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計劃

關於蘇教版六年級數學的教學計劃

欄目: 教學計劃 / 發佈於: / 人氣:2.16W

一、教學內容

關於蘇教版六年級數學的教學計劃

本單元教學數與代數領域裏的比例的意義、比例的性質、解比例;還教學空間與圖形領域裏的圖形放大與縮小、比例尺的意義、解決與比例尺有關的實際問題。

把兩個領域的知識結合起來教學,既能賦予比例豐富的現實意義,又能理解圖形放大、縮小的數學含義,還能使解決比例尺的實際問題有更多的思路與方法。

全單元編排7道例題、三個練習,分成四段教學。

例1~例3、練習九,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比例的意義;

例4~例5、練習十,比例的性質、解比例;

例6、例7、練習十一,比例尺的意義和解決實際問題;

實踐活動進一步體驗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二、教材編寫特點和教學建議

1.在現實情境和畫圖活動中,教學圖形放大與縮小的含義。

蘇教版六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比例》教學計劃:圖形放大與縮小是圖形的一種變化方式,研究的對象與內容十分具體,教學應在現實的情境中進行。

聯繫倍和比的知識,揭示圖形放大的含義。例1先教學圖形的放大,在長方形畫放大的情境中,要求學生説説兩幅畫長的關係、寬的關係。有些學生用倍描述,有些學生用比表示,都利用了已有的知識、經驗。這裏要注意的是,應該把放大後的畫(第二幅畫)與放大前的畫(第一幅畫)比。教材歸納學生的思考,指出長方形的每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放大後的長方形與原來長方形對應邊長的比是2︰1,就是把原來的圖形按2︰1的比放大。在這一段話裏,揭示了圖形放大的具體含義,示範了圖形放大的規範表述。

促進認知遷移,體會圖形縮小的含義。在初步理解長方形按2︰1的比放大以後,教材提問:如果把第一幅畫按1︰2的比縮小,長和寬應是原來的幾分之幾?各是多少釐米?引導學生感受圖形的縮小,初步形成圖形縮小的概念。

教學時,可以把圖形按2︰1的比放大與圖形按1︰2的比縮小進行比較。突出比的前項指變化後的圖形,後項指原來的圖形。2︰1的前項大於後項,表示圖形放大;1︰2的前項小於後項,表示圖形縮小。

在方格紙上畫圖形,進一步體會圖形放大與縮小。例2在方格紙上按照規定的比畫出長方形放大後與縮小後的圖形,先思考放大或縮小後的長、寬各是幾格,進一步理解3︰1與1︰2在圖形放大、縮小情境裏的含義,加強對圖形放大、縮小的體驗。

2.以圖形放大為素材,教學比例的意義。

在圖形放大的情境中能夠寫出許多組對應邊長度的比,這些比的比值是相同的。利用這些比教學比例,一方面使組成的比例有具體的含義,有利於理解比例的意義。另方面通過對應邊長度的比組成比例,能進一步理解圖形的放大。

分別寫出各張照片長和寬的比,分析兩個比的關係。例3要求分別寫出放大前照片的長與寬的比,放大後照片的長與寬的比。這兩個比也是相對應的,都是同一圖形裏兩條邊的長度比,而且都把長作前項,寬作後項。學生思考兩個比有什麼關係,有人從比值的角度發現它們的比值都是1.6,有人從化簡比的角度發現它們化簡後都是8︰5。上面的活動有兩個作用,一是為教學比例積累素材。二是發展對圖形放大的體會:長方形放大,不僅放大後與放大前長的比與寬的比相同,而且放大前長與寬的比和放大後長與寬的比也相同。

根據比值相等寫出等式,揭示比例的意義。兩個比的比值都是1.6,兩個比都能化簡成8︰5,這些都表明兩個比相等,因此可以寫成等式。等式的左、右各是一個比,表示兩個比相等,教材指出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裏首次感知比例的意義。

寫出照片放大後與放大前對應邊的長度比,判斷能不能組成比例。根據圖形放大,學生還能寫出放大後與放大前兩個圖形的長的比和寬的比,判斷這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只要看它們的比值是否相等。經過寫出比、求比值,比較比值的大小、寫成比例等一系列活動,能進一步體會比例的意義,學會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的方法。

在常見數量關係中體驗比例的意義。圖形放大與縮小為教學比例提供了生動的素材,認識比例不能侷限於圖形的變化。因此,練習九第3題、第7題擴展素材的範圍,在常見數量關係裏寫比、求比值、組成比例,進一步加強概念,也為教學正比例作些鋪墊。

