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文章《吆喝》教學設計範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63W

【教學目標】

文章《吆喝》教學設計範文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詞語,掌握“囿”“鈸”“招徠”“鐵鉉”“餑餑”“秫秸稈”“隨機應變”“合轍押韻”“油嘴滑舌”等詞的讀音、詞義。

⑵ 瞭解作者及其對吆喝的品味分析。

2、能力目標:

⑴ 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文意,學習作者合理介紹説明紛繁複雜事物的方法。

⑵ 揣摩語言,體會吆喝聲的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寫“吆喝”時的內在情感。

⑶ 積極開展記錄街頭吆喝聲並整理的語文活動,為搶救文化遺產做貢獻。

3、德育目標:

樹立文化大觀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動人底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點】

1、把握文章的結構,學習作者剪材組材的技巧。

2、品味語言,理解作者的內心感受。

【教學難點】

開展語文活動,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

2、討論點撥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街頭吆喝錄音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積累字詞,整體感知文意;把握文章結構,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口語訓練,揣摩描寫吆喝的語言,體會其濃郁的地方特色;體驗與反思,記錄整理家鄉的吆喝聲,為拯救文化遺產做貢獻。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同學們,一年四季,一天從早到晚,你聽到街上的吆喝聲了嗎?請大家模仿一下。(學生自由發言,表演)這是老師收集的吆喝聲,我們來聽聽,看誰學得最像,最有藴味。(教師播放街頭吆喝錄音帶,學生品評)

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一篇專門介紹街頭巷尾經常回蕩着的吆喝聲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記者、作家、文學翻譯家蕭乾先生的《吆喝》。

設計(二):

街上每天都有“民間藝術家”免費演出。那或悠長或短促或生動或沙啞的吆喝聲,在無心人聽來或許頓生厭煩,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聽來,卻是優美動人的音樂。這不,在蕭乾的筆下,街頭吆喝就有了動人的意藴。

設計(三):

吆喝聲,是“生活交響曲”,質樸簡單但趣味良多。如果時光倒流,在舊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們經常可以聽到商販叫賣的各種吆喝聲。如今,這些清脆悠揚的叫賣聲大多已經淹沒在都市的喧囂聲中,但聽一聽蕭乾的《吆喝》,依舊能引發我們無盡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斷,人生的種種印象彷彿都隨着這吆喝聲而鮮活起來。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

囿(yòu) 鈸(bō) 招徠(lái) 鐵鉉(xuán)

餑薺(bí qí) 秫秸稈(shú jiē ɡǎn)

2、學生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生1:古人有“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認為“世間萬物皆學問,零零總總成文章。”生活即文章,就連街頭吆喝都能寫得如此有滋有味,確實神奇!

生2:我只想用一句話來概括我的閲讀感受,那就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生3:如今有一種大文化觀,吆喝也是一種文化,對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對文化的賞析。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上動人的一景,使人彷彿置身於街市,吆喝聲不絕於耳。

……

教師總結:本文介紹了舊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種吆喝聲。圍繞吆喝聲,介紹了吆喝聲所代表的經營品種、介紹了各種吆喝聲的具體內容、表現方式以及音韻節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讀,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文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1、學生精讀課文,對文章進行圈點勾畫,提出疑難問題。

2、就疑難問題小組成員展開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如有同學不能解答的疑問,以提交紙條的形式向老師提問。

3、教師總結歸納共性問題,並板示,全班共同討論解決。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⑴ 課文的總體結構是怎樣的?作者是如何介紹繁複多樣的吆喝聲的?

⑵ 為什麼介紹“從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時主要介紹賣什麼而很少介紹怎樣“吆喝”?這會給你什麼樣的啟示?

⑶ 為什麼“我”聽到“賣蕎麥皮”的吆喝聲會嚇個馬趴?這一定是誇張嗎?

