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七年級數學下冊期中考試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6.39K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數學下冊期中考試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七年級數學下冊期中考試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七年級數學下冊期中考試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的內容。本節是乘法的起始課,是進一步學習乘法的基礎。乘法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識的生長點是同數連加。因此,本節教材是要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認識到同數連加可以用乘法計算和乘法是同數連加的簡便方法,掌握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我在備課時,注意到新教材的編排與以前的教材有了變化。本節教材通過四個主題圖來實現教學目標:遊樂園的情境圖藴含豐富的“相同加數”的因素,為引入作準備;例1用小學生拼擺圖形的活動引出加法算式,再由相同數相加引出乘法,體會乘法的意義,認識乘號,學習乘法算式的讀寫法;例2認識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進一步體會乘法的意義;例3讓學生初步感知乘法是相同數相加的簡便算法。這種編排不符合我的學生實情,知識點的銜接不連貫、不流暢、於是我對教材資源進行了調整、刪減和補充。

具體做法是:直接用遊樂園的情境圖和補充的題目,在一節課內完成本小節所有知識點。

首先我出示遊樂園的情境圖,讓學生幫我安排秋遊的分組設計,在計算每個遊樂項目遊玩人數時,初步感知相同加數這個概念。接着讓學生比較幾個加法算式的相同點,得出“相同加數”和“幾個幾”的概念,為乘法的引入作準備;

然後讓學生自己寫兩個這樣的加法算式,算式能寫多長就寫多長。我選擇了兩個學生寫的,一個算式是20個3連加,一個是42個7連加,我把字寫大些,學生髮現這些算式寫起來算起來都不方便,如果再多一些加數邊黑板都不夠寫怎麼辦?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用合併加數、省略號、語言敍述等方法表示,但沒有體會數學的簡單美,這時引出乘法算式,並用童化語言説“把加號扭一下就解決了這個難題。”這種説法讓學生知道乘法是從加法來的,感受到乘法是同數連加的簡便算法,接着認識乘號,乘法算式的讀寫法和各部分名稱。這樣一小節(3課時)的知識點一氣呵成。

最後讓學生把其餘的連加算式都改寫成乘法算式,每改寫一個,都要複習“相同加數”、“幾個幾”、乘法算式的讀法,意義、各部分名稱等知識點。

對這一屆的學生,我一直鼓勵超前學習和提前滲透,部分家長也很支持。因此數學上的許多知識不用按部就班地進行,這也為我進行高效教學奠定了基礎,在教學實踐中,我經常會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調整教學思路和教學進程、重組與激活教學內容、設計彈性化的教學結構,希望能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當然,對一些處於後進狀態的學生,我的這種教學方式不太適合,需要後續練習來彌補。

七年級數學下冊期中考試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今天講的“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一節,是學生首次接觸到的除法計算,當然重點就是“求商的方法”,教材設計得很好,因此我就按照教材的編排進行教學的。

成功之處:

1、我是這樣創設情景的:今天有幾隻小猴在樹叢中玩耍,忽然看見猴媽媽回來了,手裏還提着一些桃子呢,小猴子們非常高興,回家後,猴弟弟搭手拿起一個桃子説:“猴哥哥,你先吃吧!”。猴哥哥説:“你真好,還是你先吃吧!”猴媽媽看到孩子們你推我讓,誇獎他們“你們真懂事,還是我給你們分一分吧!”這時出示栩栩如生的猴媽媽分桃子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快把學生的精力高度集中起來,問:“可以分給幾隻小猴?願不願意幫助猴媽媽分一分?” 這時學生異口同聲地説:“願意”。

2、讓學生自己探索“求商方法”:學生回答願意幫助猴媽媽分桃子後,好奇又好勝的動作分得快又好,接着問:“你是怎麼分的?把你的想法説給老師和同學們聽一聽。”一隻只小手在空中搖搖擺擺,多希望老師能讓他站起來回答,有的學生説用連加方法,有的用連減方法,還有的用乘法口訣……接着老師讓學生觀看了形象逼真的猴媽媽分桃子的過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以及為什麼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原因,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讓學生體驗分桃子的過程,探索出“求商方法”,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3、在課件製作上也突出了學生的愛好和興趣,除上面猴媽媽分桃子圖以外,還有最後一個練習題的圖學生也非常喜歡,“誰答對了就把玩具摘下來”,學生看着那些喜歡的玩具,帶着一種好奇心和好玩心,參與度特高,學生答對一個老師就摘一個,興趣急劇高漲起來,很快就把玩具摘完了,老師看到同學們表現的特好,接着出示課件“我真棒!”説:“同學們真了不起,把玩具全部摘光了,誇誇自己。”學生更高興了。就這樣在學生情緒高漲的氣氛中結束了這節課。激發了學生的情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盼望着下一節數學課的到來。

