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語文教學設計模板(精選5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29W

作為一名教職工,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學設計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學設計模板(精選5篇)

語文教學設計模板篇1 

教學目標:

1、培養朗讀、背誦的能力。

2、瞭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賦借古諷今的目的,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徵暴斂、不顧人民死活、必然會導致覆亡的道理;

3、感受並理解本文豐富瑰麗的想象、形象生動的比喻、大膽奇特的誇張等藝術特點,明確它們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4、學習本文善於從多種角度,具體、生動、細緻地描寫藝術形象,並在此基礎上議論的寫作特色。

教學重點、難點:

1.明確本文運用想象、誇張等多種方法具體描寫阿房宮這一藝術形象,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加強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2.本文文字艱深,則給理解帶來難度。

教學方法:

學生務必加強誦讀,加大教師指導、講析的分量,以讀讀、講講、議議、背背的形式貫穿課堂始終。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唐太宗説:“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是啊,“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為政的得失。前面我們學習了賈誼寫的《過秦論》,他指出了秦的什麼過失(即中心論點)呢?對,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針對漢初的情況,提出了“施行仁政”的主張。同樣是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後,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杜牧也寫了一篇文章以諷時刺世,那麼,在這篇文章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這篇文章--《阿房宮賦》

二、阿房宮:“阿房”舊讀“ē páng”現讀“ē fáng”。

根據歷史記載,阿房宮東西寬三裏,南北長五里,可容納十五萬人居住。而這只是阿房宮的主體建築。以此為中心與咸陽相連接,周圍三百里內星羅棋佈修建了二百七十餘座離宮別館祠堂廟宇。各個建築之間有寬闊平整的道路或閣道相連接,直通到終南山下。

修阿房宮的材料是從千里之外的蜀、荊運來的,參加修建的工役達七十萬人之多。當時有運石工人編的歌:“千男呼喲萬男喊,巨石大如山。渭水河啊甘泉口,石落水斷流。”

秦始皇在討伐六國的過程中,掠來大量美女和珍寶古玩,咸陽城裏的宮殿已顯得擁擠,他便下令在咸陽附近修阿房宮。把盡有的珍寶和宮女搬到阿房宮。

數十年後,楚霸王項羽入關推翻秦朝暴政,聽説愛妾虞姬被擒,一時惱怒移恨於物,竟一把火燒掉阿房宮,大火燒了整整三個月,方圓百里盡成灰燼。如同美女般風華絕代的阿房宮就這樣結束了它來去匆匆而又凝聚着無數血淚和情愁的生命。

三、現代幽默令人深思:火燒阿房宮

兒子:“爸爸,老師今天講了火燒阿房宮。”

父親:“誰燒的?”

兒子:“項羽。”

父親:“抓起來了嗎?”

督學巡校:

◆盛努之下,督學寫了封呈文給教育局局長,稟明原委。不久,收到局長覆函説:“燒掉就算了,再拔經費重建阿房宮。”

◆督學到校巡視,與學生交談間隨口問道:“你知道阿房宮是誰燒的嗎?”

◆學生一臉惶恐,連聲説:“不是我燒的,不是我燒的!”

◆督學啼笑皆非,向校長指責:“貴校的學生國文程度低落,居然説阿房宮不是他燒的。”

◆校長平靜地説:“本校學生一向誠實,既然他説不是他燒的,就一定不是他燒的。”

四、杜牧,字_______,號_______,晚唐傑出的詩人、散文家,與________合稱為“小李杜”,有文集《________》。(牧之、樊川、李商隱、樊川文集)

六、學習第一段

(1)重點實詞

六王畢畢:完了,結束。

北構而西折構:動詞,架木做屋,引申為建築

不霽何虹霽:雨後天晴

(2)特殊用法

直走咸陽--走:趨向今多指行走

鈎心鬥角:古義-宮室結構參差錯落,精巧工緻。今義-比喻各自用盡心機,互相排擠。

四海一--“一”數詞→動詞統一

驪山北構而西折--“驪山”名詞→狀語從驪山“北”“西”名詞→狀語向北向西

蜀山兀--形容詞用作動詞,指高高的蜀山變禿了。

廊腰縵回--“腰”“縵”名詞→狀語像人的腰部一樣,像縵帶(綢子)一樣

蜂房水渦--名詞→狀語像蜂房像水渦

未云何龍,不霽何虹--“雲”“龍”“虹”名詞→動詞出現雲彩出現龍出現虹

幾千萬落落:座。今多指下降,衰敗。

(4)第一段是怎樣以既簡練又誇張的筆法,對阿房宮進行總括性描寫的?

