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小兒垂釣的教學反思範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9.76K

反思是指授課教師在課後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總結和反思。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小兒垂釣的教學反思範文,希望能幫助到您。

小兒垂釣的教學反思範文

小兒垂釣的教學反思範文(1)

《小兒垂釣》一詩充滿兒童情趣。這位老師在教學中設計了許多有趣的形式,孩子們學習的興頭很足,課堂上時時充滿歡聲笑語。這節課有不少可取之處。

1、放手讓孩子自己瞭解詩的意思

但要有必要的引導,自學前讓孩子們回憶通過什麼方法來理解詩意,“看註釋、看圖猜、聯繫上下文”等,孩子們按自己歸納的方法在小組裏展開熱烈的討論。從反饋的情況來看,孩子們學習的效果是很好的,一個孩子起來説詩的意思,很多孩子爭相發表不同的意見,相互補充。對古詩的意思達成共識以後,有一個女孩堅持要再説説詩意,可能感到老師不大想讓她説了,她振振有詞地説:“我是把看註釋和看圖猜結合起來理解的。”多會學習的孩子呀。教師寬鬆的學習空間,使孩子們的潛力有了充分發展的機會。我們要培養的不就是這樣會學習,會思考的孩子嗎?

2、多種形式感受詩歌的意境。

這首詩寫的是孩子們的同齡人,學生倍感親切,童真童趣躍然紙上,教師讓孩子們分組表演,在表演過程中豐富對詩歌的感受。孩子們的表演反映出他們的智慧和創造:有的小組用原詩做解説,有的小組則用自己的話來解説;有的組表演時添加了水中游的小魚,有的給路人增加了恰當的問話,那個“蓬頭稚子”更是演得活靈活現。精彩的還在後面,老師問:“能不能把這首古詩用熟悉的旋律唱出來?”一個孩子自編小調唱了一遍,一個孩子説能用黃梅調唱,仔細一聽,還真有那回事,另一個孩子説:我能用“梁祝”把它唱出來。馬上有幾個孩子竊竊私語:這能用梁祝唱出來嗎?我也倍感好奇。聽,梁祝的旋律配上這首詩倒也是另一番情趣。我想不管恰當與否,這種學習的形式學生感興趣,最後欲罷不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的是愉悦的心理體驗,這應該是有益的。

3、不足也是明顯的,動有餘而靜不足。比如自學古詩意思,缺乏學生個人安靜的思考讀書,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再交流會更利於交流。另外,活動很多,但最需要的活動——吟誦不夠,學生沒有讀幾遍詩,更談不上熟讀成誦。激發學生想象不夠,應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進入古詩描繪的境界中,感受詩的意境美,語言美。一堂課一首詩,單薄了。可縮短學習這首詩的時間,補充其他寫兒童的古詩詞,讓學生感受更多的古典詩詞中的兒童形象。

小兒垂釣的教學反思範文(2)

古詩簡短四句卻意境悠遠,更因為遠離學生實際而費時費力。在《小兒垂釣》的教學中就犯了幾個相關的錯誤。

教學中最浪費時間的大概就是學生説想象畫面這個環節。我沒想到學生根本不理會詩句,純粹説自己的想象,比如“蓬頭”的理解就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一個説小孩子扎兩個圓溜溜的頭髮,問他怎麼知道的?他説“我想到的”。另一個説的也是這種兩個圓溜溜的髮型,第三個説是“沒有戴帽子的就叫做蓬頭。”第四個説是“亂蓬蓬的頭髮。”我在此時缺乏引導機智,沒有針對學生的回答作出準確的迴應,而是讓學生充分發表完意見後,出示插圖,按部就班地介紹“蓬頭”的兩種解釋。

應對策略:應在學生説出第一個答案時就出示插圖:“是這個樣子的髮型嗎?”學生肯定後,老師也相機肯定:“對,可以這麼理解。”然後再問:“還有不同的意見嗎?”就避免了學生説出雷同的答案。關於“沒有戴帽子的就叫做蓬頭”的意見,可以反問:“後面那個成人也沒有戴帽子,我們可不可以説他是蓬頭大人?”第四個學生説是“亂蓬蓬的頭髮”直接肯定説:“是呀,也可以這麼理解的。”