4、題組訓練中我還安排了一個送信遊戲,效果也很好。先把各種各樣的信箱擴放打印,貼在黑板上,講好遊戲規則,再有秩序地進行,進行完畢後讓分組扮演開箱人的學生自己挨個評價,誰投對了就回去,誰投錯了開箱人幫助他找到正確的信箱,這樣不僅使學生得到了知識性的訓練,還培養了學生做事認真以及評價的能力,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時間和空間還給了學生。

存在的問題:

1、努力學習普通話,使語言具有感染力。

2、送信遊戲雖然好,但是挨個的評價,佔用時間太長。

3、學生探索方法的過程,“放”的還不夠,今後在這方面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七年級數學下冊期中考試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期中考試全縣的成績分析已經發到學校裏了,七年級數學總體考試不是很理想,名次也下降了很多。這不得不引起七年級數學教師的深刻思考。

名次不代表什麼,但是關鍵問題是名次不穩定,起伏很大,反映了一定的問題,數學老師起到很大的作用。下一步把數學教學工作的很多問題,已擺到了初一數學老師的面前,如何把三率提上去,把課堂的效率進一步提高,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在我所擔任的兩個班中,數學成績可以看出是特優學生不是很多,固然,117分不是每一位學生就能隨便考出來的,但是就全縣總體看。既然是全縣總體分析,也説明了:就全縣看很多學校的學生考試比較好。七年級數學總體成績名次也反應了一定的問題。出現上面的局面,在我的預料之外。我前面的很多教學工作更多的是為了提高中下游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績,但是,很明顯的是效果並不理想。通過這種階段性的測試,讓我發現了問題。為了更好的完善和達到我的教學目標,更多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我需要更加細緻努力的深入到學生中去,反思過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力爭突破。

七年級數學下冊期中考試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我從事初中歷史教學2年,期間常向同事請教並商討歷史教學問題,探究歷史教學新方法,對歷史教學進行探討與學習。

長久以來,學生是在教師指導下,被動的學習,死記硬背。通過對教育改革方面的學習,我瞭解到,目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點就是通過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的調整,幫助學生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現在在教學工作中談到的有效性教學,要求在開展有效的接受學習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建構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一個多渠道獲取知識、將所學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與實踐的的機會。這樣對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充分開發學生的潛力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一線的中學歷史教師,如何把教育改革中的新要求應用到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呢?

(一)抓好理論學習和培訓。

“一個優秀的教育者首先是優秀的受教育者”, 因此每一位教師要強化學習的意識,加強學科理論和教科理論的自學。我在本學期做法如下:

1.歷史教研組舉行一次教學理論讀書會,結合教育教學實際暢談交流讀後感受;

2.經常進學校閲覽室,廣泛地閲覽教育教學報刊雜誌,做好摘抄筆記。

(二)紮實有效地開展課題研究和論文撰寫工作。

1.抓好每一節課,將上課時間都作為自己的試驗時間,教學中進行實施,敢於創新,大膽探索。

2.定期執教課題研討課。結合學校的教研活動公開課,聯繫課題研究內容上好公開課。

3.結合自己的課例寫好課題研究教學反思,做好課題研究相關資料的積累工作。

4.寫好課題研究的階段性總結,並進行組內交流。

(三)積極開展各種教學活動

1.認真參加集體備課研究。備課組是教學研究的最基層組織。實施以備課組為單位進行單元集體備課有助於教學資源的共享,有助於教學經驗的交流,有利於解決教學中的疑難雜症。通過先自備,後集體備,最後個人二次備課的方式,提高集體備課的質量。

2.開展組內的聽課、評課活動。認真聽取每一堂公開課,圍繞課題研究主題展開討論。

3.向本校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優質課教師和具有豐富經驗教師學習,將業務水平的提高落到實處。

實踐告訴我們,在科學研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問題。通過學習挖掘出自己的不足,然後彌補,歷史本來就是豐富的、多側面的,因此我們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將課內課外的資源加以整合,最終化為己有,進行大膽的調整,找出最佳方案。