明確:用“六王畢”等十二個字,勾勒出秦滅六國和阿房宮的建成,筆法簡練,突兀有力。“覆壓”兩句,寫出了阿房宮佔地之廣,建築之高,是一種誇張的寫法。“驪山”四句,寫阿房宮依山傍水的走勢,非常簡練。

七、學習第二段

輦來於秦--輦:名詞用作狀語,用輦車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收藏,經營,動詞用作名詞,指收藏的珠寶,聚斂的金銀。精英,形容詞用作名詞,精品。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鼎、玉、金、珠,是名詞用着狀語。鐺、石、塊、礫,是名詞用着動詞。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收藏,經營:動詞用如名詞,指收藏的珠寶,聚斂的金銀。

這句用了互文的修辭格。這句話意思就是“燕、趙、齊、楚、韓、魏六國的統治者擁有的無數的金玉珍寶。

朝歌夜弦--“朝、夜”,名作狀,在早上;在夜間。“歌、弦”,名作動,唱歌;彈琴。互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

第二段是怎樣寫阿房宮內的奢侈的?

第二段從兩個方面來寫阿房宮內的奢侈。一方面寫宮人們的華貴生活,另一方面寫對珍寶毫不吝惜。

一、二兩段文字極力描寫阿房宮的哪幾個方面?

宮殿建築的雄偉壯觀;宮內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是寫阿房宮建築之奇,

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眾,

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多。

第二課時

八、學習第三段

1.戍卒叫,函谷舉--舉:被攻佔。

2.獨夫--失盡人心的君主。

3.戍卒叫--“戍卒”,守衞邊疆的士兵;“叫”,吶喊。

4.可憐焦土--“可憐”,可惜;“焦土”,名詞活用作動詞,變為焦土。

5.鼎鐺玉石,金塊珠礫:鼎、玉、金、珠,是名詞用作狀語,鐺、石、塊、礫,是名詞用作動詞。

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圍繞哪兩個對立方面展開的?表明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第三段是圍繞秦始皇和老百姓兩個對立面展開的。表明兩者之間的矛盾關係:秦始皇窮奢極欲,揮霍無度;老百姓辛勤勞作,怒氣填胸。

九、學習第四段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使動用法,使滅族。……者……也,表判斷。非……也,表否定判斷

2.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愛:愛護。

3.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遞:傳遞。為:做。

4.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名詞作動詞,放火

5.秦人不暇自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自哀”→“哀自”

6.後人哀之而不鑑之--鑑,意動用法,以……為鑑。

7.“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①哀之;後人②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③而復哀後人④也”

(1)“暇”的本義是“閒空”,文言中常用“不暇”來表示“來不及”。

(2)“哀”,哀歎。本義是“悲哀、悲傷”,引申為“憐憫、同情”(“君將哀而生之乎”)、“哀歎”。

(3)四個“後人”均指秦亡以後的人,①②④指秦以後的人,主要指唐代統治者,③指唐以後的人(統治者)。後一個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為鑑戒,將使更後的人來哀歎他的自取滅亡。

研讀第四段,要求:説説秦(包括六國在內)滅亡的原因到底是什麼?作者寫作的目的又是為了什麼?

其原因是“不愛其人”。

其目的是“鑑”,即:借古諷今,要唐帝國吸取秦亡的教訓,向唐敬宗提出委婉的警告。

第四段:卒章顯志。諷諫唐王朝勿蹈秦皇覆轍。

總結六國和秦滅亡的原因(不愛民),諷諫唐王朝勿悲劇重演(哀之,鑑之)

最後一段的議論以秦為中心,上下延伸,總結歷史教訓。這一段的哪些話是作者向當朝統治者敲警鐘?

