,找出問題與不變量之間的關係進行解答。在解答時,要注意量要一一對應,對應數量的單位要相同。

三、鞏固練習

1、一輛長途客車40分鐘8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從安陽到鄭州行了3小時20分鐘。從安陽到鄭州有多遠?

2、一輛旅遊車在平原和山區各行了2小時,最後到達山頂。已知旅遊車在平原每小時行50千米,山區每小時行30千米。這段路程有多長?

3、小明騎遠足時,3小時行了9千米。按照這個速度,小明從家到學校需要10分鐘。小明家到學校有多遠?

4、汽車從甲地到乙地送水果,去時用了6小時,速度是32千米/時,回來時只用了4小時,回來的速度是多少?

5、一段公路原計劃20天修完,每天修150米。實際提前5天完成任務,實際每天修多少米?

四、全課小結

今天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行程問題》教學設計 2

一、概述

課名是《身邊的行程問題》,是小學五年級的一堂數學課。

本節課所需課時為1課時,40分鐘。

《身邊的行程問題》是在學習了“速度、時間、路程間的數量關係”、“24時記時法”、“小數乘、除法”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活動課,訓練學生對大量數學知識進行綜合運用的能力。

《身邊的行程問題》這節數學課的主要學習內容是:通過上網收集有用信息,並且利用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數量關係,將收集到的信息加工整理後應用於現實生活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從具體事例中找出速度、時間、路程這三個數據。

(2)會計算起始時間到終止時間之間的經過時間。

(3)明確已知這三個量中的兩個量就可以求出另一個量:路程=速度×時間、速度=路程÷時間、時間=路程÷速度。可以將這些公式應用於實際問題的計算。

(4)會將網上查到的速度、時間或路程數據轉換成統一的數量單位。

2.過程與方法

(1)學會根據需要到網上查詢信息,並會加工、評價、分析信息,利用信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能共同分析、討論所收集的信息,掌握利用信息共同協商解決問題的方法。

(3)能夠將課上學到的數學知識、方法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通過學校留言板發佈自己的解決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體驗將學到的數學知識、方法應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過程,感受數學的價值。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本節課的學習者特徵分析主要是根據教師平時對學生的瞭解而作出的。

學生是深圳市南山實驗學校五年級三班的學生。

學生對數學的實際應用有非常濃厚的.興趣。

學生已經學習了速度、時間、路程間的基本數量關係,熟悉數量單位的轉換以及已知其中兩個量求第三個量的計算方法。

學生思維活躍,能積極參與討論,口頭彙報的能力較強。

所有學生都能運用網絡查尋收集學習、解決問題所需的資料,並能在留言板上發佈消息。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本節課主要採用拋錨式教學策略(問題解決式教學策略),利用網絡上豐富的教學資源和Excel工具,使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鞏固認識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基本數量關係,並通過課後的作業使學生再次將知識進行遷移,從而提高學生的信息能力、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五、教學資源

硬件環境:

連互聯網的多媒體網絡教室、投影設備。

資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材。

多媒體課件(見課件文件夾)。

網上討論區。

電子表格軟件及數據調查表。

交通網。

《身邊的行程問題》教學流程圖

六、教學過程

注:流程圖中目標1~6對應教學目標分析的6個目標

七、教學評價

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隨時給出評價反饋,課後教師會經常對學生在討論區上發表的知識運用情況做出評價,給出建議。

課結束時,教師對本節課的內容和目標完成情況加以總結,還會在網上發表對學生的課件學習和網上討論情況的總結。

本節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價:

(1)信息查找:利用網絡查找用於解決交通費用問題的信息。

(2)計算:利用Excel工具計算已知兩個量求第三個量的問題,計算單位準確無誤。

(3)結果分析及決策:對計算的結果進行比較,對採用哪一種交通方式作出恰當的決

策。

(4)知識應用:課後應用本課知識和方法,選擇寒假出遊或回老家的交通方式。

《行程問題》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理解和掌握行程問題應用題中的數量關係,能運用數量關係解決實際問題。

2、經歷行程問題應用題的解答過程,體驗抽象、歸納的思想和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係。

難點:概括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離不開交通工具,你知道有哪些交通工具呢?

