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小學教育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5.84K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教育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教育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小學教育教學反思1

一學期又即將過去,可以説緊張忙碌而收穫多多。我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把新思想、新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課堂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

我們每位數學教師都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為保證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我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把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前精心備課,撰寫教案,實施以後趁記憶猶新,回顧、反思寫下自己執教時的切身體會或疏漏,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或困惑,是教師最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訓的吸取,對今後改進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評是十分有用。

努力處理好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努力處理好應用意識與解決問題的重要性,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

以創新求發展,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努力實現教學高質量,課堂高效率。

二、創新評價,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把評價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為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

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的堂堂清,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採用等級制,定性採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麼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於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

數學教師從點滴入手,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查找資料,精心備課,努力創設寬鬆愉悦的學習氛圍,激發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確有所得,向40分鐘要效益;分層設計內容豐富的課外作業,教法切磋,學情分析。

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們將本着“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初中教育教學反思愛的教育教學反思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教育教學反思2

小孩子隨着年齡的增長,閲歷、情感和思想都在發展,因而,我們的造句、習作、閲讀理解的指導也得跟上去。一個四年級的學生,造句還是照搬二、三年級的句子。這個孩子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太深,作業和考試只求穩妥、只關心得分。因為她怕錯,怕丟分,怕老師和家長批評,而不敢去想。久而久之,將失去表達力、思考力和生活觀察力。長大了,還能幹什麼?!

如何讓學生進入講讀課文狀態?採取師生對話式講讀課文,即,或跟着老師的話題走,或跟着學生的話題走。嚴格要求“有話跟我説,説給大家聽。不準私下説話。”這樣,師生的心靈才能碰撞出火花,教學才可進入狀態。吵雜、喧鬧不是好課堂,一言堂也不是好課堂。

中國教育管理是行政式運作,不是靠表彰來鼓勵老師工作,就是靠文件和檢查來督促老師工作。背離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本質。教學論文的一般構成:提出觀點,簡述理論,常用方法,教學案例(這一項是最重要的,要靠自己平時收集)。這樣的文章,讓讀者明確主旨,懂得道理,掌握方法,看得懂你是如何教學的。

其實,小學完全可以採用新課標來教學。老師們不敢這樣做是有各種原因的。學校每學期都要進行均分排隊,老師們只能分分必爭,不敢放開手腳抓素質、打基礎。我們的教學形成了天天圍繞試題轉,學一節考一節,差什麼補什麼,考什麼背什麼。素質教學需要老師情感和思想的投入,要付出極大的精力,是複雜、長遠的工程。而應試教學精力和時間投入少、形式單一:講題目、做題目,背答案。教育方式很簡單,那就是罵、打、罰。老年教師固守着“師道尊嚴”,年輕教師是在題海中長大的,新課標的真正實施還任重道遠。我們的老師要改變教育觀念,堅守職業道德,勇於犧牲眼前的利益,敢於同舊體制作鬥爭。為了拯救孩子,振興民族。我們老師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小學是為了孩子未來的發展而教學,不是為了分數而教學。

小學教育教學反思3

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是思品課教學的任務之一,在教學中必須抓好三個落實:

一、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要抓落實

凡教有關培養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課文,教師都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教學開始階段,就注意安排調動學生主動性的環節。如開展先導性的課前活動或預習性的閲讀和議論,促使學生接受課堂教育與訓練都能出自內心的.需求,表現出“我要學”的心態。具體做法有(1)要先讓學生對名人事蹟有所接觸和了解,引起議論和讚揚,初步產生敬慕之情。這樣,學生就能從中感受到學習名人事蹟的意義所在,從而激發出學習的主動精神。(2)要先有意識地提示學生尋找自己或身邊的人和事中可與課文內容聯繫的聯繫點,引導學生做好聯繫實際的準備。這樣,行為習慣表現好的學生就有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表現不夠好的學生也能由此而理解到上思品課對糾正自己缺點的好處,變被動心態為主動心態。

二、培養學生的自覺性要抓落實

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應同培養學生的自覺性結合起來,一方面讓學生在學習訓練良好行為習慣的同時,明確其中的意義和好處所在;另一面讓學生在知理明理的基礎上,懂得規範自己的行為習慣,做到在接受養成教育和決擇自己行為習慣時,都能達到自覺的程度。

三、激勵學生的自律性要抓落實

養成教育不可能一勞永逸,它需經常激勵學生的自律性,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養成良好行為習慣。認識並理會到榜樣的崇高精神和品格所在,激發學生自律的動機,再引導學生對照自己,找出行為上的閃光點,最後勉勵學生學習榜樣,經常進行自律。經教育和自省自律而有了進步的學生,讓他們敢於自律並克服缺點的勇氣得到鼓勵,使他們感到自律的好處,感到有信心養成樂於自律的品格。

小學教育教學反思4

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學習科學課程,有利於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現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點反思談一下。

一、鼓勵學生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更新教育觀念,採取更適合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來説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鬆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讚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着成就感體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由易到難,逐步上升。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鐵為什麼會生鏽?聲音是怎麼產生的?學生帶着問題產生好奇,走進文本。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空氣》一課時,一個學生提到:“為什麼地球上會有空氣”其他學生聽後鬨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麼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冷水和熱水》一課,有這麼一個實驗:向燒杯中加入280毫升熱水(80度左右)向錐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將錐形瓶放入燒杯中,用紙板蓋住杯口,在紙板上打兩個小孔將兩個温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測兩個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間隔1分鐘的温度變化.(到5分鐘時;到8分鐘時)在實驗前讓同學説一説將要出現的結果.同學們只説出了兩個結果:温度一樣,熱水比冷水高一點。我説冷水比熱水温度高點,同學們説“那是不可能的.”我説“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説。”同學們都非常好奇,認真地看和記錄,結果正是冷水高一點,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積極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為什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學生熱愛科學,對科學現象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科學課的開設正是為了滿足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的。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仍沿用那種僵死的教學方法,其結果只能是倒學生的胃口,抹殺學生求知慾望。我們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去認識科學,並鼓勵他們去探索科學的諸多奧祕。只有這樣才體現了新課程教學理念。

我覺得作為一名科學課的教師,應該時刻把自己放在學生的角度,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每一節課,才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好的體驗、探究的過程,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教育教學反思5

教師們!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着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忙,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僅有24小時”。一看着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教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僅有24小時,每一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僅有8小時,並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潛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佈置,完成大隊部的工作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此刻還要抽出時間來搞科研;晚上回到家還要忙着家中瑣碎的事情。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帶着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閲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就應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我所教學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我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持續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就應首先思考清楚的!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我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我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我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我及教師們説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