“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是作者向統治者敲警鐘。

秦朝必亡:暴斂百姓揮金如土(因)一朝覆亡阿房焚燬(果)

後人當鑑:後人不鑑則復哀(明旨)

十、總結全文:

1、主題:借古諷今,通過阿房宮的興建及其毀滅,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治者的驕奢亡國的歷史經驗,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

2、寫作特色:

1)想象、比喻與誇張相結合,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2)描寫、鋪排與議論抒情相結合。

3)駢散結合,錯落有致。

十一、關於“賦”

“賦”是一種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文學體裁。它出現於戰國後期,形成於漢代,盛行於六朝。賦體的演變大致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各個階段。多用鋪陳誇張手法,語言講究對偶,注重聲律,辭藻華麗,富有文采,稱為駢賦。唐宋時,它已經呈現散文化傾向,句式參差,長短不齊,多以散代駢,押韻也比較自由,人稱“文賦”。從內容上看,賦要通過“體物”達到“寫志”的目的,結尾的部分則往往發一點議論,以寄託諷喻之意。

劉勰:“賦者,鋪也。鋪採螭(音chī,鋪陳)文,體物寫志也。”也就是要運用鋪陳誇飾的手法來直陳其事,通過描摹事物來達到抒寫情志的目的。

語文教學設計模板篇2

【教學目的】

1,積累詞語,理解詞語,運用詞語。

2,瞭解吳敬梓和《儒林外史》。

3,瞭解科舉制度下社會各色人等心靈扭曲,趨炎附勢的眾生相。

【教學重點】

感知主要人物形象范進,理解范進形象的典型性。

欣賞本文的諷刺手法,體味對比,誇張與寫實在諷刺小説中的作用。

教學方法:文獻法 討論法 點評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圖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如果説《孔乙己》是一個充滿笑聲的悲劇,控訴了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個社會的世態炎涼。那麼今天,當我們認識又認識一位古代知識分子--范進,他原來也是個下層知識分子,年近半百終於考中了舉人,命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我們學習從清代小説家吳敬梓的長篇諷刺小説《儒林外史》中節選的課文《范進中舉》。

(二)檢查預習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樣的小説?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三)速讀課文,劃出描寫范進的有關內容。

請同學繪聲繪色地複述范進中舉後發瘋的醜態。

(四)討論:

1.范進為什麼會發瘋?

2.范進是怎樣的一個人?説出根據。

(主要是兩點:①熱衷功名利祿,夢寐以求躋身於統治階級行列。所以家中斷糧,仍要去參加鄉試;一旦中舉便樂極發瘋。②虛偽。張鄉紳送銀子,范進“再三推辭”,“才把銀子收下”。可張鄉紳剛走,“范進即將這銀子交與渾家打開看,”可見推辭是假意。)

3.孔乙己淪為乞丐,可范進中舉了“老爺”,兩個人的命運相反,為什麼説《范進中舉》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毒害?

(兩個人思想本質是一樣的。在封建社會,下層知識分子憑科舉道路而改變社會地位的只是極少數,若范進考不中,命運也將是悽慘的。所以寫范進中舉後而發瘋正是從另一個角度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4.通過范進這個藝術形象,我們可以看出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麼?

(批判科舉制度對整個社會尤其是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第二課時

(一)討論:

1.范進中舉前後,胡屠户對待他的態度有什麼不同?(用胡屠户的語言、行動説明)

2.胡屠户是怎樣一個人?

3.張鄉紳為什麼對范進又送銀子又送房?

4.胡屠户和張鄉紳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對胡屠户着墨過多?是否可以不寫張鄉紳?