像特快列車、汽車等交通工具每小時行的路程叫做速度。出示第45頁的各種交通工具的圖畫及時速。特快列車的速度是160千米/小時。讀作:160千米每小時,表示特快列車1小時行駛160千米。普通列車每小時行駛106千米怎樣寫呢?

2、出示小林步行圖。

小林每分鐘走60米,他的步行速度是60米/分。

引入: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與行程有關的問題,我們把這樣的問題稱為行程問題應用題。(板書課題:行程問題應用題)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3。

(1)出示例3,分別指名讀題。

在行程問題中,行駛所用的'時間我們叫做時間,在一段時間裏行駛的距離叫做路程。想一想,在第1題中汽車的速度、行駛的時間各是多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組織學生議一議,説一説。

汽車的速度是80千米/小時,行駛的時間是2小時,要求的是汽車行駛的路程。

(2)怎樣求汽車2小時行駛的路程呢?

汽車每小時行駛80千米,行駛了2小時,就有2個80千米,因此求汽車2小時行駛的路程是80×2=160(千米)。

(3)第2題讓學生在小組中共同解答,並相互説一説解答的思路。

板書:225×10=2250(米)

2、討論:你能發現速度、時間與所行的路程有什麼關係嗎?

學生在小組中討論,交流。

根據學生彙報板書:速度×時間=路程

在行程問題的應用題中,知道了速度和行駛的時間,就可以根據“速度×時間=路程”,求出行駛的路程。

3、練一練。

(1)練習八第5題。

學生獨立思考,寫出這三種速度,注意路程和時間的單位不同。

(2)練習八第6題。

要求小強每天大約路步多少米,也就是求什麼?應根據哪個數量關係式來求。

三、鞏固反饋

1、練習八第8題。

學生獨立解答第(1)個問題,如果知道行駛的路程和速度怎樣計算時間呢?

2、練習八第9題。

想想:這段路程包括哪些部分?怎樣求這段路程長大約多少千米?

3、練習八第10題。

先學生在小組中共同寫一寫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算式。

再議一議:乘積最大的算式怎樣寫?520×43=22360積最大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什麼新的本領?

課時作業

一、筆算下列各題。

408×24250×16307×35

780×3047×30960×350

二、李婷步行的速度大約是65米/分,她每天上學要用14分鐘。李婷家離學校大約是多少米?

三、國慶節小林全家坐一輛汽車去旅遊,這輛汽車的速度大約是85千米/小時。該車第一天行駛了5小時,第二天行駛了7小時。兩天大約一共行駛了多少千米?

四、兩座城市相距300千米。一輛汽車從一座城市駛向另一座城市,去時用了6小時,返回時少用了1小時。

(1)去時這輛汽車的速度是多少?

(2)返回時的速度是多少?

《行程問題》教學設計 4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54頁例3。

教學目標:

1.認識速度的表示方法,會用“複合單位”表示速度。

2.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時間、速度和路程之間的數量關係,掌握常見的數量關係。

3.初步學會應用數量關係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4.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探索數學的樂趣,培養認真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數量關係。

落實教學目標,應把握以下幾點。

1.從生活本源中抽象數學模型。行車、走路是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事情,但生活中的行路問題並不完全等同於數學中的行程問題。數學知識源於生活,但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而是對生活中數量關係的提煉,是將實際問題抽象成的數學模型。因此,教師應十分重視數學模型的提煉、抽象過程,要為學生提供現實生活素材,如以賽車、運輸、旅遊等活動作為感性支撐,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引導學生抽象出速度、時間和路程這三個重要概念。

2.在解決問題中揭示數量關係。行程問題不僅要使學生認識速度、時間和路程這三個量,而且要引導學生尋找這三個量之間的關係,在解決問題中揭示數量關係。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解決具體問題,引導學生充分感知、體驗、比較和歸納各算式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抽象概括出速度、時間和路程三個量之間的數量關係:速度×時間=路程。還要對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數量關係加以研究,引導學生髮現三個量之間的變化關係,如在時間一定的情況下,路程會隨着速度的變化而變化,進一步讓學生理解數學建模的實際意義。

