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計劃

四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集合7篇

欄目: 教學計劃 / 發佈於: / 人氣:7.15K

時間就如同白駒過隙般的流逝,我們的教學工作又將續寫新的篇章,不如為接下來的教學做個教學計劃吧。那麼如何輸出一份打動人心的教學計劃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四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集合7篇

四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 篇1

勞動技術課是九年義務教育重要的課程之一,搞好勞動技術課的教學工作可以使學生掌握簡單的勞動方法。提高勞動技能,培養他們熱愛勞動的高尚品質。特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

一、掌握基本知識情況

1、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較好,但不愛動手操作,勞動態度需端正

2、勞動課受條件的限制,缺乏參加實踐活動的機會。

二、班級基本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整體素質較好。大多數同學熱愛勞動,幾個別學生不愛動手操作,勞動態度不端正。

三、教學內容、課時安排

勞動課內容分為三部分;①自我服務和家務勞動;②手工編織手工製作;③生活小常識;4手工製作;。這些內容不僅注意適應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而且具有思想性、科學性、實踐性和趣味性。本學期共有16周,每週一節課。

四、教學目的

1、使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勞動方法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自立能力和耐心細緻的性格

3、提高學生對勞動生活的學習態度

4、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的創新精神。

五、本學期教措施

1、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習慣。

2、認真鑽研學習《新課程標準》,備好每一節課。

3、積極進行勞動課的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效率。

4、改革勞動課的評價制度

5、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教師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熱愛勞動的興趣。

6、經常引導學生參加適當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他們大膽創新,勇於競爭的實踐能力。

六。教學進度

一週一課時一節內容

四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 篇2

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是陶冶學生的情操、淨化學生的思想、錘鍊學生的品格、磨練學生的意志、提升學生的道德觀念,是為學生健康、全面的成長奠定基礎一門道德教育課程。

四年級是一個較特殊的年級,是高段的起始點,是學生的新一個適應期。學生在這個年紀段裏,身心各方面的變化都是比較大的,從聽老師的話到有自己的想法,這個階段裏的孩子,其逆反心理已經初露端倪,其懵懂的道德觀、價值觀、學習觀正在產生着變化,讓其思想會產生矛盾、摩擦。這個年紀段裏的學生,對其思想教育就顯得特別的重要,具有特殊意義。鑑於此點,特制定本學期教學計劃如下。

一、班級情況分析

四年級共有學生22名,其中男生8名,女生14名。從學生身心發展方面來説:大部分同學的思想精神面貌,還是顯得朝氣蓬勃的;小部分同學,顯得有些畏首畏尾,性格內向,不自信,不敢大膽和別人交往。學生大部分能夠懂得應有的禮貌、禮節,極小部分同學對於思想道德問題,不太重視,還需要加強訓練。

二、教學要求及目的

1、能夠養成以誠待人、禮貌待人的習慣。

2、知道家鄉的不同風俗習俗,能夠尊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

3、瞭解家鄉的風土人情,體會家鄉人民的性格特點。

4、培養學生熱愛家鄉、保護家鄉環境意識。

5、明白集體榮譽是關乎班級裏的每個人榮譽的事,要努力做好集體的每一件事,為集體爭榮譽。

6、瞭解珍惜勞動成果的意義,明白珍惜勞動成果的重要性,學會珍惜勞動成果。

7、懂得講信用,是尊重他人的表現。

8、理解團結合作、與人交流的重要性。

9、要積極參加家鄉各種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

10、學會熱愛祖國,明白家鄉的巨大變化是和祖國的富強分不開的。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禮貌待人篇、尊敬師長篇、集體榮譽篇

教學難點:信用篇、公益篇

四、本學期提高質量的措施

1、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思品的興趣,讓學生樂學、愛學、會學。

2、把教學內容和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緊密的結合在一起,讓課堂融入到生活中去。

3、每次授課前,通過一個實際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入主題。

4、課內運用主體活動(心理遊戲、角色扮演、分組討論、自我訓練等形式),讓學生在玩之中學懂、理解、掌握知識。

5、授課時,儘量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主體能動意識,讓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自覺接受、實施。

