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槐鄉五月》教學反思範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68W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槐鄉五月》教學反思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三年級《槐鄉五月》教學反思範文

小學三年級《槐鄉五月》教學反思1

《槐鄉五月》是一篇清雅雋永、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它以詩一般的語言,童話般的意境,生動地描繪了槐鄉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表達作者對美麗迷人的槐鄉五月,對勤勞能幹、熱情好客、淳樸可愛的槐鄉孩子的喜愛。文中長短句的錯落有致,疊詞、擬聲詞的恰當運用,使文章琅琅上口,字裏行間無不洋溢着景色美、人情美、文字美,充滿着生活情趣。如何藉助具體的語言材料,讓學生感受到槐鄉五月的美麗景色,感受到槐鄉孩子的勤勞能幹、熱情好客、淳樸可愛,是我這節課首要解決的問題。

因為通過第一課時的教學,學生已初步感受了槐鄉優美的景色。所以第二課時上課伊始,我就以“五月的槐鄉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開場,既是對上一課的複習,又是對這一課的導入,並要求學生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來説説你對槐鄉五月的總體印象。引出整篇文章的靈魂和基調:“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全文正是以槐花飄香的美景和孩子們的歡樂兩個方面進行描寫的。因此,整個教學我就設計了圍繞這句話來展開,引導學生感受“飄香的季節”,領悟“孩子的季節”。

學生在輕鬆曼妙的音樂中,走進了槐花的世界,藉助文本自主閲讀,體會槐花的特點。通過“山山窪窪”、“坡坡崗崗”、“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感受花多色白;通過“抱在一起”、“遠看像玉雕的圓球”、“一條一條地掛滿枝頭”、“近看如維吾爾族姑娘披散在肩頭上的小辮兒”感悟槐花的多、美,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和不同比喻的巧妙,同時教給學生學習圈圈劃劃,關注文本中的細節,品悟語言文字的魅力。並且利用“空白”,“我們也想象一下,你看到的槐花像什麼?”讓學生展開充滿詩意的想象,對槐花之美進行再創造。通過“嗡嗡嗡”“啪啪啪”等詞語和詩一般的語言,感受小蜜蜂和孩子們的歡樂;通過“清香、醇香、濃香”“浸在香海”“香噴噴”“香氣撲鼻”等詞語感受槐花之香。課堂教學按我事先的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着,然而內容過半,卻發現時間過大半,剩下的內容估計是來不及了,怎麼辦?

課堂上教師應該把學生推向前台,而把自己隱藏起來,真正發揮出學生的主體性,這也是我課前設計的一個主導思想。可這堂課中當我發現對時間掌控不住了,就失去了那份坦然,顯得有點兒急燥了。如果説前半節課我是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和文本進行對話,後半節課我就把屬於學生的舞台給奪了過來,拉着學生匆匆跑過課文。下課了,也許有的學生還沒趕上來。以至於本文的難點,領悟“五月,是槐鄉孩子的季節”只是草草帶過,本來設計通過品讀請吃槐花飯、送槐花乾和槐花蜜,來體會槐鄉的孩子熱情好客;通過體驗槐鄉小姑娘和小小子的表現,來感受槐鄉孩子的快樂和淳樸。最後,讓學生用課文當中的語句,分別來説明“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和“五月,是槐鄉孩子的季節”。藉助文本,有意識地在課堂上為學生搭起説話練習的平台,既幫助學生再次走進文本,對全文的內容作一個總結,又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的表達能力,也使文本中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但由於時間倉促,缺少給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領悟提供鋪墊,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指導朗讀和體驗感受也由於時間關係而感到不到位。

課後,有老師對我説:“來不及的話,你乾脆就不要上下去了。”我靜下心來仔細想想,是啊,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應該是從學生學習語文的角度去考慮,而不是為了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為了上完整一堂課,即便是評優課也是一樣的。看來,三尺講台,雖已站了好多年了,可一旦處於領導和同事們的眾目睽睽之下,還是缺少一份自然與老練,缺少一份靈活應對的機智。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出相應的變動。”確實,課堂上當學生的回答超出我的預料,走上“岔路”時,就有點慌,總想着把他拉回來。備課時認為自己的設計應該是很順當的,但上完課後發現,設計還不夠細緻周到,考慮比較多的是學生理所當然的答案,但課堂是千變萬化的,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着自己的知識、經驗,興致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樣性。教師如何靈活地面對課堂上的“生成”,如何體現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作為教師精心細緻的預設,才能在上課時隨機應變,才能應對學生的種種不同,為了生成的精彩瞬間,所以教師在課前的預設是很重要的。我深刻地體會到,語文教師特別要提高生成教學的駕馭能力,隨機處理的能力,才能在課堂上給學生騰出空間,為學生生成提供條件,提高自己的教學智慧。

語文評優課雖已告一段落,但給我們語文老師卻留下了無窮的回味。我越來越感受到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教學相長,學無止境。

小學三年級《槐鄉五月》教學反思2

《槐鄉五月》是一篇文質兼美、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優美的語言描繪了槐鄉五月迷人的景色和槐鄉孩子的美好品格。一句“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將這種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在教學本文時,我將重點定位在從美入手,以讀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美,通過語言文字體會槐鄉景色的美以及孩子心靈的美,並引導學生將這種美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

一、品讀文字,領會語言的韻味

“‘嗡嗡翁……’小蜜蜂飛來了,採走了香的粉,釀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們跑來了,籃兒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裏裝着喜盈盈的滿足。”這句話文字優美,節奏感強,相同的句式讀來琅琅上口,象聲詞的運用讓我們感覺出蜜蜂採蜜的熱鬧與孩子們跑動時的歡快,為讓同學們進一步體會語言文字的美妙,想象槐鄉五月的熱鬧情景,我設計了一個品讀語言文字的環節:

(出示句子,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

師:讀了這句話,你又什麼發現?

