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鴻門宴》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81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鴻門宴》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鴻門宴》教學反思

《鴻門宴》教學反思1

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放心不下的是課文字、詞、句的落實,是文言文中“言”的部分,至於文言文中的人文信息、整體意藴等“文”的價值常常被忽略了。我認為這樣的教學,漠視了學生作為閲讀主體因文得意和發展自我的內心需求,是隻有文言文字、詞、句知識的教學而沒有“閲讀”的教學。新版語文教科書文言文部分的註釋相當詳盡,學生通過註釋參讀課文基本能疏通大意,教師適當點撥即可。若要保險起見,可通過預習導學案和課堂上適當點撥來補充不足。

問答導學能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能更好地突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特徵,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合作探究學習重視對學生歸屬感的滿足,能使教學活動在充滿快樂的氣氛中推進,品位詩意的語文生活,成為語文教學的需求。朗讀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入課文的情境,感知課文的氛圍。

教師是教學中的引導者,他的角色意義在於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自己的主導地位。我在設計這篇課文教學時,一直以平等作為目標向度,使教與學的互動過程成為一次難忘的精神之旅。

《鴻門宴》教學反思2

在新課標“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自主參與的一個個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的理論指導方針下的課堂教學,最大優勢在於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具體表現在:

學生在演完《鴻門宴》的課本劇後,主動要求再改編《赤壁之戰》。由此可見,課本劇這種直觀的解讀經典的方式學生還是樂於接受。

文言字詞句的落實也不錯,也就是説,我們可以以學生的自主學習,代替傳統的填鴨式灌輸。但在一些規律性指導上,老師必須高屋建瓴。從練習的設計,到最後規律的歸納,到作業的佈置,老師的指導必須到位,思考必須全面,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文言閲讀能力。

此外,本案在實施過程中,有一點處理的不夠恰當。就是對英雄的定義講的不清楚;未能講出時代英雄的侷限性;結合現實進一步談英雄又結束的太倉促。致使聽課者最終也未能明白是麼是真正的英雄。

《鴻門宴》教學反思3

1、 教學反思 :教師要認真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因此身為教師,必須從嚴要求自己,認真做好備課施教的準備,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數,惟其如此,教師才能正確把握課程進度,最大限度的輸出知識。在本次備課過程中,我認真歸納了文學常識、常見實虛詞、古今異義、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通讀了《項羽本紀》、《高祖本紀》、《呂太后本紀》,查閲了大量的評論資料,對項羽的為人和性格有了新的認識,同時認真研究借鑑了同事們給出的無私的的教學建議,使我在翻譯方法指導、人物性格分析和多媒體處理上掌握了不少方法和技巧。

2、教學過程:當時,我上這一課時,用的方法比較單一。因為是高一,學生剛升到高中,對文言文的理解比較困難,文言知識比較缺乏,所以,學生在課文疏通方面,比較感到頭疼,他們要求在這一方面多用一些時間。因此,原本非常精彩的歷史再現,沒能讓學生去表演,通過表演加深理解。

3、教學理念、方法的反思:

(1)對學生能力和基本特點考慮不夠,不夠相信學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合作、探究,然後把他們自己學習的情況和結果用表演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樣老師就可以摸清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很好很及時地作出反饋和指導。

(2)學生通過合作討論、藉助工具書就基本可以疏通文意,在討論的過程中還可以積累他們的文言知識,提高他們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3)通過表演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反映的那段歷史的瞭解,可以激發他們對相關課文的主動閲讀,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今後的教學中,要相信學生的能力,敢於放手讓學生去合作探究,老師要採取多種教學方法,以便更好地服務於教學。

《鴻門宴》教學反思4

由於之前沒有用多媒體課件上過課,對於多媒體的使用不熟悉,導致課件放不出來,放映時窗簾沒拉導致學生看不清課件內容,中途的音頻播不出來、之後出現的小插曲等,都是我準備不足,沒有備用方案導致的。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注意並且做好充分的準備。

教學過程中,以小組競賽的方式複習文言基礎知識,是語文教學中的常規教學活動,是我結合學生的特點做的大膽嘗試,並且發展成學生提問、學生回答,教師引導的模式,但是考慮到學生會提出一下課文範圍之外或者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所以在公開課的教學中採取了教師提問,學生搶答的模式,在靈活性這塊可能顯得不足,但是可以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的優勢。整個氛圍還是不錯。這個方法存在的不足就是問題的設置沒有體現層次性和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特點,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需要不斷的琢磨和研究,讓這個方式成為我的風格。當然還會有學生翻書為了贏而贏,並沒有達到記憶和掌握基礎知識的效果,所以我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對學生提高要求。

梳理文章脈絡,理清故事情節環節,本來是設計讓學生總結故事中的小事件,但是由於自己有些緊張怕冷場,就自己嘚吧嘚都講完了,使學生的參與度不高,也沒有發現學生的不足、對提高學生的分析總結概括能力沒有得到體現,顯示出自己的不足,靈活性差,不懂得變通,教學方法的掌握和應用不到位。往後需要學習和掌握更多的教學方式。