五、周進度計劃表 周次 授課內容 課時數

1 第一課 我的家鄉在哪裏 1

2 第二課 我的家鄉風光好 1

3 第三課 家鄉的四季變化 1

4 第四課 家鄉物產知多少 1

5 第五課 民居與飲食 1

6—7 第六課 家鄉的方言 2

8 第七課 多彩的民間藝術 1

9--10 第八課 家鄉民俗探祕 2

11 第九課 他們是家鄉人的驕傲

12 第十課 家鄉的發展變化 1

13 第十一課 讓家鄉環境更美好 1

14 第十二課家鄉的明天什麼樣 1

15 第十二課《祖國的巨大變化》 1

16-17 複習 2

18 期末測試 1

四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 篇3

一、班級基本情況分析:

這一學期四年級共有2班,這2班的學生比較活潑,生性好動,好奇性強。從上學期的科學活動情況來看,學生對活動非常喜歡,並能以自己的方式觀察到許多細節的地方,興趣濃厚,但由於學生還有許多對科學課的不適應,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觀察、探究、描述、總結、不會實際應用或聯繫實際。通過一學年對科學課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有了很大的變化:課堂學習的注意集中了,小組合作探究更融洽了,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強了,對“科學”也很自己的見解。所以我們要創造更多的機會,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待改進的是學生課堂學習的規範性和個別學生的學習習慣。另外科學探究小組的探究態度和習慣要進行着重培養。

二、學期教學目標

(一)充分展開教學過程,讓科學素養的培養真正落實在每一課的教學活動之中

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需要通過教學過程來實現。為此,教學過程必須是經過周密思考後的精心設計。在教學中僅僅向學生提出學習的主題和探究的問題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對學生在科學探究中的主要經歷進行設計,確立哪些素材更有價值,哪些過程更為重要,孰先孰後。可以這樣説,教材為我們精心設計了相關的主題探究活動,但我們也不要讓這些設計束縛自己的手腳,在弄清活動設計的意圖後,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當作一個例子,也可以對教材的內容作適當的裁剪或發展教材內容以適合不同學生的需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用教材教,而不是僅僅去教教材。

(二)加強對學習主體的研究,構建以兒童心理髮展為線索的科學探究體系

結構優化的教學能夠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教材編寫者明確指出在小學階段以兒童的心理髮展為基礎構建教材的探究體系。尤其在四下的編寫過程中,更提出所有活動設計都要為兒童的發展服務,都要在對兒童認識問題的規律和特點深入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活動設計。具體説,就是活動設計要充分遵循兒童認識發展的序,從學生們可觀察到的微小變化開始,從關注學生身邊的事物開始,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努力促進他們去建立自己的觀點和概念。

那麼,我們教學時就要不斷追問自己:為什麼要讓學生進行這一內容的學習?它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對於這一問題,學生們是怎樣想的?在觀察、調動原有的經驗時,學生產生的問題可能會是什麼?他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發展過程是怎樣的?通過教學要引導他們繼續向什麼方向發展?這才是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

(三)、適當擴大單元規模,使學生能夠在一段較長的時期內深入研究重要的科學概念

四下教材在呈現方式上的最大特點就是採用大單元的模式,這是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髮展需要的前提下做出的改進。大家在教學舊教材時明顯地感覺到課題多、聯繫少,每個課題的研究時間少,是內容上的主要問題。新教材理念追求的是一英寸寬、一英里深的探究活動。這對激發學生持續的研究興趣、經歷較為完整的探究過程,以及實現科學教育目標具有重要作用。

四)更加註重科學程序的培養,探究方法不斷豐富

在三年級的科學教學中,強調科學探究始於觀察。確實,對於十一、二歲的孩子來説,他們總是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極大的好奇心,總是帶着一雙探索的眼睛去認識世界。科學上的發明、發現也往往正是由觀察邁出的第一步。所以把觀察作為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第一個重要方法加以強調是完全正確的,也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隨着科學探究活動的逐步深入,探究的方法自然應該得到不斷豐富。其中的猜想和推測,是科學研究過程中兩個重要的環節。我認為四年級下冊教材在這兩方面是有所側重的。隨着探究方法的豐富,探究的模式也跟着豐富起來:如觀察—統計—比較—分析—結論、觀察—假設(推測)—驗證(測量、實驗)—分析—結論等。

三、單元教學目標:

(一)、單元中,希望讓學生通過對電的相關內容進行調查、交流、預測、驗證、測量和推理、解釋等活動,使學生達成如下一些具體目標:

1、組織學生經歷一些典型的科學活動:

經歷調查家用電器的活動過程,並且記錄在活動手冊上。

經歷對發光小燈泡的連接裝置進行觀察和猜想電在小燈泡內的流動路徑的活動過程。

經歷一次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分析活動。

經歷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故障電路的活動過程。

經歷對物體是否導電的檢測、記錄、整理、分析的活動過程。

經歷給模型房間設計電路,並能在活動手冊中畫出電路的過程。

2、在電單元的學習中,掌握一些基本技能:

能用一根電線、一個電池,使一個小燈泡亮起來,以及用更多的材料使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

能在檢測25種物體是否導電的活動中找到導體、絕緣體的特點;並且將感性的材料轉化為理性的自己對導體和絕緣體的理解認識。

能夠自己連接簡單的串聯電路與並聯電路。

3、明確一些安全用電的常識,並在日常生活中逐步養成安全用電的習慣。

(二)、第二單元本單元的教學希望組織引導學生達成的具體目標有:

1、知道花的各組成部分的名稱;在對一棵油菜的花進行觀察後能推測花的變化過程,並用科學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學會這種科學思維方式。

2、能自己設計有關花的小專題研究方案,完成小專題研究活動,並能將研究結果以表格、圖示、文字等方式呈現出來。在專題觀察的過程中發現花的內涵,能夠區別什麼是花?

3、知道什麼是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單性花和兩性花;知道蠶豆種子的構造:由種皮、胚根、胚芽、子葉等部分組成。

4、知道植物的花承擔着生產種子、繁殖生命的任務,能用自己擅長的方法表達雄蕊和雌蕊的特徵;能用圖片或其他形式表述植物的花——果實的成長過程。

5、能自己設計“豌豆莢裏的種子數”圖表,並通過數學統計的方法知道豌豆種子數量的分佈規律。

6、認識幾種常見的植物散播種子的方式;認識各種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在外部形態上是不同的,都有其獨特的傳播方式;認識種子和果實的結構與種子傳播方式之間的聯繫;激發探究植物種子和果實的興趣。

7.認識動物的一些繁殖活動及產卵動物的卵的特點,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動植物的多樣性特點及動、植物在繁殖上的相似性。

(三)、第三單元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期望孩子們能獲得以下幾個主要的觀察食物的活動經歷:

1、交流討論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成分的經歷。

2、檢驗脂肪、糖類的活動經歷。

3、觀察生、熟食物,使用酒精燈燒熟食物,進行簡單的觀察和描述活動的經歷。

4、觀察變質食物,比較新鮮食物和變質食物的活動經歷。

5、觀察黴菌的經歷。

6、觀察食物包裝的經歷。

(四)、第四單元

1、通過收集、觀察巖石特點、對巖石成因和變化的探索。對巖石產生更大的研究興趣,讓學生獲得豐富的研究巖石的愉悦心情。

2、組織和引導學生在課堂中經歷以下的科學探究活動:

(1)引導學生經歷綜合運用各種感官觀察研究自己收集的各種巖石特點的活動過程,獲得觀察巖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2)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觀察巖石的構造特點,並通過觀察到的現象對巖石的形成過程進行合理的推測和假設。

(3)引導學生經歷對巖石組成的觀察探究活動,通過觀察、查閲資料、記錄等多途徑確定描述礦物特徵的標準。

(4)組織和引導學生經歷對礦物光澤、硬度和礦物條痕的觀察和描述的活動過程,使學生初步瞭解和運用研究礦物的基本方法。

(5)引導學生經歷“假設——驗證”的科學研究活動。感受巖石變化,通過模擬實驗初步解釋自然界中巖石變化的原因。

(6)引導學生經歷調查、查閲資料的活動,瞭解巖石與我們的關係。

通過對巖石和礦物的一系列探究活動,引領學生運用觀察、實驗等科學方法進行研究,並能實事求是地進行觀察描述,能自覺地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探究。

