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寫景抒情文的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05W

寫景抒情文的教學設計

寫景抒情文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掌握寫景抒情詩的鑑賞步驟。

2、熟練運用寫景抒情詩的解題步驟。

重點:掌握寫景抒情詩的鑑賞步驟。

難點:熟練運用寫景抒情詩的解題步驟。

一、詩歌鑑賞分類

1、寫景抒情詩

2、即事感懷詩(懷親、思鄉、送友、贈人、人生感悟、閒情意趣)

3、託物言志詩(梅蘭荷菊松竹鶴雪)

4、懷古詠史詩

5、邊塞征戰詩

二、分析寫景抒情詩

鑑賞步驟:

第一步:找出寫景的詞,看他們的色彩。要體味詩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如:

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景詞:黃鸝、翠柳、白鷺、千秋雪、萬里船

色彩:翠、白

色調:明快、暖色

情緒特點:歡快

第二步:根據景詞的色彩揣摩詩人的感情

寫景明快的那麼作者的感情也一般是愉悦的。

寫景寂寥的作者的感情也一般是寂寞愁苦的。依次類推。

解析絕句

背景:寫在安史之亂之後。

情感:景色如此美麗,色調如此明快説明作者內心是愉悦的。所以詩人除對山河熱愛外,還包含着一種對萬象更新的企盼和預買舟東下的歡悦。切忌隨意貶低或拔高。

三、練習

(一)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1. 在詩中作者寫哪幾種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特徵?

答:月落、鳥啼、霜滿天、江邊的楓樹、漁火、寒山寺,

特徵:秋夜幽寂清冷。

2. 通過景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寫出羈旅者孤孑清寥、愁緒滿懷的情感。

(二)05北京春12?讀下面的詞,完成(1)—(3)題。(7分)

蘇幕遮 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1)這首詞在景物描寫方面有哪些特點?

(2)“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析——景物:碧雲天,黃葉地,碧藍的天空,枯黃的落葉,綿長的水波,蒼茫的遠山,連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陽。

特點:枯黃的(落葉)、綿長的(水波)、蒼茫的(遠山)、無情的(芳草)、西下的(斜陽)等

感情詞:黯、追旅思、獨、愁、相思

揣摩作者的感情:深切思念,濃重離愁。

答案:(1)要點:①描寫視角頗具匠心。從高到低或從上到下(碧雲天,黃葉地),由近及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②突出秋景的鮮明色彩:碧藍的天空,枯黃的落葉,綿長的水波,蒼茫的遠山,連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陽等。③抓住典型景物大處落筆,境界開闊,寫景中暗寓離情。

(2)詩人通過對客觀景物的描寫,含蓄地表達了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思念,即借無情的芳草表達出了濃重的離愁別恨。

四、拓展及日日練

古代詩歌中的意象分類整理

古代詩歌中一些常見的意象主要有:

1、 樹木類:

樹的曲直:事業、人生的坎坷或順利

黃 葉:凋零 成熟 美人遲暮 新陳代謝

綠 葉: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 氣節 積極向上

柳: 送別 留戀 傷感 春天的美好

折 柳:是漢代惜別的風俗。後寓有惜別懷遠之意。

“楊 柳”:傷別情懷

堤柳堆煙:能觸發往事如煙,常被用來抒發興亡之感。

紅 葉:代稱傳情之物,後來借指以詩傳情。

鬆 柏:堅挺 傲岸 堅強 生命力

鬆: 松樹是傲霜鬥雪的典範,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

李白《贈書侍御黃裳》:“願君學長鬆,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

梧 桐:梧桐是淒涼、悽苦、悲傷的象徵。

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寫的是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淒涼寂寞的深宮裏,形孤影單、卧聽宮漏的情景。詩歌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托了一個蕭瑟冷寂的氛圍。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其他如“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

2、花草類:

花開:希望 青春 人生的燦爛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業的挫折 惜春 對美好事物的留戀、追懷。

