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通用6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33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學反思(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通用6篇)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1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我結合學校提出的“高效”課堂的精神,反思自己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説説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蹟”,“老人為什麼一定要種樹”,“為什麼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並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着的精神,緊接着追問老人為什麼要如此執着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説説為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視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選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用一個詞概括大、小環境的特點等設計,是讓學生在充分閲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進行理解概括,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體現了語文的工具行。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2

今日教完了略讀課文《青山不老》,回憶起最近一期《小學語文教師》中專家關於略讀文章教學的討論,有些感想,記錄於此。

1、要把握好略讀課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那麼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呢?答案是否定的!對於學生而言,不管精讀還是略讀課文都是新知,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教師適時、適當的點撥、啟發。所以,略讀課文的教學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過多引導,要把握一個“度”。教學課文《青山不老》,我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重點問題“老人在什麼情景下創造了奇蹟”和難理解的句子“他已經將自我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進行點撥,把握學和導的“度”,收到良好的效果。

2、照準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繫實際學習。

聯繫實際、深入思考是本冊教材教給學生重要的讀寫方法。教學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運用這一方法,是需要教師抓主要問題、找準切入點的。《青山不老》一文是經過三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的。第一個是上課伊始,為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繫資料或實際情景談晉西北沙化現象,引發思考;第二個是在感受老農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繫自我一個人長時間呆在家裏的感覺,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溝裏的艱難;第三個是在拓展延伸處,學生聯繫實際,思考能為保護環境、綠化家園做點什麼。三個切入點,三處聯繫實際,恰當準確,層層推進,幫忙學生理解了文章內涵,強化了學習方法。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3

《青山不老》這篇課文向我們講述了一位山野老農應對自然條件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植樹造林,綠化山野,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我的額人生價值,造福於後代。

課文層次井然,資料清晰。先描述院子外面綠意濃濃的山林景觀,展示了一副改造山林、美化家園的喜人畫卷。之後作者從兩方面補充介紹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狀況。最終以作者自身的心靈感觸提升全文,點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在教學中,我緊緊圍繞閲讀提示中的三個問題,以“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杆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經創造了這塊綠洲”統領整個教學過程,先讓學生想象作者在説這句話時的語氣、心境會怎樣再找找出體現老人年紀的語句,想象老人的形象。學生經過讀句子想象,一個飽經風霜、臉上刻滿歲月痕跡、手上長滿老繭的晉西北的老人形象躍然紙上。之後我讓學生找找如此年邁的老人創造了什麼樣的奇蹟。經過找句子、想象畫面、談體會,學生深深地感受到一個八旬老人創造的奇蹟令人敬佩。然後立刻組織學生找一找老人再怎樣的環境中創造出了這片奇蹟。在交流中插入晉西北的資料,讓學生想象老人植樹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學生再一次被老人的綠化山林、造福後代的執着精神所震撼。此時再讀“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杆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時,學生充滿了對老人的敬重之情。因為這個教學環節比較深入,所以學生對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永遠不會老的”這個問題迎刃而解。最終以小練筆“如果為老人塑造了一座銅像,你站在銅像前想對老人説些什麼心裏話”結課,學生在寫話中再次感悟老人和青山一樣偉大的精神。

我覺得每單元的略讀課文應當是讓學生在前幾篇精讀課文中學到的閲讀方法在這一課中運用,這樣的文章教師應更多的放手讓學生自我去學。縱觀這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我自我覺得從讓學生了解一位老人在十分艱苦的環境裏創造的奇蹟,到最終集中體會老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時由表及裏,梯度把握得當,情感體驗層層深入。課堂上,我努力營造學生自讀自悟的氛圍,充分讓學生來感悟文本,讓學生由文章資料聯繫實際想開去,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異常注意在學生感悟後的悟讀深化,實現學生與文本的直接交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感悟、朗讀本事。但整堂課教學節奏有些前鬆後緊,導致課堂時間不夠,對學生的回答反饋語言還有待於再細化。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4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這一課的閲讀提示是“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景創造的;聯繫課文資料,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説‘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句話為我供給了這篇課文學習的流程:默讀―思考―交流。