3.在深化練習中提高應用能力。引導學生解決行程問題,既要依據數量關係解決問題,又要防止機械地套用數量關係解決問題。教師應把生活中一些常見的事例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搜集和分析信息,在正確處理信息的基礎上解決問題。如提供缺少信息的問題讓學生解決,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經歷一個思考、補充條件的過程,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藉助情境,理解“速度”的意義

1.利用課件創設賽車情境:一個賽車現場:A、B兩車正準備進行緊張激烈的越野比賽。猜一猜,哪輛車會獲勝?(課件動態展示比賽後B車獲勝。)

2.討論交流:為什麼B車會取得勝利呢?在比賽的過程中,決定獲勝的是什麼因素?(引出“速度”概念。)

3.揭示課題。

4.課件出示:“特快列車每小時行的路程是160千米”、“小林每分鐘行走60米”、“飛機每分鐘飛行12千米”、“聲音每秒傳播340米”、“光每秒傳播30萬千米”。

5.初步感悟“速度”:“每小時”、“每分鐘”、“每秒”都表示單位時間,“160千米”、“60米”、“12千米”、“340米”、“30萬千米”都表示單位時間內行的路程。我們把物體每小時(或每秒、每分、每天)行的路程的多少,叫做它的速度。

6.用複合單位表示“速度”:將“特快列車每小時行的路程是160千米”寫成“特快列車的速度是160千米/時”,將“小林每分鐘行走60米”寫成“小林步行的速度是60米/分”,強調用“(單位時間內所走的路程)/(單位時間)”來表示速度,指出“路程單位/時間單位”是用來表示速度的“複合單位”。

7.舉例説明“速度”。學生寫出自己熟悉的交通工具或動物的速度,並在班上交流。

8.完成課本第56頁第5題用“複合單位”改寫已知的速度,再交流改寫情況。

9.抽象概括:組織學生用數學語言描述“什麼是速度”,進一步明確行程問題中“速度”表示單位時間所走的路的長度。

[設計意圖:本環節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將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學習有機融合起來,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速度”,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進行理性提升,加深對“速度”的認識,理解速度的意義,掌握用“複合單位”表示物體運動速度的方法。]

二、解決問題,抽象數量關係

1.學習課本例題,感悟數量關係。

(1)出示例3第(1)題:一輛汽車的速度是80千米/時,2小時可以行多少千米?

(2)討論交流“汽車的速度是80千米/時”表示什麼意思?求2小時可以行多少千米,用什麼方法解答?為什麼?

(3)反饋彙報,理清思路:“汽車的速度是80千米/時”表示汽車每小時行80千米,即1小時行80千米,求2小時可行的路程就是求2個80千米是多少。

(4)引導觀察,列式解答。教師板書算式80×2=160(千米)或2×80=160(千米),引導學生説一説算式中80千米、2小時、160千米分別表示什麼數量(板書:“速度”“路程”)。

(5)學生獨立完成例3第(2)題:李老師騎自行車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鐘可行多少米?

①列式計算。列式為225×10=2250(米)或10×225=2250(米)。

②引導學生觀察,並説一説算式中各個數分別表示什麼數量。

2.梳理解題過程,尋找數量關係。

總結以上兩題的解答方法,觀察討論,完成以下問題:

①這兩題敍述的是哪方面的問題?

②兩題的已知條件有什麼共同點?2小時、10分鐘表示什麼數量?80千米/時、225米/分又表示什麼?

③要求的.問題有什麼共同點?160千米、2250米表示什麼?

④根據算式,嘗試總結速度、時間與路程這三個數量的關係。

3.概括數量關係,抽象數學模型。

(1)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中尋找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數量關係,並進行概括。引導學生思考:行程問題都有三個數量,即速度、時間和路程。從上面的例題中看出這三個數量之間有密切的關係,具體在算式中是怎樣體現的?