桃花:象徵美人

蘭: 高潔

牡丹:富貴 美好

草: 生命力強 生生不息 希望 荒涼 偏僻 離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離之悲(國家的今盛昔衰)

歲寒三友(鬆、竹、梅)、菊花象徵人高潔的品格

紅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愛情的信物,比喻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源自王維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於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隱逸 高潔 脱俗

菊花:菊花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的蘭花並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親睞,有人稱讚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徵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裏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一種人格的寫照。

梅:傲雪 堅強 不屈不撓 逆境

梅花: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讚頌。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淨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願同流合污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蓮:由於“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藉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清”。這裏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採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晉《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霧氣露珠隱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蓮葉可見但不甚分明,這也是利用諧音雙關的方法,寫出一個女子隱約地感到男方愛戀着自己。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懷春,如“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點絳脣》)。

丁香,指愁思或情結,如“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唐人牛嶠《感恩多》)

3、動物類

猿猴:哀傷 淒厲 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

鴻鴿::理想 追求

魚:自由 愜意

鷹:剛勁 自由 人生的搏擊 事業的成功

狗、雞:生活氣息 田園生活

(瘦)馬: 奔騰 追求 漂泊

烏 鴉:小人 俗客庸夫 哀傷

沙 鷗:飄零 傷感

鳥:象徵自由

蓴[chún]羹鱸膾:指家鄉風味。後來文人以“蓴羹鱸膾”、“蓴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

雙鯉:代指書信。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詩云:“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來即以雙鯉借代遠方來信。

莊周夢蝶:語出自《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蝴)蝶與?胡(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以此説明物我為一,萬物齊等的思想。後來文人用來借指迷惑的夢幻和變化無常的事物。如陸游《冬夜》詩云:一杯蠻奴供,莊周蝴蝶兩俱空。”

(孤)雁:孤獨 思鄉 思親 音信 消息 鴻雁:書信——對親人的思念。

鴻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陳,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

以雁寫思的還有“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戲答元稹》)、“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唐人趙嘏《長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鴻雁悲鳴紅蓼風”(宋人戴復古《月夜舟中》)等。

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鴻雁傳書的典故大家比較熟悉,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如“鴻雁幾時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李商隱《離思》)等。

鷓鴣鳥: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裏也有特定的內藴。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人李羣玉《九子坡聞鷓鴣》)、“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詩中的鷓鴣都不是純客觀意義上的一種鳥。

寒蟬:秋後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在旦夕。

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如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西陸:秋天〕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還未直接描寫別離,“悽悽慘慘慼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寒蟬鳴我側”(三國人曹植《贈白馬王彪》)等詩句也表達這樣的情思。

鴛鴦,指恩愛的夫婦,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唐人盧照鄰《長安古意》)。

古詩詞中“燕子”意象

燕屬候鳥,隨季節變化而遷徙,喜歡成雙成對,出入在人家屋內或屋檐下。因此為古人所青睞,經常出現在古詩詞中,或惜春傷秋,或渲染離愁,或寄託相思,或感傷時事,意象之盛,表情之豐,非其它物類所能及。

(1)表現春光的美好,傳達惜春之情。相傳燕子於春天社日北來,秋天社日南歸,故很多詩人都把它當做春天的象徵加以美化和歌頌。如“冥冥花正開,颺颺燕新乳”(韋應物《長安遇馮著》),“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宴殊《破陣子》),“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豐丰韻韻”(喬吉《天淨沙·即事》),“鳥啼芳樹丫,燕銜黃柳花”(張可久《憑欄人·暮春即事》),南宋詞人史達祖更是以燕為詞,在《雙雙燕·詠燕》中寫到:“還相雕樑藻井,又軟語商量不定。飄然快拂花梢,翠尾分開紅影。”極研盡態,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燦爛,燕子嬌小可愛,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詩人自會傷感無限,故歐陽修有“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採桑子》)之慨歎,喬吉有“燕藏春銜向誰家,鶯老羞尋伴,風寒懶報衙(採蜜),啼煞飢鴉”(《水仙子》)之悽惶。