在分析項羽失敗的原因方面:第一個原因:性格、性格的分析結合課文內容,分析的還算到位、清晰,就是在總結項羽的性格特點時無條理無邏輯,對於成語的解釋,我課前有查閲字典也有識記,我想解釋來着,比如“剛愎自用”我忘記了意思了,我有寫在紙上,我當時緊張的不好意思去查看,所以我就瞎解釋一通,讓學生課後去查閲字典。我感覺我好像在為自己找藉口找理由,其實確實是自己準備的不夠好,不嚴謹,沒有鑽研的精神,對此對自己提出批評。在以後的教學中這種錯誤不能再犯。

本來分析劉邦、張良、樊噲、范增、項伯等人物時,我設計的是讓學生按照我分析項羽的方式來分析,可是看到學生沒怎麼分析和回答,我就很急躁的分析完了,怕尷尬、怕冷場、怕不知所措。所以我就匆忙的分析完了,於是唱起了獨角戲。

之前我設計的項羽的垓下歌是由我自己清唱的,我怕我唱不出來那種意境,所以我選擇了播放音頻的方式進行,視頻播放插曲不斷、狀況百出,我還沒有完全解釋字詞讀音意思,就魯莽的讓學生朗讀,導致學生中途停頓,所以這個環節的進行是我最不滿意的,原先完全沒想到這部分會出問題,所以稍微放鬆的心情又緊張起來了。

課堂小結本來設計的是讓學生來小結的,我怕時間不夠,所以就我自己講完了,接着是課後作業的佈置。

後來的課外拓展,在提問上顯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如何提問,所以就隨場發揮了,在提問和評價學生的回答方面我感覺我很心虛,心裏沒底,完全不知道怎麼進行,內心是恐懼和無助的,也有些無奈,我很多次想問我師傅,可是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問,所以我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前進了。

整個教學過程各個環節都具備了:有課堂導入、整體感知、重點鑑賞、課堂小結、佈置作業,課後拓展。就是講解中心內容的時間短了,導入部分時間拖得太長,中間有些知識講解的不夠詳細,顯得頭重腳輕,同時時間安排不合理。各個環節的銜接顯得很生硬,不夠自然。教師的講授太多,學生的參與度不高,一開場氣氛很好,然後就慢慢的變成我一個人的獨角戲,沒有高潮沒有波瀾,顯得乏味。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我的思路不夠清晰,顯得混亂,所以學生也顯得雲裏霧裏,沒有掌握核心知識點,自然理不清頭緒。

《鴻門宴》教學反思5

《鴻門宴》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篇,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很能激起學生的閲讀興趣。然而基於學生基礎太差我並沒有從學生最感興趣的情節入手,本着文言文教學要落到實處的原則,仍然採取了最傳統的教學方法,只讓學生字詞落實會翻譯,能概括項羽、劉邦的形象就算完成了教學目標。一篇文章上下來,大多數學生課上做了筆記,感覺有所收穫,起初還挺有成就感的,後來經過同組老師的交流,有以下幾點思考:

首先,文言文雖是高中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難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但如果單純的翻譯課文,強調重點實詞、虛詞及句式,學生不會產生興趣,相反程度差的學生還會很牴觸,很厭倦。課上大多數學生只是機械地記筆記,對文言文的美根本無從感覺,也有不少學生一上古文就雲裏霧裏,昏昏欲睡。我想,文言知識固然重要,但長此採取千篇一律的授課模式,將富有古典美的文言講的支離破碎,機械呆板,勢必會打擊學生學習古文的積極性。

其次,課堂提問的策略不容忽視。教授本課,我的提問並不多,而且幾乎是封閉式的問題,學生稍作判斷就能回答,可儘管這樣,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也寥寥無幾。對於文言文,尤其是像這樣篇幅較長的文言文,一定要精心地設計問題,要麼由淺入深,逐層啟發,要麼才找準切入點,設計提綱挈領的幾個問題,把厚書讀薄。

不過我認為成功的地方也是有的。學生各抒己見分析完人物形象後,我又利用課外書給學生補充了項羽和劉邦的資料和相關優秀習作,擴大了學生的閲讀視野,並趁熱打鐵讓學生練筆,以“我心目中的項羽”為題。做到了讀寫結合。

《鴻門宴》教學反思6

教學過程其實是教師知識細雨向學生無聲傾注的過程,在《鴻門宴》的教學實踐中,我有兩點感觸比較深:

(一)教師要認真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因此身為教師,必須從嚴要求自己,認真做好備課施教的準備,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數,惟其如此,教師才能正確把握課程進度,最大限度的輸出知識在本次備課過程中,我認真歸納了文學常識、常見實虛詞、古今異義、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通讀了《項羽本紀》、《高祖本紀》、《呂太后本紀》,查閲了大量的評論資料,對項羽的為人和性格有了新的認識,同時認真研究借鑑了同事們給出的無私的的教學建議,使我在翻譯方法指導、人物性格分析和多媒體處理上掌握了不少方法和技巧這堂公開課讓我有了一個對自身素養全面審視的好機會,在備課和上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讓我對自己的能力有了更為深入的瞭解比起年長的一輩,我知識深度和廣度的缺乏、文化底藴的相對淺薄,使我在演繹一堂環節比較合理的課程時顯得有些稚嫩;隨機應變能力的缺乏,使我在課堂上顯得不夠靈活;而不夠合理的注意力分配,使我不能兼顧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回答這些問題使我深刻地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不僅需要多方面的修煉駕馭課堂的能力,還要訓練“聽、説、讀、寫”這些基本功要想成為一名出色的語文教師,設計幾個合理的教學環節是遠遠不夠的,高瞻遠矚的教育眼光和淵博的學識,必須在實實在在的教學工作中培養

