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月跡的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56W

《月跡》是賈平凹所寫知名散文,全文展示出一種靜虛的禪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月跡的教學反思,歡迎參考閲讀!

月跡的教學反思

月跡的教學反思1

這篇文章的一個特點就是兒童化的視角、幼兒的語言,對於初一的同學來説,似乎吸引力並不大,因為初一的學生已經不是幼兒了,不會再用天真的目光去尋找月亮了。再者粗看文本的內容好像比較的亂,(其實並不亂,因為文本沒有趣味,學生不好好研讀)所以如何激發學生對於文本的閲讀興趣,如何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這篇課文,值得研究。

一、 通過搜索記憶中的詠月詩句來激發學生們的閲讀興趣。導入課題後又設置了古詩文填寫題,似乎重複多餘。

二、 接下來,引導學生梳理文本內容。注意不是講授而是引導,我設置了一些問題來引導學生探究文本。但是感覺學生一看到問題就反感,就茫然。是不是可以設置一些圖文或者表格之類的來改變文字 帶來的乏味的視覺效果?

三、 這篇文章看似簡單幼稚其實藴含深刻的道理。  教學參考書上有句話説,“、、、、、、為共同擁有美好事物而‘滿足’的可貴的心靈世界”。這句話到底怎麼理解呢?事實上這句話只説對了一半,應該改成:由自私逐漸成長為共同擁有美好事物而‘滿足’的可貴的心靈世界,這裏有個過程的問題。正如上文中的梳理,事件的線索是,盼月、看月——找月——議月。當孩子們被一輪銀光燦燦的明月所吸引後,於是產生了獨佔明月的想法,甚至為了這一想法而爭執起來,但是經過我們的追尋,奶奶的引導,我們明白了“月亮竟是這麼多:只要你願意,它就有哩”,“月亮是屬於我們的,每一個人的”的道理。如果月亮代表了一個“好”字,那麼這篇文章的意藴就是,我們不能獨佔世間的“好”,我們應該拋棄自私自利的念頭,共同擁有這個“好”。

四、 關於奶奶的形象也是本文的一個重點。奶奶是故事的一個引導者和推動者。奶奶身上或許還寄託着作者的很多理想。對人物形象的概括,我們還得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不能採用貼標籤的方法,否則欲速則不達。應該要求學生首先找出敍寫奶奶的有關語句,然後通過這些言行舉止,來評價人物,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評價人物的正確方法。由於後面時間不足,所以對奶奶的分析不夠具體深刻,草草收尾。

另外,事先安排好的拓展性探究也沒有來得及探討,在一定程度上來説,沒有完全讓學生學以致用。學是學,用是用,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這些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將會努力逐步去改進,努力上好每一節課。

月跡的教學反思2

一、教學設計要刪繁就簡。

選文章時費了一番工夫,當確定是上賈平凹的《月跡》時,心中有些不安:自己很喜歡這篇文章,有一種恬淡,乾淨以至純粹的美,完全是用一顆純潔無瑕的童心去感受世界。但是,這篇文章的主題有些隱晦朦朧,文章又挺長,如何在一堂課短短40分鐘的時間內把這種美傳達給一個13歲的孩子,讓他(她)也能感受到呢?

給自己創設情境,和着德彪西的《月光》,反覆把文章讀了幾遍,冥思苦想了幾天,突然又想起以前師傅們對我説的話,讀完文本後想講的東西很多,頭緒也很多,不妨化散為整,化繁為簡,切成幾個大塊來講,一堂課就解決一兩個問題,不要貪多,上課速度不要趕,不要把學生往自己設計的套子裏套,關鍵是讓學生學到東西,學到一點是一點,學到兩點是兩點,但是每一點都要講透。