(2)表現愛情的美好,傳達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頡頏,飛則相隨,以此而成為愛情的象徵,“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燕爾新婚,如兄如弟”(《詩經·穀風》),“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詩經·燕燕》),正是因為燕子的這種成雙成對,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於燕、渴望比翼雙飛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鹽》)的空閨寂寞,有了“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晏幾道·《臨江仙》)的惆悵嫉妒,有了“羅幔輕寒,燕子雙飛去”(宴殊·《破陣子》)的孤苦淒冷,有了“月兒初上鵝黃柳,燕子先歸翡翠樓”(周德清·《喜春來》)的失意冷落,有了“花開望遠行,玉減傷春事,東風草堂飛燕子”(張可久·《清江引》)的留戀企盼。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3)表現時事變遷,抒發昔盛今衰、人事代謝、亡國破家的感慨和悲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舊巢,詩人抓住此特點,盡情宣泄心中的`憤慨,最著名的當屬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另外還有宴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歸來銜繡幕,舊巢無覓處”(《謁金門·懷故居》),姜夔的“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峯清苦,商略黃昏雨”(《點絳脣》),張炎的“當年燕子知何處,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高陽台》),文天祥的“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滿地蘆花伴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金陵驛》)。燕子無心,卻見證了時事的變遷,承受了國破家亡的苦難,表現了詩人的“黍離”之悲,負載可謂重矣。

(4)代人傳書,幽訴離情之苦。

唐代郭紹蘭於燕足系詩傳給其夫任宗。任宗離家行賈湖中,數年不歸,紹蘭作詩繫於燕足。時任宗在荊州,燕忽泊其肩,見足系書,解視之,乃妻所寄,感泣而歸。其《寄夫》詩云:“我婿去重湖,臨窗泣,殷勤憑燕翼,寄於薄情夫。”誰説“樑間燕子太無情”(曹雪芹·《紅樓夢》),正是因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轉意,夫妻相會。郭紹蘭是幸運的,一些不幸的婦人借燕傳書,卻是石沉大海,音信皆無,如“傷心燕足留紅線,惱人鸞影閒團扇”(張可久·《塞鴻秋·春情》),“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馮延巳·《蝶戀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讓人為之動容,繼而潸然淚下。

(5)表現羈旅情愁,狀寫漂泊流浪之苦。

“整體、直覺、取象比類是漢民族的主導思維方式”(張岱年·《中國思維偏向》),花鳥蟲魚,無不入文人筆下,飛禽走獸,莫不顯詩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鳴沾裳,魚傳尺素,蟬寄高遠,燕子的棲息不定留給了詩人豐富的想象空間,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周邦彥·《滿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長安,前程渺渺鬢斑斑,南來北往隨徵燕,行路艱難”(張可久·《殿前歡》);或相見又別,“有如社燕與飛鴻,相逢未穩還相送”(蘇軾·《送陳睦知潭州》;或時時相隔,“磁石上飛,雲母來水,土龍致雨,燕雁代飛”(劉安·《淮南子》)。燕子,已不僅僅再是燕子,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徵,融入到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中。

4、風霜雨雪水雲類:

海:遼闊 力量 深邃 氣勢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洶湧:人生的兇險 江湖的詭譎

江水:時光的流逝 歲月的短暫 綿長的愁苦。歷史的發展趨勢

煙霧:情感的朦朧、慘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滅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機 活力 潛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殘酷 熱情 政治鬥爭 掃蕩惡勢力的力量 盪滌污穢的力量

春風:曠達 歡愉 希望

東風:春天 美好

西風:落寞,惆悵 衰敗 遊子思歸

狂風:作亂 摧毀舊世界的力量

霜: 人生易老 社會環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 純潔 美好 環境的惡劣 惡勢力的猖狂