⑷ 全文流露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酌情點撥。

明確:⑴ 理清行文思路,劃分文章結構時,一定要注意語段之間的銜接過渡語句,它們像路標一樣,標示作者的思路。閲讀時要搞清楚它們承轉了哪些內容。如本文銜接過渡的語句有:

① “囿於語言的隔閡,洋人只能欣賞器樂。其實,更值得一提的是聲樂部分──就是北京街頭各種商販的叫賣。”這一句很自然地將話題由北京商販運用“樂器”招徠顧客轉到口頭叫賣,扣住了文章標題“吆喝”。

② “可夜晚過的,並不都是賣吃食的。”從賣吃食的轉而談論三種夜間吆喝:唱話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 “四季叫賣的貨色自然都不同。”從“一日”轉到“一年”。

④ “叫賣實際上就是一種口頭廣告。”是對吆喝的一種評論、概括。對吆喝的敍述介紹自此開始轉向對吆喝的評價品析。

基於以上分析,課文的總體思路是這樣的:課文先從北京商販運用“樂器”招徠顧客寫起,轉到口頭叫賣,第4段總領全文,“我小時候,一年四季不論颳風下雨,衚衕裏從早到晚叫賣聲沒個停”一句從兩個方面為全文立下了“主腦”。一是“從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從早到晚”的順序,作者介紹了“大清早賣早點的……然後是賣青菜和賣花的……白天就更熱鬧了……到了夜晚的叫賣聲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的順序,作者介紹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各種不絕於耳的吆喝聲。最後,作者又介紹了各種吆喝的主要內容、聲調變化、音韻節奏,使讀者對這吆喝有了較為全面深入的理解。經過作者的精心組織,紛紜雜亂的吆喝聲頓時“秩序井然”。

全文結構圖如下:

⑵ 在這一部分只介紹了“賣餛飩、賣硬麪餑餑、算卦、乞討者、賣柿子、賣糖葫蘆等多種吆喝聲,其餘的都只簡單介紹賣什麼。因為各種吆喝實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無必要一一介紹,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賣者,讀者自能體味到此起彼伏的叫賣聲。於是作者只是擇其要者加以簡介。同時在最後四段對種種吆喝聲做了一番歸類概括的工作。

從全文看,作者有較高的對材料加工裁剪的寫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紹説明紛繁複雜的事物,本文為我們做出了示範。

⑶ 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聽那種忽高忽低的”,對賣荷葉糕的吆喝聲“特別害怕”,所以當有人在背後突然發一聲喊,自然很可能會“嚇了個馬趴”。這樣寫也有一些幽默調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來,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蕎麥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風趣。

⑷ 在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懷想,那種對往事的美好回憶,那種至今想來仍忍俊不禁的情態也流露在字裏行間。

四、品讀課文,揣摩語言,體味作者的語言風格

1、教師提示:

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語寫的,特別是描寫吆喝的語句,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試找幾例,仔細品讀,體會其中的意味。

教師可就語音、語調、語速以及動作談自己的認識和看法。也可播放影視作品中有關吆喝的片斷供學生觀摩。

學生自由表演,其餘同學評點。

教師也可選課文中的例子示範,如“餛飩喂──開鍋!”“硬麪──餑餑”“行好的──老爺──太(哎)太──有那剩飯──剩菜──賞我點兒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兒又白搭。面的包兒來,西葫蘆的餡兒啊,蒸而又炸”“滷煮喂,炸豆腐喲”……

2、品味本文語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特點:

學生自選例品評。

如:“白天就更熱鬧了,就像把百貨商店和修理行業都拆開來,一樣樣地在你門前展銷”運用生動的比喻,形象再現了街頭的熱鬧。

“‘算靈卦!’我心想:‘怎麼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語言寫出了兒童特有的心理。

“我對賣蛤蟆骨朵兒(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買得起,花上一個制錢,就往碗裏撈上十來只;二是玩夠了還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們怎麼沒在我肚子裏變成青蛙!”風趣的言語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頑皮和幼稚。

五、課堂小結,遷移拓展

同學們,聽馮驥才先生這麼一介紹,還真讓我們咂摸出吆喝聲的一些味道來。吆喝是一種口頭文化,隨着時代的發展,這些聲音將被淹沒在都市的喧囂聲中,我們應搶救這種具有獨特價值的傳統文化,請大家走出教室,走向社會,開展對街頭吆喝聲的調查記錄工作。然後對所蒐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並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調查方法,有問卷調查、訪問座談、查閲文獻、攝影錄像等。

以四人一組為宜,以論文的形式上報自己的調查結果。

六、佈置作業

1、把文章改寫成一個相聲腳本,然後在班內表演。

2、課後蒐集整理街頭吆喝聲,體味“吆喝”的韻味。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一、語文綜合活動設計

1、編寫劇本:

把課文改編成劇本,把舊北京各種吆喝聲融入到劇情當中,或者編寫“新劇本”,把街頭各種吆喝聲融入到劇情中去。

2、表演相聲:

教師檢查學生課後作業完成情況,選較好的相聲構思(最好選兩個,在班內表演)同學評出最好的。

3、研究性學習活動:

去街頭收集各種吆喝聲,研究“吆喝”的規律、特點及其價值,探討“吆喝”聲中所包含的民風民俗。總結研究成果,撰寫成文。

二、開放探究

(2003年山西省中考試題)閲讀下文,回答問題。

捅馬蜂窩

馮驥才

爺爺的後院雖小,它除去堆放雜物,很少人去,裏邊的花木從不修剪,快長瘋了;枝葉糾纏,蔭影深濃,卻是鳥兒、蝶兒、蟲兒們生存和嬉戲的一片樂土,也是我兒時的樂園。我喜歡從那爬滿青苔的濕漉漉的大樹幹上,取下又輕又薄的蟬衣,從土裏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團團飛舞的小蜢蟲驅趕到蜘蛛網上去。那沉甸甸壓彎枝條的海棠果,個個都比市場買來的大。這裏,最壯觀的要屬爺爺窗檐下的馬蜂窩了,好像倒垂的一隻大蓮蓬,無數金黃色的馬蜂爬進爬出,飛來飛去,不知忙些什麼,大概總有百十隻之多,以致爺爺不敢開窗子,怕它們中間哪個冒失鬼一頭闖進屋來。

“真該死,屋子連透透氣兒也不能,哪天請人來把這馬蜂窩捅下來!”奶奶總為這個馬蜂窩生氣。

“不行,要蜇死人的!”爺爺説。

“怎麼不行?頭上蒙塊布,拿竹竿一捅就下來。”奶奶反駁道。

“捅不得,捅不得。”爺爺連連搖手。

我站在一旁,心裏卻湧出一種捅馬蜂窩的強烈渴望。那多有趣!當我給這個淘氣的慾望鼓動得難以抑制時,就找來妹妹,趁着爺爺午睡的當兒,悄悄溜到從走廊通往後院的小門口。我脱下褂子矇住頭頂,用扣上衣釦兒的前襟遮蓋下半張臉,只露一雙眼。又把兩根竹竿接綁起來,作為搗毀馬蜂窩的武器。我和妹妹約定好,她躲在門裏,把住關口,待我捅下馬蜂窩,趕緊開門放我進來,然後把門關住。

妹妹躲在門縫後邊,眼瞧我這非凡而冒險的行動。我開始有些遲疑,最後還是好奇戰勝了膽怯。當我的竿頭觸到蜂窩的一剎那,好像聽到爺爺在屋內呼叫,但我已經顧不得別的,一些受驚的'馬蜂轟地飛起來,我趕緊用竿頭頂住蜂窩使勁搖撼兩下,只聽“嗵”,一個沉甸甸的東西掉下來,跟着一團黃色的飛蟲騰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門那邊跑,誰料到妹妹害怕,把門在裏邊插上,她跑了,將我關在門外。我一回頭,只見一隻馬蜂徑直而 兇猛地朝我撲來,好像一架燃料耗盡、決心相撞的戰鬥機。這復仇者不顧一死而拼死的氣勢使我驚呆了。我抬手想擋住臉,只覺眉心像被針扎似的劇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臉大叫。不知道誰開門把我拖進屋。

當夜,我發了高燒。眉心處腫起一個棗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見。家裏人輪番用了醋、酒、黃醬、萬金油和涼手巾把兒,也沒能使我那腫皰迅速消下去。轉天請來醫生,打針吃藥,七八天後才漸漸復愈。這一下好不輕呢!我生病也沒有過這麼長時間,以致消腫後的幾天裏不敢到那通向後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馬蜂還守在小門口等着我。

過了些天,驚恐稍定,我去爺爺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見他站在當院裏,擺手招喚我去,我大着膽子去了,爺爺手指窗根處叫我看,原來是我捅掉的那個蜂窩,卻一隻馬蜂也不見了,好像一隻丟棄的乾枯的大蓮蓬頭。爺爺又指了指我的腳下,一隻馬蜂!我驚嚇得差點叫起來,慌忙跳開。

“怕什麼,它早死了!”爺爺説。

仔細瞧,噢,原來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幾隻黑螞蟻在它身上爬來爬去。

爺爺説:“這就是蜇你的那隻馬蜂。馬蜂就是這樣,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那它幹嘛還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嗎?”