(2)溝通已知條件、問題與相應的三個數量的聯繫,讓學生説一説。

(3)引導學生理清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數量關係,抽象出數學模型“速度×時間=路程”。

[設計意圖:《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強調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本環節讓學生通過解決具體問題,感悟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數量關係,經歷將運動中的具體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用於解決具體問題的全過程,使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抽象出數學模型――解釋説明模型――用模型解決問題”這樣一系列的數學學習活動中,既掌握數量關係,又初步建立模型化的數學思想方法。]

三、應用模型,鞏固數量關係

1.鞏固“模型”知識,學會解決問題。

應用速度、時間和路程的數量關係,分析以下問題需要補充哪個數量才能解答:

(1)一輛客車的速度是70千米/時,求武平縣城到福州有多少千米?

(2)一輛小轎車3小時到達目的地,這輛小轎車行駛了多少千米?

(3)一輛貨車的速度是50千米/時,這輛貨車從武平縣城出發,9小時能到達廣州嗎?

2.掌握數量關係,靈活解決問題。

(1)如果三輛汽車從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出發,都行2小時,哪輛汽車行駛的路程最長?哪輛汽車行駛的路程最短?如果都行4小時呢?你怎麼想?

討論得出:在出發地點、時間相同的情況下,速度越快,行駛的路程越長;行駛的路程短,説明速度越慢。

(2)如果三輛汽車同時從同地出發,都到上海,哪輛汽車先到達?你是怎麼想的?如果都到北京呢?你又有什麼想法?

引導討論得出:在路程相等的情況下,速度越快,行的時間越短;速度越慢,行的時間越長。

3.拓展數量關係,正確解決問題。

(1)王叔叔從縣城出發去王莊鄉送化肥。去時用了3小時,返回時用了2小時,去時的平均速度是40千米/時,返回時平均速度是多少?

引導學生根據題中的信息,先猜一猜,再解答。

(2)一輛旅遊車在平原和山區各行了2小時,怎樣知道這段路程有多長?

引導小結:在解決問題中,先要找出相對應的速度和時間,再根據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數量關係求出路程。

[設計意圖:解決實際問題,需要數學思想方法做指導,數學思維做支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數量關係,為解決稍複雜的問題奠定堅實的知識和智力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學生對數量關係的感悟、提煉和抽象,還要組織相應的訓練,讓學生對數量關係的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熟練,應用更自如。本環節通過學生補充信息讓學生理解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初步滲透函數思想,有利於促進學生掌握模型化的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全課總結,知情共融

這節課你學習了什麼知識?你是怎麼學習的?學得高興嗎?

《行程問題》教學設計 5

教學目的

1.知識與能力:使學生會分析不同類型的相遇及追及問題中的相等關係,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的應用題。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加強了解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步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小組合作,加強同學們之間的交流以及團結互助的精神。

教學重點

利用路程、速度、時間的關係,根據相遇及追及問題中的等量關係,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學難點

尋找相遇及追及問題中的等量關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想一想回答下面的問題:

1、A、B兩車分別從相距S千米的.甲、乙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兩車會相遇嗎?

2、如果兩車相遇,則相遇時兩車所走的路程與甲、乙兩地的距離有什麼關係?

3、如果兩車同向而行,B車先出發a小時,在什麼情況下兩車能相遇?為什麼?

4、如果A車能追上B車,你能畫出線段圖嗎?

二、例題1

A、B兩車分別停靠在相距240千米的甲、乙兩地,A車每小時行50千米,B車每小時行30千米。若兩車同時相向而行,請問B車行了多長時間後與A車相遇?

三、練習1

(1)挖一條長2200m的水渠,由甲、乙兩隊從兩頭同時施工。甲隊每天挖130m,乙隊每天挖90m,挖好水渠需要幾天?

(2)A、B兩車分別停靠在相距115千米的甲、乙兩地,A車每小時行50千米,B車每小時行30千米,A車出發1.5小時後B車再出發。

若兩車相向而行,請問B車行了多長時間後與A車相遇?

四、例題2

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趕到距離家1000米的學校上學,一天,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發,5分後,小明的爸爸發現他忘了帶語文書,於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並且在途中追上他。

(1)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少時間?

(2)追上小明時,距離學校還有多遠?

