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課件

猴王出世課件文字版

欄目: 教學課件 / 發佈於: / 人氣:2.16W

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猴王出世課件文字版,供大家閲讀參考。

猴王出世課件文字版

猴王出世課件文字版1

【教學目標】

1.能根據文前“閲讀提示”,自主學習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石猴是從哪兒來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2.用精讀、略讀、跳讀、瀏覽等多種學習方法,品位語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領略經典名著的魅力。

3.激發學生閲讀經典名著的興趣。

【教學準備】

1.學生學習準備:這是一篇近代白話文,語言風格與現代白話文有較大差異,一些字詞的用法與意思也和現在不一樣。課前,學生要根據“閲讀提示”熟讀課文,並能在課文中做做預習記錄。

2.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瞭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1.揭示課題。

提起神通廣大的孫悟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你知道他打哪來?又是怎樣成為美猴王的嗎?今天我們就學習《猴王出世》,瞭解石猴變成美猴王的經過。看老師寫課題。注意“猴”字。(師先板書“神通廣大”,再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瞭解“註釋”的作用。

課題後面有個小(1),表示有註釋,這篇文章很多地方有註釋。有了註釋的幫助,我們可以更好的理解內容。那麼,這個註釋(1)告訴我們什麼?(請學生回答)

師小結:《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讀課文,選自《西遊記》,和《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合稱為四大古典名著,是用“古白話文”寫的。

3、瞭解學生學習起點。

4、根據文前“閲讀提示”,交流學習課文主要內容。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石猴是從哪兒來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1)學生回答。

(2)留在你腦海裏的是一個怎樣的猴王?

5、小結過渡。

二、細讀語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細讀描寫“石猴出世”的語句。

1.提問:你覺得哪句話寫石猴寫得特別生動?

出示: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羣,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峯洞之中。

(1)讀,你彷彿看到了石猴在幹什麼?

(2)讀這段話,讀出猴的快樂和自由。

2.提問:你發現這句話有哪些特點?

3.細細品讀這句話中的語言規律。

4.合作朗讀,讀出句子的節奏和韻律。

5.你讀到了一隻怎樣的石猴?寫在句子旁邊,做閲讀批註。

6.學生回答後小結:吳老師也寫了一個,(板書:頑皮可愛),同學們,寫的是活潑跳躍的石猴,用的語言也很有節奏,活潑跳躍,就是這樣的語言,讓我們讀到一隻頑皮可愛、活潑跳躍的石猴,內容與語言高度融合,這就叫經典。

(二)細讀描寫“石猴成王”的語句。

1.學生自主研讀第二個問題,看看課文是怎樣寫“石猴成為猴王的”,體會語言的節奏和韻律,並做上批註。

2.同桌合作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對比品讀。

4.你讀到了一位怎樣的猴王?寫在句子的邊上。

5.學生回答後小結:每個人都讀到了自己心中的猴王。吳老師也寫了,(板書:敢作敢為)同學們,我們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僅僅是一隻頑皮可愛的猴子,他更像一個人,敢作敢為、智慧超羣。走進《西遊記》,你會更強烈感受到他是一位神,他神通廣大,神意出眾。喜歡這樣的猴王不需要理由,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三、總結提升,整體把握猴王形象。

1.在這篇經典中,語言的珍珠隨處可見,請同學們再讀一讀,挑選自己認為最經典的句段再讀一讀,或背一背。

2.總結:

讀經典,不僅要讀懂“寫什麼”,更要思考作者是“怎麼寫”的。(課件出示:“寫什麼”人人看得見,“怎麼寫”對於大多數人卻是個祕密。)

3、學生齊讀。

師:願同學們一生與經典相伴!

四、課堂練習。

猴王出世課件文字版2

【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組“中國經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節選自我國古典神話小説《西遊記》第一回。課文主要寫了花果山上的一塊仙石,孕育了一隻石猴,這石猴與羣猴玩耍時,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被羣猴拜為猴王。

根據選編的課文特點和小學生的認知實際,本組課文的教學重點要指導學生感受故事情節、人物形象,以及語言文字的規律,從而達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發閲讀名著的興趣。作為略讀課文的近代白話文小説《猴王出世》,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抓住文前的“閲讀提示”,自主瞭解課文主要內容。不理解的詞句,可以結合註釋,或略作講解,但不逐字逐句地解釋。

在讀懂課文“寫什麼”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麼寫”的。在課文內容學習中發現語言的規律,學習表達的方法。在閲讀方法方面,繼續加強精讀和略讀能力的培養,同時提出了瀏覽能力的習得。讓學生抓住語言文字,品出經典的魅力,真正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教學目標】