露: 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雲: 遊子 飄泊 以浮雲比喻在外漂泊的遊子的如“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天陰:壓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歡愉 光明

金風:秋風

“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類雖具體可感卻難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從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

(2)因水的剪切不斷,綿軟不絕,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抒發了詩人因強烈的感到了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不可調和而產生的煩憂和愁苦。

5、器物類

玉:高潔 地重遊 脱俗

珍珠:美麗 無瑕

簪纓 (冠):官位 名望

搗衣砧:婦女對丈夫的思念。

西樓小樓:閨怨之情;絲竹:音樂;汗青:史冊;鬚眉:男子;巾幗:婦女;桑梓:故鄉;軒轅:祖國;三尺:法律;寸管:筆;青鳥:信使

船:蘭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檣擼(借代大船、戰船)。

吳鈎:泛指寶刀、利劍。

例如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鈎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通過看吳鈎,拍欄杆,表達了自己意欲報效祖國,建功立業,而又無人領會的失意情懷。

崑山玉:比喻傑出的人才。語出李斯《諫逐客書》:“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指隨侯珠與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吳國名劍’),乘纖離(駿馬名)之馬,建翠風之旗,樹靈鼉(tuó,揚子鱷之類的動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後來就以“崑山玉”比喻優秀人才。

中國古典詩歌中用以表現“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飛蓬、孤雁等,“船”則是表現這種情感的最為常見的意象之一。一葉扁舟,天水茫茫,越發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見多異鄉風物,更易觸發無限的思緒。杜甫詩中的“船”意象出現得極為頻繁,表現漂泊之感也非常強烈:《旅夜書懷》《登岳陽樓》

與“漂泊”之感相對,中國古典詩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內涵是“自由”。這種思想的淵源可以追溯到莊子,他説“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虛而遨遊者也。”他的思想雖然消極,但是對中國文人來説,“泛不繫之舟”,卻成為頗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白《宣州謝眺餞別校書叔雲》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

韋詩描寫春花、春草春樹春鳥春潮春雨等明麗的景象,用一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渡無人舟自橫”的中心意象,既是寫實化描寫,又是詩人心態的形象化表現。

6、顏色類

白:純潔 無暇 喪事

紅:熱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綠:希望 活力 和平

藍:高雅 憂鬱

黃:温暖 平和

紫:高貴 神祕

黑:黑暗 絕望 莊重 神祕 對死者的懷念 命途的多舛

7、關於人的品質、行為活動的。

英雄:追慕 自愧自歎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撻

六朝舊事、南朝舊夢:表示往日富貴繁華的生活。

擊楫:謂立志報效國家,收復失地。

娥眉(蛾眉):美女

峨眉:高尚的德行

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

巴歌:亦稱巴唱、巴謳、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謙詞。多和“陽春白雪”比照着來寫,表達自己的微不足道。

碧血:借指為正義事業所流的血。後來也用户碧血”、“萇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竇娥冤》:“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願,委實的冤情不淺……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折桂:比喻科舉及第。典出《晉書》:“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

懷桔:指孝順雙親。

采薇:借指隱居生活。《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説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侍周的故事。後來也表現堅守節操。

詩人常常用詩歌裏的“山林”和“宮闕”的形象,來表現詩人的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與衝突。所謂“宮闕”也言“魏闕”,是朝廷的代稱,也是詩人受到當道重用的象徵。所謂“山林”則是指詩人在政治理想破滅或者是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時,作者心生怨憤而轉向歸隱山林息影草澤的形象的代稱。

哀鴻:比喻哀傷苦痛、流離失所的人。詩歌寫使臣行於四方,見流民如鴻雁飛集於野,流民喜使者到來,皆合詞傾訴,如鴻雁袁鳴之聲不絕。後來以鴻雁在野、哀鴻遍野喻指百姓流離失所。

