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書第22課海底世界教學反思(通用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11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書第22課海底世界教學反思(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書第22課海底世界教學反思(通用5篇)

三年級下冊語文書第22課海底世界教學反思1

進行教學設計時就立足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把課堂分為三個板塊,檢查課前的預習,讀書的整體感知,自學導學景色奇異之寧靜,合作學習奇異之聲音。從教學目標來看,基本是達成了教學目標,認識並指導了寫字,瞭解了課文的結構,弄懂了一段寫了什麼?學會了抓關鍵句子及詞語去讀懂課文,通過拓展語言訓練加深了對海底世界動物發出聲音的認識。對於一個段邏輯順序也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

我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自覺能動性,具體措施表現在放手自讀,發現個體的智慧閃光,比如,一個學生就説到海底是黑暗的,寧靜的,有的學生説到小貓喵喵,老鼠嘰嘰,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體驗。

遺憾在1、3段拖延時間,有一個地方沒有銜接,導致迂迴,如邊讀文章邊想畫面拖延了2分鐘,導致後面的4分鐘視頻沒有課內時間播放。敗筆:3段的拓展説話不明確,完全可以去掉,老師點出之後直接板書,知道是不同時候即可,或者是不必課件,直接讓學生説出行進時會發出什麼聲音,遇到危險時會發出什麼聲。因為沒有太弄明白,所以直接出示課件,學生就是簡單思維,而我的處理也過於簡單,竟然一帶而過,沒有進行指導。可以説,課堂機智非常的欠缺。

困惑:自主閲讀能力的培養,需要針對有同的體裁講方法,反覆的訓練,還需要進一步明晰方法。

三年級下冊語文書第22課海底世界教學反思2

《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識性課文,主要説明海底世界的“景色奇異、物產豐富”。如何讓學生認識“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海底世界呢?我認為可以採用“比較法”進行教學。《海底世界》正是運用比較等説明方法介紹海底的景和物的。

海底的“寧靜”和“黑暗”,學生不易體會到,更不易認識深刻。課文把海面和海底作比較,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由已知到未知,清楚地介紹了海底的“靜”和“暗”。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認真讀描繪海面的句子,想自己見過的情景,對比想像大海的深邃,海底的沉積和漆黑。

海底的“各種聲音”是一個謎團,學生難以想象、猜解和區分。課文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列舉出來,每句又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對聲音進行了描摹。這樣,海底各種動物發出的不同聲音就介紹得一清二楚。我在教學時,抓住這四個句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模擬一下蜜蜂“嗡嗡”、小鳥“啾啾”、小狗“汪汪”和打鼾的聲音,比較他們的不同,從而想象出海底動物發出的各種奇異的聲音。這樣的教學方法,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使學生深刻地瞭解了文章所描寫的內容。

課文第四段介紹海底動物的活動方式。其中介紹海底動物的行進時,用速度很慢的“海蔘”和速度很快的“梭子魚”作比較。到底梭子魚的速度快到什麼程度?課文又用火車和它作比較。

課文第五段介紹海底植物,用“最小的單細胞海藻”與最大的海藻長度作比較,具體説明了海底植物大小。

由此可見,通過比較可以幫助學生認識海底世界的景物。教師要牢牢把握住每段內容中的可比較之處,啟發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想象海底的景色,瞭解海底的物產,體會這樣寫的好處,獲得“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這樣一個認識,進而使學生產生開發海底物產、造福人類的理想和志願。

三年級下冊語文書第22課海底世界教學反思3

《海底世界》是蘇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六冊第七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有關海洋的常識性課文,全文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介紹了海底的景色奇異、物產豐富。全文共有6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緊扣課題提出問題:“你可知道,海底世界是什麼樣的嗎?”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第二至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部分,針對上文提出的問題,具體、生動、有序的描述了海底的聲音、動物、植物、礦藏,展現了一幅神祕有趣、色彩鮮豔、生動活潑、千姿百態的海底世界圖。最後一自然段是全文的總結,指出“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給學生留下一個整體的深刻印象。

依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從生活中入手,從問題入手;在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閲讀,在閲讀中感悟,在品讀中昇華的閲讀教學思路。在課堂教學中我始終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來調控組織教學,把學生真正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

1.創設教學情景,優化教學結構。

海底世界,對於學生來説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要讓學生確實領悟到海底世界的神奇美麗,除了引導學生認真讀懂課文以外,還應該儘量為學生創造直觀條件,使學生真正領悟到海底世界的美麗。因此,我製作了課件,通過計算機所具有的聲、光、色、形等功能,幫助學生進入一個海底世界,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美麗與神奇,為學生理解課文,打下了生動形象的表象基礎。從而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並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尊重學生主體,引導閲讀感悟。

