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呼吸》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91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呼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呼吸》教學反思

《呼吸》教學反思1

這一週,我為135班的學生上了第三章第一節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儘管課前已經充分備課,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了許多值得我反思和改進的地方。

下面首先説一下我的教學思路。本節知識雖然是第三章的第一節,但是學生已經學習了消化系統的內容,知道了學習人體系統的思路。所以我認為雖然是全新的知識,但是其學習方法是一樣的,也可以從“結構決定功能”這個角度,讓學生推測某個器官的功能。所以我上課的整節課思路是:由幾張霧霾的圖片引起學生對呼吸系統的關注,從而使學生明確呼吸系統的組成部分,再是有條理地對各個呼吸道的結構進行圖片的展示,引導學生説出並牢記呼吸道處理空氣的功能。

上完課後,綜合各位老師的建議,我認為自己在以下幾個方面還需要改進。1、對學情的分析不夠深入,比如在講喉的作用時,學生已經知道聲音是由聲帶振動產生的,所以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髮言,教師做一定的補充。而且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回答教師的問題的,當學生回答不上來時,可以先請會的學生幫助他解決問題,之後再請不會的學生重複答案以加深他對知識的印象。2、在請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的時候只考慮叫舉手的同學進行回答,教師應該充分照顧到全班同學,讓思想上開小差或者是不愛積極發言的學生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中。3、講解圖片時,指向性不夠明確,由於光標太小,坐在後排的學生看不清所指的地方,嚴重影響學習效率,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可以使用激光筆,或者是採用明顯的符號以使學生看清。4、德育滲透若能夠做到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會更好,比如在提及呼吸系統的調節能力是有限的時候,若再説上幾句:所以我們要保護我們的呼吸系統,戴口罩等待,這樣也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5、在對本節課知識做小結時,若請個別學生總結,其他同學作相關的補充,這樣效果更好,更能檢測學生的掌握程度。當然本節課還是有一定的優點的,比如整節課思路比較清晰,涵蓋的知識點較多,與生活聯繫緊密。希望這些優點可以繼續保持下去,不足之處也能有所改進。

教學就是一個不斷反思的過程,希望自己每一次都可以從反思中進步!

《呼吸》教學反思2

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能正確觀察出吸氣與呼氣時胸部發生的變化,能有根據的解釋人體呼氣和吸氣的過程。二是製作模型,能利用模型解釋呼吸系統主要組成部分的作用及模擬呼吸的過程。

我在設計本課時意在通過觀察、實驗等教學活動,使學生知道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呼吸,並且比較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有什麼不同。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用了信息技術,包括課件的演示、媒體的應用、體現了信息技術與科學課堂教學整合帶來的優勢。同時,通過用“瓶子、氣球、橡膠皮膜”等物品來模擬胸腔、肺、膈肌進行實驗,由實驗得出人體是如何呼吸的結論。可以説是利用學生親自體驗的方式,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態,讓學生在善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的同時,產生探究的興趣和情感,提高創新的意識,從而落實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積極愉悦地投入到體驗研究中,實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試驗模型與自身相結合的高效率學習方式,既培養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會學生學習,又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目標的達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關注學生的親身體驗,輕鬆達成目標。在教學中,學生做深呼吸,互相觀察胸部的變化;將手放在自己的胸部在反覆的深呼吸過程中體會;在學生不能觀察的情景,讓他們在反覆的體驗中進行猜想,再借助製作一個模擬肺進行呼吸的模型,使他們能直觀的認識呼吸器官在人體中的位置和肺的變化,使他們對人的呼吸有了初步的認識和感知,此時又播放了多媒體課件,使學生比較輕鬆的達到了教學目標。

二、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用肺模型模擬呼吸的時候,最開始並沒有對他們進行啟發和引導,而是讓他們利用自己製作的肺模型去合作探究、在嘗試中想辦法,再通過相互的交流和教師的引導來觀察在模擬呼吸的過程中,呼吸器官是如何變化的?課堂中,各小組很積極的進行探究和嘗試,在相互交流和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説出呼吸器官是如何變化的。

三、探究活動伴隨奪冠賽展開,激發學生的榮譽感。

上課伊始告知孩子們:你的精彩表現將會為小組贏得榮譽。隨之通過製作肺模型、解釋肺模型和合作演示三個環節進行小組奪冠賽,使得小組內成員間認真探索,緊密配合。最後請所有人做評委評出小組冠軍。

雖然這節課課堂效果不錯,達到了預期科學探究目標和知識目標,但人仍有令人不滿意的地方。例如;學生的材料在實驗時有壞的,應該準備的更充足;我應該多給學生引導,讓更多的學生積極發言等。通過本課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科學課堂應該多為學生創造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機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學習,發展探究能力。同時我們教師也因該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反思,才能使科學課堂充滿活力。

《呼吸》教學反思3

本節課教師以生物課程標準理念為教學的指導,遵循初中學生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利用多媒體、實物等教學手段組織教學。教法具有多樣性,在學生討論、觀察後,及時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使教學氣氛圍輕鬆活潑,學生能夠在良好的狀態下自主積極地學習,提高了學習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啟發引導學生自己探索知識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本節課中,主要通過讓學生參與設計探究實驗,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和思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學生在課堂上自主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形成科學態度和價值觀。教師應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自嘗試設計實驗;教師也是學生的引導者,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科學知識。我設計這種課堂形式,期望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探究中求知,在操作中學習,利用學生經驗與老師指導共同完成學習。