(作品通過這兩個人物對待范進的態度從側面揭示出,范進這類知識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為被巴結、奉承、攀附的權貴,進一步暴露了他們腐朽的靈魂。這兩個人的語言和行動更反映了當時社會趨炎附勢的風氣,使作品的鋒芒不僅指向科舉制度,也指向整個社會,從而進一步深化了主題。)

(二)學習、討論作品寫作特點

1.你認為這篇課文中哪兒的描寫特別精彩?(啟發學生充分發表見解)

2.文中多處引人發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

①指導學生討論練習五,體會誇張的諷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户雖然大着膽子打了一下,……連忙向郎中討了個膏藥貼着。”這段文字中是怎樣運用誇張的,有何作用?

③文中還有何處是誇張?

3.本文的諷刺與《孔乙己》一文的諷刺有什麼不同?

4.本文還運用了對比的寫法,主要體現在哪兒?

(兩點:①范進中舉前後的社會地位;②胡屠户對待范進前後的態度。)

5.對比的方法對於表現本文的主題有什麼作用?

(范進先賤後貴,胡屠户前倨後恭,這種對比深刻而鮮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題。)

作業佈置

胡屠户道:“我哪裏還殺豬!有我這賢婿,還怕後半世靠不着也怎的?”這裏把胡屠户恭維的話寫得極其精彩,一個靠字,道破心機,請以第一人稱説出胡屠户的這番心機。

語文教學設計模板篇3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欣賞古典詩歌,對古典詩進行審美性解讀。

2、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分析重點詩句,瞭解詩的意境,體味詩人的感情。

3、瞭解《飲酒》一詩景、情、理融為一體的寫法,感受情景描寫的傳神特徵。

4.、瞭解陶淵明及其詩歌的創作背景和藝術風格;初步瞭解五言古詩的一般特徵。

二、教學重點:

瞭解詩中人、景、情、理融為一體的寫法,體會本詩的意境,感受情景描寫的傳神特徵。

三、教學難點:

瞭解詩的意境美,感受詩人對田園生活的深切體味及其情感表現特徵。

四、教學方法:

1、朗讀:①學生各自讀②齊讀。

2、提問:用提問方式設計課程講讀。

五、課前作業:

學生查找陶淵明的生平及其作品。

六、教學設計:

兩個目標:一是體味作者的感情,瞭解本詩意境;二是如何從寫作角度展現本詩的審美性。

1、導入新課。

我國詩歌,有許多題材分類。比如以前學到過的邊塞詩、山水詩、送別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種新題材的詩歌——田園詩。它是由東晉的`陶淵明開創的,並且由陶淵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頂峯。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陶淵明的《飲酒》。

2、學生反覆朗讀,把握語調、語氣和節奏。初步瞭解詩的內容。

⑴學生各自讀。

⑵教師學生共同討論朗讀時對語調、語氣和節奏的處理。

這是一首田園詩,表達的是詩人悠然自得、寧靜淡泊的心境,所以,語調、語氣和節奏都應是舒緩的。這是五言詩,朗讀時按二/三結構。

⑶按分析的節奏、語調、語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處理字詞。

讓學生挑出不會的字詞。

結廬:結,建造、構建。廬,這裏指簡陋的居室。結廬就是建造簡陋的居室,這裏指居住在此。

爾:代詞,這樣,指上句。

遠:此處為動詞,當遠離講。

見:指不經意看見。

山氣:指山中景色。日夕:指傍晚。

相與:共同、一道。

4、學習課文。

⑴第一段

①提問:前四句怎麼理解?

這幾句的意思是: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感覺不到車馬的喧鬧聲,請問你怎麼能夠這樣呢?這是由於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

②第一層描寫“身居鬧市,一塵不染”,根本的原因是“心遠”,“遠”的對象是什麼?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説,是遠離塵俗,超凡脱俗。這四句,從感覺方面肯定了自己“心遠”的正確。

⑵①“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怎麼理解?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採菊”這一動作包含着詩人怎樣的志趣?