七年級數學下冊期中考試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於講授知識,而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就學習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悦,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因此,教學設計要促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

例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前,教師演示了“龜兔賽跑”的故事:小烏龜在鐘面形跑道上不緊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時),小白兔沿着鐘面形跑道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員卻最後判定:烏龜和兔子跑得一樣快。“啊?”(小朋友們都面面相覷)這個判定可令他們費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為何比賽結果卻是不分勝負呢?就當學生們疑惑之際,教師適時引入教學:“這是怎麼回事呢?通過今天的學習,小朋友一定能解開這個謎。”這下,學生們個個瞪大了小眼睛,專心致志地投入到時分的認識之中。把“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

新課程提倡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形成,利息、保險、有獎儲蓄、分期付款等經濟方面的數學問題,已日漸成為人們的常識,因此,數學教學不能視而不見,不管實際應用,這樣恐怕就太不合時宜了。

學生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但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為什麼學數學,學數學有什麼用。因此在教學時,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教學“圓的認識”後,我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到操場上畫一個半徑為5米的圓。有的學生想到兩個人用一根長繩畫圓,有的想到一排人轉一圈畫一個圓,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圍一個圈,沿這個圈畫出一個圓。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解決“為何現實生活中車輪都做成圓的,而車軸都裝在圓心上?”、“當有人在表演時,觀看的人羣自然的圍成一個圓,這是為什麼?”“為什麼羊吃到草的最大範圍是一個圓形?”這些實際問題。經常這樣訓練,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七年級數學下冊期中考試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方差屬於數學中的概率統計範疇,它的特點是與生產及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緊密聯繫,對學生統計觀念的形成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教學目標:

1、理解方差的意義,會用方差公式求樣本數據的方差

2、通過對實際問題的探究,形成方差的概念

3、以積極情感態度,探索問題,進而體會數學應用的科學價值。

教學的重點是:方差概念形成過程

難點:方差概念形成過程

一、實現教學目標的措施

為了使學生對分析數據的知識和方法形成整體認識,本節課沿着實際問題的提出產生方差的必要性方差公式的探索和推導方差公式的使用解決實際問題鞏固練習總結反思,這樣的主線設計的。

問題的提出:課本是由國家射擊隊選拔運動員的問題引入的,創設了一個很好的問題情境和統計知識的背景,但數據比較複雜。所以我改用了甲、乙兩人五次考試的成績,甲:85,90,90,90,95;乙:95,85,95,85,90;那學生計算起來比較簡單。

方差公式的探索和推導:學生會對下列問題有疑惑:1.為什麼不能用各個數據與其平均數的差的和來衡量這組數據的波動大小呢?

1、求平均數: 甲=90,甲同學成績與平均成績的差=0

乙=90,乙同學成績與平均成績的差=0

所以不能用各個數據與其平均數的差的和來衡量這組數據的波動大小。

2、為了防止正、負偏差的相互抵消,為什麼對各數據與其平均數的差不取其絕對值,而將其平方呢?

各數據與其平均數的差不取其絕對值,而將其平方後還是不能比較它們波動的大小。

3、如果兩組數據不一樣多,怎麼解決數據個數的影響?

可去掉甲中的一個90分。從而推導出方差的概念和公式。

這樣層層設疑,步步推進,教師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確定知識點,使學生在一次次的解決問題中體會方差概念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

學生對於公式比較難記住,可讓學生分成四個步驟:①求平均數②求差③求差的平方和④再求平均數。

解決實際問題:為了培養學生會應用方差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對例1的.教學中,我始終只做一個引領者,學生是解決問題的主人。在解決問題時,學生會容易漏寫最後兩步,因為 ,所以甲比乙更整齊。

鞏固練習:學生獨立完成課本後的練習,時間充裕的時候還可以多在練習冊上練幾題。加深學生對方差的理解和提高他們運用知識的能力。

以上過程中,老師自始至終地充當引導者,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教學風格,注重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和良好的學習態度,很好地完成了這節課的教學任務,達到了既定的教學目標。更主要的是能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

七年級數學下冊期中考試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一、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並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侷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靠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靠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複活動;將教學作為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序和必須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反應的而非反思的、直覺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覺的。

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為“經驗型”的,認為自我的教學行為傳遞的信息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這會社會閲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