《呼吸》教學反思4

一、教學分析:

呼吸作用是植物體的一種重要的生理活動,主要表現在對有機物的分解,產生能量,供給動植物的生命活動。呼吸現象在人體的表現非常明顯,但是植物體有沒有呼吸作用?如果有怎樣證明它的存在?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實驗,使學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過程;

2、通過該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以及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

3、知道呼吸作用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能利用呼吸作用的知識解釋有關現象。

三、教學重點:

1、植物呼吸作用實驗的設計和分析

2、呼吸作用的概念。

四、教學難點:植物呼吸作用實驗的設計和分析。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在上一節中,我們學到了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那哪位同學能夠用自己的話來描述一下光合作用的含義?有誰能在黑板寫出光合作用的化學方程式?

(學生回答並自行寫出光合作用的化學方程式)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形成並積累有機物,供給自身及其他動物體、微生物進行生命活動。如人類自身不能產生能量,所以就需要一日三餐來供給,那麼,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在日常生命活動中,哪些活動是耗能的?

(學生列舉生命現象,指出耗能的一些生命活動)

植物為人類生命活動積攢了化學能量,如:澱粉、蛋白質、油料,那麼這些固體的能量又是通過何種方式變成我們進行生命活動的熱量的呢?

接下來,我們將開始新一章的學習,瞭解一下光合作用產生的能量到哪裏去了?人和動物的進行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以何種方式轉化而來?

(二)目標點擊:

這一章中,我們需要達到的目標:(1)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過程;(2)提高自身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以及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3)知道呼吸作用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能利用呼吸作用的知識解釋有關現象。

(三)情境導入:

教師可以啟發、引導學生人和動物呼吸,不斷地從外界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是不是也呼吸?如植物也要呼吸,那麼它吸進去的和呼出來的氣體是否與我們相同?得出檢測植物是否進行呼吸,可以用檢測植物周圍氣體成分是否改變的方法。可提問:

1、什麼是呼吸?請舉出身邊見到的呼吸現象。

2、人在呼吸時,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在成分上有什麼不同?

3、植物有沒有呼吸?可以用什麼方法證明?如果植物也進行呼吸,植物周圍的O2就會減少, CO2增多。所以,要知道植物是否進行了呼吸作用,可以通過檢測植物周圍氣體成分是否改變來證明。怎樣檢測植物周圍氣體成分是否改變了呢?

(四)自主學習:

通過閲讀P70-71,瞭解演示實驗“觀察種子的呼吸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思考三個問題:

1、實驗一中,温度計上得度數有何不同?説明了什麼?

2、實驗二中,燃燒的蠟燭會出現什麼現象?為什麼?

3、實驗三中,澄清的石灰水會出現什麼現象?為什麼?

(五)合作交流

學生在閲讀完演示實驗後,小組合作並討論老師預設的問題,把小組合作探究的成果進行交流展示,教師彙總學生在該實驗中出現的一些疑難問題,如:為什麼要做四組實驗?蠟燭為什麼會熄滅?

(六)精講點撥

①驗一中,温度計的變化證明了黃豆進行呼吸作用散發出熱量。

實驗二,蠟燭的熄滅則證明黃豆的呼吸作用是一個消耗氧氣放出二氧化碳的過程,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動物的呼吸是相似的。

實驗三中,石灰水變渾濁,證明黃豆萌發的瓶子中產生了二氧化碳,注入水將瓶中空氣壓入導管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綜合以上實驗,可以證明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動物的呼吸作用是一個相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都是一個利用氧氣消耗能量,產生二氧化碳和熱量和水的過程。

呼吸作用:有機物在氧氣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的過程。 有機物(儲存能量)+氧氣 →二氧化碳 +水 +熱量

②呼吸作用為生物體的

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如細胞的分裂和生長、有機物的合成和運輸、植物對礦質營養的吸收等。那麼,可不可以在生產生活中利用呼吸作用為人類服務? 學生閲讀P72,瞭解田間鬆土、水淹排澇的作用。

(七)有效訓練

1、 糧食、蔬菜和水果的貯藏?

2、那種温度適合果農儲存水果?

A日温15℃,夜間25℃ B日温15℃,夜間15℃

C日温25℃,夜間25℃D日温25℃,夜間15℃

3、 為什麼新疆的西瓜特別甜?

六、課後拓展

1、利用呼吸作用談香蕉的後熟

七、教學反思

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思維,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呼吸作用的概念和過程。但,由於本節內容較抽象,學生缺乏理性認知,應加強問題的解釋和實例的提供。

《呼吸》教學反思5

核心提示:本堂課我覺得成功環節有兩個: 一是我的教學設計主線以地窖和花窖殺人案為導入,然後學生猜測,自學(找疑點),合作學習(找證據),實驗(驗證證據),得出結論(結案)應用並進行情感教育。也就是殺人案---找...