明確:在院中東邊的籬笆下,詩人正在專心聚志悠閒自得地採菊花,偶一抬頭,悠遠的南山無意出現在眼前,心與山悠然相會自身彷彿與南山融為一體了。這兩句,刻畫了詩人自己悠閒自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形象。體現了作者超脱塵俗、熱愛自然的情感。(營造了一種和平靜穆,恬淡自然的意境。)

“菊”是花之君子,採菊,實際上是自我高潔的表現。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着詩人超脱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

②“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可否改為“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明確:表達效果明顯不一樣。

“見”是無意中看見,好像是景物自己撞上來的,其中含有人與物融為一體的感覺,用“見”追求的是一種無意為之而境與意融匯的完美的境界;而“看”或“望”是有意遠觀,使人和物拉開了一段距離。沒有“見”的表達效果好。

③“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什麼描寫?有何深刻意義?跟前兩句有何關係?

明確:A、詩句的表面意思是:山中景色在夕陽下更加美麗,成羣的飛鳥結伴而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

B、這兩句詩的深刻含義是: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呢?為什麼還要奔波於齷齪的官場之中,不肯接受這種美好的歸宿呢?不思返歸這優美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呢?詩人在《歸去來兮》裏説過:“鳥倦飛而知還”,這句正好應和“飛鳥相與還”。“相與”指“成羣”,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還在規勸其他人,不妨也“還”吧,我們彷彿又一次聽到詩人在呼籲:“歸去來兮,田園荒蕪胡不歸”?

C、這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與上兩句是緊密相關的,首先是悟理——飛鳥尚知還,人亦更知還,用飛鳥相與還的現象類比出人應“歸真返樸”。如果沒有悟出這個理,哪會有詩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所以,這個“理”,正好為“悠然”的行為提供了哲理基礎。由此可見,這幾句寫人寫景,抒情悟理,互為表裏。

④最後兩句應怎樣理解?

明確:這兩句説的是這裏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⑶、藝術特色

敍事、説理、抒情、寫景交融一體。

一、二句敍事,概括寫出詩人生活環境。三、四兩句議論,以自設賓主的設問方式揭示出心志淡遠是在“人境”中獨享安閒的緣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詩人恬淡的心境。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抒情,將詩人淡泊的心境和優美的環境,“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將景、情、理融為一體,流露出了詩人歸隱後怡然自得的情懷。由此可見,這幾句寫人寫景,抒情悟理,互為表裏。

最後兩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同時又藴涵了豐富的人生哲理。於抒情中藴含着哲理。整首詩無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見理,餘音繞樑,回味悠長。

七、小結:

這首詩為我們建構了一個遠離塵世、恬淡、悠然的田園意境,表達了作者歸隱的情感。這也是當時士大夫的審美追求和審美情趣。

八、作業:

1、背誦《飲酒》

2、找出陶淵明其它的一些詩與這首詩做比較,體味是人的表達的情感,試着寫一遍讀後感。

語文教學設計模板篇4

【設計理念】

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用合作探究與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礎上,聯繫自身經驗,對文本進行了個性化解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人文素養。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選自人教版語文教材第“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葉聖陶語),這個例子既承擔了落實本單元教學重點的任務,又承擔了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的責任,因此是個很好的藍本。

2.文本簡析:

【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和表現慾望,所以教師要採取鼓勵機制,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熱情。並且,初一是學生開始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的時期,但他們的鑑賞能力還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以上幾點主要是從學生的現有水平、學習習慣和能力上去認識歸納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重點難點】

1.針對單元重點和教材內容,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重點是:

2.針對學生的現有水平和心理層次,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難點是:

【教學方法】

【教學手段】

採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素材。

【課時安排】

一課時(45分鐘)

【課型】

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未成曲調先有情(3分鐘)

(一)課前預習

1.掌握本文字詞,熟讀全文,瞭解文章大意,對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記號。

2.利用圖書館、網絡等資源,認識並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二、奇文探究共賞析(22分鐘)

四人組成一個小組,合作完成以下內容,並且採用“小組擂台積分榜”進行評價。

(一)研讀入境品語言

展示例句,讓學生運用聯想法,替換法,咀嚼品味作者細膩而準確的寫作手法。

(二)賞讀入心悟情思

讓學生“讀其所喜,品其所愛”,重視誦讀能力,並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先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這也是我的教法和學法指導。學生邊讀邊評邊議,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指導學生用怎樣的感情、語調來朗讀,並作好評價的引導。