二、理智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是“職業化”。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職業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理智型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

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能夠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説,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説,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所以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

簡言之,教師應對數學概念,應當學會數學的思考――為學生準備數學,即瞭解數學的產生、發展與構成的過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一樣的方式解釋概念。

2.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着自我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我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裏“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閲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要想多“製造”一些供課後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願呢?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必須的啟發,但反思後發現,自我的講解並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並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七年級數學下冊期中考試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5月21日,很高興再次見到楊xx老師,榮幸的楊老師這次能指導我的《認識角》這節課,更加佩服楊老師在聽完課後只花了20分鐘準備就給我們呈現了一次非常精彩又實在的講座。下面結合楊老師對於我的課提的一些意見,談一些自己的學習感悟。

1、孩子不是一張白紙,尊重孩子的自身的經驗。

對於角的學習,學生這次第一次在數學課堂上認識角,我認為學生對於角的認識是“一無所有”的,所以不敢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展開前置性學習。楊老師建議,可以先嚐試讓學生自己試着完成自主學習單,老師放手讓他們自己分辨出哪些是角,找出不同的圖形中有幾個角。認真思考了下,學生對於角的認識並不是一無所知,他們平時在生活中肯定見到過角,也許父母在生活中已經告訴過他們哪裏有角,他們已經有過角的知識的體驗,數學課堂上應該是將他們這些經驗得到總結和昇華。前置性學習是自主學習的一種有效的方式,我想下一次在上這節課時我會放手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在試着找一找角,讓他們在自己的經驗基礎上來重新認識角。

2、瞭解孩子真實的思維,尊重其內心的想法。

楊老師發現有2個孩子認為鈍角不是角,並詢問了孩子的內心的真實想法,這種發現能力是我在課堂上做不到的,而這種彎下腰聆聽孩子內心真實想法的值得我學習。這兩位學生認為鈍角形狀的角不是角,原因並不是任憑我們老師自己主觀的猜想,認為學生在判斷是不是角是根據有沒有頂點和邊是不是直的這兩個原因,真正原因是受老師示範的角是鋭角的定向思維的誤導。如果我能向楊老師一樣走進了孩子的內心,我想肯定有效的解決孩子的疑惑。

3、重視教師角色的示範。

學生會受老師示範角定向思維的誤導,在剛開始黑板上示範的角是鋭角,以及後面做活動角變大變小時都是鋭角,如果這個環節老師能將角拉得更大,變成一個鈍角問學生這是不是角,就會減少鈍角不是角的錯誤。

4、重視細節,有效組織好合作學習。

這節課有兩次小組合作,一次是在小組內指一指角,一次是小組合作做角。在指角的小組活動中,為了讓小組合作有序,我設計讓學生按1號到6號的順序指角,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小組合作中去。楊老師對於小組合作提了一些看法,建議我們教師課前可以從規模、目標和細節三個方面來認真思考合作如何來組織合作學習,強調合作學習一定要給每個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對於指角的小組活動可以先讓學生每個人自己説,再兩個人合作指一指、説一説,這樣避免了重複指角過程,也節省了一些時間。

七年級數學下冊期中考試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我遇到了許多問題,在其他老師的幫助下,我對我初一下上半學期的數學教學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對教學目標反思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的首要環節,是一節課的綱領,對綱領認識不清或制定錯誤必定註定打敗仗。對於我們新教師來説我自認為有以下幾點不足:

1 、對教學目標設計思想上不足夠重視,目標設計流於形式。

2 、教學目標設計關注的仍然只是認知目標,對“情感目標”、“能力目標”有所忽視,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技巧的傳遞,嚴重忽視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 、教學目標的設計含混,不夠全面、開放。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程序與認知水平。制定的教學目標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學生髮展,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這道題都講過幾遍了還不會做”,碰到這樣情況,我們不應埋怨學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現這樣狀況到底是什麼原因,是學生不接受這樣的講解方式,還是認識上有差異;是學生不感興趣,還是教師引導不到位等等;作為教師千萬不能埋怨責怪學生,不反思自己,只會適得其反,以致把簡單的問題都變成學生的難點,因此教學設計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興趣,要教給學生需要的數學。

二、對教學計劃反思

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安排還存在以下幾點缺乏:

(1)缺乏對已學知識的分析、綜合、對比、歸納和整體系統化;