這時有了點靈感,想把文章分為兩個大方面來講,一是品味語言。二是抓住關鍵字句和關鍵段落進行賞析,進而探討文章的主旨。從這兩個方面入手,又進一步地進行了設計。

首先是品味語言。《月跡》沒有華麗的辭藻,有的是返璞歸真的純美,是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語言很簡單但很多地方都很值得咀嚼玩味。但是文章很長,如果讀完課文後,請學生從頭到尾一處一處找美的語言,第一時間不允許,第二容易雜亂。這時我想到文章的線索,也就是尋找月跡的歷程是“鏡中—院中—杯中—水中—眼中”,而“眼中”的月亮也是在“水中”這一大段裏的,所以可以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地方的月色,找出這一大段中寫月色最美的語言,一來節省時間,二來每個人負責品味的文字變少了,換句話説是變精要了,更容易把它品味透。每個組品味時,前後左右討論,然後每組進行彙報發言,其他組進行補充,也容易活躍課堂氣氛。語文新《課標》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了這樣的思路我就進行了如下設計:分四個組(鏡中、院中、杯中、水中),每組負責一個地方的月色,前後左右共同討論,有感情地朗讀,抓住關鍵字詞,用心品味。

其次是抓住關鍵字句段落進行賞析、研讀,進而一步步推向文章的主旨,當然,這個主旨可以是多元化的。不要怕學生讀不出文章的味道,關鍵是教師用什麼方法讓他們讀出文章的味道。在品味語言時可以結合孩童心理的變化軌跡,明確尋月的過程也是孩童認識昇華的過程,從“不滿足”“失望”到“滿足”,對月亮的感受也從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即到人人都可以分享月色,多麼美妙的境界!同時抓住一些關鍵句子如“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個人的心裏了”,“只要你願意,它就有了哩”等加以揣摩分析,體會文章的主旨自然水到渠成。

二、文本研究要“透”和“深”。

文本研究要“透”,面對較長的課文,如果面面俱到,反而如蜻蜓點水,浮光掠影,什麼都講到了,卻好象什麼都沒講。相反,抓住文本中的關鍵和一些小細節,研究“透”,卻會有精彩。如在賞析語言時,寫月色的優美語言很多,但有幾處特別精彩,細細品味,大有嚼頭。如“款款地”,是寫美麗的.女子的步履,在這裏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月亮的從容與優雅;寫月光是“玉玉的,銀銀的”,“銀銀地”寫出了月光的閃亮,這時候可以進一步追問學生,那幹嗎還要用“玉玉的”來形容呢?噢,玉是純潔、無瑕,高貴、聖潔的,所以用在寫月光身上更有了別樣的韻味,而且“玉玉的,銀銀的”是疊詞,更是兒童特有的語言,體現了童真、童趣,等等。諸如此類,讓學生把這些地方品味理解透徹。借用葉聖陶先生的一句話:“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如此舉一反三,比講解一百句,卻沒有幾句説透的效果要好得多。還可以抓住一些一般人意料不到的小細節進行品味。如文末“睡了一會兒”,為什麼不是“睡着了”,細細咀嚼,別有洞天,原來是繼續尋月,也就是繼續尋找美和尋找理想。

文本研究要“深”。記得一位老師對我説過:“語文課還是‘語’啊。”是啊,語文課不是思想教育課、音樂美術欣賞課、主題班會課。語文課應該緊扣文本,注重對文本的解讀與開拓。本節課,我能抓住文中關鍵字詞句和關鍵段落,讓學生仔細體味,層層推進到對文本主題的解讀。新《課標》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薰陶感染。在平日的生活中,深感人文與信仰的缺失。所以應該讓學生在語文課上得到人文的薰陶。同時,這個“深”不是刻意地拔高,而是在賞析、品味、研讀地基礎上水到渠成的結果。如理解月跡的幾層含義,是結合尋找月跡的過程,孩童心理認識昇華的過程,一步步自然推出的。當然,在推進到文章主旨時,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對於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只要是符合文本的,符合認知規律的,要積極鼓勵。本課中,學生對月跡的幾層含義的回答,出人意料,更讓我欣喜,為什麼不為這樣開闊的思維喝彩呢?