(二)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通過備課施教,我對課堂教學有了新的認識,那就是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學習方法的傳授“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一堂語文課,不應該只讓學生了解一篇課文,而應通過這篇文章,使學生能夠解讀更多的文章,因此要重視學習方法的傳授,讓教材成為真正的教材,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閲讀鑑賞能力,如《鴻門宴》小結課既是對課本知識的一個小結回顧,更是讀本《烏江自刎》的導入,是指導學生閲讀《史記》一個信號因此在備課時,我充分認識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瞭解學生認知的薄弱環節和障礙點,預測學生理解問題可能的偏差,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環節,做好針對性準備,依據教學坡度,給學生適當的台階,幫助學生登上知識的高峯;在授課時,對學生的回答、討論結果和觀點進行合理的評價,及時點撥和指正學生的欠缺和不足,及時捕捉學生的精彩表現,通過適當的表揚來引導和影響學生的思維傾向,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王、劉邦都“泣數行下”,他們的心理有什麼不同?

《鴻門宴》教學反思7

將《鴻門宴》的教學內容定位為“揣摩人物動作語言、品味《史記》寫作魅力”,同時採用課堂表演的教學手段,這對於我來説也許是一個稍覺冒險的嘗試。因為就這篇課文而言,值得反覆深入咀嚼的片段其實未必涉及足夠豐富的文言知識,這樣一來,在教學過程的實施中學生的實際所學就很可能會與“尋覓文言津樑”這一模塊的教學目標產生錯位。舉個例子來説,在鴻門宴中有這樣一個細節:范增多次暗示項羽在宴席上擊殺劉邦,而項羽則“默然不應”。就“默然不應”這四個詞來説,它並沒有涉及什麼複雜的文言知識,但是從揣摩人物神態心理的角度講,則是非常值得捉摸的地方。

我承認在對這篇文章的教學內容的確定上,我似乎太過迷戀於將文本的細節闡釋得精彩了。當然,這樣的處理在面對學習習慣較好、學習態度較為積極的6班同學時並沒有太大問題。甚至正是因為課堂氣氛的活躍,同學們才能夠在輕鬆自主的心態中逐漸發現並解決將文本落實為表演時的問題——包括細節揣摩和文言知識。在今天交上來的作業中,有同學是這麼寫的:“今天當我再看語文書的時候發現每一句話都能夠很順暢地翻譯下來,這也許就是這種上課的形式獲得的更加深刻的效果吧。”可以看到,至少在這位同學身上,兩種教學目標得到了相對的統一。我也相信,對於6班大多數同學來説,這兩個目標是可以得到統一的——今天我在課堂上歸納課文的知識點時,同學們對我所列出的題目都大聲地報出了一致的答案,這甚至讓我感到花半節課時間來反覆炒冷飯落實這些知識點有些不太值。

但是,這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定位在基礎和學習習慣都相對略差的4班就顯得很不妥當了。在6班上的一節課堂表演課中,全班的大多數同學都參與了表演,而且都很投入都很精彩,也都很有創意;而在4班的這堂課中,不必説只有寥寥十位同學參加表演,表演的時候也只是在簡單僵硬地複述課文,而複述的課文呢,又往往來自於手頭的某本參考書——也就是説,他們並沒有經歷一個真正的學習過程。不僅如此,沒有參加表演的同學中有很多人因為不必表演,在整個準備和表演的過程中也就只是作壁上觀,不僅有同學根本沒有完成在閲讀中揣摩人物的語言心理的任務,甚至有很多同學在我準備結束課文時連一個最簡單的文言詞語都不知其意。

儘管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調整落點,力求使更多的同學參與對課文的學習,但是兩種教學目標之間的錯位、教學目標和實際所學的錯位在4班的這堂課中體現得至為明顯,這些錯位的存在使得這節課在表面上看起來雖然還算熱鬧,但是事實上相當失敗。這首先自然是我的責任。對於沒有養成良好讀書習慣的同學來,最需要在課堂上讓他們體會到的,並非是教師越俎代庖地為了追求所謂的生動、活躍而展現出的個性解讀——沒有經歷過文本閲讀過程的個性解讀即使再怎麼精彩,也已經使這堂課不是語文課,而淪為戲劇表演課了。

那麼,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呢?今天下午在上完4班的課後,我和孫老師進行了一番談話:

徐:孫老師是怎樣處理這篇課文的呢?

孫:我也抓住“項王默然不應”這句句子讓學生反覆體會其中人物的神態心理,但要注意緊扣文本,不能變成戲劇表演課。

徐:哦!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在談你對神態心理的理解的時候,你必須要從課文其他地方對人物的描寫中尋找相應的依據,而以這些依據來串聯起整個人物、從而串聯起整篇課文?!