3、獲得有關巖石和礦物構造、成因、變化等方面的科學知識。

4、引導學生初步樹立起保護、利用巖石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四、具體教學措施

(一)、第一單元

1、本單元是學生第一次在課堂上接觸電的知識,必須十分重視安全用電的教育。因為教材只涉及電池和直流電,不能把它擴大到照明用電上去,以免造成嚴重的觸電事故。要反覆強調,電池的電與照明電路的電的不同之處,引起學生的重視。

2、學生對電的知識感到神祕,又感到好奇。因此要滿足學生的探究慾望,儘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來學習電的知識。準備的材料要充分,一些材料可以讓學生課前準備。

3、激發學生課外研究的興趣,往往對電的興趣就是從本單元開始的'。要鼓勵學生在課外的研究與探索,適當提供器材,促進學生的課外活動朝着良好的方向發展。

4、注意教材編排過程中藴含的教育價值和科學價值。科學課強調實事求是,強調對事實的尊重。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科學本質對學生的影響作用,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

5、每個學生的發展水平是不同的,我們允許有的學生走得快一些,走得遠一些,發展到很高的水平,但是不要求每個學生都要達到高要求,要允許有的學生走得慢一些,學的少一些。

(二)、第二單元

1、教材從生命的高度,編寫本單元的內容。因此,我們要有一種敬畏生命的意識,來教學本課的內容。自始至終要有一種愛惜生命、珍愛自然的思想感情,無論在研究花,還是果實、種子、卵的時候,儘量做到不傷害動植物的生命,竭力在自然狀態下進行觀察研究。

2、一些內容、一些活動與自然課差不多,我們可以從區別於自然課的角度來認識科學課。哪些方面改變了,改變的意義和價值在哪裏?要從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思想和價值觀上去認識這些改變的內容,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儘量體現出這方面的內涵。

3、教師要以更高的視野來看待本單元的教學內容,不要侷限於教材所涉及的內容,不要侷限於動植物本身的知識,更要擴大知識面,更要體現對科學理解和科學的思想和價值觀。

要擴大學生的視野,不要侷限於教材上的幾種植物,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鼓勵學生走向自然。當學生學了本單元的內容之後,如果走到大自然中,會自覺地仔細地觀察一棵植物,會用教材上的方法進行研究,那麼教學的目標就實現了。

(三)、第三單元

1、本單元的編寫是從學生思維發展的角度展開的,因此要十分重視學生在課堂中出現的生成性的問題,及時調整策略進行教學。

2、對比實驗是相當嚴謹的,變量的控制是關鍵。教師要指導好其中的幾個對比實驗,讓學生養成嚴謹、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形成科學價值觀。

3、科學課希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並且想辦法解決問題。當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及時提供幫助,不要以為提倡了自主探究,就放手不管,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4、在本單元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將獲得很多有關事物的知識。我們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一定要發展學生的認識經歷。通過對事物的觀察研究活動,能有意識的去關注自己日常的生活中的科學,使自己變得更聰明、更理智。同時學會收集資料、學會分析整理,以此來認識周圍的世界,是很有價值意義的。教師一定要站得高些看得遠些。

(四)、第四單元

教師在備課前思考以下問題:

1、學生對巖石已有的認識和探究興趣是我們開展活動的開始,你瞭解學生最想知道的是什麼?

2、本單元的第一個活動“開個石頭展覽會”的目的是什麼?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在課前體驗收集巖石的過程?

3、四下年級的學生應該具備怎樣的分類能力?學生在給物體分類過程中還會有什麼困難?“給巖石分類”的目標是什麼?它與第一個活動和後續對巖石的研究活動有什麼關係?

4、貫穿整個單元中的線索是什麼?你理解這些活動編排的意圖嗎?學生在經歷了這些活動後,在哪些方面會有發展?

5、最後一課你覺得用什麼活動形式比較好?對學生後續的學習和發展有什麼影響?

6、本單元結束後,你如何瞭解和評價學生的發展?