1.能根據文前“閲讀提示”,自主學習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石猴是從哪兒來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用精讀、略讀、默讀、瀏覽等多種學習方法,品讀語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性格特點。領略經典名著的魅力,激發學生閲讀經典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點】

瞭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王的經歷,感受其形象;品味語言,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

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讀通相關句子,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及小説《西遊記》。

2.學生準備:查找字典、資料自學課文,理解難懂的字詞並做出註釋,標註出不理解的字詞。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板書課題。

1、出示長篇小説《西遊記》,這本書你們看過嗎?大家對《西遊記》故事都不陌生,裏面塑造了許許多多不同人物的形象,那麼在《西遊記》中,你最喜歡誰?能用幾句簡單的話語來説一説你喜歡的理由嗎?

2、很多同學都喜歡神通廣大,能力非凡的孫悟空,那他最初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一篇課文《猴王出世》。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瞭解大意,整體感知猴王形象。

1、根據文前“閲讀提示”, 明確問題。

課件出示:石猴是從哪兒來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2、課文是一篇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所以有些句子會覺得不好讀,不好懂。自由讀課文,把句子讀通順,讀不懂的地方畫出來。

3、交流學習課文主要內容。

(1)學生用課文中的句子説説石猴是哪裏來的。(相機板書:來歷--仙石迸裂。)

(2)學生用自己的話説説石猴是如何成為猴王的?。(板書:成王--跳水尋源。)

(3)留在你腦海裏的是一個怎樣的猴王?(神奇、活潑、勇敢、無畏、自信……)

4.小結過渡。仙石迸裂,化出一個石猴,往水簾洞一跳,跳出一個猴王,從這裏開始,一個美猴王的`形象,走進每一個人的心裏。那麼,作者吳承恩先生又是用怎樣的語言,把一個猴子的形象寫得深入人心呢?讓我們一起走進石猴的生活,去發現,去感受。

三、品味語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學習“猴王出世”,感悟語言的“精煉”。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畫一畫自己喜歡的句子,想想為什麼喜歡。

2、出示: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羣,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峯洞之中。

(1)指名讀,你彷彿看到了石猴在幹什麼?

(2)讀這段話,讀出猴的快樂和自由

3.提問:你發現這句話有哪些特點?

預設:引導學生從三方面觀察發現,

關注語言形式--對聯;排比;精煉。

關注語言內容--飲食、交友、起居。

關注語言節奏--三個字(動賓結構),短促有力

4.細細品讀這句話中的語言規律,讀出活力

5、你讀到了一隻怎樣的石猴?寫在句子旁邊,做上批註。

6、小結。作者寫的是一隻歡快跳躍的猴子,用的語言也非常短促、跳躍、有節奏。或者説,從這樣的語言,我們讀到了一個活潑可愛、頑皮跳躍的猴子。像這樣內容與語言高度統一,這就是經典。課文還有哪些這樣經典的句子呢?讓我們再次走進文本,感受語言的魅力。

(二)研讀“猴子成王”,感受語言的魅力。

1、快速瀏覽“石猴稱王”的內容,請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在旁邊寫上批註。

2、組織交流,引導品悟語言。

(1)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抬頭觀看,那裏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樑。

A、石猴跳是怎樣跳進水簾洞的?體會石猴進洞動作的輕巧。

B、朗讀體會。

(2)那些猴有膽大的,都跳進去了;膽小的,一個個伸頭縮頸,抓耳撓腮,大聲叫喊,纏一會兒,也都進去了。

A、讀句子,圈出動詞。結合表演理解“伸頭縮頸、抓耳撓腮”。

B、指導朗讀,體會猴子的“膽小”。

四、總結提升,整體把握猴王形象。

1、我們瞭解了孫悟空由石猴變成美猴王的經過,相信大家對孫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你覺得這是一隻怎樣的猴子?用四字詞語説説。(活潑可愛、機智勇敢,敢作敢為,身手不凡……)

2、課文記敍的只是孫悟空的出生,是古典小説《西遊記》第一回,那你還知道《西遊記》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學生講述《西遊記》的故事。)

3、播放《美猴王》主題曲,師:讓我們在歌聲中再一次感受猴王的風采!

五、拓展延伸,激發學生積累慾望。

1、《西遊記》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她的語言非常優美。從19世紀開始,《西遊記》被翻譯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幾種文字流行於世,深受人們喜愛。希望同學們都能讀到原著,切身感受古典的文化,感受經典的魅力,

2、同學讀過《西遊記》後,我們要召開一個故事會,每人準備好一個故事,看誰講的故事最精彩。

板書設計:

猴王出世

來歷:仙石迸裂--頑皮可愛

成王:跳水尋源--敢作敢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