孫:是的。這樣一來,也就能夠在閲讀的過程中解決各方面的問題了。

這是一個非常具有啟發性的思路!其實在前天6班的課中,我也在總結同學們的表演得失時提出過這樣一連串的問題:你認為表演中哪些地方是不夠到位的?依照你的理解,哪些地方再可以進一步完善?為什麼你會這樣理解?你是從文章的哪些地方得出你的理解的?在那堂課中,同學們表現得也非常好。但是,我一直以為在4班我並沒有足夠的時間。然而現在我明白了:不是沒有時間,而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我甚至有些後悔安排4班同學的這次課堂表演——儘管對於其中幾位學習習慣較好的同學來説,喪失一個在表演中理解課文、展示自己的機會甚為可惜,但是就整個班級的學習狀況而言,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來使學生仔細地經歷一個閲讀的過程,只有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才能學到真正的語文知識

《鴻門宴》教學反思8

《鴻門宴》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篇,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很能激起學生的閲讀興趣。然而初次教授這篇課文的我並沒有從學生最感興趣的情節入手,本着文言文教學要落到實處的原則,仍然採取了最傳統的教學方法,只讓學生字詞落實會翻譯,能概括項羽、劉邦的形象就算完成了教學目標。一篇文章上下來,學生課本上記得密密麻麻,起初還挺有成就感的,後來通過聽課,同組老師的交流,有以下幾點思考:

首先,文言文雖是高中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難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但如果單純的翻譯課文,強調重點實詞、虛詞及句式,學生不會產生興趣,相反程度差的學生還會很牴觸,很厭倦。這一點在9班體現的很明顯。課上學生大多數學生只是機械地記筆記,對文言文的美根本無從感覺,也有不少學生一上古文就雲裏霧裏,昏昏欲睡。我想,文言知識固然重要,但長此採取千篇一律的授課模式,將富有古典美的文言講的支離破碎,機械呆板,勢必會打擊學生學習古文的積極性。

其次,課堂提問的策略不容忽視。教授本課,我的提問並不多,而且幾乎是封閉式的問題,學生稍作判斷就能回答,可儘管這樣,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也寥寥無幾。問題太淺,學生不懈,當然問題問的太大、過深,也沒有人願意回答。對於文言文,尤其是像這樣篇幅較長的文言文,一定要精心地設計問題,要麼由淺入深,逐層啟發,要麼才找準切入點,設計提綱挈領的幾個問題,把厚書讀薄。

最後,在分析劉、項性格這一環節上,我雖採用了課堂討論模式,同學們也非常積極踴躍,概括出了很多有個人見諦的東西,但我迫於時間有限,怕教學任務完不成,不得不打斷學生,亮出自己預設好的標籤式的答案。這樣,教學任務是完成了,可並沒有抓住學生的閃光點,放大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一堂好課,除了充實,更不可缺的應該是學生的有效參與。留給學生髮揮的空間,讓學生多開口説話,豈不更好?

這節課後,沒有馬上把心中所想如實地寫下來,以致於現在回想起來,缺少了很多當時的激情,不過我會把這節課當作一次經驗,時刻提醒自己不斷完善。

《鴻門宴》教學反思9

《鴻門宴》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篇,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很能激起學生的閲讀興趣。然而我本着文言文教學要落到實處的原則,仍然採取了最傳統的教學方法,只讓學生字詞落實會翻譯,能概括項羽、劉邦的形象就算完成了教學目標。一篇文章上下來,學生課本上記得密密麻麻,起初還挺有成就感的,後來通過聽課,同組老師的交流,有以下幾點思考:

首先,文言文雖是高中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難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但如果單純的翻譯課文,強調重點實詞、虛詞及句式,學生不會產生興趣,相反程度差的學生還會很牴觸,很厭倦。課上學生大多數學生只是機械地記筆記,對文言文的美根本無從感覺,也有不少學生一上古文就雲裏霧裏,昏昏欲睡。我想,文言知識固然重要,但長此採取千篇一律的授課模式,將富有古典美的文言講的支離破碎,機械呆板,勢必會打擊學生學習古文的積極性。

其次,課堂提問的策略不容忽視。教授本課,我的提問並不多,而且幾乎是封閉式的問題,學生稍作判斷就能回答,可儘管這樣,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也寥寥無幾。問題太淺,學生不屑,當然問題問的太大、過深,也沒有人願意回答。對於文言文,尤其是像這樣篇幅較長的文言文,一定要精心地設計問題,要麼由淺入深,逐層啟發,要麼才找準切入點,設計提綱挈領的幾個問題,把厚書讀薄。

最後,在分析劉、項性格這一環節上,我雖採用了課堂討論模式,同學們也非常積極踴躍,概括出了很多有個人見地的東西,但我迫於時間有限,怕教學任務完不成,不得不打斷學生,亮出自己預設好的標籤式的答案。這樣,教學任務是完成了,可並沒有抓住學生的閃光點,放大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一堂好課,除了充實,更不可缺的應該是學生的有效參與。留給學生髮揮的空間,讓學生多開口説話,豈不更好?