詠絮:謂女子詠雪。指女子工於吟詠,有非凡的才華。後來“詠絮”即指詠雪,“詠絮才”即非凡才華。

南冠:指囚犯。典故出自《左傳·成公九年》一楚人鍾儀囚於晉,仍然戴南冠.彈奏南國音樂,範文子稱讚這是君子之行:後來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懷有節操的囚徒生活。

8、地點:

古蹟:懷舊明志 昔盛今衰 (國家) 衰敗 蕭條 (古蹟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聯)

鄉村:思歸 厭俗 田園風光 生活氣息 純撲美好 安逸寧靜

草原:遼闊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 (市井):繁榮熱鬧 富貴奢華

仙境:飄逸 美妙潔淨 忘塵厭俗

憑欄:思念故國、故鄉、親人。

南山 代表隱居的地方 桃源:代表着一個理想的樂土 武陵人代表隱居的人

柳營:指軍營。後也代稱紀律嚴明的軍營。

天地塵世:鴻蒙、希夷、太清、太虛。

細柳營:漢代周亞夫屯軍之地。王維《觀獵》“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9、其他類

白衣蒼狗:亦叫白雲蒼狗,比喻世事變幻無常。出自杜甫詩《可歎》:“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人事變化,猶如浮雲,一會兒像白雲,一會兒像灰狗。

破曉:初現希望

深夜:愁思懷舊

雪: 瓊玉、碎玉、冰花、六出;信:鴻雁、尺牘、尺素

亡國:後庭花。

天地:人類的渺小 人生的短暫 心胸的廣闊 情感的孤獨

浮生:表示短暫虛幻的人生。

朝陽:希望 朝氣 活力

夕陽: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暫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熱烈 熱情奔放 惡勢力對社會、對人的摧殘

酒: 歡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月亮:人生的圓滿、缺憾 思鄉 思親

“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悽楚悲涼”

月亮的別稱:蟾宮、玉盤、銀鈎、嬋娟、桂宮;“玉盤”、“玉輪”、“玉環”、“玉鈎”、“玉弓”、“玉鏡”、“天鏡”、“明鏡”、“玉兔”、“嫦娥”、“蟾蜍”

月亮: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筆法。一般説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

李白《靜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表現了李白的思鄉之情。詩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句以委婉的疑問點出了這月圓之夜人間普遍的懷人心緒,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對故鄉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還有以下意象

( 1)明月藴涵邊人的悲愁。

如:“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悲壯雄渾。

(2)明月藴涵情感的無奈。

如謝莊“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禱和祝福;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藴涵時空的永恆。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

中學古典詩詞中的意象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意象的營構是中國古典詩詞創作的焦點,也是我們學習古典詩詞的重點。本文擬就幾種最常見的意象進行解讀。

一、“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諧音,經常暗喻離別。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句,表現了柳永對戀人的懷念。

2、“柳”多種於檐前屋後,常作故鄉的象徵。

“一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抒發了許渾對故鄉的無限牽掛。

3、“柳”絮飄忽不定,常作遣愁的憑藉。

“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幾句,形象地詮釋了賀鑄此時憂愁的深刻程度。

二、“燕”的意象

1、燕子因結伴飛行而成為愛情的象徵。

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展示了詞人夢覺酒醒後悽寂惆悵的心境和對感懷對象的相思之情。

2、燕子眷戀舊巢的習性,成為古典詩詞表現時事變遷,抒發人事代謝的寄託。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既暗示了烏衣巷往日的繁華,又袒露了詩人面對今昔變化的無限感慨。

三、“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類雖具體可感卻難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從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

2、因水的剪切不斷,綿軟不絕,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抒發了詩人因強烈的感到了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不可調和而產生的煩憂和愁苦。

