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計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欄目: 教學計劃 / 發佈於: / 人氣:1.03W

一、問題與背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迎接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學校和幾乎所有的學校一樣都面臨着一個共同的問題——如何理解把握新課程的精神實質,改變教學方式,落實課程改革的各項目標。特別是針對中小年級的學生,如何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如何引導學生?一直是困擾教師的一大難題。在教學中,我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

“老師,青蛙,汪曉飛有一隻青蛙。”

剛走進教室,學生就紛紛衝我喊起來。汪曉飛的桌子旁,許多學生仍依依不捨地圍着不願回位,彷彿沒聽到上課鈴聲似的。

一看這情形,我就知道這節課的計劃又可能要泡湯。在低年級學生課堂上,這類事件實在是太多了。偶爾闖進教室的一隻小鳥、一隻蝴蝶,甚至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雨,都會令他們激動得良久不能回到學習狀態。

此刻趴在桌上的這隻小青蛙,生動,靈趣,又怎能不讓他們興奮雀躍呢?是按原計劃進行教學嗎?瞬間的猶豫之後,我決定放棄原有教學計劃,重新圍繞這隻”青蛙”組織教學活動

二、教學情景創設:

(一):觀蛙,引導學生觀察。

我將學生帶到校園的領操台邊,讓他們圍着台站好,又將小青蛙從汪曉飛的塑料袋裏取出來,輕輕放在領操台的中央,讓學生觀察小青蛙的樣子。

學生們邊看邊紛紛發言。

“它皮膚的顏色很像荷葉。”

“它是青綠色的,像穿了一件綠色的衣服。”

“我覺得它和草叢的顏色很像。如果它藏在草叢裏,害蟲一定看不見它,以為它是草。這樣它就可以把從身邊爬過的害蟲吃了。”

“它的眼睛半閉着,像快要死了。”

2 “對,它半天都沒動了。”

學生的觀察十分仔細。好像有一隻無形的手在指揮,這些平素愛東張西望的低年級學生,此刻都齊刷刷地把目光集中在了這隻被塑料袋悶得頭昏腦脹的小青蛙身上。有幾個還在那兒不安分地扭着身體,老想爬上領操台,伸手去摸小青蛙。

(二):議蛙,引導學生想象。

我問學生:“你們想,這隻小青蛙此刻的心情可能很怎樣?”

“很傷心,因為它離開了爸爸媽媽。”

“很孤獨,因為它沒有小夥伴。”

“很害怕,因為我們都圍着它,它怕我們。”

“它可能很快樂。”這個特別的.聲音,是一個小姑娘發出的。

“為什麼?”我十分驚訝地問。

小姑娘眼裏滿是喜愛,甜甜地説:“因為我們大家都喜歡它呀。”

“不,我看它一定很傷心。”小青蛙的“主人”汪曉飛進行了否定。他説自己是從一個餐館老闆那兒要來的這隻小青蛙,它的爸爸媽媽昨天晚上都被人殺掉吃了。

一股同情很快瀰漫在空氣中。

學生都悲憫地看着小青蛙,那種對弱小者的關愛,就是那麼自然地萌發在每個學生的心田。

(三):放蛙,引導學生實踐。

“我們把小青蛙放了吧!”有學生提議。

“要把它放到小池塘裏。”立刻有人響應。

“可我們這兒沒小池塘呀!”

“還可以放到草叢裏。”馬上有學生的眼光開始掃向校園裏的青草地。 “不能把它放在校園的草叢裏。”有人反駁道,“會被我們不小心踩死的。” “那……”學生們沉思起來。對於這些長年生活在城市高樓裏的、年僅六、七歲的孩子來説,為一隻青蛙尋找一塊合適的放養地,的確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3 “想想,附近什麼地方有水池,有草地,能夠讓小青蛙快樂地生活呢?”我問他們。

“學校對面的池塘。”有學生喊起來,並很快得到了許多呼應:“對。池塘邊的草地上還有很多蟲子,可以讓小青蛙吃得飽飽的。”

於是,在這個上午的第一節課,當各班學生都安守在教室裏學習的時候,我帶着學生來到了馬路對面的池塘邊。在經過一番嘰嘰喳喳的比較之後,學生選定了一塊靠近池塘的一塊青草地作為小青蛙的放生地。