“你毀了它的家,它當然不肯饒你。它要拼命的!”爺爺説。

我聽了心裏暗暗吃驚。一隻小蟲竟有這樣的激情和勇氣。低頭再瞧瞧這隻馬蜂,微風吹着它,輕輕顫動,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撲過來時那副視死如歸的架勢;與毀壞它們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個英雄……我面對這壯烈犧牲的小飛蟲的屍體,似乎有種罪孽感沉重地壓在我心上。

那一窩馬蜂呢,無家可歸的一羣呢,它們還會不會回來重建家園?我甚至想用膠水把這隻空空的蜂窩粘上去。

這一年,我經常站在爺爺的後院裏,始終沒有等來一隻馬蜂。

轉年開春,有兩隻馬蜂飛到爺爺的窗檐下,落到被曬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後還在去年的舊窩的殘跡上爬了一陣子,跟着飛去而不再來。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風和日麗之時,爺爺忽叫我抬頭看,隔着窗玻璃看見窗檐下幾隻赤黃色的馬蜂忙來忙去。在這中間,我忽然看到,一個小巧的、銀灰色的、第一間蜂窩已經築成了。

於是,我和爺爺面對面開顏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訴自己:再不做一件傷害旁人的事。

1、速讀全文,説説你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

2、圍繞捅馬蜂窩這件事,作者精心安排的思路是:_________→“我”捅馬蜂窩__________→後院又有了馬蜂窩。

3、“捅馬蜂窩”這個詞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4、讀文章第一段,有似曾相識之感,它與課文《____________》中描寫的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十分相似。

5、文中加橫線的“那多有趣”的“那”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捅馬蜂窩一段描寫得緊張而驚險,這從“我”__________________、妹妹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馬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寫可以形象地感覺到。

7、文中加粗的句子用了比喻,結合文意理解其運用的妙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馬蜂窩中有百十來只馬蜂,為什麼文章只重點寫了一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從動手捅馬蜂窩到盼望再見到馬蜂窩,他前後的不同表現説明了什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末“再不做一件傷害旁人的事”是作者的感悟,此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麼?其中“旁人”指的是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人應該與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和睦相處,不要傷害它們。

2、爺爺後院有馬蜂窩 後悔捅馬蜂窩

3、比喻惹禍或觸動不好惹的人。

4、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5、頭上蒙塊布,拿竹竿捅馬蜂窩。

6、捅馬蜂窩的動作,緊張的心理,匆忙的逃跑 怕蜂進屋、關門逃跑 拼死復仇的氣勢

7、形象地寫出了馬蜂家園被毀,受到傷害後拼死復仇的氣勢。

8、因為這隻馬蜂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僅蜇了“我”,它的死又與“我”有關。

9、説明“我”心靈受到震撼,思想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10、點明中心,收束全文,使文章的主題得以昇華;“旁人”指作者以外的一切有生命的事物。

備課資料

時文超市

無錫早茶

林可步

在無錫吃早餐,原來能吃到王興記的餛飩、拱北樓的小籠、新萬興的銀絲面以及皇亭裏的豆腐花,已是心滿意足了。這次東道主盛情安排我們到中山路的一家酒樓飲早茶。

飲早茶,一是要飲出獨特的情趣,二是要能吃到別具一格的美點。在上海,我到過不少供應早茶的店家,能符合這兩個要求的實在是鳳毛麟角。吃的幾乎是清一色的皮蛋粥、菜包、小籠、馬拉糕、蘿蔔絲酥餅……久而久之,我就有了成見,總覺得飲早茶不大實惠。而此家酒樓的早茶,卻使我大開眼界。跨進二樓餐廳,那安排得錯落有致的圓桌方台,那熨燙得潔白筆挺的枱布,那服務小姐含笑脈脈、温文爾雅的接待等等,營造出了一種飲早茶特別需要的温馨氛圍。茶客置身其間,或輕聲細語,或淺笑頻頻,或舉杯品茗,或落箸評説,如墮入明朝孫一元《飲龍井》的詩意畫境中:“眼底閒雲亂不開,偶隨麋鹿入雲來。平生於物元無取,消受山中水一杯。”