五、練習2

(3)A、B兩車分別停靠在相距115千米的甲、乙兩地,A車每小時行50千米,B車每小時行30千米,A車出發1.5小時後B車再出發。

若兩車同向而行(B車在A車前面),請問B車行了多長時間後被A車追上?

(4)小王、叔叔在400米長的環形跑道上練習跑步,小王每秒跑5米,叔叔每秒跑7.5米。

(1)若兩人同時同地反向出發,多長時間兩人首次相遇?

(2)若兩人同時同地同向出發,多長時間兩人首次相遇?

六、歸納總結

1、如何區分相遇問題和追及問題?

2、解行程問題有何訣竅?相遇:相等關係:A車路程+B車路程=相距路程

追及:B車路程=A車先路程+A車後行路程或B車路程=A車路程+相距路程

3、在列一元一次方程解行程問題時,我們常畫出線段圖來分析數量關係。用線段圖來分析數量關係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題意,找到適合題意的等量關係式,設出適合的未知數,列出方程。正確地作出線段圖分析數量關係,能使我們分析問題和解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七、作業佈置

《行程問題》教學設計 6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58頁例5及做一做,練習十四第1~3題

教學目標:幫助學生理解“相遇問題”的意義,形成兩個物體運動的空間觀念;引導學生學會分析“相遇問題”的數量關係,並掌握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提高解題能力;結合解題方法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有關“相遇問題”的應用題的解題方法

教具:演示“相遇問題”的活動教具

教學過程:

一、基本訓練,導入新課

1、教師出示口答題:張華每分走60分,走了3分,一共走了多少米?這道題的數量關係是什麼?學生口答後教師板書:速度×時間=路程

2、導入新課

教師講述:以前我們研究了人或一個物體運動的情況,今天我們根據“速度×時間=路程”的數量關係,要研究兩個人或物體運動後相遇的情況,看誰學得快,學得好。(板書課題──相遇問題)

二、教學準備題(P58上)

1、幫助學生理解“同時出發”、“相向而行”。

教師讀題後設問:這裏講的是幾個人的運動?他們是怎樣運動的?

學生回答後教具演示

2、填寫表格,教具活動演示,師生共同研究兩人行走的路程與時間的變化情況,把數據填寫在表格裏,並找出其中的規律。

(1)教具演示,張華走過的路用紅色線段表示,李誠走過的路用綠色線段表示。

教師提問:兩人一分鐘所走路程在圖上分別是哪一段?路程和是多少?兩人還相距多少米?

(2)用同樣的方法演示:兩人繼續同時出發,再走一分鐘、二分鐘,當再走二分鐘的畫面為:(略)

學生自己填表

(3)教師指着線段圖和表格提問:張華和李誠3分鐘走的路程分別是多少?怎樣求他們走的路程和?行了三分鐘,兩人的距離是0米,這説明什麼?

引導學生懂得:張華和李誠走了3分鐘,兩人之間的距離為0米時,走完了全程。表示他們相遇了。

(4)教師板書“相遇”後提問:張華和李誠相遇了,他們所走的路程和兩家的.距離有什麼關係?

引導學生體會到張華和李誠相遇時,兩人走過的路程和就是他們兩家之間的距離。

3、研究解法

(1)教師把準備題改為求兩地距離的應用題。同時,把線段圖下的“390米”改為“?米”。

(2)教師提問:怎樣求張華和李誠3分鐘人行的路程呢?數量關係式怎樣?

引導學生理解“張華3分鐘所走的路程+李誠3分鐘所走的路程=兩地距離”,算式為:60×3+70×3=390(米)

(3)研究第二種解法

演示:表示張華和李誠在第一、二、三分鐘所行路程的線段分別移動、合併在一起。

教師結合演示提問:怎樣求兩人三分鐘所走的路程?算式怎麼列?

(4)引導學生得出:兩種解法思路不同,結果相同,而兩種解法的算式之間的聯繫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其中第二種解法比較簡便。

三、教學例5

1、出示例題5及線段圖(略)

2、指名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教師指出:“相向”、“同時”和“相遇”是指兩個人或物體的運動方式和結果,在行程問題中是很重要的條件,在解題中切勿忽視。

3、提問:求兩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麼?