3.在圖形縮小的情境中教學比例的性質。

比例的性質可用來解比例,也是解決實際問題需要的.知識。

利用三角形縮小的數據寫比例,認識比例的內項與外項。例4呈現三角形縮小的情境,縮小前、後的圖形裏標有底、高的數據。學生根據圖形縮小的含義,利用圖中的數據,能夠寫出許多比例。每個比例都由6、4、3、2四個數組成,四個數在比例中的位置有規律,這些都為教學比例的性質創造有利條件。

教材舉一反三,先在6︰3=4︰2裏講述比例的內項與外頂,再讓學生指出其他比例的內項、外項,及時鞏固知識。

在寫出的比例中發現基本性質。比例的性質希望學生主動發現,因為性質比較明顯。自己發現性質,認識深刻、記憶牢固、便於應用。發現性質是由表及裏、由具體到抽象、由個案到全體的過程。兔看到了6、4、3、2四個數在比例中的位置規律,猴發現了性質的具體表現。教材要求再寫出一些比例,體會規律存在於每個比例中。在此基礎上,用字母表示、用語言講述,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質。

4.結合解決實際問題教學解比例。

例5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包括三點內容:根據圖形放大的意義寫出比例,應用比例性質求未知項,指出什麼是解比例。

根據圖形放大,寫出比例。例題要求寫兩張照片長的比與寬的比組成的比例,在這個比例裏有三項是已知的,一項是未知的。因此,像列方程解決問題那樣,設放大後照片的寬是x釐米,列出的比例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解比例是例題的主要教學內容。教材裏寫出了兩個內項的積等於兩個外項的積這一步,讓學生思考根據是什麼,體會應用比例的性質能夠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項,並通過試一試練一練學會解比例。

5.寫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例6教學比例尺的意義,計算平面圖的比例尺。

認識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例題給出了草坪長50米、寬30米,草坪平面圖長5釐米、寬3釐米。要求學生分別寫出長、寬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教材沒有對圖上距離、實際距離作解釋,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體會、識別。

指導統一單位。教材指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不同,先要統一成相同單位,寫出比後再化簡。統一單位,可以把高級單位化成低級單位,也可以把低級單位聚成高級單位,由學生自主選擇。在交流中體會,實際距離改寫成釐米為單位較方便些。如果把圖上距離改寫成米為單位,在化簡比的時候較麻煩。猴寫了長的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鳥寫了寬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兩個比化簡成相同的比。因此,求平面圖的比例尺,只要利用一組對應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就夠了。

揭示比例尺的意義。通過寫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學生初步感受了比例尺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教材指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比例尺。兩個數學式子,既精煉地表示了比例尺的意義,又表達了求比例尺的方法。

認識線段比例尺。線段比例尺是比例尺的另一種表示形式。教學線段比例尺有兩點作用,一是進一步體會比例尺的意義,二是能方便地解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的問題。教材通過解釋比例尺1︰1000的具體含義引出線段比例尺,突出線段比例尺的特點,能直觀地表示圖上1釐米相當於實際若干米(千米)。線段比例尺與數字比例尺的意義是一致的,可以互相轉化。如P49練一練第1題,左圖的比例尺是1︰2200000表示圖上1釐米相當於實際距離2200000釐米(即22千米),相應的線段比例尺也是圖上1釐米表示實際22千米。右圖的線段比例尺是圖上1釐米相當於實際22米(即2200釐米),相應的數字比例尺就是1︰2200。

6.利用比例尺,求實際距離或圖上距離。

利用已知的比例尺,可以求實際距離或者求圖上距離。例7是求實際距離的問題,求圖上距離的問題安排在練習裏。例7鼓勵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樣化,猴聯繫數字比例尺的意義解題,兔利用線段比例尺解題。另外,還教學列比例解決問題。

7.安排實踐活動,進一步理解圖形放大、縮小的概念。

實踐活動《面積的變化》探索圖形放大,面積變化與邊長變化的聯繫。第一項活動是測量長方形放大後與放大前的長、寬,按圖形放大的概念分別寫出長的比和寬的比,估計放大後長方形面積與放大前的比是幾比幾,通過計算檢驗估計,初步體驗圖形放大時邊長變化的比與面積變化的比是不同的。第二項活動測量正方形、三角形、圓的有關長度並計算面積,把數據填入表格,發現面積變化與長度變化的關係。第三項活動應用發現的變化關係在校園平面圖裏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各項活動的內容多、容量大,要仔細看書,明白每項活動的任務與要求。發現規律需要過程,三項活動體現出初步感知-研究發現-理解應用的過程,學生不僅獲得知識,也發展了數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