四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 篇4

一、教學內容分析:

《品德與社會》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開設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品德與社會》應該加強認識社會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要為學生呈現出具體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識,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空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要注意教科書編寫的兒童化。

本冊教材編寫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於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迴歸生活。

2、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

3、選取有教育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學生生活。

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生活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

本冊教材共有三個單元:第一單元是生活中講規則,分別介紹我們的約定;做守規則的小學生;我做小小普法員。第二單元健康的生活,安排了走進健康;遠離“誘惑”;健康生活每一天;第三單元交通連着你我他:從馬車到飛機;天南地北任我遊;我做交通設計師。

二、教學目標和任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養成自覺講規則,遵守公共秩序的態度。

(2)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團結協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做到守法自律。

(4)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的快樂。

(5)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保護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6)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7)健康成長,遠離誘惑,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8)瞭解水陸交通及航空的光輝歷程,及給人們提供的方便。

2、能力目標:

(1)能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的參與探究活動。

(2)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作的、有創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養成蒐集、整理和運用社會信息的能力,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究和説明問題。

(4)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保護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5)健康成長,遠離誘惑,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6)樹立法制觀念,培養學法、用法的意識。

3、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

(2)初步懂得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知道科技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4)知道我國的一些法律法規,瞭解法庭審判的基本程序。

(5)知道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東西,用積極的心態促進自己健康成長。

(6)知道生活中的許多規則能給社會帶來秩序與公平、安全與信任。

(7)知道誠信是做人之本,從小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8)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9)初步懂得講文明、守法律對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三、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全面提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興趣。

4、充實教學內容,聯繫豐富生活。

5、拓展教學空間,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種課程資源。

四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 篇5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共任教四年級(1)(2)(4)三個班級同學們的綜合實踐活動課,401班共有同學們48人,402班共有44個同學們,403班有同學們49人。經過上學期陳長春老師的教學,這些同學們已經基本學會綜合實踐活動的一些技巧,如制定調查計劃、開展調查活動、小組合作等,同學們的綜合素質較好,課堂紀律也較好,積極進取心較強。這些為今後進一步學習綜合實踐活動打下堅實基礎。但通過我的觀察也發現,同學們在對資料的整理能力較弱、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興趣與重視程度嚴重不足,對調查研究報告的撰寫較差,這些問題需要在接下去的學習中逐漸加以解決。

二、教材分析

綜合實踐活動沒有教材,需要老師根據本地的課程資源加以開發。根據綜合實踐活動關於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個維度的要求,本學期的活動以小課題研究為主線,其中穿插項目設計和短課時活動。具體為:《小同學們近視情況的調查》《瞿溪諺語的調查》《小同學們課外學習情況的調查》《春遊項目設計》《廢舊調查的危害》。

三、教學目標

1、激發同學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初步養成從事探究活動的正確態度,發展探究問題的初步能力。

2、通過實踐活動,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性格品質。

3、通過實踐活動,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

4、通過實踐活動,讓同學們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的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形成親近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環境和保護小動物的意識和能力。

5、通過實踐活動,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研究方法,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6、發展實踐能力,發展對知識的運用和創新能力。

四、教學措施

1、引導同學們留心觀察、體現自身生活,對每一事物提出為什麼。

2、在問題討論會上,給同學們提供提出自己感興趣或關注問題的機會。

3、開展同學們有興趣的社會調查,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確定活動主題。根據社會中存在的熱點問題,確定研究主題。

4、創設情境,引導同學們發現問題,生成主題。

5、幫助同學們解決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教給同學們學習方法

6、指導同學們運用多種活動方式開展活動。

7、成果展示交流時,激勵同學們發揮個人優勢表現自己的個性。

五、課時分配

(略)

四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 篇6

一、指導思想: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文化傳承的載體。寫好字是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寫字教學能夠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具有基本規範的寫字技能,教育學生"端端正正寫字,堂堂正正做人"。

本學期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陶冶學生情操,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發展,將加強寫字教學,增強學生的寫字興趣,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二、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經過幾年的寫字學習,已經養成了良好的寫字習慣,能熟練掌握基本筆畫的書寫。學生的書寫工整率還算可以,執筆方法和寫字姿勢不正確,個別學生的書寫比較潦草,書法基礎較差,有待加強。

三、教學目標:

1、進一步瞭解漢字的結構特點,特別是各種不同的偏旁或同一偏旁在字形不同位置所佔的空間大小及筆畫的變化。

2、掌握漢字的間架結構,體會中國漢字各種結構的常見寫法,並能總結一般性的規律。 漢字的間架結構,有如下六種獨體字、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半包圍結構、全包圍結構、品字形結構。 漢字的結體方法一般有穿插、避讓、收、放等。