飲早茶,還得配置可口的美食,這個風氣不知始於廣州,還是興於揚州,已經很難查考了。但是,廣州的著名茶館潘溪、南園、北園供應的早茶點心,突出了廣幫風味。如明末清初屈大均所著《廣東新語》記載,“以糯米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祀先祖及饋親友者也”的“煎堆”,吃來酥脆香甜;再如用芋泥作皮,豬瘦肉、蝦肉、冬菇等炒熟作餡,包成角形油炸而成的蜂巢芋角,外酥脆,內軟滑,餡有微汁,鮮美香濃;又如已有近百年曆史的艇仔粥,是珠江漁民將所捕魚鮮洗淨後投入粥中演化而來的;用魚片、魚絲、油炸花生和粉絲煮成粥,色澤口味均大勝於皮蛋粥,等等。因此,飲過廣東早茶,享受過當地“天未亮孵茶館,吃的盆碟堆得比山高”的情趣,確實讓人難以忘懷。

揚州富春茶社的早茶,也以清茶細點著稱於世,它的三丁包、翡翠燒賣、薺菜包、雪筍包、冬瓜燒賣,都做得精細講究,竟不下三四十種。特別是蟹黃包子,皮薄,餡足,汁多,咬一口,蟹黃油的香滷漫溢齒頰,至今想來,仍然垂涎欲滴。

用廣州和揚州自成一格的早茶,來衡量上海的早茶,差距實在是何止千里?我看毛病是出在重引進、輕創造,而且有的只引進了皮毛,似是而非,實在不敢恭維。

我之所以要推崇該酒樓的早茶點心,是它創造了自己的特色,創造或者引進提高了別的店家所沒有的美食佳點。雖然,這一類的點心佔它所供應的點心中的比例還不高,但從這些點心中,可以“見一斑而及全豹”,點心師們的苦心孤詣,躍然於餐桌之上。

油煎蝦餅就是一例。這蝦餅乍一看其貌不揚,大小如杯口,厚薄半釐米,色澤棕褐油亮,如此而已;但入口細嚼,那鮮蝦的滋味緩緩溢出,是那麼鮮美,那麼清純,我不禁暗暗叫絕。我認為此餅絕在點心師能正確地把握住無錫特定的地理環境:它位於太湖之濱,以盛產魚蝦而名噪天下,因此,用蝦作料輔以麪粉漿制餅,自然地奉獻了當地的特色。由此可見,原來是一件極平常的點心,卻因融合了本鄉本土特色,結果迎來了食客們的稱讚。

最讓我傾倒的是魚湯麪,這碗麪一上桌,只見湯白似奶,麪條根根清晰,碧綠葱花飄浮湯中,大有“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的意境。再入口細品,那湯自呈鮮魚滋味,鮮美可口,那麪條柔韌耐嚼,與一般麪條大不相同。

原來魚湯麪是江蘇東台的傳統名點,相傳兩百多年前有個被趕出皇宮的御廚開設的面鋪專賣這種面,從此享譽天下。

按照傳統做法,魚湯的熬製工藝複雜,第一道湯將河鯽魚炸酥脆,將黃鱔骨油鍋煸炒後用清水熬得湯色發白,加入熟豬油;第二道湯,是將第一道湯潷出的魚骨渣先小火焙乾再用豬油煸炒,加水熬製;第三道湯是將上道湯潷出的渣滓,用同樣方法熬製。最後三道湯拼入一起,加蝦仔、酒、姜後,繼續熬製到呈奶白色為止,再用它煮成麪條。難怪這麪條的美味讓人讚不絕口了。

我一返回上海,便急於要為無錫那家酒樓的早茶説幾句好話,以不負它賜予我的一次美的享受。但願它供應的點心,精益求精,美味長存!

提示:這篇文章選自上海的美食家林可步的小品集《能吃是福》,介紹的是無錫的早茶。説是早茶,實際介紹的是無錫一家酒樓的點心。這篇文章的特點一:善於營造一個飲早茶的環境氣氛。餐廳的擺設,服務員小姐温文爾雅的言談舉止,把人們引進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文化氛圍之中。特點二:善於運用對比方法來襯托無錫這家酒樓早茶的別具特色,並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要發展各地的早茶業,貴在創新。特點三:對早茶的各式點心製作和品嚐作了細膩的描述,如對“煎堆”“艇仔粥”“蟹黃包子”“油煎蝦餅”“魚湯麪”等的描述,給人以身臨其境,親嘗其味的感覺。特點四: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文中在介紹無錫酒樓環境時,引用了明朝孫一元的詩《飲龍井》;講到廣州可能是早茶的起源地時,引用了明末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中的有關記載;在介紹無錫酒樓的魚湯麪時,又引了一個民間傳説,使文章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