提着塑料袋的學生小心翼翼地把小青蛙捧了出來,放在草地上。小青蛙呆了一會兒,動彈了一下,又動彈了一下,跳走了。

“跳走了,小青蛙跳走了。”學生高興地喊起來,依依不捨地衝小青蛙擺手,“小青蛙再見。”……

(四):寫蛙,引導學生表達。

回到教室,我讓學生寫下自己想對這隻青蛙説的話。

“好吧。”學生們邊拿筆,邊告訴我:“老師,你今天可以不用教,我們都知道怎麼寫。”沒有像往常一樣皺着眉頭髮愁。

但因為不放心這些低年級的學生,與往常寫話一樣,我還是對學生進行了指導,給予了提示。

作品收上來之後,我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以往寫話,學生大都篇幅十分簡短,才一兩句話,且基本上是按照我的引導與提示來進行表述,很少有較大突破的。而這次寫話,學生普遍寫得比較充實具體,篇幅基本上較以往翻了一番,相當部分的學生都突破了我的引導,他們更多使用的,是自己的思想與語言。

三、我的思考:

人們常説:“興趣是最好的教師”,這話可一點不假。我平素常慨歎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觀察不仔細,現在想來,大概是與他們的興趣不高有關吧!此刻,他們不是一個個都興致勃勃,觀察得細緻入微嗎?兒童更易於對一些鮮活的、直觀的事物發生興趣,看來,在學習對象的選擇上,我還得多下點功夫。感覺平素對學生實施人文教育,總不如今天這麼自然天成。沒有一絲説教,在屬於自己的對話中,他們的良知被輕輕觸動,內心深處的美好人性就那麼盪漾開來,並形成了一個“場”,一個瀰漫着善良、關愛、同情、悲傷的“場”。浸染着他們自己的心,同時,也感染着身邊的每一個人。這,應該就是我們平素所追求的那種“無痕的教育”吧!不禁想到平素,我們常常為難以找到合適的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而苦惱。其實,又何必處心積慮地到處尋找呢?學生在生活中親身經歷的一些小事,不就是很好的活動素材嗎?一隻小青蛙,應該放養到什麼地方才合適,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還是相當富有挑戰性的。如果沒有一定課外知識的支撐,不瞭解青蛙的生活習性與自己身邊的社區環境,只怕還要頗費番心思。讓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自主思考與判斷,自主操作與實踐,不僅有助於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形成,使學生感受到“學以致用”的樂趣,同時對於學生愛心的培植,精神的薰染,也是極為有益的。為什麼這些往日一提寫話就發愁的學生,今天卻顯得有點躍躍欲試,乃至迫不及待了呢?“親歷”是一種非常寶貴的資源,興趣則是最為有效的催化劑。只有在自己感興趣的親歷活動中,學生才會情感豐富,思維活潑,語言也才會隨之奔湧而出。本次寫話,如果不對學生進行牽引,某些學生的寫話可能會更加生動而精彩吧。因為,當學生的情感與語言貧乏之時,教師給予適當提示,為學生茫然的思絮指明方向,是可以的;但如果學生的情感與語言既豐富而又澎湃激越之時,也給予提示,就可能會成為對學生的一種束縛了。

四、研究與啟示:

一隻被帶進課堂的青蛙,既可能成為課堂學習的干擾,也可能成為課堂學習的資源。那麼,作為教師,我們該如何在瞬息萬變的課堂上把握契機,智慧地處理各種課堂突發事件呢?

把握契機,敏鋭捕捉藴藏教學價值與教育意義的突發事件。

幾乎所有的課堂突發事件都會或多或少地衝擊我們的原有教學設想,對課堂教學形成干擾,所以我們應儘可能地做好課前準備,努力減少各種課堂突發事件的產生。

實現這一點,需要教師具備相當的教堂智慧,既要擁有一雙敏於發現的慧眼,又要具備高超的駕馭課堂的能力。要能夠敏鋭地區分哪些突發事件是純粹的“干擾因素”,需要加以化解;哪些突發事件內藏教育契機,是有效生成事件,可以加以利用。

變課堂學習干擾為課堂學習資源,需要教師敏鋭的童心,善於深入兒童的內心世界,體察兒童的所思所想;更需要教師高超的教學智慧,能夠在瞬間萬變的課堂駕馭自如,在預設與生成之間架設一座溝通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