本堂課我覺得成功環節有兩個:

一是我的教學設計主線以地窖和花窖殺人案為導入,然後學生猜測,自學(找疑點),合作學習(找證據),實驗(驗證證據),得出結論(結案)應用並進行情感教育。也就是殺人案---找疑點---找證據---驗證證據---結案---應用。

二是第一個實驗《綠色植物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是相當的成功,學生直觀感覺,看得見摸得着。通過兩個袋子中的氣體分別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一個變渾,一個不變,由此學生猜測兩個黑色袋子哪個是新鮮蔬菜,那個是被燙過的蔬菜,很準確,並説出了原因。效果很好。

第二個實驗《綠色植物呼吸消耗氧氣》學生對實驗現象説得很準確,但分析原因説的正好相反,但經過其他學生的解釋説明,同學們在爭論中把問題解決了。

三視頻《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播放恰到好處,正好總結出本節課呼吸作用概念、呼吸作用公式、呼吸作用意義。再由學生總結本課,思路清晰,記憶效率高。

本節也有不足之處:

第一 第一個實驗通石灰水應該選用兩個小三角瓶,分別通入在對比,而我只用了一個。第二 第二個實驗然學生來操作會更好。

以後克服課堂中的不足,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讓生物課堂更生動,更加貼近生活,讓每個學生每節都有收穫。

《呼吸》教學反思6

《我們的呼吸》一課是青島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的內容,是學生在認識了人體內部消化器官後進一步認識呼吸器官,對人體組織的更深入的瞭解。本節課的設計我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科學課教學的實踐性很鮮明,學生在課餘時間經常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解決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真正的教育者總是教人去創造生活而不是製造生活”。

《我們的呼吸》是在“人每時每刻都要呼吸,呼吸意味着生命存在”這一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引領學生通過猜想、實驗等一系列探究活動,認識人體的呼吸器官,瞭解呼吸的過程,理解呼吸的意義,並通過查閲資料、測肺活量等實踐活動,討論瞭解呼吸系統的有關問題。因此,如何引導學生在多項親歷活動中應用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進行有價值的探究活動是本課的重要任務之一。

(2)培養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強調説:“教師要特別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通過主觀努力獲得發展。”學生的技能是不能簡單地、直接地從教師那裏獲得,只能在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得以培養和提高。為此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採用多種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唱好主角,培養學生主動發展。

《呼吸》教學反思7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第二堂大講堂中,來自四年級的謝老師給大家帶來了《搶數遊戲》,一個“搶”字,讓所有的學生都興奮起來。謝老師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學生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感受到博弈的思想,在數學的世界裏自由地呼吸。

接下來,謝老師通過對“搶數遊戲”提問引到“遊戲規則”,從而使學生產生了情緒高昂的學習需求,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請學生猜想“搶數遊戲”的取勝策略,進行大膽的猜想:先搶容易贏;後搶容易贏;先搶後搶都能贏和不知道,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

通過對搶數問題的猜想,培養學生直覺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能力,讓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研究態度。另外,傳統教學中,學生總是圍着老師轉,課堂上出現的是一問一答的被動局面,教師輕視了對學生的研究,不瞭解學情和學生的需要。而在這堂課中,謝老師充分地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所有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自由地探討,發表自己的看法、建議。

通過學生間進行的遊戲,驗證“搶數遊戲”的取勝策略,體驗到博弈思想。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是讓學生髮現取勝策略。通過這兩次遊戲,學生們已經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瞭解取勝策略。同時,通過課堂中的遊戲,為學生創設自由、民主的合作氛圍,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走到一起,培養學生協同作戰的團隊精神。

通過實踐,再次讓學生對取勝策略做出選擇。學生在課堂的表現充分表明,學生積極參與交流活動對他們學習知識是十分重要的。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交流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合作學習的精神,而且還可以達到互相學習、互相補充的目的。

謝老師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注重了交流的實效性,保證了學生的全員參與,給予了充足的時間,使學生實現了表現自我的慾望。由於學生能夠自主、積極地參加活動,活動中又為學生留出了自主探索的空間和時間,這就為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提供了前提條件。在此基礎上,謝老師努力挖掘活動內容中的開放性因素,在活動後給學生們帶來了博弈思想,創設了自主探索和創造的機會,並將這種創造性的思維應用於實踐。

《呼吸》教學反思8

我在教學《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這一課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注重學生的全面參與,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有如下體會:

一、滿意之處:首先是自己認真解讀了教材,對呼吸作用對綠色植物的重要性把握較好,能觸發學生對本節知識引起高度重視。其次是能較好的聯繫生產生活實際,我班學生都是農村孩子,用學生較為熟悉的生活例子引導學生掌握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消化,又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積極性。再次就是很好地進行了實驗,通過實驗讓學生對綠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原料、產物等有明確的認識,同時能真切地感受到綠色植物的的確確在“呼吸”,增加了教學的可信度,同時培養了學生嚴謹治學,認真探究的習慣。第四是加強了知識的聯繫與對比,將植物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加以對比學習,能加強學生對呼吸作用的理解,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光合作用的進一步認識,二者相互促進,便於學生形成知識系統。

二、需改進之處:首先是學生對氧氣和二氧化碳的鑑定缺乏相關知識,需想辦法解決他們在這方面的困難;其次是在調動學生另闢途徑作相關實驗上缺少辦法,自己在教學之前應該有所思慮;再次是對綠色植物在製造有機物方面對於生物圈的重要意義沒有教學到位,缺乏問題的探討。

總之這節課對我的教學有頗多的經驗和教訓,我將認真總結每一堂課,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呼吸》教學反思9