3、能掌握獨體字和合體字在寫法上的不同。學生人手一本字帖,模仿字帖練習書寫。

4、對小學生的寫字提出要求,那就是六個字規範、端正、整齊。

5.寫字時做到字跡工整、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

6.培養學生的寫字興趣、審美能力和良好的寫字習慣。

7.培養學生認真寫字和愛惜寫字用具的習慣。

8.激發學生和培養學生的寫字興趣,提高學生對漢字書法的鑑賞能力。

四、具體措施

1、重視學生寫字習慣的養成,教給學生正確的寫字姿勢,首先從寫字的姿勢入手,每次寫字,都要求學生做到:頭正,身直,臂開,足平。眼離書本一尺遠,胸離桌子一拳遠,手離筆尖一寸遠。(包括執筆姿勢、坐姿、運筆技巧),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2、不折不扣上好寫字課,要認真作寫字方面的指導。教師先講解學生再練習。

3、關注學生的作業習慣、書寫習慣,與各科教師取得配合,共同督促學生的寫字姿勢。培養學生"提筆即是寫字時"的意識。

4、發動同學互相督促,互相檢查寫字姿勢。

5、教師做好表率,自己要有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的書寫習慣,教師的板書要給學生一種寫規範,寫漂亮的印象。

6、培養學生養成認真觀察再提筆寫字,提筆就要寫好、寫對的習慣。

7、展開競賽。在班內舉行寫字競賽,強化學生正確的寫字姿勢概念。

8、 班內開闢書法展覽角,定期展覽學生的書法作品,展示規範作業,給每個人展示自己的機會。

四年級下冊教學教學計劃 篇7

一、指導思想: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文化傳承的載體。寫好字是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寫字教學能夠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具有基本規範的寫字技能,教育學生"端端正正寫字,堂堂正正做人"。

本學期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陶冶學生情操,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發展,將加強寫字教學,增強學生的寫字興趣,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二、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經過幾年的寫字學習,已經養成了良好的寫字習慣,能熟練掌握基本筆畫的書寫。學生的書寫工整率還算可以,執筆方法和寫字姿勢不正確,個別學生的書寫比較潦草,書法基礎較差,有待加強。

三、教學目標:

1、進一步瞭解漢字的結構特點,特別是各種不同的偏旁或同一偏旁在字形不同位置所佔的空間大小及筆畫的變化。

2、掌握漢字的間架結構,體會中國漢字各種結構的常見寫法,並能總結一般性的規律。漢字的間架結構,有如下六種獨體字、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半包圍結構、全包圍結構、品字形結構。漢字的結體方法一般有穿插、避讓、收、放等。

3、能掌握獨體字和合體字在寫法上的不同。學生人手一本字帖,模仿字帖練習書寫。

4、對小學生的寫字提出要求,那就是六個字規範、端正、整齊。

5、寫字時做到字跡工整、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

6、培養學生的寫字興趣、審美能力和良好的寫字習慣。

7、培養學生認真寫字和愛惜寫字用具的習慣。

8、激發學生和培養學生的寫字興趣,提高學生對漢字書法的鑑賞能力。

四、具體措施

1、重視學生寫字習慣的養成,教給學生正確的寫字姿勢,首先從寫字的姿勢入手,每次寫字,都要求學生做到:頭正,身直,臂開,足平。眼離書本一尺遠,胸離桌子一拳遠,手離筆尖一寸遠。(包括執筆姿勢、坐姿、運筆技巧),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2、不折不扣上好寫字課,要認真作寫字方面的指導。教師先講解學生再練習。

3、關注學生的作業習慣、書寫習慣,與各科教師取得配合,共同督促學生的寫字姿勢。培養學生"提筆即是寫字時"的意識。

4、發動同學互相督促,互相檢查寫字姿勢。

5、教師做好表率,自己要有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的書寫習慣,教師的板書要給學生一種寫規範,寫漂亮的印象。

6、培養學生養成認真觀察再提筆寫字,提筆就要寫好、寫對的習慣。

7、展開競賽。在班內舉行寫字競賽,強化學生正確的寫字姿勢概念。

8、班內開闢書法展覽角,定期展覽學生的書法作品,展示規範作業,給每個人展示自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