四、“月”的意象

1、明月藴涵邊人的悲愁。

如:“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悲壯雄渾。

2、明月藴涵情感的無奈。

如謝莊“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禱和祝福;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藴涵時空的永恆。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對古典詩詞中的意象進行多維解讀,實際上就是對詩詞的內涵進行挖掘。限於筆者水平,對以上意象的解讀難免淺薄,期待方家指正。

文言文閲讀(18分)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

王霸字符伯,潁川潁陽人也。漢兵起,光武過潁陽,遂從擊破王尋、王邑於昆陽,及光武為大司馬,以霸為功曹令史,從度河北。 賓客從霸者數十人,稍稍引去。光武謂霸曰:“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

及王郎起,光武在薊,郎移檄購光武。光武即南馳至下曲陽。傳聞王郎兵在後,從者皆恐。既至信都,發兵攻拔邯鄲。霸追斬王郎,得其璽綬。封王鄉侯。

從平河北,常與臧宮、傅俊共營,霸獨善撫士卒,死者脱衣以斂之,傷者躬親以養之。光武即位,以霸曉兵愛士,可獨任,拜為偏將軍。

四年秋,帝幸譙,使霸與捕虜將軍馬武東討周建於垂惠。蘇茂將五校兵四千餘人救建,武恃霸之援,戰不甚力,為茂、建所敗。武軍奔過霸營,大呼求救。霸曰:“賊兵盛,出必兩敗,努力而已。”乃閉營堅壁。軍吏皆爭之。霸曰:“茂兵精鋭,其眾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虜與吾相恃,兩軍不一,此敗道也。今閉營固守,示不相援,賊必乘勝輕進;捕虜無救,其戰自倍。如此,茂眾疲勞,吾承其弊,乃可克也。”茂、建果悉出攻武。合戰良久,霸軍中壯士路潤等數十人斷髮請戰。霸知士心鋭,乃開營後,出精騎襲其背。茂、建前後受敵,驚亂敗走,霸、武各歸營。賊復聚眾挑戰,霸堅卧不出,方饗士作倡樂。茂雨射營中,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動。軍吏皆曰:“茂前日已破;今易擊也。”霸曰:“不然。蘇茂客兵遠來,糧食不足,故數挑戰,以僥一切之勝。今閉營休士,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茂、建既不得戰,乃引還營。

十三年,增邑户,更封向侯。三十年,定封淮陵侯。永平二年,以病免,後數月卒。

(《後漢書?王霸傳》,有刪節)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郎移檄購光武 購:懸賞捉拿 B.發兵攻拔邯鄲 拔:攻取

C.乃閉營堅壁 壁:駐紮 D.方饗士作倡樂 饗:犒勞

7.下列各組句子分別表明王霸“善撫士卒”和“有謀略”的一組是( )(3分)

A.①死者脱衣以斂之 ②追斬王郎,得其璽綬

B.①傷者躬親以養之 ②不相援,賊必乘勝輕進

C.①客兵遠來,糧食不足 ②賊兵盛,出必兩敗,努力而已

D.①方饗士作倡樂 ②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動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慨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王霸跟從光武渡過黃河之後,當初跟他一起投靠光武的幾十個賓客,都漸漸離去了。

只有他矢志不移,因此光武對王霸感慨道:“真是疾風知勁草!”

B.王霸與馬武一起討伐周建。馬武沒有傾力應戰,被蘇茂、周建打敗,馬武的軍隊奔

跑到王霸的營壘,大聲呼救,王霸沒有立即出兵救援。

C.王霸手下將士爭相要求出戰,甚至幾十名壯士斷髮請戰,此時王霸認為賊兵精鋭,

人數眾多,而馬武又過於依賴王霸,出兵容易失敗,王霸沒有出兵。

D.王霸對光武帝一片忠心,對將士們撫愛有加;他作戰勇猛,機智沉穩;一生戰功顯

赫,屢受封賞。

9.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8分)

①以霸曉兵愛士,可獨任,拜為偏將軍。

②如此,茂眾疲勞,吾承其弊,乃可克也。

③今閉營休士,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