(2)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三、對教學誤區的反思

以前我認為教師講得清,學生就聽得懂。現在覺得如果教師講課只顧自己津津有味,不顧來自於學生一方的反饋信息,教師與學生的的思維不能同步,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毫無思考理解的餘地,這樣不是聽不懂,便是囫圇吞棗。在課堂的業餘時間段內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後發現知識,領悟所學。同時要及時反饋學生,加強效果回授,對未聽清之處給學生以二次補授之機會,及時掃清障礙,將學習上的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作為沒有經驗的我常常埋怨學生,“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孰不知,教師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與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學生而言,接受新知識需要一個過程,絕不能用教師的水平衡量學生的能力。

因此,在教學時,必須全面理解學生的基礎與能力,低起點、多層次、高要求地施教,讓學生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學好基礎知識,在學知識中提高能力。

認清了問題,要解決問題並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我堅信只要我繼續努力,更新觀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規範,就一定能夠有所發展,有所進步!

七年級數學下冊期中考試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乘法,教材安排了通過例1,例二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之後安排了一些練習鞏固。而在實際的學情中,有大部分學生都會算小數乘法,知道當成整數計算,然後點上小數點,但對於為什麼要這麼算,豎式的寫法還很模糊這一現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編排進行,這樣的問題沒有挑戰性,學生不會感興趣,於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安排:

1、突出積變化的規律

在教材中積變化的規律是複習,我在教學中卻將當它是新知,引導學生髮現規律,體驗發現的樂趣。充分理解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縮小)多少倍,積就會擴大(縮小)相同的倍數。引導學生直接運用這個規律計算出0.3×2,同時運用小數乘整數的意義進行驗證,感受規律的正確性。

 2、突出豎式的書寫格式。

有了前面對算理的理解,當遇到用豎式計算58.6×6時,學生不再感到困難,但要他們説出為什麼這麼寫,部分孩子還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數點為什麼不對齊了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已經將58.6擴大10倍,計算的是586乘6了,所以根據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計算,而不是小數乘法了,最後還得將積縮小10倍。

3、突出小數的位數的變化。

小數位數的變化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在判斷小數的位數後選擇了兩題讓學生計算,認識到並不是積的小數的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都是一樣的。

不足之處:

1.老師落實不到位,比如學生在處理第一個練習時 58.6時,我只是× 6

讓學生自己説出了自己計算的方法,沒有讓學生用筆標一標末位的數。由於“末位”一詞沒強調死很多學生都被學習整數乘法時是相同數位對齊,小數加減法強調小數點對齊所迷惑了。

2.在學生説成了結果是351.6時我應該在問一句:為什麼小數點點在了6的前面?這樣或許就更能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

3.學生在總結收穫時説用整數計算簡便,由於時間關係我沒能來得及糾正。其實不是為了計算簡便才把它看成整數的,而是這裏是應用的一種轉化的思想,這是一種方法。

4.由於自己的經驗不足,導致的課的環節處理不到位,時間安排不合理。

還有個別的小環節,比如在老師領着學生訂正完第一道題適時應該讓學生同位之間互相説説做題的方法

總之,每一次講完,磨課後都會有收穫,也希望自己的課堂會隨着自己的努力而更上一層樓!最後勉勵自己:乘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

七年級數學下冊期中考試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本節課,我着眼於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極力選取學生身邊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貫穿於整個教學始終。重在培養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在進行了《數據的分段整理》一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爭在設計中體現以下幾點:

1.數學生活化,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

“數學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因此,我在引入新課時,創設了一個學生比較生活中常見的話題——空氣污染指數,空氣質量,較好地激發學習興趣。雖然在此以前,學生不知道如何分段整理。但藉助這一情景,學生感受到了分段的必要,並嘗試分段,不由自主地參與到統計活動中來。讓同學們感到非常親切,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使他們興致勃勃地投入新課的學習之中。

2.數學活動化,讓學生參與統計的全過程

統計的基本過程即收集數據,整理數據,製成表格、分析數據。在課中,我讓學生在讀一讀、分一分、填一填、想一想等活動中初步感受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過程。 只有讓學生經歷知識,體驗知識的形式過程,才能把新知識納入原有認識結構中,才能成為有效知識。活動中,我還根據同學們的已有經驗整理信息,組織同學們討論並確定較好的統計方法,變教師的“教”為“引”,學生的“學”為“探”。