4、請全體學生用兩種方法進行嘗試練習,指名兩個學生板演。

5、反饋矯正,説出兩種解法的思考過程。

(1)65×4+70×4

(2)(65+70)×4

四、鞏固練習

1、教材做一做第1、2題

指名讀題後要求用兩種方法解,只列式,不計算。

2、變式練習。把教材做一做1,改為:

李明和小龍同時從某地出發,相背而行,經過5分兩人相距多少米?

引導學生解答並得出:雖然他們從同一地點相背而行,但是它的數量關係和相遇問題是一樣的。

3、完成課堂作業:練習十四第1、2、3題

4、及時糾正錯誤

五、(略)

六、板書(略)

七、教後感:

《行程問題》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使學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理解和掌握行程問題中速度、時間、路程三個數量的關係。

2、通過課堂上的合作學習、彙報展示、互動交流,提高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通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在交流評價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學重難點:

速度的概念及速度、時間與路程之間的關係。

教學準備:

各種交通工具的'速度調查。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目標

1、創設情境:同學們乘坐過哪些交通工具,你知道他們的速度嗎?

(1)學生自由發言。

(2)出示幾種交通工具的速度:

自行車 每分鐘行駛225米

公共汽車 每小時行駛30千米

摩托車 每小時行駛15千米

小汽車 每小時行駛60千米

師:可以看出,同學們真留意生活中的數學知識,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與速度有關的數學問題行程問題。

2、提出學習目標:請同學們想一想,哪些問題值得我們研究呢?

讓學生説一説再出示目標:

(1)速度指的是什麼?怎麼表示?

(2)行程問題中有哪些數量?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設計意圖]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充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進一步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激發發的學習動機,讓他們帶着明確的目標進行自學。

三、分層練習,拓展延伸

1、基本訓練

(1)出示幾種速度,用簡便方法寫出來(練習八第5題)。

獵豹奔跑的速度可大每小時110千米

蝴蝶飛行的速度可達每分鐘500米

聲音的傳播速度是每秒鐘340米

(2)練習八第6題。

2、拓展提高

(1)

速度時間 路程

225米/分12分

10小時1200千米

50米/秒 350米

學生獨立計算,訂正時,讓學生説説是怎樣做的?

(2)小明從家到學校要步行20分鐘,他的步行速度是95米/分,每天上學放學要走兩個來回。小明每天上放學一共要走多少米?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層次性作業,使各類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所鞏固提高。

四、總結反思,佈置作業

1、説説這節課的收穫。

2、作業:練習八的第7、8、9和10題(第10題是提高題)。

《行程問題》教學設計 8

知識目標:

1、在理解小數加、減法意義的基礎上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能夠比較熟練地進行小數加、減法筆算和簡單的口算。

2、應用加法的運算定律,使一些小數計算簡便。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遷移類推的能力。

情感目標:

使學生感悟到數學源於生活,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包括小數加、減法的意義、計算法則。小數加、減法的意義與整數加、減法的意義相同,只是計算的數的範圍不同,比以前擴大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在算理上也與整數的一致,都是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這裏着重使學生理解小數加、減法中小數點對齊的道理,一方面理解和掌握小數加、減法的意義,另一方面理解算理,總結計算法則,適當擴大小數的位數,提高計算的熟練程度。

本小節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理解小數加、減法意義的基礎上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教學難點是:理解“小數加、減法中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教學目標:

1.理解小數加減法的意義,並掌握計算法則。

2.運用法則和運算定律使學生能夠比較熟練地筆算小數加、減法。

3.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遷移類推能力。

教學重點:

小數加、減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

理解“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教學步驟:

一、引子:

筆算:少先隊員採集中草藥,第一小隊採集了3735克,第二小隊來集了4075克。兩個小隊一共採集了多少克?(投影片1)

讀題,用豎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説一説:整數加、減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

二、探究新知

教學例1:(演示課件“小數的加、減法”) 下載

(一)小數加法的意義

(1)教師提問:怎樣列式?