《鴻門宴》教學反思10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文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其中尖鋭的矛盾衝突,鮮明的人物性格,寥寥數字的人物語言,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語文必修一模塊中,只有《鴻門宴》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對於這樣一個千古名篇幅,我們可以管中窺豹,以一斑而知全貌。進而感受到《史記》給後人帶來的藝術魅力。

文言文是高中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難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如果單純的翻譯課文,學生不會產生興趣,相反會很牴觸,很厭倦,因此我把這節課設置為以討論為主,從課文內容,情節入手,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整節課的教學流程為:一、李清照詩歌導入;二、對劉、項人物的喜惡,分析人物性格特點;三、作者的態度;四、把人物分成不同的陣營。比較分析配角性格特點。

在分析劉、項性格這一環節上,同學們非常積極踴躍,概括出了很多有個人見諦的東西,從而也引發了大量關於楚漢之爭的歷史資料,可見課下下了不少功夫進行查找,最主要的是把查閲的相關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整合信息的能力,應該算是本節課的一大收穫,每位同學都想把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發表出來,與其他人共同分享,但是課堂的時間有限,為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我武斷地阻止了這個環節的進行,造成了各別同學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成果,有些失落,打擊了學生的熱情,違背了新課改的精神。現在回過頭想一想,其實完全可以放開手讓學生充分地表現,哪怕是教學任務完不成,超碼學生得到了鍛鍊,這也是一種收穫。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吸取這樣的經驗,抓住學生的閃光點,放大他們的興趣,激發學習熱情,這樣才會形成良好的教學循環。

此外,還有一點讓我感觸頗深,其實學生的表達能力是一個及待挖掘的寶藏,隨時隨地都會湧現出驚人的奇思妙想,同時會激活教師的思維,生成很多事先無法設計的方案。而教師這個時候就應該及時地總結和記錄下來本節課的心得體會,為今後的教學積累經驗。

由於工作繁忙,上完這節課後,沒有馬上把心中所想如實地寫下來,以致於現在回想起來,缺少了很多當時的激情,不過我會把這節課當作一次經驗,時刻提醒自己要不斷地完善。

45分鐘很快過去了,留下的是我不盡的反思。我要不離不棄,再接再厲,在教學一線上鑄就成功的豐碑,圓自己一個美好的夢。

《鴻門宴》教學反思11

本課作為“批註式閲讀教學”的研究課,其主旨在於顯示批註式閲讀教學的模式和實施效果。從先期準備到課堂實錄,利用到了很多常規的信息技術。信息技術之於學科整合的作用在於整合最優,而不是追求精尖,因此本課並沒有應用到交互式電子白板等前沿的'信息技術平台。

1.優點

(1)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比如,課上龐雅雯組向我們發表的選題《楚漢相爭之美人圖譜》。除了教師課前要求必須展示批註和鎖定課文中的人物,其他所有文字材料、組員分工、呈現模式選擇全部由學生自己完成。課堂反響良好,充分展示了展示組的水平,也充分調動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

(2)明確要求,任務得以有效完成

分組合作自選命題於眾人面前發表是一種很好的調動學生的方式,但同時教師的擔子不是輕了而是更重,從敲定範圍到指導學生選題,從明確展示模式到個別指導,從批改學生批註到篩選經典習作,不管哪一樣都需要教師投入極大的精力。我們看到課堂上,備課組的同學旁徵博引,但是全部都在書本或者學案上,沒有根據絕不空談議論,要表達的重要言論展示在ppt上,其他同學有足夠的時間記錄和消化。“沒有依據不説話”、“聯繫原文”是重要的閲讀原則,讓展示組的批註有理有據,也可以培養學生答題規範的意識。再如,隨堂習作環節,我要求學生依據人物性格、注意觀點條理、完善表達形式,有效避免了學生隨意隨性亂寫的現象,亦是在規範答題方法。

2.不足

(1)時間控制不當

學生展示和交流環節比原計劃多耗時五分鐘以上,導致最後習作交流環節不夠充分不夠透徹,甚至出現教師沒有充分點評最後一名同學便匆匆結語的情況。作為研究課,出現這樣的紕漏是不應該的,畢竟這堂課是作為一個範本被研究的,至少教學流程應該分配好時間。

(2)教師學養有待提高

即興點評是體現一名教師功力的,本課有一個很大的紕漏,對學生在黑板上寫的一首絕句,其實存在兩個錯別字“瀝”和“屢”,可我只糾正了前者,因為後者根本沒有看出來。還是缺少了一種淡定的玉山將崩而巋然不動的大將之風,情急之下忽略了這個顯而易見的錯誤。

(3)未能及時鼓勵學生

例如,徐澤昊同學點評龐雅雯同學的批註時,我隨即安排了“什麼樣的批註是更有價值批註”的環節,大約兩分鐘的時間裏,徐同學是呆站着。其實應該在他陳述完就讓他回去,在他最意氣風發之時得到同學們的掌聲,可是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講解其實把他晾在了講台上。

《鴻門宴》教學反思12

《鴻門宴》是高一必修二的第7篇課文。本課文章較長,需要三到四個課時才可以解決。前兩課時主要解決課文言知識,本課時主要是解決人物性格分析,從而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一、我的教學設想:

(一)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學生能力素質的提高。在這堂課中,通過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着重培養學生的能力素質,主要從兩個方面體現出來:

1、在文言文翻譯這一環節中,不要句句翻譯,主要考察學生實詞、虛詞的準確翻譯;古今異義;固定句式;特殊句式”等幾個方面

2、在分析人物性格這一環節中,我有針對性的讓學生先用自己的語言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再有條理的引用課文中或《史記》中的相關語句陳述理由,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二)手段的靈活性——多媒體技術的綜合運用。在以往的教學中,主要依*板書向學生再現教案文本的核心內容,教師工作量大、課堂容量小、直觀形象性差、教學效率相對較低;隨着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影音圖文並茂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日益成為重要的教學手段,

(三)教學的互動性——師生和生生間的相互交流。為了使學生的學習層面和分析理解能力盤旋上升,本人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坡度,努力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設計這堂課的環節時,在教學互動性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1、教師定位。在課堂各環節中,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教師提綱契領的講解之後,分別設計一組問題和一組習題,在教師的適時引導下,學生進行討論和練習,最後教師進行分析歸納,使學生在師生互動中受益

2、學生定位。我始終把學生定位在課堂主體的地位,對學生採取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使學生在生生互動中受益。如在劉邦和項羽性格分析這一環節中,課前指導學生查找資料,鼓勵學生利用校圖書館館藏書籍和網絡信息資源,充分蒐集佔有資料,並進行歸納梳理,形成初步看法和觀點;課堂上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讓他們全方位多角度的看問題,讓他們的思維火花互相碰撞,學會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辨證分析歷史人物的能力,最終形成正確的看法和觀點,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了學生研究學習、主動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好習慣。

(四)課堂的開放性——重視課內學習和課外研究的銜接。我充分利用《鴻門宴》這篇經典課文在教學中的代表意義,努力營造一個開放的教學環境,注意引導學生做好課堂內外的銜接,為學生的後續學習作好鋪墊。

1、通過普遍性體現開放性。強調文言文學習的一般規律和特點,重點突出文學常識、常見實虛詞準確翻譯、古今異義、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的教學,可以使學生由此及彼,掌握較強的文言文自學能力,為日後學習其它文言文打下紮實的基礎。

2、通過研究性體現開放性。把學生蒐集資料、研究學習作為教學的重要一環來設計,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過程,是學生學飛的過程,避免不了磕碰,我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力求避免“扶上馬、送一程”的保姆式教學方式,正確處理“魚、漁”的關係,指導學生向課外延伸,向館藏書籍和網絡信息要知識,使他們搏擊知識長空的翅膀早日得到鍛鍊。

二、教學後的幾點反思:

教學過程其實是教師知識細雨向學生無聲傾注的過程,在《鴻門宴》的教學實踐中,我有兩點感觸比較深:

教師要認真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因此身為教師,必須從嚴要求自己,認真做好備課施教的準備,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數,惟其如此,教師才能正確把握課程進度,最大限度的輸出知識。在本次備課過程中,我努力為自己“充電加水”,認真歸納了文學常識、常見實虛詞、古今異義、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通讀了《項羽本紀》、《高祖本紀》、《呂太后本紀》,查閲了大量的評論資料,對項羽的為人和性格有了新的認識,同時認真研究借鑑了同事們給出的無私的的教學建議,使我在翻譯方法指導、人物性格分析和多媒體處理上掌握了不少方法和技巧。

這堂公開課讓我有了一個對自身素養全面審視的好機會,在備課和上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讓我對自己的能力有了更為深入的瞭解。

比起年長的一輩,我知識深度和廣度的缺乏、文化底藴的相對淺薄,使我在演繹一堂環節比較合理的課程時顯得有些稚嫩;隨機應變能力的缺乏,使我在課堂上顯得不夠靈活;而不夠合理的注意力分配,使我不能兼顧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回答。這些問題使我深刻地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不僅需要多方面的修煉駕馭課堂的能力,還要訓練“聽、説、讀、寫”這些基本功。要想成為一名出色的語文教師,設計幾個合理的教學環節是遠遠不夠的,高瞻遠矚的教育眼光和淵博的學識,必須在實實在在的教學工作中培養。

《鴻門宴》教學反思13

陶行知説“教師要培養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鴻門宴》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篇,情節跌宕起伏。在具體的教學中我一改原先一板一眼的講授方式,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主動探討重要的文言字詞句;並鼓勵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大膽質疑,再全班一起探討。近四個課時的教學中不經意的出現了“不期而至的精彩”,正是課堂教學追求的一種“教學相長”的境界。教師在教學中就是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抓住學生思維的火花,點燃學生的智慧之光,從而也提高了自己,可以説,學生造就教師,學生是教師教學的實現者。 這些“火”與“光”主要有:

1.“鴻門宴”上有許多地方是有失真實性的:①項伯“夜馳之沛公軍”,之後又“復夜”回,而且這期間還要見張良與沛公,仔細想想得多少時候才能回營?之後還要與項王講此番經過,恐怕天都快亮了吧?這可能嗎?②“沛公起如廁,因招樊檜出”,上廁所還要人陪同,這未免過於誇張了,而且項羽又不是智障,怎會不起疑?③“沛公已去,間至軍中”,之後張良才進去,這得隔多久,帳中除了項營中的人,已沒劉邦的人了,項羽怎不起疑?而且又獨自在軍營中坐這麼多時候,説不通。

2.“鴻門宴”上的座次是誰安排的?從座次中能看出什麼來?東南西北四面都有座位,那麼這進出的門在哪兒呢?

3.項伯為什麼要“翼蔽”劉邦?難道僅是由於兩人在這之前已約為兒女婚姻的原因嗎?