3.數學問題化,讓學生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整節課,我用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展開思維:如你能一眼看出污染指數最高的是多少?最少呢?按照這個標準,你準備用什麼方法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怎樣知道統計的對不對等等。組織學生共同交流想辦法,讓學生按照想出來的辦法去統計。這樣,辦法是學生自己想的,統計的過程是學生親身經歷的。對統計結果的分析是一個開放的過程,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我針對學生的意見適時加以引導,他們在這些思維的碰撞中進一步發展了思維。

本節課中,我在充分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原有認識水平的基礎上,從學生的生括實際出發,豐富統計的內容,強化統計的過程,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初步統計知識、方法和思想,拓寬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教給學生如何正確地對待問題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教師的教學狀態不佳;教師對學生整理的方法示範不到位;課堂上的評價激勵語言不夠;新知告知的較多,引和導不夠,學生探究的空間太少。

七年級數學下冊期中考試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年月日》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的年月日這一單元的內容之一。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量單位,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學過與他們生活比較接近的時間單位時、分、秒。隨着年齡增長,生活經驗的增多,年、月、日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孩子們已經有了形成較長的時間觀念的基礎,本課就是讓學生初步瞭解年、月、日的基本含義及相互關係,熟記判斷大月、小月的記憶方法。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為八個環節。

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上我通過和學生談話:今天是什麼日子?引出了年月日,通過這種拉家常式的交談,創設了師生親近的氣氛,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產生探究的慾望。接着我和學生一起觀察了一些有意義的日子。由此引出年月日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環節二: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出示了學習教材的4個設問導讀的問題,學生在這些問題上自學感悟,合作學習。

環節三:自我檢測。

設問導讀後直接進入到自我檢測,以此發現自學中學生的問題。

環節四:點撥指導

就自學檢測中學生不懂的“大月”“小月”進行了本課的重點知識點撥。這裏邊又包括:

第一層:指導年月日間的關係。

第二層:指導識記大月、小月的方法。

環節五:練習,鞏固新知。

通過讓學生做大小月遊戲後課堂氣氛得到了緩解,接着我讓學生進入年月日診所,判斷並説明理由來鞏固本課知識。

環節六:拓展練習

利用了新方案上的拓展練習月曆設計,其實也是在對本課知識的鞏固,在第二問求暑假一共多少天,就是要把本課的練習引向深入,拓展學生的思維。在課上學生對日期之間的計算很是茫然,這時我給與了學生小小的提示:想想在7月和8月中各休息了多少天?這樣學生的零散的思路得到了很好的整理。

環節七:暢談感受,交流收穫。

課上學生能夠暢所欲言把自己的所獲和大家進行交流。

環節八:延伸課外

本來打算本課教學目標基本實現後,我將知識延伸到課外,讓學生通過了解生活中的季度、半年等常識來豐富本課的教學內容。但由於課堂時間有限,只能在學生談完收穫後草草收場。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覺得自己在課上還是牽着學生走,不能做到收放自如;課堂上學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還是很弱,這也就暴漏了自己平時教學中對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培養不夠,總之本節課的教學中,雖然教學目標已經達到,但課中的細節上處理還是存在許多問題,今後還需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提升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

七年級數學下冊期中考試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這節課的知識點是10可以分成哪兩個數以及哪兩個數合成10。數的分與合教學,對於學生進一步理解數的實際大小,數與數的之間的關係,滲透加、減法的意義以及掌握10以內的加、減的基本計算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

教學這部分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分與合的思想,初步體會分與合是辨證的,是對立統一的。10的分與閤中,教材選用學生所熟悉的珠子為題材,讓學生有序的塗色,把每串10顆珠子分成兩部分,然後根據每種分法得出10的不同組成,並由一種説法聯想到另一種説法。

與前面的教學內容相比,10的分與合提高了教學要求。首先,教材不出範例,讓學生自己操作、探索、獲取知識。其次,要求學生有序的進行10的分與合,並且要求通過一幅圖想到兩種説法。

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我在本課一開始就安排了“猜綵球”的遊戲,通過遊戲學生對猜綵球的奧祕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接着把10顆珠子有次序的塗一塗,分一分讓學生自己得出10的幾種分與合。接着哪兩朵花上的數合起來是10、魔瓶、開火車、做小會計、找朋友等生動活潑的遊戲形式,讓學生人人蔘與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成功樂趣,增進學習的自信心。