(三)涵詠入理勇質疑

這個環節安排在這裏是為了給學生討論交流提供一個緩衝的空間,讓學生質疑,這個疑問可以是預習課文時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討論交流中產生的。產生的疑問可由學生互相解答,然後再由教師進行補充。

三、萬水千山總是情(8分鐘)

(一)拓展遷移

欣賞一段視頻,走出語文的範本,走向課改中倡導的“大語文”境界。

(二)課堂總結

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師總結,改由學生總結。這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而且這種生成性的信息反饋更加準確有效,可以使得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策略進行調整和完善。

(三)作業佈置

語文教學設計模板篇5

一、教學目的

1、重點掌握本課中出現的文言實詞的詞義並作歸納,如“朝孰、誠、方、善、間”等。

2、掌握文中出現的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並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領會課文設喻説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

4、瞭解《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二、重難點

1、重點字詞、句式

2、《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3、設喻説理和類比推理

三、教學設想

可在教師指導下,以討論、串講、表演、做練習等方式,引導同學自學,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老師的講授既要講清楚重難點,分析好思想內涵,又不能佔用太多時間,應以練為主。

四、課型和課時自讀課兩課時

五、教學步驟和內容

第一課時

1、導入:由三位同學上台表演,一位演忠臣、一位演奸臣,一位演皇帝,忠臣向皇帝進諫,要他多聽從民意,廣開言路,不要受小人矇蔽,豈料奸臣在皇帝旁邊挑撥離間,龍顏大怒,奸臣將忠臣推出去斬。由這小品導入古代臣子進諫若直接言明自己的意見(即“直諫”)會很危險,臣子進諫最好是諷諫,由此引出題目,並解釋“諷”及課題的意思。

2、點出《鄒忘諷齊王納諫》一課選自《戰國策》,用幻燈片打出該學的知識。

《戰國策》:又稱《國策》,原為戰國未期和秦漢間人怕編纂,後經西漢未年劉向編訂成書,全書共33篇,反映了戰國時期策士謀臣的言論和謀略,其體列為國別體,全書共12策,《鄒忌諷齊王納諫》是一篇歷史散文。

3、轉入對文段的學習。

(1)學習一、二段的字詞和句式(重點字詞用幻燈片打出)

①孰:通“熟”,仔細

私:偏愛

朝朝服衣冠:zháo:朝見

②詞類活用:A名作狀:[朝]服衣冠

[暮]寢而思之

B、名作動: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詞意動用法:美我者:以……為美。

③古今異義詞

尺:古;約合現在的23.1釐米

今:約33.3釐米。

窺:古:照

今:偷偷地看

寢:古:躺而不睡

今:睡覺

地方:古:土地方圓

今:地點、處所

④句式: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孰:誰,哪個

孰與:相當於“與……孰”,“……與……相比,誰更”

判斷句: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否定句賓語前置:忌,不自信

被動句:王之蔽甚矣

省略句:與坐談

4、先讓同學翻譯第二段,再請同學分別扮演鄒忌、妻、妾、客、徐公以及請一位同學做旁白通過這種活潑生動的形式即串講了課文,又讓同學領會了課文內容。

5、分析

問:師(1)大家觀看錶演時有無發現妻、妾、客大意都相同?

生:——有,都説鄒忌美於徐公。

師:(2)大意同,但妻、妾、客在表述及語氣上有何細微不同,可否找出?

生:——妻:熱情地讚美鄒忌,愛戀之情溢於言表

妾:比妻稍為冷淡點,回答有些勉強,説話較拘謹

客:用陳述句,語氣更平淡。

反問句

師:(3)為何妻、妾、客都誇鄒忌好看?

生:——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師:(4)好,他們都是説鄒忌美於起徐公,那麼由文段看,實際上是誰更美呢?

生:——徐公。

師:(5)既然是徐公美,那麼妻、妾、客的回答便是與事實不相符合了,那麼也就是説,鄒忌被怎麼樣了呢?

生:——被矇蔽了(寫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