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精選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24W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泊船瓜洲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精選5篇)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 篇1

《泊船瓜洲》是小學五年級第五課的一首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覺得收穫是有的,而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試梳理如下,作今後教學之鑑。

一、學生帶給我的兩處意外,令我欣喜

一處是講到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時,我本打算饒有興趣地講詩人賈島“推敲煉字”的故事,爾後,再給同學們講了當年王安石是如何經過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終決定用“綠”字的,使學生聽得如痴如醉。當我問到“你認為哪個字用得最好”,原以為學生會費一番周折才會答出,誰知剛點第一個學生就一口答到“綠”,而且,給我們説了理由,把學生帶人花紅柳綠的春景中,其他學生也躍躍欲試紛紛站起來補充了同學描繪的景色,後來竟然有學生提議要畫出這幅美景,怎麼辦呢?就讓他們現場畫吧。畫家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詩人則用語言來繪色繪形。高超的“畫筆”,可使“畫中有詩”,而美妙的“詩筆”又可使“詩中有畫”,從而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學生把我們帶人古詩“詩中有畫”的意境,教師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作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板畫所畫的每一步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內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我想:板畫設計的過程也是“授生以漁”的過程。讓學生不但能學會,還要會學。在學中體驗,在體驗中提高。這怎能不讓我欣喜?

第二處就是對詩所表達的感情的體會:

學生通過“鐘山只隔數重山”中“數重山”看出路途比較遠,特別是交通不發達的古代,要回到家應該不近,但卻説“只隔”説明很近,看起來是矛盾的,卻不矛盾,因為詩人心早飛回家了,再遠也不覺得遠,這裏可以看出他是多麼想家呀。此時,我再通過圖畫示意、音樂與圖片的渲染、教師的語言描繪,創設多種場景,讓學生感受詩人創作的情境,從而更深刻地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情感:

詩人此時可能站在哪裏?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邊會聽到哪些聲音?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 篇2

由於前一個單元我一直利用課堂的時間,重點抓好學生預習習慣培養,如要求他們做好批註等,因此學習這首古詩時,我前半節課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課上安排充分的時間,讓學生看註釋、藉助工具書,初步理解詩的內容,同時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互相幫助的良好行為習慣,倡導學生學會詢難問疑。近十分鐘後,還是很多學生能比較流利、準確地説出詩句意思。

在教學《泊船瓜洲》這一段時,我就發現自己有點對整堂課的完整、流暢性設計不足,就一板一眼地按照框架中設計的問題一個一個地問,沒有注意各板塊之間的過度連接,結果上課堂上總會時不時地“卡”住。本來這是一首感情不斷推進,最後達到高潮的好詩,意思完整清楚,情感起伏連貫,但上時總覺得自己在做分解手術。問題可以還是在於自己準備不充分,過於框架沒有做到靈活運用,上課時還總在想在框架裏的問題。其實那些框架裏的問題,只是課堂上的一個個節點,應該是隨着課堂的推進,自然,水到渠成地提出,而不是為了提出而提出。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 篇3

從事了多年的教學工作,也講過不少次的古詩教學,總認為古詩非常好講。但是來到一實驗之後,我對古詩教學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古詩教學並不簡單,而是非常複雜。

前幾天,我講了一節達標課,我所講的內容恰恰是一首古詩──《泊船瓜洲》。這是一首表達思鄉的詩,膾炙人口。對於學生來説,讀詩、背詩已不是重點和難點,因為他們早在三年級時就積累過這首詩。教學的重點應放在感受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上,這也是我在請教同年組多位教師之後的共同意見。於是,我便在怎樣感悟古詩的情感上仔細揣摩,探尋方法。回顧本節課的教學,幾個環節的設計讓我頗有收穫:

1、注重朗讀,熟讀成誦: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朗讀是體會古詩感情的最好方法。通過朗讀,學生和詩人的感受會貼得更近。新課伊始,我先指名讓學生朗讀古詩,並指出多音字的準確讀音。之後,在學生討論詩意彙報時,讓學生讀出詩句再解釋詩意。分析完作者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的思鄉情後,又多次朗讀,每讀都有新的'要求。我覺得學生的感情應該是越來越強烈的,他們的這種感情恰恰通過朗讀表達出來了。