10的分與合這節課的最大特點是寓學生的自主探索於數學活動之中。全課以猜綵球的遊戲開始,讓學生“抓一抓”“數一數”然後教師猜出抓了幾個珠子,提出數學問題,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在展開階段,通過操作學具、塗畫珠子的小組合作活動,自主的探索、發現10 的分與合,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合作意識。這一階段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主動的構建知識結構。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由一系列的學習活動構成的,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學生自主地探索。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積累感性認識,並經過大腦的加工思考,達到理性的認識。

通過實踐探索與合作交流由學生自己得出10的組成的各種説法是本課的重點,有序的掌握“10的分與合”是本課的難點。如何讓學生掌握這部分的知識是本課的關鍵,因此鞏固階段融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採用湊十兒歌、哪兩朵花上的數合起來是10、對口令、開火車、找朋友等生動活潑的遊戲形式,讓學生人人蔘與,使學生在輕鬆活潑的氣氛中鞏固所學知識。

總結之後,又回到猜綵球的遊戲,改由老師抓,學生猜,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成功樂趣,增進學習的自信心。

為了使學生不死記硬背數的分與合,所以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嘗試體會,可以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學習中,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所以我們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靈活的處理教材,精心設計好每一個環節,收到的效果也將會更加精彩。

七年級數學下冊期中考試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新教材的“通分”是以分數的大小比較為線索,在由特殊到一般地解決分數大小比較的同時,教學通分的。而分數的大小比較,教材安排了例3同分母分數比較大小,而難點是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教材中沒有安排例題,因此教師有必要補充相應的例題來充實本課新授內容。

同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學生不用直觀圖,僅憑藉已掌握的分數意義和分數單位的相關知識就完全能理解掌握。但同分子分數大小的比較理解起來則明顯難度較大,今天的教學中,我藉助摺紙塗色的活動直觀展現分數大小來幫助學生理解。還應用生活中常見的切生日蛋糕作為教學原型,幫助啟發學生思考,從而理解了分母越大,分數單位越小的道理。

摺紙的操作活動和“切蛋糕”的形象比喻,對今天新知的掌握起到極大促進作用,學生作業正確率較高。在教學通分之前,複習了求幾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方法。學生在解決例4中,有化成同分子再比較大小的,有根據分數與除法關係化成小數再比較大小的,也有化成同分母的。學生思維活躍,方法多樣。

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1、用分母相乘的積作公分母的現象比較普遍。教材並未要求學生必須用最小公倍數作分母,而直接用分母相乘的積做公分母找得既快,又正確。但用這種方法通分,將會導致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數據大,給計算結果化簡帶來麻煩,且十分容易出現計算錯誤。並且例4中的兩個分數的分母剛好是互質數關係,有些學生受其影響。

2、當其中一個分數分子正好是1時,學生更親睞化成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練習十八中,第2題中“1/3和3/7”、第4題“1/2和3/5”、第5題“1/4和3/8”、第6題“1/5和3/25”、第7題“3/5和1/4”許多學生都採取了化成同分子分數比較的方法,這體現了學生解題策略的靈活性,同時也鞏固了同分子分數大小的比較。

但在《課堂作業》中有這樣一題,題目要求“把下面每組分數通分。3/8和5/12”,班級許多同學仍舊習慣性地將化成與分子相同的分數。殊不知這並不是通分。

例題的教學只關注了問題解決的過程和策略,卻忽視了概念“通分”的理解。由教材可知,“把異分母分數化成和原來分數相等的同分母分數,叫做通分”。化成和原來分數相等的同分子分數顯然不是通分。雖然,它也要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但不符合通分的內涵。因此在概念教學中強化只有化成“同分母分數”,才叫通分。

在練習中增加一道判斷題,請學生辨析變成同分子分數是否是通分,為什麼?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將其中部分習題的數據適當進行調整,重點鞏固通分的方法,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做好鋪墊。

七年級數學下冊期中考試反思_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一、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侷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複活動;將教學作為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反應的而非反思的、直覺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覺的。

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為“經驗型”的,認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傳遞的信息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這會社會閲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

二、理智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是“職業化”。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職業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理智型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

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 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説,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説,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轉載自,請保留此標記。)“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

簡言之,教師面對數學概念,應當學會數學的思考——為學生準備數學,即瞭解數學的產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概念。

2.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着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裏“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閲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要想多“製造”一些供課後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願呢?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後發現,自己的講解並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並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