思考:對於不懂得如何在讀詩中想象畫面的學生,是否可以換一種方式;據詞想象呢?如這所小學的校名叫杭西,我就告訴孩子們,當我聽到這個詞時,我就想到了杭州西湖美麗的風光。請問你們在聽老師讀“蓬頭稚子”的時候想到了什麼?當老師讀“垂綸”的時候,你又想到了什麼?以此一步一步引導,到第二句再放手,老師讀整句詩,讓學生想象畫面。我想,這樣對於農村孩子來説,是更適切的教學策略。

同樣在這個環節,第一個學生一口氣説完了全詩的意思。我用“那個孩子的樣子你能看清楚嗎?”將學生的.思路導向第一行詩的理解。可是當理解完第一行詩,我問“孩子釣魚的環境怎麼樣”時,學生就不知所以然了。有兩個學生説:“周圍的環境靜靜的。”有一個學生説:“在一棵柳樹下,花草樹木很茂盛。”問她怎麼知道的?是不是看插圖知道的?她又説“是我想到的。”後來,總算有個學生説到了草,卻又説“他的身子映到了河裏。”這個“草映身”導得可真辛苦啊。

應對策略:當第一個學生説不到位時,教師該出手時就出手,輕輕地、看似無心其實有意地低吟:“側坐莓苔草映身……,你猜他在怎樣的地方釣魚?”暗示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學生還不明白,就一遍又一遍地吟,他們肯定會有所感悟的。這樣做比一個接一個地換學生回答更省時間,也更有效。還有,也許學生根本就不大理解“環境”一詞的意思,他們只知道環境很安靜,不會想到要去描述具體的景物。所以,此時老師要及時調整問題,改變問話的策略中。

還是在這個環節,當我詢問“路人與小兒的距離是近還是遠”時,不知為什麼,大部分學生都説“近”,問他們理由,他們又説是“路人借問遙招手。”還説“如果不是很近,很遠的回答就不會驚到魚了。”就這一個“遙”的意思我也費了半天工夫。

應對策略:還是和剛才一樣,該出手時就出手,教師吟誦:“路人借問遙招手”,看學生有沒有感悟。如果還悟不到,就直接問:“遙”是什麼意思?可見路人和小兒的距離怎麼樣?不可思議的是,當我板書“不應人”後詢問:“應的意思?”居然有同學説是:“應該。”這裏我的處理比較簡單,直接:“不,這裏的應就是答應、迴應的意思。”

最後一個比較難的問題是在學生讀出畫面之後,讓學生輕輕地讀詩,靜靜地想:你從詩中感受到了什麼?你覺得垂釣的小兒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結果發現讀詩思考的孩子不多,而回答的學生也都回答不到位,如有兩個學生都“我覺得那是一個非常喜歡釣魚的孩子。”“那是一個非常釣到魚的孩子。”“你怎麼知道的?”他説從後兩句“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知道的,你説他錯嗎?似乎又有些道理。説他感悟正確,卻又不大合適。後來又有學生説:“認真”“耐心”,最後總算有個學生講到了“專心”,這是一般課堂上學生最先想到的答案,也是本詩中最容易感受到的特點呀。可見,學生並沒有真的讀懂了這首詩的意思。

應對策略:將問題改為“你覺得那個孩子在學釣魚時怎麼樣?”這樣一改,固然,學生容易體會到“專心”“認真”,但天真可愛的兒童形象就消失了。要不,就在學生感悟到“專心認真”的學習品質後,問:你喜歡他嗎?請把你的喜愛之情讀出來。這樣難度就降低了。還有,是不是可以在這個環節滲透杜老師説的側面襯托的表達方法呢?一般寫釣魚會寫什麼?為什麼詩人別的都不寫,單單寫路人問路這件事呢?從而感受這樣寫更能襯托孩子學釣魚的專心致志,然後再指導學生讀出喜愛之情。

在結束《小兒垂釣》的教學之後,引導學生複習學過的兒童古詩,結果發現學生古詩積累很不夠。一首《所見》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然後其他的就想不起來,一首《夜書所見》是我出示後引讀的,一首《宿新市徐公店》我起了一個頭:宿什麼?學生半天也沒想不起來,所以只好還是由我告訴了。

應對策略:不要説詩題了,這個比較難。改為:老師直接説前一句,學生接後一句,然後再問是哪一首,還記得嗎?目的同樣還是把難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