(2)小組討論:例1與複習題比較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3)引導學生比較後説出:要把兩個小隊採集的千克數合併起來,所以要用加法計算。列式為 3.735+4.075(板書)

教師提示:小數加法的意義與整數加法的意義相同,也是把兩個數合併成一個數的運算。(板書:小數加法的意義)

(二)探究小數的計算法則

小數加法又該怎樣計算呢?(板書:計算)

例1、3.735+4.075

(1)結合整數的計算法則,先試述自己的思路,大家討論

(2)通過列式的過程理解小數加法的意義和證書加法的意義一樣

(3)學生試算 3.735+4.075(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4)教師提問:得數7.810末尾的“0”怎樣處理?

引導學生説一説,用堅式計算 3.735+4.075時,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最後做什麼?(有沒有什麼小技巧——小數點對齊,就是數位對齊)

例2、計算12、03+0、875

(1) 大家商討

(2) 試算,二個人在黑板上板書,老師也板書 12、03

+0、875

(3)大家發表意見,總結小數的計算法則及計算技巧(小數點對齊、小數點對齊有什麼意義?)

(4)引導學生總結:小數加法與整數加法在計算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怎樣計算小數加法?

(由整數加法類推學習小數加法,由直觀到抽象,學生易理解、易掌握。再由遷移法對小數減法進行推導)

2.教學例2:

出示例3(繼續演示課件“小數的.加、減法”) 下載,

(1)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例2的條件和問題與例1比較有什麼變化?

(2)通過列式,引導學生理解小數減法的意義和整數減法的意義一樣

(3)直接引導學生進行試算,二人板書,教師板書(錯誤的)

(2)觀察、總結小數減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強調出小數點對齊的重要。

(3)延伸思考:教師提問:咱們把千克數改寫成克數

教師提問:整數減法式題個位是幾減幾?小數減法式題被減數的千分位上沒有數,計算時怎麼辦?

大家討論,發表意見

學生嘗試:(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教師巡視指導。

教師最後説明:被減數千分位上沒有數可以添“0”再減,也可以不寫“0”,把這一位看做“0”來計算,以後計算時,遇到這種情況也可以這樣處理。

三、課堂練習:

1、個人班級AA制比賽(書寫漂亮、計算正確)

反饋練習:7.81-4.075 0.4-0.375(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練習:教材第113頁上面的“做一做”的題目

計算下面兩題,並且驗算。

12.16+5.347 0.4-0.125

2、小組合作探究——教學例3

2、出示例3 6.08+12.3+9.72=

小組討論:應該怎樣計算?

3、每個小組推出一名學生板書

4、集體訂正

3、計算器速算賽

先發表如何使用計算器進行小數的加減計算

速算賽:每人手拿計算器,老師和學生一起計算,老師一邊説數,一邊和學生一起輸入計算,老師説答案,對的學生馬上起立,再算再起立,如此反覆。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了什麼?誰能説到點子上?這節課你要囑咐大家要注意什麼?

五、佈置作業(探究活動)

《行程問題》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1.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不能解答,通過閲讀教材學習解題方法,培養學生的閲讀意識。

2.利用座標紙通過畫圖解答相遇問題,讓學生感受到解題方法是多樣的。

3.利用座標紙通過畫圖解答相遇問題求出相遇時間。

教學重點:

利用座標紙通過畫圖解答相遇問題求出相遇時間。

教學難點:

利用座標紙通過畫圖解答相遇問題求出相遇時間。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用座標紙畫圖解決問題。

1.出示一張地圖,找到北京西站、石家莊的位置。北京西站與石家莊站相距千米,一列貨車和一列客車從兩地相向而行,幾小時相遇?

已知貨車速度千米; 客車速度千米

路程 速度和=相遇時間

2.出示例5第五次鐵路大提速後,z517次客車13:11從北京西站開出,15:51到達石家莊;z518次客車14:23從石家莊開出,17:10達到北京西站。這兩列客車什麼時間相遇?

師:z517次客車從北京西站開出, z518次客車從石家莊開出一定會怎麼樣?

生:一定會相遇。

師:一定會在某一時刻相遇,大約會在幾點幾分相遇呢?

(下午2點到4點之間)具體時刻會是幾點幾分?