2、重點明確,安排合理:

真正優秀的教師不是講好一節課,而是能根據學生的現狀因材施教。這首古詩學生早就背誦過了,所以重點應放在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上。在時間的分配上,初讀古詩、理解詩意、背誦古詩只用了半節課,後半節課意在品味詩情,這也充分體現了教學的重點。

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儘管本節課考慮多多,還有不足之處:

課上,同學們能按着我的思路學習,不過在感受詩情的環節學生體會得還不夠。首先,學生對於詩人的資料、詩歌的寫作背景還不是很瞭解。雖然課下學生查找過相關資料,但不具體,也不翔實,所以詩人寫這首詩的感情就不能夠很好地去體會,也不能理解為什麼路途遙遠,詩人卻只覺得“一水”“只隔”。教師應該把詩人當時的心態,所處的政治環境,屢次的人生遭遇都講解給學生,用他們的生活感受去體會作者的感情。

其次,王安石用字推敲、準確也是值得同學們學習的。我想讓學生從“綠”這個字感受江南滿眼新綠,一派生機的景色。我也感覺學生對於作者多次換字的典故熟悉萬分,沒必要進行換字練習了。然而我的想法錯了。學生的體會不深刻,只有進行換字練習,他們才能體會作者用字的斟酌。

看來,看似簡單的東西未必簡單。越是簡單的文章,它包含的內容越耐人尋味,道理越深刻,需要教師付出的越多。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 篇4

《泊船瓜洲》是一首表達思鄉的詩。回顧本節課的教學,幾個環節的設計讓我頗有收穫:

1、讀中求解,讀中求悟: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重視古詩朗讀。讀的形式多樣,但每一次都有明確的目的,都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理解,體現了讀書的層次性。同時,精心處理好朗讀的層次,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引入情境,感悟詩情

在本課教學中,我通過圖畫示意的渲染、教師的語言描繪,創設多種場景,讓學生感受詩人創作的情境,從而更深刻地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如:辨別京口、瓜 洲、鐘山方位時用簡筆畫的形式;講解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是什麼樣的時,引導學生想象花紅柳綠,鶯歌燕舞,一派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3、緊扣詩眼,感悟詩情

由詩眼設疑,往往能牽一髮而動全身,幫助學生整體把握詩的大意。同時可以做到抓大放小,不因逐詞逐句串講而使教學顯得枯燥。《泊船瓜洲》這首詩字面意思相 對比較簡單,詩意容易理解。於是在理解詩意時我引導學生緊扣詩眼“還”字,提煉出“很想還——早想還——不能還”這一教學主線。

泊船瓜洲教學反思 篇5

今天我上了 《泊船瓜洲》 這一課 。 這是我第一年帶語文,對於古詩詞我又很多想法,大多都不是很成熟。在請教了很多優秀的老師之後,我對這首詩有了初步的框架。但上完課後,我又覺得有很多地方處理的不是很好。

經過聽課老師的指導與評價,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優點

教態大方,思路清晰,語速掌控較好。對學生的引導也很成功。()課堂氣氛好,學生髮言踴躍,有激情。在詩句的朗讀、節奏處理上非常突出。做到了在“讀中自悟”。對全詩中的“字眼”---“綠”做了較為精彩的分析與領悟。

二、缺點

1、在作者王安石的簡介中停留過多,政治性的東西給學生提提就行了,沒必要説的那麼透。只要學生能感受到作者那淡淡的憂傷就可以了。

2、押韻未給學生普及,有點一筆帶過。古詩詞重在押韻,學生應細細體會。

3、“間”字的讀音在參考書中有兩個版本,我提前沒搞清,使該字在學生中引起了激烈的討論,最終我雖自己辨識為四聲,但還是業務部熟練,提前沒做好功課。

今後的工作中要謹記這次的經驗教訓,爭取做的更好。