根據提示,我把課堂教學分成了四個階段:一是初讀階段。請學生輕聲讀課文,掃清朗讀障礙。二是默讀自悟階段。我請學生根據提示充分默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解決問題。三是彙報交流階段。我請學生先來交流“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學生都找到了第4自然段中的“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我追問:“為什麼説這是個奇蹟呢?”把學生引入“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景創造的`”的交流。這個問題的交流側重於抓住重點詞句“常”“肆虐”“盤踞”“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感悟自然環境的惡劣;又經過“就剩一人”“離世”“過世”“81歲”“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來感悟老人生活的不易。在引導學生理解“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這句話時,為了讓學生有更深入的體會,我出了一道算術提讓學生計算。一畝=667平方米,3700畝=2467900平方米。如果我們的教室是60平方米,那麼就有41131間教室那麼大,如果我們的學校有70間教室那麼大的平面,那麼就有588間學校那麼大。學生經過計算,發出了驚歎,我問:這是個奇蹟嗎?學生異口同聲:“真

是個奇蹟啊!”他們還在回味。第四階段是引導點撥階段。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是本文的中心,也是需要“精”處理的地方。我為這個點設計了幾個台階:先請學生説説老漢改造山林的作用(品讀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山林的重要作用為學生的理解奠定了基礎;理解“另一種東西”,經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的表層意思和內在含義,體會到這“另一種東西”是――老人與環境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最終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會老去”的含義。

這堂課我比較滿意是因為學生學得比較簡便,並且目標也完成得比較到位。細想教學過程,我認為自我成功的原因在於抓住了學習重點,有略也有精。正如葉聖陶先生説的“略讀如果只任學生自我去着手,而不給他們一點指導,很容易使學生在觀念上發生誤會,以為略讀只是‘粗略’的閲讀,甚至於是‘忽略’的閲讀……”所以略讀也需要精讀,僅有這樣才能提高略讀課文的有效教學。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5

這片課文主要是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中描寫的山林景象,院子裏的綠意濃濃,山溝的綠意盎然,山野的綠樹成蔭描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習品讀。然後引導學生去理解老農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去創造奇蹟的,從而去理解老農開闢山林、綠化家園、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和情懷,在此基礎上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

課前讓學生收集關於晉西北的相關資料,瞭解綠色作物在那裏生長的不易。教學的時候讓學生圍繞老農創造了什麼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蹟的,以及你是如何“青山不老”的含義的這三個問題展開自學,自學的時候給了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和自主性。而且讓孩子們在自學的時候動筆,圈圈畫畫,批註點評,寫下心得體會。引導學生交流的時候我注意把握重點,引導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後我讓孩子們進行了一個小練筆,把自己想對老農説的話寫下來。

孩子們寫的很有特色,注意了各自的側重,有的讚揚老農堅持不懈地改造山林,有的敬佩老農拋棄個人的利益甘願在清苦的環境中改造山林,有的驚詫老農所創造的奇蹟……總之,這次的小練筆孩子們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山野老農只是一位普通的人物,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卻不能讓人為之感動,為之敬佩,沒有豪言壯語,只有含辛茹苦的堅持;老農的身上沒有熠熠生輝的光環,但是他那種造福人類,造福子孫的精神卻能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但是帶給我們的感動是真實的,是無窮的……不知道在教學中我有沒有把這份感動帶給學生,但是我想,讀他的故事,對孩子們卻是一種真實的心靈的滌盪!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篇6

首先我是挑了一篇十分好上的課文。這篇課文是本冊教材中最短的,所以學生預習也較到位,並且課文簡單易懂,比較容易處理。

説到教材處理,也沒有花太多的腦筋,因為課前的閲讀提示中就已經有3個問題了,我只是加了第一個問題:從那裏感受到這位老人確實年歲很大,很老了?目的是與後面創造的奇蹟產生強烈的比較。

教案設計好以後,總覺得有點空白。我把自我的設想講給組裏的教師聽,虞教師的一句話啟發了我:“其實像這樣植樹的老人還是蠻多的。”對呀,我的家鄉不就有這樣一位老人嗎?還是全國勞動模範呢,為什麼不把他們的事蹟加進去呢?這樣不是能更好地昇華“青山不老”這一主題嗎?

説真的,我在上課時還是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比如:應對學生的回答,有時應變不夠,時間安排上也不是異常恰當,有一個環節甚至把讀的順序也搞亂了。反思一下,主要還是自我的臨場經驗不足。

我想:之所以大家只撿我的好處説,主要還是出於對我的鼓勵吧,在此深表感激。但我清楚,自我的課離“好課”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還需要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