三、教學過程要入“無我”之境。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寫到,詞的至高境界是“無我”之境,即物我一體。而我通過這次賽課體會到,教學中也應入“無我”之境。這次上《月跡》,感覺比較順,也比較酣暢淋漓,原因是我已經把自己融化在學生中,融化在課文中,首先把自己感動了,才能感動學生,感動別人,此其一。其二“無我”是説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大膽發言。其實學生的發言比我還精彩!如談到“一會兒”的時候,我的教學設想是繼續尋月,即繼續尋美,尋找理想。而學生思維的開闊讓我喜悦得吃驚,有的説“因為他們害怕睡着了月亮跑了”,有的説:“因為他們還要在心裏細細體味月亮的美”;還有的學生在體味“它是屬於我們的,每個人的”的句子時,竟然即興説出了“喜悦因為分享而永恆”這樣富有哲理的話。孩子們啊,真是讓我感動,又有點敬佩呢!終於明白什麼叫“師生互動”,“教學相長”。孩子們啊,從你們身上我可學到不少東西呢!當然“無我”不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平等對話的參與者。教師的主要職責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有效地組織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自求理解,自獲結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態度參與對話,更多的發揮多重對話中的組織作用和啟發引導作用,讓學生能充分地發表意見。只要教師引導正確,孩子們那新奇開闊的思維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喜悦!這是被塵世生活所矇蔽了雙眼的大人們所不會擁有的世界!

月跡的教學反思3

《月跡》是賈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很有韻味,真實與虛幻相結合,有一種恬淡,乾淨以至純粹的美,完全是用一顆純潔無瑕的童心去感受世界。但是,這篇文章的主題有些隱晦朦朧,文章又挺長,對於七年級的孩子來説,明顯有點晦澀難懂,教學設計不好,文章就會被講得支離破碎。搞得教師學生都很累,也達不到教學目的。教學前,我們組的幾位老師認真研究,決定從兩方面來講,一是品味語言。二是抓住關鍵字句和關鍵段落進行賞析,進而探討文章的主旨。

1、品味語言。《月跡》是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語言很簡單但很多地方都很值得咀嚼玩味。但是文章很長,如果讀完課文後,請學生從頭到尾一處一處找美的語言,第一時間不允許,第二容易雜亂。我根據文章的線索,也就是尋找月跡的歷程“鏡中—院中—杯中—水中—眼中”,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鏡中、院中、杯中、水中),每組負責一個地方的月色,大家共同討論,有感情地朗讀,抓住關鍵字詞,用心品味。

2、抓住關鍵字句段落進行賞析、研讀,進而一步步推向文章的主旨,如組織學生聯繫上下文討論:“月亮是屬於我們每個人的嗎?” “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個人的心裏了。”“月亮是每個人的,它並沒有走,你們再去找吧。”“只要你願意,它就有了哩。”“月亮是我們要的。”“月亮是個好。”“月亮是屬於我們的,每個人的。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印在天上的印章嗎?”等句子,鼓勵學生揣摩分析,各抒己見,談各自對這些句子的理解。讓學生從中體會到世界上美好的事物的發現都源於美好的情感。只要有一顆追求美好的心,不但能擁有美麗的月亮,而且能擁有整個美好的世界。這樣體會文章的主旨自然水到渠成。

月跡的教學反思4

《月跡》是蘇教版的初一下學期的一篇課文,學生才離開小學不久,童心未泯,教者不需要過多的引入,讓學生跟隨平娃一起走進八月十五那個夜晚,走進那童話般的世界。學生很快的讀起來,再讀中走進了那孩子們的世界,品咂字詞的味道,欣賞月亮的美好。那一個個疊詞,那一個個兒化音,一個個動詞或形容詞都在品咂和欣賞中變成了一首首童詩。月亮在窗簾格兒、院子裏、酒杯裏、沙灘上,小河裏變換着情調,款款的、玉玉的、銀銀的、顫顫的,月光下的一切是那樣的詩意和美好。

月亮是如此美好,它是我們所要的。奶奶説,你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月亮,是這樣嗎?學生帶着好奇和童心又上路了。他們在酒杯裏,在小河裏,在眼睛裏,最後在每個人的心中找到了月亮。每個人心中的月亮是不一樣的,有的是可以與自己説説悄悄話的月亮,有的是代表着家庭圓滿的月亮,有的是照亮人生道路的月亮……正像文中所説,只要你願意,它就有了呢。

平娃這時候仰起頭來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一個美妙而深邃的聯想誕生了。只要蓋上月亮這枚印章,那無邊無際的天空就是我們的。稍加點撥,課文意境又拓展開來,生心中美好思想也誕生了——只要我們心中有一輪明月,我們就擁有了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