4.范增説:“豎子不足與謀”中的“豎子”就是指項羽嗎?似乎也可以理解為項莊?

我記得教上屆學生這篇文章時採用的是最傳統的教學方法,只讓學生字詞落實會翻譯就算完成教學目標了,一篇文章上下來,看着學生課本中記得密密麻麻的,説實話那一刻還挺有成就感的。現在回想起來當時課堂中的那些學生,都一個個像“呆頭鵝”,而我則壟斷了45分鐘的文言文課堂。最終效果呢?期末時,考到這篇文章中的四個實詞,可全對的就只有幾個學生而已,許多學生只能做出其中的兩個。事後反思:與其説是期末複習沒到位,還不如説學生對課文沒真正地掌握起來。文言文學習究竟該怎樣才能讓學生學得有效呢?

新課程強調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主體是“教學之本”,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則是教學之基礎。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嘗試着採用了以學生的學為主的教學方法來教學《鴻門宴》,幾課時下來,師生配合挺默契的,而且學生在文言文課堂上都有事可幹,有問題可思考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明顯有所提高,可以説文章教完後感覺還挺自信的。課後我進行了一個小測試,(因為課堂效果最後畢竟是要讓成績來説話的)最終測評的效果也不錯。

於是我欣喜若狂,這可能就是我作為一名處於教學一線的普通的語文教師主動參與課改的真實心情吧。我嚐到了甜頭,於是由己及人,相信學生通過此種方式的教學也應嚐到了學習文言文的甜頭了。陶行知先生説:“小孩最好的老師就是前進中的小孩。”教學若達到這種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在進步的效果也就足夠了。仔細琢磨之後,將自己的一些感觸,在此與君交流。

不期而至的精彩一、真正“還”課堂與學生。一位法國教育家説:“21世紀,最困難也是最有價值的事是讓教師閉上他的嘴!”是的,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課堂,這話説得容易,實際上操作起來卻挺難的,尤其是文言文教學。不是説我們不懂,而是我們擔心課堂少講之後學生就考不出成績了,到時成績一統計可能下一個流動的就是你了,所以累點就累點吧。真正的課堂應該是“學”的課堂,而且真正地把課堂還給學生,做到課堂教學真正意義上的迴歸,我想對教學效果肯定是有益無害的。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有效地來組織學生進行高

效的學習活動,真正使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樂”、“學有所成”,讓學生在教師適時的“導”之下度過每一個充實而又頗有收穫的45分鐘,這將是我們語文教師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不期而至的精彩二、引發學生“知”的需求。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中有“知”的需求,這屬於人成長需求的一部分,是個體由不理解向希望理解的需求層次。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知”的需求,換言之也就是讓學生產生“自學”的需求。古代的教學經典《禮記》説過,“是故學,然後知不足”,“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孟子也説過,“自得之學可以終身用之,記聞而有待者,衰則忘之矣”,在這裏,孟子着重強調了學習主體自己學習的實踐價值,認為依靠他人學得的知識往往容易遺忘掉。這説明學習者的自己學習在學習活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文言知識通過學生自己查閲字典或是與同學之間討論而得出,接受知識不是如此地被動,那理解比較深刻,記憶比較牢固。文言文是一項比較枯燥的學習內容,尤需我們在課堂中為學生特設機會使他們對學習內容產生“知”的需求。方式很多,而且要因人而異。比如:先滿足學生的缺失性需求(給學生更多的關愛與自尊,讓學生明白你對他的期望值有多高等);讓學生了解學習的性質、明確學習的目標與方向,使得學生知難而進;使得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肯定自我價值,繼而產生追求進一步成功的慾望。

不期而至的精彩三、讓學生“自求得之”。“教師當然須教,而尤致力於?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於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葉老的諄諄善言告誡我們要擺正教與學的位置,要儘可能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錢夢龍老師説:“其實,上課就是要給學生提供一個探索、質疑、討論、創造的平台。”言外之意也就是讓學生去主動探究,去“自學得之”。把學習時間還給學生,老師有時應“殘忍”一些,不惜讓學生勞心勞力,讓學生自己與教學內容去“搏鬥”。我們常把學習知識比作攀登山峯,那麼無論是“大道”,還是荊棘叢生的“小路”都應該讓學生在教師適時的“導”之下自己去努力跋涉,應該讓學生付出自己的心血與汗水。辛苦之後得來的果實是香甜的,而且還會促使學生向更困難的內容求“知”。在上《鴻門宴》時,學生對“鴻門宴”這一情景是否是事先設計好的產生了質疑,於是我就放開手腳讓學生展開了討論,想不到學生居然轟轟烈烈地展開了一場辯論。儘管最後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想這比我單純地在課堂上三言兩語地講一通效果肯定好多了,而且印象是深刻的,並且激活了學生欲求之所以然的興奮點,相信學生收穫不淺。

《鴻門宴》教學反思14

心中的石頭終於落地了!不為別的,只為完成了我心中的”大課“。講這顆之前我是恐懼的,因為不知道如何有效率、有效果地將這個千古名篇呈現在學生面前。很鬱悶!