《呼吸作用》一節內容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説是比較有難度的,怎樣才能讓初步接觸探究實驗的學生理解所要探究的內容,又能讓他們逐步形成科學嚴謹的探究能力?這堂課從準備到上完的整個過程讓我收穫很多。下面我從兩個方面談談感受。

1. 感到比較滿意的地方

注重知識結構的自然生成。對於呼吸作用的反應式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根據本節課的三個實驗結論和光合作用的反應式,逐步推導出呼吸作用的原料和產物。每一個演示實驗都做到演示——觀察——分析——結論,層層遞進,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

注重學生的主體性。本節課在設計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是很適合於學生探究的內容,在設計之初,我們想如果照搬書上的演示實驗改為分組,沒有探究性,意義不大;如果把改進好的裝置都組裝好、材料也都選好,只讓學生直接操作,探究的意義也不大。所以我們剛開始給學生設置的探究環節比較開放,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器材,讓他們自己組裝合適的裝置完成“植物萌發時釋放二氧化碳”的實驗,可是效果卻不盡人意,由於學生們對實驗原理不明瞭,很難達到老師的預期效果。怎樣才能在短短的40分鐘課堂,既讓學生明白實驗原理,又能給他們進行探究實驗呢?方案經過幾次修改和試講,我們一致覺得應該以課本的幾個演示實驗為依託,首先讓學生來演示實驗,老師在一旁協助,幫學生弄清楚實驗原理後,再拋出問題,實驗裝置可以怎樣改進?學生明白後就可以思考改進裝置的辦法,老師再給出幾個改進方案,就可以拓寬學生的思路。其次,再在實驗材料方面引導,學生最容易誤認為葉片只進行光合作用,我們就引導學生用最簡易的裝置來探究葉片是否進行呼吸作用。葉片用的是西番蓮的葉片,是學生熟悉的身邊的植物,自然非常感興趣。老師先做對照組,學生再操作實驗組就相對比較容易了,效果明顯好很多。

注重聯繫珠海本地生物資源。在探究實驗環節應用的實驗材料是西蕃蓮的葉片和果實,也與十中朱琦校長的名師工作室所研究的課題“珠海本地生物資源在教學中的開發和利用”相吻合。

2. 需要改進的地方

本人覺得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在學生探究部分的實驗裝置和實驗材料中繼續研究。本次的實驗材料用了萌發的種子、西番蓮的葉片、西番蓮的果實(課下探究),那植物的花、根、莖呢?可以在以後的教學當中繼續嘗試。實驗裝置有沒有其他更好更簡便的呢?也許一堂課很難做到完美,但我們可以努力做到讓它適合學生的發展。

《呼吸》教學反思10

本節課的開始我採用的是貼近生活,體驗導入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憋氣試驗感受到呼吸的重要性。從而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引入正題。學生樂於參與,積極發言。

在實踐小班化教學策略之及時多輪反饋和當堂鞏固原則的前提下,我在學案導學的設計環節中,設計了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自主學習,自我檢測

通過自我檢測,檢查學生課前的預習效果。出現的問題:經過巡視和批閲發現,有將近13的學生課前的預習不充分。改進措施:強化學習小組組長的檢查督促作用,將預習工作落到實處。

第二個環節:學生交流展示

通過每組學生代表上講台為大家講解並且負責答疑的過程,讓學生成為小小講師,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克服自卑、膽怯的心理。出現的問題:前兩組學生表現較好,後兩組學生準備不充分,並且有些膽怯,發揮欠佳。改進措施:要給學生多創造展示自己的機會,要多鼓勵學生,課前和學生多溝通多交流,在今後上課時,我也會在課前幫助每組負責展示的同學梳理他所要講的內容,幫助學生在交流和分享成果時,能夠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要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第三個環節:鏈接生活,學以致用

學生這節課究竟聽懂了多少,理解了多少,關鍵在於他們能否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中的一些問題。例如:為什麼跑步時應用鼻呼吸,為什麼感冒時鼻子不通氣,為什麼北歐人比非洲人的鼻子大等等。出現的問題:學生樂於回答,但是解釋不到位,例如,學生回答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因為鼻子可以過濾空氣,其實這樣的説法是不嚴謹的,學生明白其中道理,但是不能用生物學術語嚴謹科學地表述。改進措施:今後在上課過程中要嚴格規範學生的用語表達,幫助學生學會用生物學名詞和術語來回答和解釋一些生物學現象。這並非一朝一夕所能達到,還需要平時多下功夫去研究如何更好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第四個環節:當堂鞏固,當堂達標

學生利用5分鐘左右時間完成學案的10道習題,教師在各組巡視,快速批閲。下面有一個反饋表,通過檢測讓學生髮現問題,並且掌握學生當堂落實的情況。出現的問題:學生在這個環節中出現一些問題,就是剛講過也強調過的問題,依舊出現錯誤。例如人在呼吸時不能進行的生理活動,應該是吞嚥,但是學生還是會選錯。改分析了一下主要原因還是對知識的理解不到位。改進措施:增加一些體驗活動,例如將吞嚥與呼吸時,可以讓學生在吞口水時停頓幾秒鐘,感受一下吞嚥時是否能呼吸,我想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會對這樣的問題感受更深刻,對知識的理解就會比較到位。在習題反饋時可以強化學生易錯易混淆的概念和知識點。