《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繁瑣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在教學中,我立足於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確立了“朗讀感受――欣賞課件――品味體驗――美讀感悟”的語言學習策略,把閲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學生在閲讀實踐中學會了讀,學會了思,學會了想,使教材變成了鮮活的內容與學生進行交流。如,學習第三自然段式,我先讓學生獨立閲讀,標上序號,畫出中心句,圈出動物名字,再讓學生讀一讀喜歡的動物,想一想寫出了動物什麼活動特點,是怎樣寫具體的,最後請學生利用提供的句式交流。這個過程注重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訓練了學生説話的條理性。

總之,本課的教學設計我遵循整體性教學原則,無論是全文的教材處理,還是一個自然段讀的訓練,都採取了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方法。其次,遵循了實踐性與主體性教學原則,讓學生在和諧情境中去理解與體會,從而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再次,加強了語言文字的訓練,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了發展。

反思課堂教學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一是教學機智不夠靈活,完全按照教師備課的預設進行教學,一旦學生説不到點子上,就有點着急,教學語言就有點語無倫次;二是朗讀指導不到位,學生學完課文後的朗讀和課前的朗讀沒有多大差異。如何引導學生有層次的朗讀,提高朗讀的實效,這是我今後應該認真探索的問題。

三年級下冊語文書第22課海底世界教學反思4

《海底世界》是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課文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介紹了海底奇異的景色和豐富的.物產。教學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海底是個怎樣的世界,感受自然的神奇和偉大;二是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產生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興趣。教學本文,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在讀中悟是學習語文的基礎

語文不是學習純文本,而是學習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語形式。教學語文課,幾個重要項目裏面有一個項目,就是好好地讀,讀得好,就可以深切地傳出課文的思想感情,同時就是領會它的思想感情。”

本堂課教學以讀為本,我設計了兩讀。一粗讀,“為什麼説海底是一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讀。二細讀,學生説到哪一段讀到哪一段,當然這次朗讀不是淺層次的泛泛而讀,而是側重於學生理解地讀。比如讀動物們竊竊私語的樣子,我是從“竊竊私語”這個詞入手,讓學生理解竊竊私語就是偷偷的小聲説話。海里的動物呀和你們一樣也經常在一起説悄悄話,”學生一下子明白詞語的意思,並且很快地讀出了那種竊竊私語的情趣來。

二、學以致用

學語文就是為了用語文,一堂好的語文課不僅僅停留在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上,更重要的是要能靈活遷移,巧妙運用。在感受課文如何把動物們的竊竊私語寫具體後,我讓學生模仿課文的句式,展開想象,説説海底還會有哪些有趣的聲音,孩子們興趣昂然,描繪的語言在原有文本上有了創新,有了自己一些靈性的東西,

三、讀法指導

“比較”是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也是閲讀理解的好方法。本課教學我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理解課文。如海底的“寧靜”和“竊竊私語”的比較;速度很慢的“海蔘”和速度很快的“梭子魚”的比較;“最小的單細胞海藻”與最大的海藻長度的比較等。這些比較加深了學生對景色奇異的理解。有了這樣的讀法指導,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三年級下冊語文書第22課海底世界教學反思5

今天,我帶着學生一起學習了《海底世界》,課堂上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氣氛非常熱鬧。回顧教學過程,覺得自己以下幾方面做得比較成功。

一,創設活動化的課堂。

教學中,我針對學生的特點——喜歡參與活動,結合教材的實際,採用摹擬動物的聲音和動物的活動方式來理解課文。比如:在學習動物的聲音時,我採用老師引讀課文,學生摹擬聲音的方法,學生的興趣一下子來了,教室裏動物的叫聲此起彼伏,學生很快投入到學習中去了,而且這也帶動了學生的朗讀,學生朗讀地很有感情。然後再以“海底還有哪些動物的聲音?”引導學生再例舉摹擬。

課後,學生在教室裏紛紛討論,有些活躍的學生還在模擬動物的聲音和它們的爬行方式,看來,他們對此非常感興趣。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根據學生的實際和課文的實際,我決定在課堂中,創設了到海底一遊的的情境,在引入課題後,告訴學生“今天,老師就帶大家到海底世界去看一看,聽一聽。”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來了,接下來的課,學生積極性也非常得高。情境的創設最忌有頭無尾,最後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我再以“讓我們再來看看海底世界”觀看錄象,情境的創設有始有終。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教學目標達成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