有一天下班回家,在公交車上聽見兩個小學生饒有興趣地交流着本週話劇的表演,突然靈機一動,我們也來演演歷史大戲《鴻門宴》,讓同學們在演繹的過程中熟悉人物的複雜關係,掌握曲折的故事情節。帶着興奮和激動我回家迅速搞定了第二天的教學設計,自己很滿意呢。同學們一聽到要演古裝大戲,很是興奮,積極報名參演,私底下認真主動啃這篇又長又難得文言文。最後的展演效果也是很不錯的,以後還可以創造這種機會讓同學們積極參與,快樂中學習有何不可呢!

對於我個人來説,收穫不僅僅是教學方式的改變,更多的是被歷史人物所吸引。我佩服范增的深謀遠慮,驚歎項伯的為人善良,張良的重情重義也令我動容,樊噲的勇猛灑脱也不遜色,項王的英雄氣概更令人折服……歷史長河中的無數英雄神勇蓋世又顯露着智慧的光芒!真想回到古代一睹他們的風采!提及項羽,腦子裏便出現,千年前的古沙場上旌旌戰旗獵獵作響,霸王英姿颯爽、金戈鐵馬的樣子;便想到,霸王豪氣萬丈中的刻骨柔情;便看到鴻門宴的磊落與遺憾,也看到烏江之畔最心痛的那一幕。他,楚霸王項羽,給中國的歷史留下了最有氣質,最英雄,最磅礴的篇章!

氣吞山河破秦亂,勇抵萬夫力拔山。

破釜沉舟誅秦王,火燒阿房為紅顏。

頂天男兒重情義,鴻門一宴放虎還。

中原之戰勢難回,烏江河畔舞劍歎。

欲以神力挽狂瀾,一代霸王難勝天。

飲劍烏江別愛姬,天下之勢已歸漢。

成敗自有後人評,寧死不屈志不凡。

生亦人傑死亦雄,霸王英明萬世傳!

《鴻門宴》教學反思15

《鴻門宴》一課的教學,通過分析學生實際,針對學生的特點,以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為目的,採取了多種方法結合,達到了較好的效果。以下是我的課後體會:

一、較為成功的方面:

1、能較為恰切地把握學生的特點對教材進行處理,教學流程和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問題都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參與較為積極,發言踴躍。

2、多種手段與方法相結合,包括視頻、電影片段、圖片展示等,對學生造成了較為強烈的視、聽覺衝擊,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3、教學環節的安排較為合理:

文言詞句的疏通採用了下發資料與堂上指導、堂上練習與課後檢查相結合的方式,較好地完成對文言詞句的疏通又減少了串講的時間,可以説是事半功倍;

文言基礎知識的歸納由教師根據學生的作業情況歸納後下發資料,只作簡要講解,也節省了時間,同時又抓住了重點:

最為精彩的是對人物分析時安排的兩個活動:

“自主探究”和“定向探究”兩個活動,達到了先放後收的目的。尤其在“自主探究”環節,由於不設答案,只要學生能從課文中找到依據、可以自圓其説即給予肯定和表揚,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學生髮言踴躍,並能從課文中找到相應的佐證材料,這對於這個非常不喜歡閲讀、大部分同學一看書就犯暈的班級來説,是一個了不起的表現。同時在這個活動中,充分展示了師生平等對話的和諧氛圍,整個過程充滿思辨色彩又輕鬆愉悦,對於職高C類班級來説,這種氛圍極為難得。所以説,這是本課中最值得一説的亮點。

“定向探究”環節的問題設置有針對性,抓住了要點,同時通過問題引領學生有目的地探究人物性格,也達到了引導學生準確感知人物性格的目的。

4、小結時選擇剪輯的四段視頻都能充分表現人物性格,很好地起到了加深學生對人物認識的作用。

5、充分的朗讀準備使學生在對情節和人物性格的討論時能緊扣文本、有理有據,不會架空分析。

6、注重創設民主、平等的師生交流氛圍,並能通過練習、討論等形式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從而實現了對學生的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尤其在“自主探究”部分)。

7、作業設計中談自己對人物的看法可以給學生較多的發揮空間,有話可説;也可以促使不愛看書、歷史知識非常貧乏的學生多翻查資料,瞭解歷史,引發思考。

二、反思及建議:

1、集體朗讀較多,但對個別學生的朗讀落實還不夠,在討論時出現少數幾個學生不能儘快從課文中找到原文論據。建議能通過分組朗讀、由組長抓落實的形式使學生熟悉課文(對於不能自覺地閲讀課文的學生來説,必須有督促措施,這是上好課的基本保證)。

2、本次課的討論沒有進行分組,在“定向探究”時由於問題較多,顯得較為倉促,探究不夠深入。建議自己以後嘗試採用分組討論、分任務解決問題的形式進行,以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充分討論的目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團隊精神,這種方式可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這在A類班或者普高可能不存在多大問題,但對於基礎差、學習和管理能力弱、自律性差的班級來説,包括小組的組建、組長的人選和職責、組內成員的分工、評價的形式等方面都要作周密考慮,否則有可能弄巧反拙,不僅達不到討論的效果,而且會使課堂失控)

3、本課文言文詞句的疏通方法雖然達到了一定效果,但仍然不理想,有少部分學生還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務。應該如何做得更好,本人仍在想思考之中,且需要經過嘗試才可體會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