總之,通過本次小組研討課,我也收穫頗多,嘗試了小組合作學習,分組展示的教學模式,嘗試了把更多的主動權和發言權教給學生,雖然也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但畢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總是充滿了荊棘與坎坷,所以我依然會不斷地努力去實踐,探索真正最有效的教學模式。

《呼吸》教學反思11

我參加了學校組組織的公開課,我用同學們非常熟悉的嬰兒啼哭和憋氣實驗導入新課。採用“實例引入——資料分析——交流表達”的模式展開教學。充分利用生活實例和資料圖片,儘可能增加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實踐性,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以合作學習促進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通過看圖片讓學生填寫各個器官這一環節,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視覺—空間智能;通過閲讀教材和提出問題的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通過閲讀教材自學;通過合作探究、分析問題和表達交流、解決問題的教學環節,讓學生自己描述,而不是教師直接講出來,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腦想的能力和語言智能;通過聲帶圖片講授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一環節能培養學生的想象理解能力。

存在的不足:

1.對學生回答的問題應讓同學之間進行評價。

2.因為沒有板書,小結時同學思路不是很清晰,總結的不完整。

3.沒有注重對差生的指導。

4.在講解了吃飯嗆到的原因後,應增加“呼吸道異物阻塞家庭急救法”的視頻,讓學生了解呼吸道異物阻塞的相應急救方法。

這些不足我以後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改進,在課堂上要充分調動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使他們帶着一種輕鬆愉快的心情去感悟,去共鳴我們生物教材的無限魅力!

《呼吸》教學反思12

一、教材分析

1、綜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初中生物教學的傳統內容,集合了生物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為一體的重要內容之一,無論大綱教學還是新課標教學都要求教授的內容。在前面學習了“綠色植物的生理現象------光合作用”之後,又一植物體生理知識,同時也是集重點和難點為一體的一個部分。這一部分知識的學習,又能進一步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時提升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關係的實質性的認識。

2、教學目標:

課標對於此內容的知識要求是:“能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隸屬於瞭解的水平,能夠達到識別、回憶、舉出實例即可。

即:“説明呼吸作用的過程。”

“闡明有機物對於植物體的作用”

培養學生實驗設計以及對現象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實際應用能力,知識的類比能力。

滲透生物學基本觀點和研究方法,引導合作意識。

3、知識主線:整個教學過程不能偏離以下主線。

通過《演示實驗》觀察到種子呼吸的三種表象:呼吸放熱、呼吸吸氧、呼吸釋放二氧化碳得出呼吸的概念(反應式)

分析呼吸的意義(實質)闡述呼吸作用在生產和生活的應用《思考》光合與呼吸的關係實踐活動。

4、難點、重點分析:

實驗設計。呼吸的概念和實質。

光合與呼吸的關係。實際應用的理論依據。

由表象呼吸的過渡到概念和實質。實驗中涵蓋的基本思想。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關係。實際應用中的理論依據。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定位: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主體,視教學的達成度要以學生為主要的評價標準,論教學的時效性也應以學生為主要的驗證尺碼。如不能真正認識和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能力範圍和性情趨向,那麼教師的教學就會失去方向而變得徒勞,甚至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準確、科學的對學生進行分析是教師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和必要過程。

2、知識基礎:雖然教材的版本不同,但是這部分內容一般都安排到7年級上冊講述。學習的羣體是剛剛跨入初中的學生,小學只是通過實例,較表淺的瞭解到植物的呼吸現象,前期的知識儲備有限。

3、能力定位:觀察力可以,但是對於較為抽象的實質性知識的認知能力有限,從現象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學習習慣還需要培養,尤其是同類知識的類比能力,內在關係等的分析還需藉助教師的指引和幫助。

4、性情特點:性情趨向活潑、熱情、求知慾強、對新鮮事物敏感,但是易被學習中的障礙擊退,學習中的依賴情緒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興趣度,學生對教師的期望,學生熱衷的層面這些都應是教師課前瞭解的方面。

5、教師自身分析:由於實際教學經驗豐富,善於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交流和溝通,所以能較好的駕御開放式的課堂。

三、教學設計

1、指導思想:基於以上三方面的分析,以及教育學、心理學和新課改的理論依據,將本節課基本定位為:開放性、實踐性強、具備一定知識容量的課堂,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學生會做的、能做到的,教師不要包辦代替,但決不能由此而淡化教師的指導作用,當學生遇到學習困難時,教師的及時引導是關鍵。

2、基本方式: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動手操作,引發爭論,互助學習。

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性,生生互平,組祖互評,師生互評。

3、難、重點的突破:

藉助學生已有知識突破難點,層層深入。由表象引發推測,藉助已有經驗思考推測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進而探討實

重點以不同的呈現形式多次重複,加以鞏固。

4、幾個關鍵:

(1)、{導入}的創設要生活化、含一定思維量的問題情景導入新課。

(2)、{氛圍}的創設要激發學生活躍的思維、全體積極參與、輕鬆和諧的氣氛。儘量給學生減少壓力,用評價激勵學生。

(3)、{師生交流}要真正的平等、教師對學生態度要充分的尊重。教師和藹、機智、民主的情愫要感染學生。

5、教學流程

課前準備:教師在課前帶領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將教材中的演示實驗裝置準備好。

(一)導入:用一生活實例---------“夜晚,把花草放入卧室內是否科學?”