生:這兩個句子的句式是一樣的。

師:具體説説?

生:前一句中的“嗡嗡翁……”和後一句中的“啪啪啪……”相對。

生:第一句中“採走了香的粉”和“釀出了甜的蜜”句式是一樣的。

生:第二句中“籃兒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和“心裏裝着喜盈盈的滿足”也是一樣的。

師:是啊,兩句話句式相同,讀來琅琅上口,語言文字是多美奇妙呀!請大家再讀一讀,你還能發現什麼?

生:“嗡嗡翁……”寫出了小蜜蜂採蜜時的熱鬧,“啪啪啪……”寫出了小朋友跑得很高興。

師:瞧,就這麼幾個字,把這麼熱鬧得場面寫出來了,把槐鄉孩子們興奮激動得心情寫出來了,讓我們再來美美地讀一讀!

語言文字的鑑賞早在《雲房子》一課中,我就強調過,記得當時有這麼一句話:“唧唧喳喳唧唧喳,你到我的房子裏來做客,我到你的房子裏去玩耍。”關於這句話的節奏與教學,高林生老師和薛法根老師都曾談到,不再敍述。但從中我們能很清晰地看出,蘇教版的語言文字是美的,引導學生品味優美的語言文字,從而喜愛我國的語言文字也正是蘇教版教材的一個重要意圖。

在本句的教學中,我曾考慮讓學生在品讀了語言文字後,再及時運用,但一時沒有好的點子,又怕影響了教學進度,最終作罷。

二、自主感悟,體會槐鄉的情趣

“五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是槐鄉孩子的季節。”引領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是本文的重點。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以讀解文,以情促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自主感悟。

“請大家細細地閲讀課文,想一想,你是否也有與作者同樣的感受,同樣覺得五月真是槐花飄香的季節?”帶着這樣的問題,學生認真地閲讀了課文,體會到了槐鄉五月遍地花開,美麗的花,甜甜的香,清香、醇香、濃香的槐花飯,小姑娘戴着槐花四處留香……真可謂處處有槐花,時時聞花香。在自主朗讀感悟的基礎上,我不失時機地展示了擬寫的對聯——“遍地槐花遮望眼,漫天花香迎賓朋”,學生讀來抑揚頓挫,似有親臨之感,並從中感受到了槐鄉的美麗與好客。

課文除了介紹了槐鄉獨特的風韻外,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槐鄉濃厚的槐花文化。在引導學生體會“五月,是槐鄉孩子的季節”一句的含義時,我以遊客的身份導入課文,並以一問統領全篇:“走進槐鄉,你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之後,學生將自己在朗讀中發現的最有意思的鏡頭作了交流:槐鄉孩子在花開的時候興奮地採花做飯;遊客來到槐樹底下,被槐花香味薰醉,流連忘返;槐鄉孩子熱情好客地拉小夥伴到家裏吃槐花飯;槐鄉小姑娘將槐花戴在頭上,槐鄉小小子大大咧咧地生吃槐花等槐鄉特有的情趣被同學們描繪得淋漓盡致,個性化的閲讀與交流讓課堂分外融洽,充滿詩情。

三、拓展延伸,策劃槐鄉的精彩

當孩子們對槐鄉的美景流連忘返,對槐鄉的文化情有獨衷時,為槐鄉設計槐花節的活動也水到渠成了。

“同學們,又是五月,又是槐花飄香的季節,槐鄉又將迎來新一屆的槐花節,當我們領略了槐鄉美景,品嚐了槐花香飯時,我們是否也該為這個槐花節作出自己的努力呢?你有什麼創意呢?”

有了個性化的閲讀,有了老師的對聯作鋪墊,學生的創意十分精彩:

生:我要畫一副巨型海報,展示槐鄉槐花的美。

生:我要寫一篇文章,介紹槐鄉的故事。

生:我想做一回導遊,介紹我們書上的內容。

生:我要辦一家飯店,讓遊客們免費品嚐槐花美餐。

有的學生提到可以辦一個槐花博物館,讓遊客們盡情領略槐花的不同品種;有的學生説如果可能,可以開闢一個槐花島,專種槐花,一如射鵰英雄轉中的桃花島;也有的説,要寫一首小詩,讚美美麗的槐鄉,也有同學説,要為槐鄉設計一個形象大使,那大使就是一個最最漂亮的槐花仙子……

雖然孩子們的小詩還很稚嫩,雖然孩子們的創意不失天真,但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們對槐鄉的美景更加深刻,對槐鄉的文化更加親近。同時,以課內的學習延伸到課外,由一篇課文的學習帶動到一個小課題的研究,不正是新課程理念的一個突出表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