(學生解決此問題較困難此時教師提出看書)

怎樣解決,教材為我們介紹了一種方法。請同學們看書p58:

自己先看書,再小組交流,你看到了什麼?怎樣理解?

這樣的小方格紙叫做座標紙

每一個大格表示1小時,10個小格是一個大格

每一個小格表示6分鐘

一端表示北京,另一端表示石家莊

兩條線的交點大約為相遇時間,大約15:07 15:08

通過座標紙解題應分為幾步?

找出北京西站發出的車的起點和終點,進行連線

找出石家莊站發出的車的起點和終點,進行連線

交點就是它們的`相遇時間

用座標紙解題應注意什麼?

估點要準確

苗點要細些

結果要看準確

二、利用座標紙解決問題:

p58 畫一畫:

p66 4看圖回答問題

三、小結:

説一説今天學習的收穫?

教學反思

利用座標紙通過畫圖解答相遇問題,讓學生感受到解題方法是多樣的。進一步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習慣,利用座標紙通過畫圖解答相遇問題求出相遇時間。

《行程問題》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利用路程、時間、速度三者之間的關係,藉助畫示意圖解以現實為背景的應用題。

2、讓學生利用畫圖直觀分析、探究發現、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

3、在教師引導下結合實際創造有趣的情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樹立學習的信心。

4、在《小組競賽學習法》督促下,逐步引導學生自學 , 使學生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學案引導學生分析例題 , 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

難點:

1、通過學案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

2、通過小組競賽做題的競爭 , 慢慢地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 逐步加強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方法:《小組競賽學習法》

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創設懸念 提出問題。

(上課的提前一天或週五下午,給學生每人一份學案,讓學生充分討論準備迎接小組比賽,後面備有學案內容)

課堂教學過程

一、老師出示學案的答案(選做題暫不給答案 , 下課後,學生可用 U 盤烤走當參考),宣佈評卷規則。要求:學案每做一題(不包括選做題),不管對錯得 1 分,能作對的加一分,並會講的再加一分,選做題做了並對且會講的應加倍給分。 ( 選做題讓教師講解後再讓學生講的不加倍給分。

小組組員之間先互幫互學對改答案,準備迎接其它組的檢查。(大約用 20 分 -30 分鐘,小組準備的越充分越好,若多數學生沒準備好,可以再多給點時間讓其準備,千萬不能打無準備之仗,準備不好的`話,先不小組比賽,下節課才小組比賽也行),此時老師巡迴抽查每組中學生的自學情況,根據情況調整互幫互學時間,對於都不會的問題,教師可以演講讓優生先學會,再幫助差生學會。

二、小組推磨檢查,一般每小組的前四名檢查下組的後四名,( 8 人一個組)。

三、各組長統計分數並讓被檢組認可,教師統計各組分數, 對全班小組排列順序,分數最低的小組起立向大家敬禮表示失敗,(也可以對第一名小組獎勵)教師把比賽結果記錄在專用本子上,準備一週的總分評比。一週的總分數少的小組要替第一名小組打掃衞生一次。每週比賽結果也記錄在專用本子上,準備一學期的總分評比。

四、佈置下節自學任務而結束本節上課。

以下是備用內容

學生自學內容 (就是學案)

先給大家講一個當代數學家蘇步青教授故事,蘇步青教授在法國遇到一個很有名氣的數學家,這位數學家在電車裏給蘇教授出了個題目:

問題 1“ 甲乙兩人,同時出發,相對而行,距離是 50 千米,甲每小時走 3km, 乙每小時走 2km ,問他倆幾小時可以碰面?

蘇教授一下子便回答出來了,你能回答上述問題嗎?你能把解決的方法步驟寫出來並給大家講一下嗎? ”

請 同學們先畫出示意圖:

再由圖填空:甲乙相遇時,他們共行的路程為( )

從路程的角度分析:甲走的路程 + 乙走的路程為( )

從時間角度分析:甲走的時間 = 乙走的時間。

如果 設甲、乙相遇時他們所用時間為 x 小時,此時相等關係:

甲走的路程 + 乙走的路程) = ( )

即甲行走的速度×甲行走的( ) + 乙行走的( )×乙行走的時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