引發學生思考。學生在生活經驗或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基本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然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思考不科學的原因,逐漸涉及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的現象,引發學生探究的願望:

“植物的呼吸是否與人一樣,也是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二)設計實驗:滲透生物學基本研究方法:{單一變量的對照實驗}。

這個環節要充分放給學生,包括給學生的思維空間要充分、時間要充分,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填寫實驗方案設計稿,強調合作意識,注重集體的智慧。結合學生的特點,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畫示意圖,使學習的形式靈活、多樣。為了能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有限時間,每小組自選一個方面進行實驗設計即可。這時教師要真正深入到學生之中,瞭解學生,也可以與他們共同設計,體現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三)展示、交流、觀察、提升、延伸:

1、依據兩個不同的研究內容,用實物投影儀,讓學生展示實驗方案設計稿,體現生生互動,其他學生就實驗的可行性、合理性進行評價。

預測:學生也許會在以下三個方面遇到困難,而不能考慮周全。

(1)實驗材料的選擇。

實驗,當場操作,演示實驗結果,其他學生質疑。學生可能會存在以下疑問:

(1)為什麼用“活種子”和“死種子”?

(2)為什麼用四個保温瓶?

(3)這時學生遇到了學習障礙,教師的點撥要及時到位。

3、及時滲透實驗基本思想-----“單一變量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更具有説服力。同時引發學生思考:這個實驗的變量?四個裝置研究了三個問題,這種設計的巧妙之處?由此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4、關於植物呼吸釋放熱量是學生不易注意到的,教師在課前準備一些新鮮的綠葉蔬菜,放入黑色塑料袋中密封,課上讓學生將手伸到塑料袋中,感覺到微熱。為進一步引申實驗和理解呼吸的含義打下基礎。

5、讓學生總結植物呼吸現象,教師用板書彙總,為下一步出示植物的呼吸作用公式打下基礎。切忌在教學中只重過程而輕視結論的總結,學生能力培養與知識掌握同等重要。再回歸到導入的實例中,使學生真正明確,夜晚卧室內的植物呼吸會與人爭奪氧氣,從而影響人體健康。因為以上問題的研究,是由導入的實例引發而來的,所以要前後呼應。

6、提升、引申-:假如用綠色植物的葉做為實驗材料應怎樣進行?並且注意什麼?引發學生討論和思考。

(四)引出概念:

1、由表象過渡到實質是個難點,雖然初一的學生不一定能真正的從生理的角度去理解透徹,但是如果利用前面光合作用的知識,進一步理解呼吸作用的實質,就可以降低難度。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光合作用的公式入手,分析呼吸釋放的熱量是能量的一種形式,能量來自於有機物。

2、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要在氧的參與下,有機物釋放能量後,要產生簡單的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

(五)引出實質:教師設問:植物為什麼呼吸?學生討論?

預測:植物呼吸是為了釋放二氧化碳;植物呼吸是為了釋放熱量;

教師指導:用實驗室的材料“活種子”引導學生分析呼吸是生命活動的具體表現,是生命的特徵。生命活動的過程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可以引導學生總結初呼吸的實質。進而學生就容易明白了是“活細胞呼吸”,呼吸是每時每刻都進行的。這樣難點就突破了。

整節課的主要內容基本完成,但是學生是否能進一步的理解和運用這些知識還要通過運用來驗證和鞏固。因此題目的選擇要注重培養學生辯證的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對於植物呼吸作用的實際應用從“促進呼吸和抑制呼吸”兩個角度去分析。

“促進呼吸強調旺盛的生命活動需要能量的提供,促能夠呼吸要為其提供利於呼吸的條件”。

“抑制呼吸要強調減少有機物的分解以及必要的環境條件”。

(六)知識內在聯繫:重點就是理解光合與呼吸作用的關係。還是應從實質入手,從能量進行分析。教學方式以學生分析為主,也許學生只是從淺層面分析,但是教師不要替代,可以逐步的引導,使學生最終理解光合與呼吸不是簡單的形式上的不同,而是植物獲取生命活動的.動力不可缺少的兩個密切象過渡過程。也許此部分的內容在本節課沒有時間完成,可以佈置學生課後思考。第二課是在進行探討。

(七)鞏固提升:

1、設計可行的小實踐活動--------選擇同樣成熟的水果兩個,一直只放入冰箱儲存,另一隻在室温下保存(注意防止腐敗)。幾天後感受水果的口味變化。

2、習題的選擇要少而精,多層面訓練,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

四、教學反思

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雖然增加了學生思考的興趣,但是對於一般的學生也增加了思考的難度。儘量使學生從生物學的學習中獲得知識和研究方法是本節課的貫穿始終的宗旨。

由於受教材的限制,一節課完成教學流程的七個過程,相對來説容量較大,往往在個別環節的處理上不是太精細,在銜接上不太從容,感覺較倉促。但是教學的目的性體現較明確,就是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設計,從而進一步感悟和領會生物學的研究方式,通過對知識的內在聯繫的探討和分析,同類知識的類比和從新組合,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但是由於學生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一節課的效果不是太明顯,但是教師要不斷地努力,最終會達到理想的結果。

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性非常高,爭先恐後地闡述各自的設計方案,顯示了極大的探究熱情,智慧的火花隨處可見。但是,在實驗原理的領悟和實驗步驟的設計方面暴露出許多的漏洞,表現出初一學生思想的活躍性與思維的侷限性並存,同時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有待於培養,對實驗結果預測的科學性不強,需要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完善設計。逐步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提高實驗設計水平,一次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既注重培養學生形成積極主動學習態度,更應注重學生獲去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能力培養。

注重生生參與、師生交流、平等和諧,學生合作學習,共享集體智慧是本節課的重要培養目標。雖然師生間較陌生,由於教學過程較合理的設計,所以學生和教師很快的進入了狀態,形成了融洽的課堂分為,但是還是有些學生放不開,較為拘謹,也許與平時缺少此方面的訓練有關。

本節課在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的基礎上,又不拘泥於教材,同時對教材也進行了再加工。突出了教材背後隱含的,注重學生能力培養的指導思想。雖然學生對於實驗的設計較幼稚、分析能力較浮淺,但是教師的教學嘗試,學生的學習體驗是最重要的。教學永遠是件遺憾的事情,絕對沒有完美的課堂,但是會有不斷創新的課堂,這正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呼吸》教學反思13

一、教學設計

(一)教學思想

本節課的設計緊貼課程標準強調的宗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結合探究實驗,使得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從感性過渡到理性;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習,通過自主學習完成對知識的初步認識和理解,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的重點指引和難點突破,幫助學生完成從對知識的初步認識和理解昇華到對知識的綜合理解和應用,從而真正轉化為能力和素養。

由於本節課的知識側重在理解水平,所以在課堂練習的選擇上也應側重於知識的應用,另外結合“問題—探究—發展”教學模式,在選題上應同時側重知識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

(二)學情分析

雖然這一屆高二的學生在初中使用的是人教版的舊教材,初三和高一又沒有接觸到生物學,在本節課的生物學知識支撐上比較薄弱,不過對於生物學也有一定的瞭解,加上我所教的這個班的學生對學習生物學有着濃厚的興趣,所以能夠組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開展自主探究。

廣州市番禺區禺山高級中學在前年就開始推行“問題—探究—發展”的教學模式,高二的學生對於這種模式十分熟悉,具備施行“問題—探究—發展”教學模式的基礎。該模式在本節課的教學上具備很強的可操作性。

本節課主要從一個探究實驗入手,通過分析探究實驗,瞭解細胞呼吸的類型和產物,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然後上升到一個理性認識,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本課時強調對於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由於我校學生大多是農村孩子,對於農業生產的田間管理有着一定的感性認識,所以本節課的知識點能緊密結合學生的自身體驗和熟知的社會生活(諸如人體高強度運動後的肌肉痠痛、甜酒的釀製等),從而能夠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情景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究問題的主動性。

(三)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知識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本節課的重點有4個:

1.關於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實驗。

2.細胞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

3.細胞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聯繫和區別。

4.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

其中對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探究,要學生感性瞭解不同呼吸類型的條件和產物,並熟知對比實驗在科學探究中的作用和設置條件。

知識結構: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通過自主學習理解細胞進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

②通過比較和討論理解細胞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和聯繫。

③通過綜合分析,學會應用細胞呼吸的原理。

2.能力目標。

①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②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判斷和利用能力。

③通過評價,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和評價能力。

④通過課堂練習,培養學生對於知識的應用能力、發散能力和遷移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通過對知識的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學的主動性。

②通過對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對於自身的瞭解和對社會問題的關注。

(五)教學方法

目標教學;自主性學習;合作探究;評價學習。

(六)課前準備

兩組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實驗裝置(其中一組為演示組,另一組為實驗課上的學生的裝置)。

(七)教學流程

二、教學反思

遵照上述教學設計,我實施了這節課的教學活動,並取得了成功。主要表現為: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都很深入,學生之間的互動評價學習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但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也發現了存在的問題和一些應該注意的地方,如果能夠做好這些,課堂教學的效果會有進一步的提高。

(一)指導思想明確

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完成從對知識的初步理解深化到綜合理解和應用上,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真正地發揮主導作用,這樣就保證了課堂是學生的,學習是高效的,發展是實際的。

(二)課前準備充分,對教材、學生、教法和學法的分析客觀實際

這一點是保證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高效實施的前提,正是正確分析了學生的學習狀況、知識儲備、能力儲備,才能適當地進行分析探究和自主性學習。

(三)合理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

本節課使用的教學模式是“目標教學”“問題—探究—發展”教學以及“自主性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對多種模式的取長補短,優勢在於課堂活動的連續性和遞進性。

一開始的展示課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從大體上了解本節課的範圍和內容。

引導性問題不要求探討些什麼,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激發學生的興趣。

這節課具備分析探究實驗的任務,作用就是為了讓學生從感性認識過渡到理性認識。

展示自主性學習的任務和要求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主要是限定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範圍、要求和任務,避免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出現盲目性,是保證自主性學習取得實效的措施。

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是課堂結構的主要部分,它主要是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獲取信息和理解歸納的能力。

基礎知識的回顧是教師為了檢查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效果而設立的,在本節課中我藉助了其他課程資源上的知識網絡組織基礎自測題。

在學生對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和掌握之後,通過教師的引導、提高和發展,幫助學生完成從對知識的瞭解深化到對知識的綜合理解和應用,轉化成能力;最後設置的課堂練習就是為了反饋前一環節(教師引導、提高和發展)的效果而佈置的。

所以從整體上説,這種教學模式具備整體上的完整性和課堂教學活動的連續性、遞進性。

(四)恰當合理選取、精析經典例題,課堂、課外作業互補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只選用了一個例題(見附錄)進行評析,這個例題是關於釀製甜米酒的,農村的孩子大多數熟知這個過程,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極大地引起他們探討的興趣,而且能夠使得他們的知識學以致用,真正地為科學素養的培養服務。當然也並不是説這個題目就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所以在佈置課堂作業的時候,我注意了知識點的互補性。

雖然説課堂教學的實施比較成功,但是也存在一些地方需要進行改進,主要體現在:

1.探究實驗的分析最好能在這個課時之前就完成,如果留在這個課時內完成,會使課堂時間緊迫。所以到我佈置作業的時候,已經下課了。

2.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最好能分段實施,避免枯燥乏味,否則容易降低學生學習的熱情。

附錄:(例題)

閲讀下面關於甜米酒的釀製過程,回答問題:

步驟(1):將糯米煮熟;

步驟(2):用開水澆燙小口容器罐的內部後,留作釀製容器;

步驟(3):將煮熟的糯米和適量的酒粬(酵母菌)混勻後,放入釀製容器;

步驟(4):密封容器。

問題:

(1)為什麼要將糯米煮熟?

(2)為什麼要用開水澆燙容器?

(3)為什麼要在糯米的中間留出一個空間?

(4)為什麼要密封容器?

(5)在釀酒的過程中總是“先來水”,“後來酒”,為什麼?

《呼吸》教學反思14

在4月7日,我開設了一節《細胞呼吸》二輪複習專題的公開課。本節課除了本組的同仁參與聽課以外,揚中市生物教研員奚紅鳳老師以及來自其他兄弟學校的十幾位老師也參與了評課。

我們開設二輪複習的基本方針就是進行“靶向教學”,針對的羣體就是“B級”臨界生,主要的內容是“基礎+重點+漏洞”,對於120分的試卷我們要抓的是100分。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學案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礎自查,分基礎知識的默寫和判斷題改正;第二部分是核心提煉,重點分析呼吸作用類型及其實驗設計,第三部分是漏洞補充,關於呼吸熵問題的分析。

通過一節課的教學,我發現我們對學生的能力有所高估,學生的基礎還較差。所以,教學時我們還要放慢節奏,多強調,抓重點,抓關鍵人。同時,我通過提問發現學生思考問題的速度並不是我想象中的那麼快,有時我會被部分同學的呼應所迷惑。所以,二輪複習仍然是多強調,抓反覆,多提問,多討論,抓基礎,抓考點。

這一節課的亮點就是突出了對臨界生的專注,同時引導他們跟上了課堂的節奏。同時這節課教學設計層次明顯,循序漸進,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通過今年幾次的公開課活動,我發現自身的成長還是要結合更多教師的指點,也需要別人的督促和鼓勵,同時自我的反思和總結也是促成教師專業素質發展的一個必要手段。

《呼吸》教學反思15

這一週,我為七年級學生上了第三章第一節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儘管課前已經充分備課,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了許多值得我反思和改進的地方。

下面首先説一下我的教學思路。本節知識雖然是第三章的第一節,但是學生已經學習了消化系統的內容,知道了學習人體系統的思路。所以我認為雖然是全新的知識,但是其學習方法是一樣的,也可以從“結構決定功能”這個角度,讓學生推測某個器官的功能。所以我上課的整節課思路是:由幾張霧霾的圖片引起學生對呼吸系統的關注,從而使學生明確呼吸系統的組成部分,再是有條理地對各個呼吸道的結構進行圖片的展示,引導學生説出並牢記呼吸道處理空氣的功能。

上完課後,綜合各位老師的建議,我認為自己在以下幾個方面還需要改進。

一、對學情的分析不夠深入,比如在講喉的作用時,學生已經知道聲音是由聲帶振動產生的,所以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髮言,教師做一定的補充。而且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回答教師的問題的,當學生回答不上來時,可以先請會的學生幫助他解決問題,之後再請不會的學生重複答案以加深他對知識的印象。

二、在請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的時候只考慮叫舉手的同學進行回答,教師應該充分照顧到全班同學,讓思想上開小差或者是不愛積極發言的學生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中。

三、講解圖片時,指向性不夠明確,由於光標太小,坐在後排的學生看不清所指的地方,嚴重影響學習效率,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可以使用激光筆,或者是採用明顯的符號以使學生看清。

四、德育滲透若能夠做到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會更好,比如在提及呼吸系統的調節能力是有限的時候,若再説上幾句:所以我們要保護我們的呼吸系統,戴口罩等待,這樣也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5、在對本節課知識做小結時,若請個別學生總結,其他同學作相關的補充,這樣效果更好,更能檢測學生的掌握程度。當然本節課還是有一定的優點的,比如整節課思路比較清晰,涵蓋的知識點較多,與生活聯繫緊密。希望這些優點可以繼續保持下去,不足之處也能有所改進。

教學就是一個不斷反思的過程,希望自己每一次都可以從反思中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